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楔形文字是怎么写的
书写工具芦苇笔的笔尖呈三角形,落笔处就自然出现了楔形,因此被形象地称为楔形文字。该名称最早由德国的东方学家海德(T.Hyde)使用,后来约定俗成,使用至今。楔形文字可以用来表达各种不同的语言,如苏美尔语、阿卡德语、埃兰语、赫梯语、波斯语等。
楔形文字
这是源于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流域的古老文字,这种文字是由约公元前3200年左右苏美尔人所发明,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字之一。在其约3000年的历史中,楔形文字由最初的象形文字系统,字形结构逐渐简化和抽象化,文字数目由青铜时代早期的约1000个,减至青铜时代后期约400个。已被发现的楔形文字多写于泥板上,少数写于石头、金属或蜡板上。书吏使用削尖的芦苇杆或木棒在软泥板上刻写,软泥板经过晒或烤后变得坚硬,不易变形。
楔形文字被许多古代文明用来书写其语言,但这些语言之间并不一定属于相同关联的语系,例如赫梯人和波斯帝国同样采用楔形文字,但这两个语言是与苏美尔语无关的印欧语系。另外阿卡德人虽然也采用楔形文字做为书写工具,但阿卡德语和苏美尔语差异相当多。由于多在泥板上刻画,所以线条笔直形同楔形,使用芦苇杆或木棒来压印在泥板上来方便书写,因此文字笔画大都为具三角形的线条,而字形也随着文明演变,逐渐由多变的象形文字统一固定为音节符号。
2.楔形文字中的1234567890分别是怎样写的
没有0
楔形文字(cuneiform),来源于拉丁语,是cuneus(楔子)和forma(形状)两个单词构成的复合词。楔形文字也叫“钉头文字”或“箭头字”,古代西亚所用文字,多刻写在石头和泥版(泥砖)上。笔画成楔状,颇像钉头或箭头。
3.什么是楔形文字
楔形文字
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都发源于亚洲西部的亚美尼亚高原。公元前4000年左右,这里就有了最早的居民——苏美尔人。他们创造了灿烂的苏美尔文明,最能反映这种文明特征的是他们的文字——楔形文字。
最初,这种文字是图画文字,渐渐地,这种图画文字逐渐发展成苏美尔语的表意文字,把一个或几个符号组合起来,表示一个新的含义。如用“口”表示动作“说”;用代表“眼”和“水”的符号来表示“哭”等等。随着文字的推广和普及,苏美尔人干脆用一个符号表示一个声音,如“箭”和“生命”在苏美尔语中是同一个间,因此就用同一个符号“箭”来表示。后来又加了一些限定性的部首符号,如人名前加一个“倒三角形”,表示是男人的名字。这样,这种文字体系就基本完备了。
苏美尔人用削成三角形尖头的芦苇秆或骨棒、木棒当笔,在潮湿的黏土制作的泥版上写字,字形自然形成楔形,所以这种文字被称为楔形文字。
为了长久地保存泥版,需要把它晾干后再进行烧制。这种烧制的泥版文书不怕被虫蛀,也不会腐烂, 得起火烧。但美中不足的是,泥版很笨重,每块重约一千克,每看一块都要费力地搬来搬去。到现在,发掘出来的泥版,共有几十一百万块,最大的有2.7米长,1.95米宽,可谓是巨书!
楔形文字是苏美尔文明的独创,最能反映出苏美尔文明的特征。楔形文字对西亚许多民族语言文字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西亚的巴比伦、亚述、赫梯、叙利等国都曾对楔形文字略加改造,来作为自己的书写工具。甚至腓尼基人创制出的字母也念有楔形文字的因素。楔形文字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字,可是,由于它极为复杂,到公元1世纪,就完全消亡了。
(图片不能复制啊)
但你可以去:.cn/xxjs/dnzp/2003/2003xly/yxl/XXWZ-2.htm
4.楔形文字中的"我爱你"是怎么写地
查找了很多地方最多的不过是楔形文字的图片,你很有个性想要楔形文字的写法,不过还是帮不了你了.
楔形文字图片:
/i?ct=201326592&cl=2&lm=-1&tn=baiduimage&pv=&word=%D0%A8%D0%CE%CE%C4%D7%D6&z=0
我爱你的各种写法
我爱你的各种写法 汉语:我爱你 英语:i love you ! 法语:je t'aime / je t'adore ! 德语:ich liebe dich! 俄语:ya vas iyublyu,ya tibia lyublyu ! 日语:爱してる!(大概是这样的读音吧#_#“ai si te ru”)那个只是表示爱~~但不是我爱你~~完整的是“はたしはぁなたをぁぃします” 朝鲜语:tangshin-i cho-a-yo! 意大利语:ti amo,ti vogliobene ! 西班牙语:te amo,tequiero ! 葡萄牙语:eu amo-te ! 荷兰语:ik hou van jou ! 比利时佛兰芒语:ik zie u graag ! 波兰语:kocham cie,ja cie kocham ! 希腊语:s'agapo ! 匈牙利语:szeretlek ! 爱沙尼亚:mina armastan sind ! 芬兰语:min rakastan sinua ! 拉丁语:te amo,vos amo ! 拉托维亚语:es tevi milu ! 立陶宛语:tave myliu ! 马其顿语:te sakam ! 马耳他语:inhobbok ! 亚美尼亚语:yes kezi seeroom yem ! 保加利亚语:ahs te obicham ! 克罗地亚语:volim te ! 罗马尼亚语:te iu besc,te ador ! 捷克语:miluji te ! 丹麦语:jeg elsker dig ! 冰岛语:e'g elska tig ! 阿尔巴尼亚语:t dua shume ! 塞尔维亚语:volim te ! 斯洛文尼亚语:ljubim te ! 以色列犹太语:ani ohev otach! 瑞典语:jag lskar dig! 土耳其语:seni seviyorum ! 乌克兰语:ja vas kokhaju ! 孟加拉语:ami tomay bhalobashi ! 缅甸语:chit pa de ! 柬埔寨语:bong salang oun ! 菲律宾语:mahal kita,iniibig kita ! 北印度语:main tumse pyar karta hoon ! 印尼语:saja kasih saudari ! 马来语:saya cinta mu ! 蒙古语:bi chamd hairtai ! 波斯语:tora dost daram ! 阿拉伯语:ana ahebak(女生至男生) / arabic ana ahebek(男生至女生) 南亚泰米尔语:tamil n'an unnaik kathalikkinren ! 泰语:ch'an rak khun ! 巴基斯坦乌尔都语:mein tumhay pyar karti hun(女生至男生) / mein tumhay pyar karta hun(男生至女生) 越南语:em ye'u anh(女生至男生) / anh ye'u em(男生至女生)
5.锲形文字是不是象形文字
锲形文字(楔形文字)是象形文字。
(或者说,锲形文字{楔形文字}起源于象形文字。锲形文字{楔形文字}是由象形文字发展而成的。)
锲(qiè),本义:镰刀。 锲刻:雕刻。
龟甲骨板上锲刻着的贞卜文字--甲骨文。 楔形文字,是锲刻而成的文字。
锲形文字,即楔形文字(cuneiform),来源于拉丁语,是cuneus(楔子)和forma(形状)两个单词构成的复合词。楔形文字也叫“钉头文字”或“箭头字”。
古代西亚所用文字,多刻写在石头和泥版(泥砖)上。笔画成楔状,颇像钉头或箭头。
约在公元前3000年左右,青铜时代的苏美尔人用泥板通过图画的形式记录账目。 苏美尔人用当地盛产的芦苇和粘土作为书写材料,以削尖的芦苇杆在粘土泥板上压写字符,由于压出的笔划呈楔形,因此名为“楔形文字”。
将写好字的泥板晒干或烧干后即成为今天所说的泥板文书。常用的苏美尔文字约600多个,主要分为表义符和表音符两种,另外还有定义符和尾音符。
所记的苏美尔语被称为粘着语,其词干不变,依靠在词干上加前、后缀来表示语法作用,名词与动词是同形的,一字往往多音多义,现知的苏美尔词根约1800个。 考古发现已经证实,在古代美索不达米亚,最初的文字外观形象并不像楔形,而只是一些平面图画。
被后世称为楔形文字的美索不达米亚古文字,起源于图画式象形文字。 考古学家曾在乌鲁克古城发现了刻有这种象形符号的泥版文书,经考证时间是公元前3200年左右。
这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字记载。 这种文字写法简单,表达直观。
有时复杂的意思和抽象的概念就用几个符号结合在一起来表达,如把“眼”和“水”合起来就是“哭”,“鸟”和“卵”两个符号合起来就表示“生”等。这种文字是象形的。
假使要表示复杂的意义,就用两个符号合在一起,例如“天”加“水”就是表示“下雨”;“眼”加“水”就是“哭”等。后来又发展可以用一个符号代表多种意义,例如“足”又可表示“行走”、“站立”等,这就是表意符号。
渐渐地,这些符号演化为表意符号,至于那些无法描绘的东西则用任意指定的办法来表达。这种图画文字逐渐发展成苏美尔语的表意文字。
苏美尔人还用它来表示声音,几个表意字合在一起就可以代表一个复杂的词或短语,这就使得许多符号都成为多馀。 随着文字的推广和普及,苏美尔人干脆用一个符号表示一个声音,如“箭”和“生命”在苏美尔语中是同一个词,因此就用同一个符号“箭”来表示。
后来又加了一些限定性的部首符号,如人名前加一个“倒三角形”,表示是男人的名字。这样,这种文字体系就基本完备了。
图片,锲形文字中的ABCD。
6.锲形文字指什么
cuneiform),来源于拉丁语,是cuneus(楔子)和forma(形状)两个单词构成的复合词。
楔形文字也叫“钉头文字”或“箭头字”,古代西亚所用文字,多刻写在石头和泥版(泥砖)上。笔画成楔状,颇像钉头或箭头。
约在公元前3000年左右,青铜时代的苏美尔人用泥板通过图画的形式记录账目。渐渐的这些符号演化为表意符号,至于那些无法描绘的东西则用任意指定的办法来表达。
而且苏美尔人还用它来表示声音,几个表意字合在一起就可以代表一个复杂的词或短语,这就使得许多符号都成为多馀。楔形字原来是从上而下直行书写,后来改为从左而右横行书写,于是全部楔形符号转了90°,从直立变成横卧。
由于右手执笔,从左而右横写,楔形笔画的粗的一头在左,细的一头(钉尾)在右。苏美尔楔形字有意符和音符。
经过巴比伦人、亚述人、阿拉米人的使用和改造,成为一种半音节文字。在字母发展史上有所贡献。
楔形符号共有500种左右,其中有许多具有多重含义,其“准确含义”只能根据上下内容来确定,这就使得楔形文字体系比后来的字母文字体系更难以掌握。尽管如此,在两千年间,楔形文字一直是美索不达米亚唯一的文字体系。
到了公元前500年左右,这种文字甚至成了西亚大部分地区通用的商业交往媒介。考古学家发现大批各种楔形文字泥版或铭刻,19世纪以来被陆续译解,从而形成一门研究古史的新学科——亚述学。
苏美尔人发明的楔形文字。世界上最早的文字之一。
公元前3500~前2600年属象形文字阶段,此后发展成为记写苏美尔语的楔形文字。前第2和前第1千年,苏美尔人同化于阿卡得人后,其文字在宗教和文学中仍被使用,公元1世纪后失传。
18世纪中叶以后,楔形文字引起学术界的注意。19世纪,学者们利用“波斯古经”首先释读成功波斯楔形文字,然后,对照波斯文字释读成功塞。
在释读过程中,英国的H.C.罗林森(1810~1895)、爱尔兰的E.欣克斯和法国的J.奥佩尔作出了较大贡献。 苏美尔人用当地盛产的芦苇和粘土作为书写材料,以削尖的芦苇杆在粘土泥板上压写字符,由于压出的笔划呈楔形,因此名为“楔形文字”。
将写好字的泥板晒干或烧干后即成为今天所说的泥板文书。常用的苏美尔文字约600多个,主要分为表义符和表音符两种,另外还有定义符和尾音符。
所记的苏美尔语被称为粘着语,其词干不变,依靠在词干上加前、后缀来表示语法作用,名词与动词是同形的,一字往往多音多义,现知的苏美尔词根约1800个。 苏美尔文字后来为西亚各古代民族所采用。
塞姆语系的阿卡得人、迦南人、巴比伦人和亚述人,印欧语系的赫梯人和波斯人,语系难定的埃兰人、胡里安人和乌拉尔图人都用苏美尔文字来记写自己的语言,因而又形成了不同的楔形文字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