1.初 亲老家贫
译文
陶潜(陶渊明),字元亮,是大司马陶侃的曾孙。祖父陶茂,曾任武昌太守。他少年时心怀高尚,知识渊博善于做文章,洒脱大方不拘谨,自得于真性情,被乡里邻居所看重。曾经作《五柳先生传》来形容自己:“先生不知道是什么人,不知道姓名,房子旁边有五棵柳树,所以以此为号。清闲安静少说话,不爱慕虚荣实利。喜欢读书,却不去穷根究底的解释,一旦对书的内容有所感悟,就高兴得忘了吃饭。本**喝酒,可是家里穷不能经常得到。亲朋故旧知道这样,有时就置办酒招他过来,他去饮酒一定会喝完,目的是一定要醉。醉以后回去,一点也不收敛情绪。家里四壁空空,不能遮阳挡雨,旧衣衫十分破烂,盛饭的容器经常空着,也不在意。经常写文章来自娱自乐,很能显示自己的志向,不计较得失,用这来结束自己一生。”他的自序是这样,当世人说是实录。管事的人听说了,任用他为彭泽令。向来简朴自爱,不谄媚长官。郡里派遣督邮到他的县,他的下属说应该束上带子(穿正装)见督邮,陶潜叹息说:“我不能为五斗米(这些俸禄)弯腰(丧失尊严),小心谨慎的为乡下的小人做事啊!”义熙二年,将印绶交还离开了彭泽县,于是作了《归去来兮辞》。在夏天的月夜,得空闲时,高卧在北窗之下,清风突然扑面而来,感觉自己象羲皇。陶潜不懂音乐,但却备有一张琴,琴没有五音,每逢朋友在一起喝酒,就抚琴和着琴音说:"只要懂得琴中的真意所在,何必要劳烦琴弦发出声音呢。" 陶潜宋元嘉年中去世,享年六十三岁,文集流传于世。 偃兆因为他亲人年迈家里贫穷,任用他为州祭酒。他不等忍受官吏这个职务,没几天就自己回家了。州里聘用他为主簿,不去,自己种田来养活自己,于是得了瘦弱的病。又做镇军、建威参军,对亲朋说:“想做个文官,来挣些补贴家用的钱(意译)。”管这些事的人听说了,任用他 为彭泽令。在县里,公田全部命令种秫谷(可酿酒),说:“让我一直醉酒就够了。”妻子和孩子坚持请求种粳米。于是命令 一顷五十亩种秫,五十亩种粳米。向来简朴自爱,不谄媚长官。郡里派遣督邮到他的县,他的下属说应该束上带子(穿正装)见督邮,陶潜叹息说:“我不能为五斗米(这些俸禄)弯腰(丧失尊严),小心谨慎的为乡下的小人做事啊!”义熙二年,将印绶交还离开了彭泽县,于是作了《归去来兮辞》。辞是这样写的: 回去吧,田园快要荒芜了,为什么还不回!既然自认为心志被形体所役使,又为什么惆怅而独自伤悲?认识到过去的错误已经不可挽回,知道未来的事还来得及补救。实在是误入迷途还不算太远,已经觉悟到今天“是”而昨天“非”。船在水面轻轻地飘荡着前进,微风徐徐地吹动着上衣。向行人打听前面的道路,遗憾的是天刚刚放亮。 刚刚看见了自家的房子,一边高兴,一边奔跑。童仆欢喜地前来迎接,幼儿迎候在家门。庭院小路虽将荒芜,却喜园中松菊还存。我拉着幼儿走进内室,屋里摆着盛满酒的酒樽。拿过酒壶酒杯来自斟自饮,看看院子里的树木,觉得很愉快。靠着南窗寄托着我的傲世情怀,深知住在小屋里反而容易安适。天天在园子里散步自成乐趣,尽管设有园门却常常闭关。拄着手杖或漫步或悠闲地随处休息,不时地抬起头来向远处看看。云烟自然而然地从山洞飘出,鸟儿飞倦了也知道回还。日光渐暗太阳将快要下山,我抚摸着孤松而流连忘返。 回去吧,让我同外界断绝交游。既然世俗与我乖违相悖,我还驾车出游有什么可求?亲戚间说说知心话儿叫人心情欢悦,抚琴读书可藉以解闷消愁。农人们告诉我春天已经来临,我将要到西边去耕耘田亩。有时坐着有布篷的小车,有时划着一只小船。既探寻幽深曲折的山沟,也经过道路崎岖的小丘。树木长得欣欣向荣,泉水开始涓涓奔流。羡慕万物恰逢繁荣滋长的季节,感叹我的一生将要结束。 算了吧!身体寄托在天地间还能有多少时候(活在世上还能有多久)?为什么不随心所欲,听凭自然地生死?为什么心神不定啊,想要到哪里去?企求富贵不是我的心愿,修仙成神是没有希望的。爱惜美好的时光,独自外出。有时扶着拐杖除草培苗。登上东边的高冈,放声呼啸。面对清清的流水吟诵诗篇。姑且顺随自然的变化,度到生命的尽头。乐安天命,还有什么可疑虑的呢?
2.陶渊明 古文翻译
《晋书·陶潜传》 原文 陶潜,字元亮,大司马侃之曾孙也。
祖茂,武昌太守。潜少怀高尚,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羁,任真自得,为乡邻之所贵。
尝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曰:“先生不知何许人,不详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欣然忘食。性嗜酒,而家贫不能恒得。
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招之,造饮必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
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其自序如此,时人谓之实录。 以亲老家贫,起为州祭酒,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
州召主簿,不就,躬耕自资,遂抱羸疾。复为镇军、建威参军,谓亲朋曰:“聊欲弦歌,以为三径之资可乎?”执事者闻之,以为彭泽令。
在县,公田悉令种秫谷,曰:“令吾常醉于酒足矣。”妻子固请种粳。
乃使一顷五十亩种秫,五十亩种粳。素简贵,不私事上官。
郡遣督邮至县,吏白应束带见之,潜叹曰:“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义熙二年,解印去县,乃赋《归去来兮辞》。其辞曰: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希微。
乃瞻衡宇,载欣载奔。僮仆来迎,稚子侯门。
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携幼入室,有酒盈樽。
引壶觚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园日涉而成趣,门虽设而常关;策扶老而流憩,时翘首而遐观。
云无心而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其将入,抚孤松而盘桓。 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世与我而相遗,复驾言兮焉求!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
农人告余以春暮,将有事乎西畴。或命巾车,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已矣乎!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
怀良晨以孤往,或植杖而芸秄,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聊乘化而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顷之,征著作郎,不就。既绝州郡觐谒,其乡亲张野及周旋人羊松龄、宠遵等或有酒要之,或要之共至酒坐,虽不识主人,亦欣然无忤,酣醉便反。
未尝有所造诣,所之唯至田舍及庐山游观而已。 刺史王弘以元熙中临州,甚钦迟之,后自造焉。
潜称疾不见,既而语人云:“我性不狎世,因疾守闲,幸非洁志慕声,岂敢以王公纡轸为荣邪!夫谬以不贤,此刘公干所以招谤君子,其罪不细也。”弘每令人候之,密知当往庐山,乃遣其故人庞通之等赍酒,先于半道要之。
潜既遇酒,便引酌野亭,欣然忘进。弘乃出与相见,遂欢宴穷日。
潜无履,弘顾左右为之造履。左右请履度,潜便于坐申脚令度焉。
弘要之还州,问其所乘,答云:“素有脚疾,向乘蓝舆,亦足自反。”乃令一门生二儿共轝之至州,而言笑赏适,不觉其有羡于华轩也。
弘后欲见,辄于林泽间候之。至于酒米乏绝,亦时相赡。
其亲朋好事,或载酒肴而往,潜亦无所辞焉。每一醉,则大适融然。
又不营生业,家务悉委之儿仆。未尝有喜愠之色,惟遇酒则饮,时或无酒,亦雅咏不辍。
尝言夏月虚闲,高卧北窗之下,清风飒至,自谓羲皇上人。性不解音,而畜素琴一张,弦徽不具,每朋酒之会,则抚而和之,曰:“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以宋元嘉中卒,时年六十三,所有文集并行于世。
史臣曰:君子之行殊途,显晦之谓也。出则允厘庶政,以道济时;处则振拔嚣埃,以卑自牧。
详求厥义,其来夐矣。公和之居窟室,裳唯编草,诫叔夜而凝神鉴;威辇之处丛祠,衣无全帛,对子荆而陈贞则:并灭景而弗追,柳禽、尚平之流亚。
夏统远迩称其孝友,宗党高其谅直,歌《小海》之曲。则伍胥犹存;固贞石之心,则公闾尤愧,时幸洛滨之观,信乎兹言。
宋纤幼怀远操,清规映拔,杨宣颂其画象,马岌叹其人龙,玄虚之号,实期为美。余之数子,或移病而去官,或著论而矫俗,或箕踞而对时人,或弋钓而栖衡泌,含和隐璞,乘道匿辉,不屈其志,激清风于来叶者矣。
赞曰:厚秩招累,修名顺欲。确乎群士,超然绝俗。
养粹岩阿,销声林曲。激贪止竞,永垂高躅。
注释 1.环堵:四壁。多用以形容居室简陋。
2.晏如:安然自如的样子。 3.适:满足。
4.融然:和悦快乐的样子。 5.畜:同“蓄”。
6.弦徽:琴弦与琴徽,琴徽既琴弦音位的标志。 7:仁真:放任率真。
8:羸:瘦弱。 9:简贵:怠慢权贵。
10:白:告诉。 11: 羁 : 拘谨 译文 陶潜(陶渊明),字元亮,是大司马陶侃的曾孙。
祖父陶茂,曾任武昌太守。他少年时心怀高尚,知识渊博善于做文章,洒脱大方不拘谨,自得于真性情,被乡里邻居所看重。
曾经作《五柳先生传》来形容自己:“先生不知道是什么人,不知道姓名,房子旁边有五棵柳树,所以以此为号。清闲安静少说话,不爱慕虚荣实利。
喜欢读书,却不去穷根究底的解释,一旦对书的内容有所感悟,就高兴得忘了吃饭。本**喝酒,可是家里穷不能经常得到。
亲朋故旧知道这样,有时。
3.足 的古文写法
本意未写
1、支撑器物的脚。
如此则荆、吴之势强,鼎足之形成矣。——《资治通鉴》
2、充实;完备;足够。
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3、富裕的。
民不足而可治者自古及今未之尝闻。——贾谊《论积贮疏》
4、使满足
皆不足用。——明·魏禧《大铁椎传》
5、重视
法礼足礼,谓之有方之士。——《荀子·礼论》
6、值得
不足为外人道也。——晋·陶渊明《桃花源记》
4.晋王羲之
1、晋朝王羲之,他的字叫逸少,是王旷 的儿子,七岁 时就擅长书法。
十二岁时,他曾经在父亲的枕头中看见 前代的有关书法的论著笔说 ,他自己偷偷地阅读 这本书。父曰:“你为什么偷着看我所秘藏的书 ?”王羲之笑 着不回答。
母曰:“ 你是在看用笔的方法吗?”父亲见 他年纪小,恐怕他不能 严守 这本书的秘密, 就说:“ 等待你长大 成人,吾 再 传授给你吧。 ”王羲之跪拜着请求说:“ 现在我就应学习用笔的方法,如果等待我成人以后再学,恐怕就要耽误我幼年的美好年华。
”父 亲听了特别高兴, 就把书交给了他。 不到一个月的时间,王羲之的书法就大有长进。
书法家卫夫人 见到王羲之后, 对太常王策 说:“这 孩子一定学习过 用笔的秘诀, 最近看见他的书法, 就有了熟练老成的智慧。 ”并且流着眼泪说 :“这孩子 将来 一定会 超过 我的名声的 !” 晋帝的时候,一次在北郊的祭祀活动中, 王羲之重新书写祭神的木板 ,工人在削制木版时,发现王羲之书写的墨迹已入木三分。
2、公仪休担任鲁相。他爱吃鱼,全国的人都争相买鱼进献给他。
公仪休不收,他弟弟规劝说:“您爱吃鱼,却不收鱼,为什么?”公仪休回答说:“正因为爱吃鱼,我才不收。假如收了,一定会有迁就他们的表现;有迁就他们的表现,就将违背法令;违背法令就会罢免相位。
这样一来,我即使爱吃鱼,他们也不一定再给我鱼,我也不能自己再搞到鱼。 假使不收鱼,因而不被免相,尽管再爱吃鱼,我也能够经常自己搞到鱼。”
这是懂得依靠别人不如依靠自己,懂得靠别人相助,不如自己帮助自己的道理。 3、有一个瞎子,从干涸了的小河溪的桥上经过,不幸失足掉了下去。
他两手抓住桥栏杆,小心谨慎地抓住不放。 心想:假如失手松开了,一定会掉进深潭里。
走过桥的人告诉他说:“不要害怕,只管放手往下滑,下面是干涸平坦的地面。” 这瞎子不信,紧抱着栏杆悲声痛哭。
抱久了,他精疲力竭,失守掉到地上(却安然无事)。这时,他自己嘲讽自己说:“哈哈,早知道是无水的平地,何必这样长久地自讨苦吃呢?” 墨翁是吴槐市里的人 。
曾经游走的了荆楚 这个地方,一次,他遇到了有人传授古带造墨的方法, 于是说:“吾 如果卖这种墨的话,就完全可以有钱读书了, 何必像现在这样切切地到处奔走呢?” 于是就回家了, 在自家门上写上了“造古法墨”几个字。 字身 操持杵臼等工具制墨 , 虽然他手背龟裂面色黑黄, 但是他的形貌奇特古怪, 穿着宽大的衣服,戴着高高的帽子。
人们望见他, 全都认为他是一个奇特的人。 他 经常研磨很多墨汁,爱好给他人写一尺见方的字,所写的字非常壮美。
所制墨,有 一定的价钱。 报酬不合适,辄 不卖。
所以别人的铺子里人总是很满,而 他的店铺的人却很稀少。 有一乡客讥讽 他说:“ 你的墨汁做得虽然好, 可为什么卖不出去?”墨翁 说:“ 唉!吾 的墨用的是上好的材料,做墨用的力也 特别勤苦, 就因为它制作的艰难, 所以我不 想 卖出它太容易了 啊。
现在那些追逐利益的人, 用一些鄙俗的方法随意制作, 在用低廉的价钱诱惑百姓, 看它虽然像黑色的玉,试用它却如 土炭一般, 我私下认为这是可耻的事。 假如我要是想 效仿他们这种制墨卖墨的行为 ,那就是 对外 打着卖古代墨汁的旗号,而 内里却拿着今天的不好的墨出卖, 这么做可以吗? 在说, 我的墨虽然卖不出去, 可是看我的箱子中, 那些黑黝黝的墨汁还在, 我有什么可悲伤的呢? ”那乡客 听到这些话后说:“ 我们这类人 吟诵着圣人的言论, 嘴里充满着高尚的品德,仅仅是装饰外表迎合世俗求得名誉的人,面对这位墨翁,难道不感到羞愧吗? 难道不感到羞愧吗?饰外以从俗徼⑩誉者,岂不愧是翁哉?”说完,叹息着离开了。
5.汪克宽文言文翻译
明史汪克宽传【原文】 汪克宽,字德一,祁门人。
祖华,受业双峰饶鲁,得勉斋黄氏之传。克宽十岁时,父授以双峰问答之书,辄有悟。
乃取《四书》,自定句读,昼夜诵习,专勤异凡儿。后从父之浮梁,问业于吴仲迂,志益笃。
元泰定中,举应乡试,中选。会试以答策伉直见黜,慨然弃科举业,尽力于经学。
《春秋》则以胡安国为主,而博考众说,会萃成书,名之曰《春秋经传附录纂疏》。《易》则有《程朱传义音考》。
《诗》有《集传音义会通》。《礼》有《礼经补逸》。
《纲目》有《凡例考异》。四方学士,执经门下者甚众。
至正间,蕲、黄兵至,室庐赀财尽遭焚掠。箪瓢屡空,怡然自得。
洪武初,聘至京师,同修《元史》。书成将授官,固辞老疾。
赐银币,给驿还。五年冬卒,年六十有九。
(《明史·卷二百八十二·列传第一百七十·儒林传一》) 【译文】 汪克宽,字德一,是祁门县人。(他的)祖父汪华,受业于双峰人饶鲁,得到理学大师勉斋先生黄氏(黄干)的真传。
汪克宽十岁时,父亲教给他双峰问答之书,(他)总是有领悟。于是取出《四书》来,自即确定句读,昼夜诵读研习,专心勤奋与一般的小儿不同。
后来随从父亲到浮梁,向吴仲迂求学,志气越发深笃。元末泰定年间,被举荐参加乡试,考中。
参加会试时因回答(皇帝)策问刚直被黜免,情绪激昂地放弃了科举事业,专心在经学上努力。《春秋》则以胡安国(所传的)为主,又广泛地考证众家学说,汇通精选成书,命名为《春秋经传附录纂疏》。
《易经》则撰有《程朱传义音考》。《诗经》则撰有《集传音义会通》。
《礼经》则撰有《礼经补逸》。《纲目》则撰有《凡例考异》。
全国各地的读书人,到他门下从师受业的很多。至正年间,蕲县、黄县的乱兵到达,居室资财全部遭到焚烧抢掠。
饮食多次断绝,(但是他却)怡然自得。明代洪武初年,受聘到京城,(与人)一同修撰《元史》。
书成后(朝廷)将要授官(给他),以年老生病坚决推辞。(朝廷)赏赐他白银及其他礼物,给予驿站车马回乡。
洪武五年冬去世,享年69岁。【注释】1、受业:从师学习。
《孟子·告子下》:“交(曹交)得见于邹君,可以假馆,愿留而受业于门。”《史记·孔子世家》:“孔子不仕,退而脩诗书礼乐,弟子弥众,至自远方,莫不受业焉。”
宋苏轼《秘阁试论·礼义信足以成德论》:“夫樊迟亲受业于圣人,而犹惑于是说。”清薛福成《庸盦笔记·徐庶成真》:“余六七岁时,从之受业。”
2、饶鲁(1193-1264):饶州余干(今江西万年)人。南宋著名理学家。
字伯舆,一字仲元,号双峰,门人私谥文元。饶鲁先后从柴元裕、柴中行、黄干、李燔学。
游学豫章书院、东湖书院,归里,建朋来馆,广聚学者,互相切磋。复筑石洞书院,聚徒讲学。
其学以持守涵养为主,学问思辨为先,而笃行终之。远近从学者众。
受诸道部使之聘,历主白鹿洞、濂溪、建安、东湖、西涧、临汝诸书院。景定元年(1260)荐授迪功郎差饶州州学教授。
著有《五经讲义》《语孟纪闻》《西铭图》等。3、勉斋黄氏:黄干(1152-1221),字直卿,号勉斋,黄瑀第四子。
南宋著名理学家。祖籍长乐县,徙居闽县(今福州市区)。
宋淳熙二年(1175)其兄任职吉州,黄干从行,结识刘清之(子澄)。清之奇其才,书荐于朱熹。
时大雪,黄干至崇安五夫里拜访,不料朱熹已外出,黄干留住客邸,“卧起一榻,不解衣者二月”。次年春,朱熹归。
黄干自见朱熹,便夜不设榻,衣不解带,少倦则微坐、一倚,或至达曙。朱熹语人曰:“直卿志坚思苦,与之处甚有益”。
淳熙九年,朱熹以仲女为其妻。绍熙五年(1194年),授迪功郎,监台州酒务。
时竹林精舍建成,朱熹致书黄干,请其“代即讲席”,并编《礼书》。庆元二年(1196)“伪学”之禁起,朱熹罢祠落职,仍讲学不辍。
黄干于建阳潭溪建潭溪精舍,为其“讲道著书之地”,亦为朱熹往来云谷、考亭憩息之所。翌年,丁母忧,黄干奔丧福州北郊长箕岭,筑墓庐讲学,从者甚众。
庆元六年(1200)三月朱熹病重,命黄干收《礼书》底本,补辑成之;并手书与他诀别道:“吾道之托在此,吾无憾矣。”朱熹病逝,黄干守丧三年毕。
调监嘉兴石门酒库,揭露库吏勾结奸商“公造私酒”,官酒不卖,反而自卖私酒之行径。嘉定元年(1208)黄干力主“壮国势而消外侮”。
先后任江西临川令、新淦令及安徽丰安军通判。嘉定八年(1215)知湖北汉阳军,面对严重旱灾,筹集赈荒米7万馀石,分甲乙丙丁四等赈粜,活者万家。
嘉定十年(1217)调知安庆府,亲自督修郡城,备战守,保障安庆境内不受金兵侵扰,当地士民称赞道:“不残于寇,不滔于水,生汝者黄父也。”次年,讲学江西白鹿洞书院。
嘉定十二年(1219)十月返回福州;次年致仕,专事讲学,弟子日盛,编礼著书,孜孜不倦。病逝后,于绍定六年(1233)诏赠朝奉郎,端平三年(1236)赐谥“文肃”,元至正十九年(1359),福州建勉斋书院纪念他,清雍正二年(1724)从祀于孔庙,又在府学里建黄勉斋祠。
著有《朱熹行状》《勉斋集》《书传》《易解》《孝经本旨》《四书通释》《仪礼通解》等。4、专。
6.秦穆公生平(古文)并写好选自,跪求,快
缪公(秦穆公)任好元年,自将伐茅津,胜之。
四年,迎妇于晋,晋太子申生姊也。其岁,齐桓公伐楚,至邵陵。
五年,晋献公灭虞、虢,虏虞君与其大夫百里傒,以璧马赂于虞故也。既虏百里傒,以为秦缪公夫人媵于秦。
百里傒亡秦走宛,楚鄙人执之。缪公闻百里傒贤,欲重赎之,恐楚人不与,乃使人谓楚曰:“吾媵臣百里傒在焉,请以五羖羊皮赎之。”
楚人遂许与之。
当是时,百里傒年已七十余。缪公释其囚,与语国事。
谢曰:“臣亡国之臣,何足问!”缪公曰:“虞君不用子,故亡,非子罪也。”固问,语三日,缪公大说,授之国政,号曰五羖大夫。
百里傒让曰:“臣不及臣友蹇叔,蹇叔贤而世莫知。臣常游困于齐而乞食铚人,蹇叔收臣。
臣因而欲事齐君无知,蹇叔止臣,臣得脱齐难,遂之周。周王子颓好牛,臣以养牛干之。
及颓欲用臣,蹇叔止臣,臣去,得不诛。事虞君,蹇叔止臣。
臣知虞君不用臣,臣诚私利禄爵,且留。再用其言,得脱,一不用,及虞君难:是以知其贤。”
于是缪公使人厚币迎蹇叔,以为上大夫。 秋,缪公自将伐晋,战于河曲。
晋骊姬作乱,太子申生死新城,重耳、夷吾出奔。 九年,齐桓公会诸侯于葵丘。
晋献公卒。立骊姬子奚齐,其臣里克杀奚齐。
荀息立卓子,克又杀卓子及荀息。夷吾使人请秦,求入晋。
于是缪公许之,使百里傒将兵送夷吾。夷吾谓曰:“诚得立,请割晋之河西八城与秦。”
及至,已立,而使丕郑谢秦,背约不与河西城,而杀里克。丕郑闻之,恐,因与缪公谋曰:“晋人不欲夷吾,实欲重耳。
今背秦约而杀里克,皆吕甥、郄芮之计也。愿君以利急召吕、郄,吕、郄至,则更入重耳便。”
缪公许之,使人与丕郑归,召吕、郄。吕、郄等疑丕郑有间,乃言夷吾杀丕郑。
丕郑子丕豹奔秦,说缪公曰:“晋君无道,百姓不亲,可伐也。”缪公曰:“百姓苟不便,何故能诛其大臣?能诛其大臣,此其调也。”
不听,而阴用豹。 十二年,齐管仲、隰朋死。
晋旱,来请粟。丕豹说缪公勿与,因其饥而伐之。
缪公问公孙支,支曰:“饥穰更事耳,不可不与。”问百里傒,傒曰:“夷吾得罪于君,其百姓何罪?”于是用百里傒、公孙支言,卒与之粟。
以船漕车转,自雍相望至绛。 十四年,秦饥,请粟于晋。
晋君谋之群臣。虢射曰:“因其饥伐之,可有大功。”
晋君从之。十五年,兴兵将攻秦。
缪公发兵,使丕豹将,自往击之。九月壬戌,与晋惠公夷吾合战于韩地。
晋君弃其军,与秦争利,还而马騺。缪公与麾下驰追之,不能得晋君,反为晋军所围。
晋击缪公,缪公伤。于是岐下食善马者三百人驰冒晋军,晋军解围,遂脱缪公而反生得晋君。
初,缪公亡善马,岐下野人共得而食之者三百余人,吏逐得,欲法之。缪公曰:“君子不以畜产害人。
吾闻食善马肉不饮酒,伤人。”乃皆赐酒而赦之。
三百人者闻秦击晋,皆求从,从而见缪公窘,亦皆推锋争死,以报食马之德。于是缪公虏晋君以归,令于国,齐宿,吾将以晋君祠上帝。
周天子闻之,曰“晋我同姓”,为请晋君。夷吾姊亦为缪公夫人,夫人闻之,乃衰绖跣,曰:“妾兄弟不能相救,以辱君命。”
缪公曰:“我得晋君以为功,今天子为请,夫人是忧。”乃与晋君盟,许归之,更舍上舍,而馈之七牢。
十一月,归晋君夷吾,夷吾献其河西地,使太子圉为质于秦。秦妻子圉以宗女。
是时秦地东至河。 十八年,齐桓公卒。
二十年,秦灭梁、芮。 二十二年,晋公子圉闻晋君病,曰:“梁,我母家也,而秦灭之。
我兄弟多,即君百岁后,秦必留我,而晋轻,亦更立他子。”子圉乃亡归晋。
二十三年,晋惠公卒,子圉立为君。秦怨圉亡去,乃迎晋公子重耳于楚,而妻以故子圉妻。
重耳初谢,后乃受。缪公益礼厚遇之。
二十四年春,秦使人告晋大臣,欲入重耳。晋许之,于是使人送重耳。
二月,重耳立为晋君,是为文公。文公使人杀子圉。
子圉是为怀公。 其秋,周襄王弟带以翟伐王,王出居郑。
二十五年,周王使人告难于晋、秦。秦缪公将兵助晋文公入襄王,杀王弟带。
二十八年,晋文公败楚于城濮。三十年,缪公助晋文公围郑。
郑使人言缪公曰:“亡郑厚晋,于晋而得矣,而秦未有利。晋之强,秦之忧也。”
缪公乃罢兵归。晋亦罢。
三十二年冬,晋文公卒。 郑人有卖郑于秦曰:“我主其城门,郑可袭也。”
缪公问蹇叔、百里傒,对曰:“径数国千里而袭人,希有得利者。且人卖郑,庸知我国人不有以我情告郑者乎?不可。”
缪公曰:“子不知也,吾已决矣。”遂发兵,使百里傒子孟明视,蹇叔子西乞术及白乙丙将兵。
行日,百里傒、蹇叔二人哭之。缪公闻,怒曰:“孤发兵而子沮哭吾军,何也?”二老曰:“臣非敢沮君军。
军行,臣子与往;臣老,迟还恐不相见,故哭耳。”二老退,谓其子曰:“汝军即败,必于肴厄矣。”
三十三年春,秦兵遂东,更晋地,过周北门。周王孙满曰:“秦师无礼,不败何待!”兵至滑,郑贩卖贾人弦高,持十二牛将卖之周,见秦兵,恐死虏,因献其牛,曰:“闻大国将诛郑,郑君谨修守御备,使臣以牛十二劳军士。”
秦三将军相谓曰:“将袭郑,郑今已觉之,往无及已。”灭滑。
滑,晋之边邑也。 当是时,晋文公丧尚未葬。
太子襄公怒曰:“秦。
7.写陶渊明的古文
《五柳先生传》
原文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
慕荣利。好(hào)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shì)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zhé)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zēng)不吝(lìn)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hè)穿结,箪(dān)瓢(piáo)屡空,晏(yàn)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黔(qián)娄(lóu)之妻有言:“不戚(qī)戚于贫贱,不汲(jí)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chóu)乎?衔觞(shāng)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yú)?葛天氏之民欤?
译文
先生不知道是哪个地方的人,也不知道他的姓名和表字。因为住宅旁边有五棵柳树,就把它作为(自己的)号了。(他)安安静静,很少说话,不羡慕荣华利禄。喜欢读书,不过分在字句上下功夫;每当对书中的内容有所领会,便高兴得忘了吃饭。(他)天性特别爱好喝酒,家里穷,不能经常喝到酒。亲戚朋友知道他有这种嗜好,有时摆了酒来招呼他;他去喝酒就喝个尽兴,希望一定喝醉。喝醉了就回去,竟不会(假装)舍不得。简陋的居室里空荡荡的,不能遮住风和阳光。粗布短衣上打了补丁,饭篮子和瓢里经常是空的,(可是)他安然自若。经常写文章来自我消遣,(从文中)充分显示了自己的志趣。他从不把得失的东西放在心上,凭这些过完自己的一生。
赞曰:黔娄的妻子曾经说过:不为贫贱而忧愁,不热衷于发财致富。这话大概说的是五柳先生一类的人吧?一边喝酒一边作诗,为自己抱定的志向而感到无比快乐。(他)大概是无怀氏时候的百姓,或者是葛天氏时候的百姓吧?
作者简介
陶渊明(约365—427),又名潜,字元亮,一说名潜,字渊明。自号五柳先生,晚年更名潜,卒后亲友私谥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九江市)人,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辞赋家、散文家、田园诗人、隐逸诗人。
陶渊明出身于破落仕宦家庭。曾祖父陶侃,是东晋开国元勋,军功显著,官至大司马,都督八州军事,荆、江二州刺史、封长沙郡公。祖父陶茂、父亲陶逸都作过太守。
年幼时,家庭衰微,九岁丧父,与母妹三人度日。孤儿寡母,多在外祖父孟嘉家里生活。孟嘉是当代名士,“行不苟合,年无夸矜,未尝有喜愠之容。好酣酒,逾多不乱;至于忘怀得意,傍若无人。”(《晋故征西大将军长史孟府君传》)渊明“存心处世,颇多追仿其外祖辈者。”(逮钦立语)日后,他的个性、修养,都很有外祖父的遗风。外祖父家里藏书多,给他提供了阅读古籍和了解历史的条件,在学者以《庄》《老》为宗而黜《六经》的两晋时代,他不仅像一般的士大夫那样学了《老子》《庄子》,而且还学了儒家的《六经》和文、史以及神话之类的“异书”。时代思潮和家庭环境的影响,使他接受了儒家和道家两种不同的思想,培养了“猛志逸四海”和“性本爱丘山”的两种不同的志趣。
8.古文翻译:
译文
桑维翰,字国侨,河南人.生的丑陋,身子短但面孔长,他常常照着镜子认为自己的长相奇异,说:"七尺长的身子不如一尺长的脸."慷慨激昂地有志于做朝廷公辅大臣.起初,他去考进士,主办的官员反感他的姓,认为"桑""丧"同音.有人劝他不必去考进士了,可以从其他门路当官,桑维翰非常感慨,就写了《日出扶桑赋》来表达自己的志向.又用铁铸了砚台向别人出示道:"砚台磨坏了,就改为其他途径当官."最终考中了进士.晋高祖征召他为河阳节度使书记官,以后又常常让他跟随着自己.
9.求古文翻译
宋朝孙觌撰写。孙觌字仲益,是晋陵人。宋徽宗末年,蔡攸(蔡京之子)推荐他做侍御史。靖康初,蔡家失势 ,孙觌就带领着御史拼命弹劾蔡攸。
金国围攻汴京(开封),李纲被罢免了御营使一职,太学生就向皇帝上书奏请留着李纲(伏阙:拜伏于宫阙下)。此时,孙觌又弹劾李纲,说他借此要挟皇上,还污蔑太学生,说他们还要继续上书。
朝廷就因为他胡说八道,贬他到和州。后来,李纲被
贬职离开京师,朝廷又下召任命孙觌为御史。他任御史之后,只是一味附和怂恿朝廷和金国人和谈,为此,还做上了翰林学士。
开封城破之后,孙觌接受了金国人给予的美女赏赐,就替宋钦宗写给金国人的投降表,言辞极尽献媚。
宋高宗建炎初年,被贬到陕州;紧接又贬到岭外。等到黄潜善、汪伯彦掌权,又拉拢他,让他掌管替皇帝撰写诰书这个要职。后来,孙觌又因为贪污被罢免,任鸿庆宫提举官(提举原意管理,主管专门事务,提举宫观,为安置罢退的大臣而设,光领俸禄不管事。)。也因为这一点 ,他的文集就称之为《鸿庆居士集》。
宋孝宗时候,洪迈主持修编《国史》,就向皇帝建议说,靖康时代的人物就只有孙觌还活着,请求皇帝下诏,让孙觌将所见经历的靖康时候的事件写下来上报。孙觌于是竟对不喜欢的人比如李纲,都大加污蔑,添加不少不实之词。而洪迈竟然相信他,不加辨别,就把他的话都记载在《钦宗实录》之中。后来,朱熹和别人谈及此事,
总是很气愤,说小人千万不能让他来执笔写史。
自己翻译的,希望对你有启发。
10.古文翻译
傅昭字茂远,是北方灵州人,是晋朝司隶校尉傅咸的七世孙。傅昭的祖父是傅和之,父亲叫傅淡,精通三礼(《仪礼》、《周礼》、《礼记》合称“三礼”),在宋代(南北朝)很出名。傅淡跟随宋朝的竟陵王刘诞,后因为刘诞谋反被牵连而诛杀。
傅昭六岁时成了孤儿,他对父亲的死表现出的哀伤痛苦和成年人一样,被外祖父收养。十岁时,傅昭在朱雀航卖日历,雍州刺史袁顗看见他后很惊奇。袁顗曾经到傅昭的住所,他仍然和平时一样读书,神情面色不变。袁顗赞叹道:“这个人神情举止不平常,一定会成为优秀的人才。”当时的司徒,建安人王休仁听说了很高兴,坚持要提拔傅昭。傅昭因为朝廷复杂,于是没有去。有人向廷尉虞愿称赞傅昭,虞愿于是派车迎接傅昭。当时虞愿的族人虞通之也在场,都是当时的名人。
虞通之送诗给傅昭说:“你的俊朗、才华闻名于山东,到洛阳后更是倾倒众生;前朝清雅的学识谁能继承呢,大概是你才能延续前人的遗风吧。”太原人王延秀把傅昭推荐给丹阳尹(官职)袁粲,袁粲恳切地礼遇傅昭,提拔他为丹阳郡的主簿,并让他的儿子们跟着傅昭学习。遇上明帝驾崩,袁粲要写哀悼词,于是让傅昭确定悼词的结构,悼词中有一半是傅昭写的。袁粲每次经过傅昭的窗户,就赞叹说:“经过他的窗户听到屋里安静得如同没有人,掀开门帘却发现人正在屋里,这样的人怎么会不成为出名的贤人呢。”不久傅昭被任命为明学士、奉朝请。
齐朝永明年间,多次升迁最后官至尚书仪曹郎。先前御史中丞刘休向齐武帝推荐傅昭,永明初年,皇帝让傅昭担任南郡王的陪读。后来南郡王继承帝位,从前的臣属争相求取权利和宠幸,只有傅昭和南阳宗夬只保全自己,他们坚守正道而无可参劾,最终没有遭到祸患。
齐明帝即位后,任用傅昭为中书通事舍人。当时担任这个官职的人,都依仗权力显赫于天下,只有傅昭廉洁而不擅用职权干预时事,用具、衣服都很朴素,安心于简陋的生活。傅昭经常在床板上插蜡烛,齐明帝听说后,赐给他漆制的蜡烛盘,并说:“你有古人简朴高尚的作风,因此赐给你古人用过的器皿。”后来傅昭又升迁至尚书左丞。
梁武帝向来看重傅昭,梁朝建立后,任命他为给事黄门侍郎,领着作,兼任御史中丞。天监三年,又兼任五兵尚书,参与朝政的讨论。四年内恪尽职守,先后担任左户尚书,安成内史。
*郡从宋朝以来,战争造成的祸乱不断发生,官府的住宅都不安全。没到夜晚至黎明之间,人经常碰见鬼怪,在那儿任职的官吏很少有善终。傅昭到达该郡后,有人晚上看见穿着盔甲的士兵出现并且说:“傅先生是善人,不能侵犯。”于是腾空离开了。过了一会儿风雨都来了,飘入郡府的听事堂中,从此这个郡就再没了灾患,大家都认为是因为傅昭忠贞、正直而如此。郡内的河里没有鱼,有的人在夏天送鱼给傅昭,他不接受也不想咀嚼,就将鱼挂在门边上。郡境内猛兽为害,需经常设置陷阱,傅昭说:“人不伤害猛兽,猛兽就不会伤害人。”于是命令撤去陷阱,猛兽果然不再为害。
他又先后担任了秘书监,太常卿,后升迁为临海太守。临海郡有蜜崖(有蜜蜂、蜂蜜的山崖吧?),以前的抬手都封闭起来自己占有,以获取其中的利益。傅昭引周文王和百姓共享园囿的典故,说大事可以作为小事的榜样,于是下令不要封闭蜜崖。一个县令曾经送个他板栗,在蒲团下偷放丝绢(贿赂),傅昭笑着归还了这些东西。普通五年,担任散骑常侍、金紫光禄大夫。
傅昭担任官吏,一直坚持清静无为的政策,不崇尚严酷的治理。他在朝廷中是,不邀请朋友不随便拜会别人,不蓄积私人关系,不谋图私人利益。整日端坐,以读书、作笔记为乐,即使年老了也不显得衰老。
傅昭知识渊博明晰古今,尤其了解历史人物,魏、晋依赖,官吏、宗室、大家族、各家族的通婚情况,他说起来都没有任何疏漏,当时人称他为“学府”。
傅昭性格沉静慎重,儿媳妇曾经得到娘家送来的牛肉,送给傅昭吃,傅昭叫来儿子说:“吃了就犯法(当时耕牛极少,吃牛肉犯法),向官府通告又不行。拿来埋了吧。”傅昭修养身心、严于律己,不违背法令,就是这样的。
后辈们尊崇他的学术,重视他为人处事的原则,
人人都觉得比不上他。
死后,谥号为“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