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医拔罐如何操作
1.拔罐前准备:
(1)仔细检查病人,以确定是否适应症,有无禁忌。根据病情,确定处方。
(2)检查应用的药品、器材是否齐备,然后一一擦净,按次序排置好。
(3)对患者说明施术过程,解除其恐惧心理,增强其治疗信心。
2.患者体位:病人的体位正确与否,关系着拔罐的效果。正确体应使病人感到舒适,肌肉能够放松,施术部位可以充分暴露。一般采用的体位有以下几种
(1)仰卧位:适于前额、胸、腹及上下肢前面。
(2)俯卧位:适于腰、背、臀部及上下肢后面。
(3)侧卧位:适于侧头、面部、侧胸、髋部及膝部。
(4)俯伏坐位及坐位:适于项部、背部、上肢及膝部。
3.选罐:根据部位的面积大小,患者体质强弱、以及病情而选 用大小适宜的火罐或竹罐及其它罐具等。
4.擦洗消毒:在选好的治疗部位上,先用毛巾浸开水洗净患部,再以干纱布擦干,为防止发生烫伤,一般不用酒精或碘酒消毒。如因治疗需要,必须在有毛发的地方或毛发附近拔罐时,为防止引火烧伤皮肤或造成感染,应行剃毛。
5.温罐:冬季或深秋、初春、天气寒冷、拔罐前为避免患者有寒冷感,可预先将罐放在火上燎烤。温罐时要注意只烤烘底部,不可烤其口部,以防过热造成烫伤。温罐时间,以罐子不凉和皮肤温度相等,或稍高于体温为宜。
6.施术:首先将选好的部位显露出来,术者靠近患者身边,顺手(或左或右手)执罐按不同方法扣上。一般有两种排序:
(1)密排法:罐与罐之间的距离不超过1寸。用于身体强壮且有疼痛症状者。有镇静,止痛消炎之功,又称“刺激法”。
(2)疏排法:罐与罐之间的距离相隔1--2寸。用于身体衰弱、肢体麻木、酸软无力者。又称“弱刺激法”。
7.询问:火罐拔上后,应不断询问患者有何感觉(假如用玻璃罐,还要观察罐内皮肤反应情况),如果罐吸力过大,产生疼痛即应放入少量空气。方法是用左手拿住罐体稍倾斜,以右手指按压对侧的皮肤,使之形成一微小的空隙,使空气徐徐进入,到一定程度时停止放气,重新扣好。拔罐后病人如感到吸着无力,可起下来再拔1次。
8.拔罐时间:大罐吸力强,1次可拔5--10分钟,小罐吸力弱,1次可拔10--15分钟。此外还应根据患者的年龄、体质、病情、病程以及拔罐的施术部位而灵活掌握。
9.拔罐次数:每日或隔日1次,一般10次为1疗程,中间休息3--5日。
2.中药的处方怎样写
中药处方格式及书写要求
第一条 为规范中药处方管理,提高中药处方质量,根据《药品管理法》、《处方管理办法》、《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管理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要求。
第二条 中药处方包括中药饮片处方、中成药(含院内中药制剂,下同)处方,饮片与中成药应分别单独开具处方。
医师开具中药处方时,应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并遵循安全、有效、经济的原则。
第三条 中药处方应包含以下内容:
1、一般项目,包括医疗机构名称、费别、患者姓名、性别、年龄、门诊或住院病历号、科别或病区床位号等;
2、中医诊断,包括病名和证候;
3、药品名称、用量、用法,中成药还应标明剂型、规格;
4、医师签名或加盖专用签章、处方日期;
5、药品金额,审核、调配、核对、发药药师签名或者加盖专用签章。
第四条 中药饮片处方的书写,应遵循以下要求:
1、应当按照“君、臣、佐、使”的顺序排列。
2、名称应按药典规定准确使用,应符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中药饮片处方用名和调剂给付有关问题的通知》的要求。
3、剂量使用公制单位,用阿拉伯数字书写,一般应以克(g)为单位,“g”(单位名称)紧随数值后。
4、调剂、煎煮的特殊要求注明在药品右上方,并加括号,如布包、先煎、后下等。
5、对饮片的产地、炮制有特殊要求的,应当在药品名称之前写明。
6、处方中可根据整张药味多少选择每行排列的药味数,每行排列的药味数相同,并要求横排及上下排列整齐。
7、中药饮片用法用量应当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规定,无配伍禁忌。有配伍禁忌和超剂量使用时,应再次签名。
8、中药饮片剂数应以“剂”为单位。
9、处方用法用量紧随剂数之后,包括每日剂量、是否用水煎煮(或用酒泡用、打粉用、制蜜丸用、装胶囊用、熏蒸用等)、每剂药煎煮几次、煎液是否合并、合并后分几次用、内服还是外用、服用要求(温服、凉服、顿服、慢服、饭前服、饭后服、空腹服等)等内容,例如:“每日1剂,水煎两次,合并煎液,分早晚两次空腹温服”。
10、按毒麻药品管理的中药饮片应当严格遵守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规定。
第五条 中成药处方的书写,应遵循以下要求:
1、中医诊断(包括病名和证候)明确,辨证或辨证辨病结合选用适宜的中成药。
2、中成药名称应当使用经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批准并公布的药品通用名称。院内中药制剂名称应当使用经省级卫生行政部门审核、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批准的名称。
3、用法用量应当按照药品说明书规定的常规用法用量使用,特殊情况需要超剂量使用时,应当简要注明原因并再次签名。
4、片剂、丸剂、胶囊剂、颗粒剂分别以片、丸、粒、袋为单位,溶液制剂以支、瓶为单位,软膏及乳膏剂以支、盒为单位,注射剂以支、瓶为单位,应当注明含量。
5、每一种药品应当另起一行,每张处方不得超过5种药品,药性峻烈的或含毒性成分的药物应避免重复使用,功能相同或基本相同的中成药原则上不宜叠加使用。
第六条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负责全国中药处方书写相关工作的监督管理。县级以上地方中医药管理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中医处方书写相关工作的监督管理。
第七条 本要求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负责解释。
3.中医处方笺怎么写
处方格式由三部分组成,即前记(包括医疗、预防、保健机构名称,处方编号,费别,患者姓名、性别、年龄,门诊或住院病历号,科别或病室和床位号,临床诊断,开具日期等,并可添列专科要求的项目)、正文(以Rp或R标示,分列药品名称、规格、数量、用法用量)、后记(医师签名或加盖专用签章,药品金额以及审核、调配、核对、发药的药学专业技术人员签名)。
规则:处方记载的患者一般项目应清晰、完整,并与病历记载相一致;每张处方只限于一名患者的用药;处方字迹应当清楚,不得涂改。如有修改,必须在修改处签名及注明修改日期;处方一律用规范的中文或英文名称书写。
4.中药处方书写格式
中药处方包括中药饮片处方和中成药处方
处方头:姓名、年龄、性别等
正文部分:中药饮片处方按照“君、臣、佐、使”排序,剂量以克(g)为单位,调剂、煎煮的特殊要求注明在药物右上方并且加上( ),如先煎、后下等。每行排列药味数相同,横排及上下排列整齐。饮片用法用量按照《药典》规定,无配伍禁忌。中药饮片剂数应以“剂”为单位。饮片处方用法用量紧随剂数之后,包括每剂煎煮几次,煎液是否合并,合并后分几次服用、服用要求等。
后记:医生签字或盖章,药品金额、审核、调配、核对、发药药师签字或盖章。
后记
5.中医拔罐的常用方法有哪些
拔罐是中医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也是一种预防保健的方法,可以是医师完成的方法,也可以自己在家中保健。
【操作方法】
中医专家介绍说拔罐的方法大约有以下几种。
(1)留罐法:为最常见的吸拔形式。是指罐具吸着之后,停留5~20分钟再取掉。面部及皮肤比较娇嫩的部位,留罐时间宜短,肌肉丰厚的部位可长一些。一般以局部显现红润或瘀斑为宜。注意,留罐时间太长施术部位会出现水泡,可涂以龙胆紫药水,必要时加以包扎,多在数日内吸收结痴,不留瘢痕。留罐法适于火罐治疗的各种病症。
(2)闪罐法:是指罐子拔上后,立即取下,如此反复多次,直至局部潮红或出现瘀斑为止。多用于局部麻木和生理功能减退的病症。
(3)走罐法:又称为推罐法。多用于病灶面积较大,肌肉丰厚的部位。先在该部位擦上一层凡士林或植物油脂,选择罐口光滑的玻璃罐(多选中等型号),将罐吸上后,左手紧接扣罐部位上端的皮肤,使之绷紧,右手拉罐向下滑移,达到一定距离后,再将左手按紧下端皮肤,右手拉罐向上滑移。如此进行上下或左右反复推拉数次,至皮肤潮红为止。本法常用于腰背部肌肉劳损等病症。
(4)刺络拔罐法:也有称絮刺法。拔罐前,先在穴区用消毒三校针或皮肤针点刺或叩刺,然后拨罐留罐10~15分钟。去罐后,拭去血迹。本法适用于各种扭挫伤及疼痛固定的肌肉疾病。
【适应病症】
拔罐法适用于风湿痛、扭挫伤、感冒、胃痛、腹痛、头痛及疮痈初起等。
【注意事项】
高热、抽搐、痉挛等病症,以及肌肉瘦削、有毛发及骨骼凹突不平的部位,都不宜拔罐。
6.中医是怎样拔罐,有什么要注意的
中医拔罐法
1、单纯罐法:单纯罐法是指以罐具为工具不配合其他药物或器械进行治疗的方法,主要有留罐法、走罐法和内罐法。
留罐法以火力或水煮排气后迅速将罐具吸反在对应部位,留置一段时间再时行起罐。根据留罐后手法的不同,又分为旋转罐法,按罐法和摇罐法。
走罐法又称推罐、行罐,在罐具吸拔后,推拉或旋转罐具,使治疗面积扩大。闪罐法是指罐具吸拔住治疗部位后立即取下,反复进行吸往、起下,直至局部皮肤发红。亦有拔罐后稍推拉或旋转后用力拔下,罐具发出响声,反复数次,故称响罐。
2、复合罐法:复合罐法指在拔罐前后或拔罐中结合其他器械或药物治疗的一种方法,以所用其他器械的不同分针罐法、药罐法、红外罐法、紫外罐法、激光罐法等。
起罐:起罐时,用右手轻按罐底使之间一侧倾斜,左手按压罐口翘起处的皮肤,使之与罐口之间形成空隙,这样空气便进入罐内,罐具即可自行落下。留针拔罐时,若起罐后针眼处有出血或渗出物,可用消毒干棉球轻轻拭净。贮藏罐在起罐时,应将拔罐部位重新调回到侧位,以防药液流出。起罐法在起罐后应将润滑剂擦净。
注意事项:
1、拔罐时,室内需保持20℃以上的温度。最好在避风向阳处。
2、患者以俯卧位为主,充分露施术部位。
3、拔罐时的吸附力过大时,可按挤一侧罐口过缘的皮肤,稍放一点空气进入罐中。初闪拔罐者或年老体弱者,宜用中、小号罐具。
4、拔罐顺序应从上到下,罐的型号则应上小下大。
5、一般病情轻或有感觉障碍(如下肢麻木者)拔罐时间要短。病情重、病程长、病灶深及疼痛较剧者,拔罐时间可稍长,吸附力稍大。
6、针刺或刺血拔罐时,若用火力排气,须持消毒部位洒精完全挥发后方可拔罐。否则易灼伤皮肤。
7、留针拔罐时,要防止肌肉牵交牵拉而造成弯针或折针,发现后要及时起罐,拔出针具。
8、拔罐期间应密切观察患才的反应,若出现头晕恶心呕吐、面色苍白、出冷汗、四肢发凉等症状,甚至血压下降、呼吸因难等情况,应及时取下罐具,将患者仰卧位平放,垫高壮举部,轻者可给予少量温开水,重者针刺入中、合谷。必要时,可用尼可刹米每次0.5g,肌注射或静注;或用咖啡因2ml肌注。
9、拔罐时间过长或吸力过大而出现水泡时,可涂龙胆紫,覆盖纱布固不定期。如果水泡较大,可用注射器抽出泡内液体,然后用利凡诺纱布外敷固定。
患者在过饥、过饱、过劳、过渴、高热、高度水肿、高度神经质、皮肤高度过敏、皮肤破损、皮肤弹性极差、严重皮肤病、肿瘤、血友病、活动性肺结核、月经期、孕期,均应禁用或慎用拔罐。
转载请注明出处育才学习网 » 中医拔罐的处方怎么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