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对《史记》最好的评价么
鲁迅:“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梁启超称赞这部巨著是“千古之绝作”
西汉刘向、扬雄:“皆称迁有良史之材,服其善序事理,辨而不华,质而不俚,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
西晋华峤也说:“迁文直而事核。”
张辅说:“迁之著述,辞约而事举,叙三千年事唯五十万言。”
南朝刘勰说“陈寿三志,文质辨恰。”
《三国志》作者陈寿,“时人称其善叙事,有良史之才。”
一、汉代
汉代是《史记》的传播时期。司马迁的外孙杨恽将《史记》向社会一公布,立即引起巨大反响,研究者蜂起。汉代研究《史记》的名家当推杨雄和班固,他们都肯定了司马迁的实录精神。
杨雄(前58-公元18),西汉文学家、哲学家。他在《法言》一书中写道:“太史迁,曰实录”。“子长多爱,爱奇也。”杨雄是赞扬司马迁实录精神的第一人。他提出的实录与爱奇,为历人者所赞同,直到现在。
班固(32-92),东汉史学家,文学家,《汉书》的作者。班固是汉代系统评论司马迁的第一人。《汉书》中有《司马迁传》。班固在赞语中说:“自刘向、杨雄博极群书,皆称迁有良史之材,服其状况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说司马迁“不虚美、不隐恶”,可谓一语中的,世称其当,后人皆服。司马迁的“实录”精神已成为中国史学的传良传统。
二、唐代
唐代《史记》研究的重要贡献在注释。最主要的著作是司马贞的《史记索隐》和张守节的《史记正义》,加上南朝刘宋年间裴的《史记集解》,被后人称为“史记三家注”,成为史记注释的经典之作。
唐代研究《史记》成就最大者当推散文大家韩愈、柳宗元。韩、柳肯定了《史记》一书的文学价值,奠定了司马迁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崇高地位。
韩愈(768-824),古文运动的领袖,唐宋八大家之首。韩愈十分推崇司马迁的文学才华。他说:“汉朝人莫不能文,独司马相如、太史公、刘向、杨雄之为最。”他认为司马迁作品的风格是“雄深雅健”。《史记》成为韩愈作文的样本。
柳宗元(773-819),散文学家。柳宗元认为《史记》文章写得朴素凝炼、二次利落,无枝蔓之疾;浑然天成、滴水不漏,增一字不容;遣词造句,煞苦心,减一字不能。
三、宋、元
宋代是《史记》大量刊刻印行,广为流传的时期,官私刻本达数十种之多。现存《史记》最早最好的刻本为南宋黄
2.班固对史记的评价
史记》是我国纪传体史学的奠基之作,同时也是我国传记文学的开端。
中国古代史传文学在先秦时期就已经初具规模,记言为《尚书》,记事为《春秋》, 其后又有编年体的《左传》和国别体的《国语》、《战国策》。但是,以人物为 中心的纪传体史学著作,却是司马迁的首创。
《史记》的出现,标志中国古代史 传文学的发展已经达到高峰。 《史记》是传记文学名著,但它具有诗的意蕴和魅力。
《史记》指次古今, 出入风骚,对《诗经》和《楚辞》均有继承,同时,战国散文那种酣畅淋漓的风 格也为《史记》所借鉴,充分体现了大一统王朝中各种文学传统的融汇。 《史记》的影响是极其深远的,它为后代文学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营养和强 大的动力。
司马迁作为伟大的历史学家和文学家,在《史记》一书中大力弘扬人文精神, 为后代作家树立起一面光辉的旗帜。《史记》所渗透的人文精神是多方面的,主 要有:以立德、立功、立言为宗旨以求青史留名的积极入世精神,忍辱含垢、历 尽艰辛而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舍生取义、赴汤蹈火的勇于牺牲精神, 批判暴政酷刑、呼唤世间真情的人道主义精神,立志高远、义不受辱的人格自尊 精神。
《史记》中一系列血肉丰满的人物形象,从不同侧面集中体现了上述精神, 许多人物成为后代作家仰慕和思索的对象,给他们以鼓舞和启迪。 《史记》是传记文学的典范,也是古代散文的楷模,它的写作技巧、文章风 格、语言特点,无不令后代散文家翕然宗之。
从唐宋古文八大家,到明代前后七 子、清代的桐城派,都对《史记》推崇备至,他们的文章也深受司马迁的影响。 《史记》在语言上平易简洁而又富有表现力,把许多诘屈聱牙的古书词句译成汉 代书面语,还适当地引用口语、谚语,显得生动鲜活。
《史记》语言多是单行奇 字,不刻意追求对仗工稳,亦不避讳重复用字,形式自由,不拘一格。正因为如 此,历史上的古文家在批评骈俪文的形式主义倾向和纠正艰涩古奥文风时,都要 标举《史记》,把它视为古文的典范。
《史记》的许多传记情节曲折,人物形象栩栩如生,为后代小说创作积累了 宝贵的经验。小说塑造人物形象的许多基本手法,在《史记》中都已经开始运用, 如:使用符合人物身份、性格的语言,通过具体事件或生活琐事显示人物性格, 把人物置于矛盾冲突中加以表现。
从唐传奇到明清小说,在人物塑造、情节安排、场面描写等方面都可以见到《史记》的痕迹。同时,古代作家还从写法上探讨《 史记》与小说的关系,得出了许多精辟的结论。
《史记》的许多故事在古代广为流传,成为后代小说戏剧的取材对象。元代 出现的列国故事平话,明代出现的《列国志传》,以及流传至今的《东周列国志》 ,所叙人物和故事有相当一部分取自《史记》。
明甄伟的《西汉通俗演义》,也 是大量利用《史记》中的材料。《史记》的许多人物故事相继被写入戏剧,搬上 舞台,据傅惜华《元代杂剧全目》所载,取材于《史记》的剧目就有180多种。
据李长之统计,在现存132种元杂剧中,有16种采自《史记》的故事。后来 的京剧也有不少剧目取材于《史记》。
总之,《史记》成为中国古代小说、戏剧 的材料宝库,它作为高品位的艺术矿藏得到反复地开发利用。 儿子:“爸爸,《史记》是什么?” 爸爸:“笨蛋,死记就是死记硬背,不会灵活掌握,懂吗!” 史记 《史记》最初没有固定书名,或称“太史公书”,或称“太史公记”,也省称“太史公”。
“史记”本来是古代史书的通称,从三国开始,“史记”由通称逐渐成为“太史公书”的专名。 《史记》是一部贯穿古今的通史,从传说中的黄帝开始,一直写到汉武帝元狩元年,叙述了我国三千年左右的历史。
据司马迁说,全书有本纪十二篇,表十篇,书八篇,世家三十篇,列传七十篇,共一百三十篇。班固在《汉书·司马迁传》中提到《史记》缺少十篇。
三国魏张晏指出这十篇是《景帝本纪》、《武帝本纪》、《礼书》、《乐书》、《律书》、《汉兴以来将相年表》、《日者列传》、《三王世家》、《龟策列传》、《傅靳列传》。后人大多数不同意张晏的说法,但《史记》残缺是确凿无疑的。
今本《史记》也是一百三十篇,有少数篇章显然不是司马迁的手笔,汉元帝、成帝时的博士褚少孙补写过《史记》,今本《史记》中“褚先生曰“就是他的补作。 《史记》取材相当广泛。
当时社会上流传的《世本》、《国语》、《国策》、《秦记》、《楚汉春秋》、诸子百家等著作和国家的文书档案,以及实地调查获取的材料,都是司马迁写作《史记》的重要材料来源。特别可贵的是,司马迁对搜集的材料做了认真地分析和选择,淘汰了一些无稽之谈。
对一些不能弄清楚的问题,或者采用阙疑的态度,或者记载各种不同的说法。由于取材广泛,修史态度严肃认真,所以,《史记》记事翔实,内容丰富。
《史记》的写作 《史记》是一部纵横古今数千年的巨著。它的出现一方面是时代提出的必然要求,另一方面则是史学家艰苦劳动的产物。
对司马迁而言,首先是秉承遗命,继续先祖的太史事业。他的父亲司马谈早就打算编写一部史书,但是,这个愿望未能实现。
3.史记是怎么写出来的
任何一部伟大的著作,背后都有它必不可少的历史条件,《史记》也不例外。
先说说写史记所要具备的几个重要的条件:
第一,这个人需要有一个机会,可以读到先人记录的历史。当然,大汉天子的藏书应该可以满足这一条件。
第二,这个人需要对中国文化的诗、书、礼、乐以及相关的“老祖宗”留下的文化遗产有深刻的认识,这就需要这个人的学问方面能有高人教授,并且自己也要喜爱。
第三,这个人要善于文笔的修练,就是文章的组织及逻辑方面要有特长
第四,对于公案的客观判断及明辩能力。像一个历史大法官,判定孰是孰非。
第五,立志著书(定立了自己的志向,勇往直前)
司马迁在学业与为官方面逐渐具备了这一条件,他生活生长的环境对于他对文学及历史文化的深造及提高起到了不断促进的作用,再上他天才的文笔及最终下定决心著书的深刻原因才写成了这一部部开篇之作。
《史记》的记录是被称得上是正史的,但是实事求是的写的吗?如果写的毫无保留那么我想这本书不会留在现在还能被我看到,或者早就被人改掉了。伟大的作家深思熟虑做到尽量不说假话,又不能被灭族、封杀,他战战兢兢,打着当时历史的礼法与皇权也不可违背的道义开始书写 ,将古代传统的道、德、仁、义、礼作为阻挡政客诛杀的盾牌书写。
《史记》这样书写的过程中多以礼义仁德为导,权谋诡诈则常略之不提,这样很多人读到之后也不会产生出议,而在某种意义上也维护了大汉皇权的统治。
对于历史事件的判定:
历史上总会留下许多公案、疑案,司马迁在写这个时会在不同人物传记中写出当时不同的情境与言语,很多公案各说一辞留给读者自己去判别。
本纪、世家、列传
将从黄帝开始到汉代当世的对历史有突出成就与影响的人分门别类的列传出书,多表功过得失,把人物的等级作了划分,也符合了大汉政权的意志。
书 年表
将古代留下的礼乐律等书作了总结,并认真编制了年表,对后世研究历史年代,判别真伪作了巨大的贡献。
4.一些名人对《史记》做个怎样的评价
查阅了一些资料,只介绍几个著名人物对史记的评价吧:唐宋八大家之首【韩愈】:“汉朝人莫不能文,独司马相如、太史公、刘向、杨雄之为最.”他认为司马迁作品的风格是“雄深雅健”.《史记》成为韩愈作文的样本.明末清初杰出的点评家【金圣叹】,把《史记》作为“六才子书”之一,评论《史记》序赞九十多篇.他在评《水浒传》、《西厢记》中多次赞扬司马迁,发表了不少真知灼见.他说:“隐忍以就功名,为史公一生之心.”明末清初的【钱谦益】,他在《物斋有学集》中说:“司马氏以命世之才、旷代之识、高视千载,创立《史记》.”学者【梁启超】认为:“史界太祖,端推司马迁”,“太史公诚史界之造物主也”.文学家、思想家【鲁迅】,一生酷爱《史记》,在《汉文学史纳要》一书中有专篇介绍司马迁.鲁迅认为:“武帝时文人,赋莫若司马相如,文莫若司马迁.”司马迁写文章“不拘于史法,不囿于字句,发于情,肆于心而为文”,因而《史记》不失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鲁迅的评价成为《史记》评论中的不朽名言.史学家、文学家、社会活动家【郭沫若】特别赞赏司马迁的文学才华.他说:“司马迁这位史学大师实在值得我们夸耀,他的一部《史记》不啻是我们中国的一部古代的史诗,或者说它是一部历史小说集也可以.”1958年郭沫若在为司马祠题写的碑文中对司马迁有“文章旷代雄”、“功业追尼父”的赞语.近代史学家【翦伯赞】认为,司马迁是中国历史学的开山祖师,《史记》是一部以社会为中心的历史.他说:“中国的历史学之成为一种独立的学问,是从西汉起,这种学问之开山祖师是大史学家司马迁.《史记》是中国历史学出发点上一座不朽的纪念碑.”他还说:“《史记》虽系纪传体,却是一部以社会为中心的历史.”司马迁“几乎注意到历史上社会之每一个阶层,每一个角落,每一方面的动态,而皆予以具体生动的描写.所以我以为,《史记》是中国第一部大规模的社会史”.。
5.史记的可信度如何
先说第一个问题:古代文献比较匮乏,因此史书里面免不了会有一些道听途说的内容。因此,历代史家在进行研究的时候都会参照许多其他的史料(野史、笔记、考古发现等等),而不会单独地依据正史。
至于汉代为什么能让《史记》流传下来,我想大概是朝廷的一种自信,极力掩盖真相是一种懦夫的行为。二十四史中还有哪个开国皇帝像刘邦一样被写得像一个混混?
关于密谈:密谈之类的东西,也许后来形成了一份书面的材料。而皇宫之中是有专门的保管重要档案的地方的。比如,后来的几个朝代在编写前朝的正史时,就是大量的采用原始的宫廷档案,比如“起居注”什么的。
另外,介绍一下古希腊史家写史书的习惯,也许会有帮助。古希腊人是十分喜爱社交生活的,因此诞生了大量的雄辩者和著名的演说。但是,口头演说大多没有保存下来,古代史家在写书的时候,只好根据当时的场景和保存下来的摘要、大意重新替古人重写演说词。比如最著名的伯里克利评价雅典民主的演说词就是后来修昔底德自己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