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唐太宗的字写的怎么样
唐太宗李世民是我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帝王,他把我国封建社会推向鼎盛时期,在我国书法史上,他也取得了非凡成就,他的书法笔画爽利,激越跌宕而又浑然天成,他还是第一个以行书写碑的书法家。
他常常在处理政事的空闲时间里,潜心研习书法。尤爱王羲之书法,曾下诏重金征求羲之遗墨,并自撰《王羲之传》。对王羲之的《兰亭序》更是着了魔似的喜爱,一直置于枕边,常于半夜把烛临之,甚至临死前立下遗诏,将这天下第一行书真迹陪葬自己葬入地下。
他也善于向当时的书家学习,经常与大臣虞世南、欧阳询、褚遂良等切磋书艺。被誉为初唐四大书法家之一的虞世南,精通古今,文章书法下笔如神,唐太宗一向很尊敬他,也经常临摹学习虞世南的书法。
在练习书法的过程中,唐太宗深深感到虞世南字体中“戈”字最难写,不容易写出其中的神采。有一次,他练习“戬”,因怕写不好有失体面,于是便故意将“戈”字空着不写,而私下请虞世南代为填补。
随后唐太宗请谏议大夫魏征观看,并征求魏征的意见说:“你看朕的字是否像虞世南的字?”魏征恭恭敬敬地仔细看了一遍,始终含笑不语。这时,唐太宗有些焦急地问他:“是像还是不像,你怎么不说话?”魏征连忙说道:“臣不敢妄加评论陛下的书法。”唐太宗说道:“你直言无妨,朕恕你无罪。”这时魏征才奏道:“据臣看,只有‘戬’字右半边的‘戈’旁最似,其余的均相去甚远”。唐太宗听了这番话后,感叹不已,深深佩服魏征的眼力,从而也领悟学习书法来不得半点虚假,要想学有所成,必须痛下苦功。
李世民身体力行地倡导书法,促使唐代书法成为我国书法史上辉煌的一页。
2.唐太宗李世民的字是什么
没有记载下来。
李世民受封秦王的时候,还不到20岁。之后,李世民奉命东征西讨,忙于统一全国的战争,是否有空闲回家举行“及冠”之礼就不得而知了,即使举行了及冠之礼,取了“字”,但是,对于文武百官和下属黎民来说,怕是没有任何机会来称呼他的名和“字”了,因为在当时,其地位的尊贵只有李渊、李建成在其上,可谓二人之下,万人之上。除了李渊、李建成可以称呼其为“二郎”之外(《大唐创业起居注》原文有载),其他人只有称其为“秦王殿下”的资格。所以,很可能秦王殿下没有必要再取“字”,或者取了字没有人能有资格用“字”来称呼他,天长日久被人遗忘了。至于当了皇帝之后,皇帝的名字更是万万不可随意称呼,而礼法还要避讳。不过李世民在这方面还是比较开通,不怎么追求虚荣。即位后,下诏说只要“世民”两个字不连起来用在文字中,就不需要避讳:“令曰:“依礼,二名不偏讳。近代已来,两字兼避,废阙已多,率意而行,有违经典。其官号、人名、公私文籍,有‘世民’两字不连续者,并不须讳。”(旧唐书·本纪第二)。古代三省六部制中的“六部”最早为“吏、民、礼、兵、刑、工”六个机构,其中“民部”在唐太宗时并没有为了避讳李世民的“民”字而改称,倒是到了唐高宗李治即位后,为了表示其孝心和尊崇,下令把“民部”改为“户部”而唐高祖李渊,在“及冠”取字的时候,还是一个普通地方官,被人称呼了很多年,到他当皇帝的时候已经广为人知,所以这个“叔德”这个字就流传下来了。
3.悦古代的字怎么写
1、“悦”的小篆写法:
2、汉代的隶书写法:
3、唐代褚遂良的楷书:
4、李世民的草书:
5、《康熙字典》的印刷体:
4.唐太宗李世民的字是什么
姓名李世民 庙号太宗 谥号文皇帝(649年初谥)文武圣皇帝(674年加谥)文武大圣皇帝(749年加谥)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754年加谥) 陵墓昭陵 政权唐朝 在世599年1月23日-649年7月10日(50岁) 在位626年9月4日-649年7月10日(共23年) 年号贞观:627年-649年 唐太宗李世民(599年1月23日-649年7月10日[1]),是唐朝第二位皇帝,627年9月4日-649年7月10日在位,年号贞观。
他名字的意思是“济世安民”。他的前半生是立下赫赫武功的军事家,在唐朝的建立过程中发挥了决定性作用。
唐朝建立后,李世民受封为秦国公,后晋封为秦王。李世民又平定了窦建德、王世充的武装力量,最终统一中国,之后开始大量接触文学与书法,有墨宝传世。
后发动玄武门之变杀死自己的兄弟太子李建成、齐王李元吉二人,被立为太子,唐高祖李渊不久被迫让位,李世民即位。李世民即位为帝后,积极听取群臣的意见,以文治天下,成为中国史上最著名的政治家与明君之一。
唐太宗虚心纳谏,在国内厉行节约,并使百姓能够休养生息,终于使得社会出现了国泰民安的局面,开创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贞观之治,为后来的开元盛世奠定了重要的基础。唐太宗在位23年,享年50岁,初谥文皇帝,庙号太宗,葬于昭陵。
674年加谥文武圣皇帝,749年加谥文武大圣皇帝,754年加谥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
转载请注明出处育才学习网 » 古代李世民诚字怎么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