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英文写的类似声律启蒙的书
没有。
中国有平水韵,是因为中国有科举制度。
有科举制度,就会从娃娃抓起,于是有了声律启蒙,训蒙骈句。
欧洲蛮夷们要到十三世纪末期,才出现有严格格式的律诗,到十四世纪文艺复兴时期,才有成熟的韵律系统。就是十四行诗。而且欧洲的文化中心在法,意,奥三国(旧罗马帝国核心区域),英国岛蛮哪会写诗。
直到莎士比亚出现,才有了使用英语书写的十四行诗佳作面世。这都十六世纪晚期了。
律诗在英国从来不是主流文学体系,自然不会有启蒙的儿童读物。
但是面向成年人的研究著作是非常多的,最富盛名的就是:
米歇尔・斯皮尔所著《十四行诗的发展
2.3岁宝宝的英文启蒙怎么做
其实宝宝在这个年纪是不知道母语与外语的区分的,换句话,宝宝还在语言启蒙与学习阶段。
就像很多宝宝一开始就是双语一样。那么宝宝怎么样才能开始自然而然的接受外语呢?就是日常会话中双语交替使用。
这个启蒙应该是最好的。至于各类培训班,其实效果也因人而异了。
把自然的语言习得期的宝宝送去强化语言学习,其实有点违背自然规律。当然,日常的双语交替使用对父母的要求很好。
有一种说法说再不开始就晚了。其实人类语言的学习在13岁以前都不晚。
只不过有的人语言习得区域发达,容易掌握,有的人不适合罢了。但不是所有人都有必要学习外语。
3.伏尔泰的英文名怎么写
Voltaire (1694-1778)
French philosopher and writer whose works epitomize the Age of Enlightenment, often attacking injustice and intolerance. He wrote Candide (1759) and the Philosophical Dictionary (1764).
伏尔泰:法国哲学家和作家,其作品是启蒙时代的代表,常常攻击不公正和不宽容。他著有 老实人 (1759年)和 哲学辞典 (1764年)
4.英文写的类似声律启蒙的书
没有。
中国有平水韵,是因为中国有科举制度。有科举制度,就会从娃娃抓起,于是有了声律启蒙,训蒙骈句。
欧洲蛮夷们要到十三世纪末期,才出现有严格格式的律诗,到十四世纪文艺复兴时期,才有成熟的韵律系统。就是十四行诗。
而且欧洲的文化中心在法,意,奥三国(旧罗马帝国核心区域),英国岛蛮哪会写诗。直到莎士比亚出现,才有了使用英语书写的十四行诗佳作面世。
这都十六世纪晚期了。律诗在英国从来不是主流文学体系,自然不会有启蒙的儿童读物。
但是面向成年人的研究著作是非常多的,最富盛名的就是:米歇尔・斯皮尔所著《十四行诗的发展。
5.幼儿英语如何启蒙
两周前写了一篇博文加拿大小学生咋背单词,结果引来一些尚未入学的孩子家长的回应,于是赶紧补写一篇加拿大学前班咋学英语,结果又有3岁左右的孩子家长回应说孩子开始学 Letter Sound, 学进去了的欣喜,学不进去的就发愁!于是觉得有必要再写一篇幼儿英语启蒙的,以免引起不必要的误解!女儿来温哥华的时候,差不多4岁。
从2岁半左右开始,我给她买过一些英语儿歌的光盘,其中她非常感兴趣的一个是清华幼儿英语的《语感启蒙》,一套四张光盘,三十几首英文儿歌,外教领唱的。还有一个就是洪恩的英语儿歌,是美国少儿合唱团的小演员演唱的。
这两套光盘,女儿断断续续地差不多听了一年半,尤其喜欢前面的一套。从后来的情况看,它们对于女儿的英语启蒙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
到温哥华之后,我们只倒了几天时差就去幼儿园了(Group Daycare,来加之前就联系好的)。第一天我在那里陪园。
中午准备吃饭时,全体小朋友唱歌,女儿一听就乐了,她也会唱!于是,第一天的融入就因为这几首儿歌而变得特别的简单了。回来我问明天还去不去Daycare, 答曰去!明天还用不用妈妈去陪了,答曰不用!后来不到一个月,她以前所听过的儿歌在幼儿园基本都唱过。
很快,她已经能够听懂老师的几乎所有指令,和老外的小朋友也能够玩在一起并且成了好朋友,据老师讲,比早她半年去那里的另一个中国小朋友语言进步和适应的要好些!其实在她去幼儿园之前,我们并没有单独教她什么日常用语、会话之类的东西。而小孩子听老师的指令或者是和小朋友一起玩,其实很多靠的是形体语言,然后去体会这个语言是什么意思,再到后来能够知道这个意思的词该怎么说。
这其实就是小孩子对语言的输入和输出过程。在她来温哥华的头半年的时间里,我给她从图书馆借了大量的DVD。
其中一套她特别喜欢,就是KIDSONGS 系列。这一套东西和国内的那两套产品有些类似,只不过画面更活泼,语速更快。
其中的有些歌曲,连GMT考到全球TOP7%的老公辨音也困难。但是问她,她可以很完整地把整个一句歌词给复述出来,尽管她不知道确切的含义。
我想,这和我们成年人童年期没有进行过辩音训练有很大关系。其实,听的目的是锻炼耳朵的辨音能力(包括词的读音以及连读、省略等等),锻炼对英语的韵律、节奏等的把握。
能够清晰辨别每个音,是小孩子学英语相比大人最有优势的地方 -- 这有点和小孩子学钢琴差不多,和大人学习的区别是儿童的耳朵尚未被破坏,对音的敏感度还很高,锻炼好耳朵对以后学习英语好处实在太多了。我们学习10几年英语,听到一个自己不熟悉的单词,就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而事实也证明我们的耳朵对一个句子中生词的发音辨别能力的确不是那么可靠!只有大量的听,才能把我们的耳朵锻炼出来,而从孩子抓起则极其简单。
从我女儿的经验也证明听的重要性。她刚开始看那些DVD时,只聚精会神、不厌其烦地一遍一遍地听,后来跟着又蹦又跳,再后来开始跟唱同时跳,但是有时发音并不完全正确 -- 这正是对音的辨别错误造成的 -- 我们也没有纠正,再到后来不知道什么时候,她已经唱得不但所有音都正确,而且绝对的原汁原味了!以后再听新的儿歌,都是很快就能跟唱并且全部发音正确,说明耳朵的辨音能力已经锻炼出来了。
听是输入,说是输出,听的足够多了,自然开始输出,一说起来就哗啦哗啦的,根本不是说几句的问题了。从中国来加拿大的孩子,都有一个从不说到说的一个过程,时间大约需要半年到一年,正是因为需要这么长时间的输入然后才能开始输出。
在学前班给女儿补课的时候,老公对 Phonics 进行了研究。结合女儿从国内到这里来上幼儿园的经验,我们的心得是:以 Phonics 的眼光来看,单词不是由字母组成的,而是由音(Sound)组成的,而音是由字母或者字母组合组成的。
这和我们理解的单词是由字母组成的完全不同,在单词和字母之间多了一个“音”,正是这个多出来的音让老外具备了见到了生词会读、听到读音会拼写的能力!而对音的辨别能力,正是靠耳朵多听来锻炼的。当然,音不只是需要辨别,还要求你把它发出来,也就是要大声地读,而大声地读又进一步强化了对音的辨别。
Phonics 的理论中,也明确指出了 Phonics 的方法要成功依赖两个前提:Phonological Awareness(耳朵的辨音) 和 Phonemic awareness (单词和音的关系,理解单词就是用不同的音像搭积木一样搭出来的),前一个是一切的基础,后一个就是说让孩子明白词是音组成的而不是字母,听也要听音而不是听字母。这两个前提解释了母语环境的孩子使用 Phonics 的成效更加显著的现象。
那我们孩子的英语启蒙,为什么不在孩子还小、耳朵更加敏感时从训练对英语的辨音能力开始呢?当然,知道了应该怎么做,还要找到孩子足够感兴趣的素材和方法。又唱又跳的英语儿歌是个好材料,对我女儿非常适用。
但是我们也曾在女儿回国过年时把她看过的那些英语儿歌的DVD推荐给朋友,结果朋友家 6 岁的小朋友,也是我女儿的好朋友,根本不愿意看。这可能还要结合敏感期、选择适合年龄段甚至性格的素材来给孩子听,需要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