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读书随笔怎么写
读书随笔的写作技巧及例文 一、什么是读书随笔 读后感一般针对的是某个具体的对象,如一本书、一篇文章、一幅漫画等而写的。
有时,需要更灵活的形式来表达你的临时感受,这就需要读书随笔。 你正在读一本书,忽然想到了很多类似的问题和相关的事情,于是,你想拿起笔把它记下来。
这种笔记是随机而发的,你可能联想到你曾经读过的很多书、很多说法。这时,你也许下笔千言而意犹未尽,也许写几句心里话,你的意思就表达得淋漓尽致了。
这种“随笔”--随机性的笔记,可以说是你平常所做的读书笔记的一种进化形式。它虽然看似简单、灵活,但却可以培养你思考问题的独特角度和深度、广度,同时,反过来也会完善你读书的方法,提高你的综合表达能力和写作水平,所以说,它是很有价值的。
这种随手笔录--随笔,是文学体裁的一种,它的特色是文字短小灵活,形式不拘一格,但别有情趣、举重若轻。 “随笔”的形式,在宋代已然兴盛,所见所闻、读书杂感等等,均可用此种形式。
五四运动以后,随笔更加流行,都是有感而发,或夹叙夹议,或借物抒情,其间既可以表现作者的文学修养,又能显出作者的学术态度和学术水平。 二、写读书随笔的方法 (一)归纳法 你平时可以留意思考和搜集某个专门的问题,在积攒了相当多的资料以后,把它们归纳起来,说明你自己对这类问题的看法,这就是一种很好的读书随笔。
(二)对比法 用对比法写读书随笔,主要是把具有相反意义的现象或事例列举出来,进行对比和联想,从而发现带有积极意义的启示。 (三)随笔有学问 随笔并不是“随便”。
虽然在写作随笔时可能表现形式很随意,但随笔却是需要有内容的,它的“骨头”还是要“硬的”,要有学问在里面,让读者读后有所收获。 古人有很多优秀的读书随笔。
小说一类的随笔词句轻松,里面暗含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寄托了作者对社会和人生的态度。而学术性一类的随笔,往往在简短的字里行间包容了很多知识和见解,涉及很多典籍里面的词句、说法。
读者在读这样的随笔时,自然而然地学到了很多知识,同时它为你提供了很多书籍的线索,你若有兴趣的话,可以根据这些线索去阅读原书。 可以说,读随笔是一条学习的捷径,因为,做这些读书随笔的作者们,他们是把自己所读过的很多书,通过这种简短的形式很精练地抒发了出来,读他们的随笔,等于他们替你读了很多书哩。
例文一:人到老年 每次吃饭都是父亲最早放下碗筷而母亲则会习惯性地再给父亲添勺饭。放暑假回到家中,终于又和父母同桌吃饭了。
照例在父亲吃完后母亲扬起勺子准备给父亲添点,父亲却端着碗避开。我和母亲都很惊讶。
父亲叹气说,你们就不知道人老的感受,多吃一点都会难过,第一次听父亲说自己老了,心里浮起一层薄薄的凄凉。其实父亲斑白的头发,迟缓的脚步,睡觉时艰难而滞重的喘息,早就在告诉我父亲经不起岁月的消磨,可在这样庸常的生活小事中让我看到父亲的老境,我还是骇然心惊。
恰巧电视正在播放《大宅门》第二部。曾风光无限的白景琦面对无情的时光显得那样无可奈何,过去的繁华成为一种让人心酸的反衬。
龙钟老态的他忘了刚吃过饭,敲着桌子大发雷霆,厨子们边重新准备边嘀咕他的糊涂。饭菜重新上桌,老头子突然又想起已经吃过饭了,还反问道:“刚吃过饭怎么又吃?你们以为我老糊涂了?”看过让人忍俊不禁。
可笑过又分明让人想掉眼泪,电视情节和我对奶奶的回忆很快就重叠起来。 奶奶是个坚强聪慧且充满传奇色彩的女人,留下了很多让后人津津乐道的故事。
然而我所看到的却更多的是一个老糊涂了的奶奶。在我十多岁的时候奶奶就八十好几了,她总把好吃的东西细细地收起来留给子孙们吃,可是等拿出来时往往荔枝早长了虫,月饼生了毛,巧克力化成了粘粘糊糊的一团。
她会突然想吃个什么,可母亲煞费苦心做好后她却说自己从来不吃那道菜;她会刚说过什么话而又马上矢口否认,如果你跟她争执她会气急败坏说你冤枉她;她会在得知哪个媳妇对婆婆不好后神经兮兮,对母亲横加指责;她会无理取闹,会喜怒无常,会用汤勺把菜舀在桌上,会让汤水挂满衣裳。少不更事的我哪里明白老人的感受?我总会跟奶奶吵,凡事都恨不得争个我对你错,甚至忽视了奶奶对我的百般疼爱。
现在奶奶离开我已经有四年了,看着电视里让人发笑又让垂泪的剧情,此时的我才开始理解奶奶的“糊涂”。往者不可谏,我对自己奶奶的老境中所做的错事只能深深地忏悔。
史铁生生病之初,脑子里只有一个“病”字;陆游老时发出“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的悲慨,在生老病死面前,我们才知道生命是多么的脆弱和宝贵。正像健康的时候我们不大理会生病的苦楚,年轻的我同样难以理解人老的境遇。
让我们记住吧,是他们曾给予我们生命,并因为我们而承担生活的重负,坚强地迎战艰辛和挫折。是我们的成长,压弯了他们的脊梁,掠走了他们的青春,消磨了他们的思想和智慧。
而我们也将踩着他们的脚印顺着同一条路前行。我们的今天曾是他们的昨天,他们的今天将是我们的明天;那么,年轻的我们,善待老人就是善待自己,我们应该时刻铭记。
2.读书随笔怎么写
读书一种创造性的活动,这种活动的创造性表现在我们在阅读的时候,会有所思考,这种思考源于我们的生活经验和工作经验,源于我们已有的文化底子,又高出我们的生活经验和工作经验,以及我们的文化底子,所以说是一种创造性活动。
在这种创造性活动中,老师们如果能够有所收获,有所感悟,有所反思,就该是我们笔下的读书随笔了。即使没有这些,老师们如果在阅读的过程中能够愉悦心灵,我想我们的读书目的一样是达到了。
因为我们通过阅读创造了使自己愉悦的机会。 感谢老师们辛勤的书写,感谢老师们孜孜的阅读。
出一份评分标准,不为给老师们分三六九等,只想和老师们探讨读书的话题,希望大家能够就这份评分标准发表见解,企盼老师们的批评指正。 首先,一篇好的读书随笔,应该抒发作者最为真实的感情,这一点十分重要。
喜欢这本书,这本书肯定会给我们裨益,阅读的过程中,那些喜欢的内容会悄悄地浸润我们的灵魂;不喜欢呢?我们会和作者展开讨论,虽然这种讨论是在我们内心深处进行的,依然会是我们受益匪浅,我们的心灵会在这样的讨论中成长。 其次,一篇好的读书随笔,应该有作者独到的见解,而且,这种见解最好能够结合我们的课堂,如果我们读的是教育类书籍。
生活类的呢?独到的见解最好能够结合我们的生活。因为这样的结合,是我们对阅读的一种再创造,也是阅读改变我们的素养的明证。
第三,一篇好的读书随笔,语言应该是流畅的,语句应该是优美的。只有运用流畅的语言,优美的语句,我们的作品才会在第一时间被读者所喜爱,并且因为喜欢我们的语言的缘故,很快被我们的感情感染,为我们独到的见解折服。
第四,一篇好的读书随笔,主题应该是积极向上引人深思的。这样的主题,才符合我们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这样的主题能够感染读者, 爱上读书。
第五,一篇好的读书随笔,应该能够写出书所吸引人的关键,这样,我们才能够很好的推荐我们喜欢的书籍,才能够给读者指出阅读方向。 对阅读的一点点思考,希望老师们多多批评。
一是要率真,纯真。既然是随意而写,最好不要虚构,不要涂饰。
写真事,抒真情,直言自己的认识见解,虽不一定完整深刻,却因为来自生活,发自肺腑,自有它的生命力在。譬如徐喆雯的《求医》,写了她挂急诊的经历。
看病谁没有经历过,有什么好写?然而作者并不这么想,或许是这段经历已深深刻在她的记忆中,因此,虽是随手写来,却把她患病的痛苦、父母的关切和医务人员的冷漠对比着写,通过一系列细节,真实可信地写得丝丝入扣,感动着读者同她一起呼唤“医德”的降临。你可以说她写得太浅,你也可以说她就事论事,未揭示更广阔的社会背景,但我觉得,能写得真实可信,令人感动,对于一篇中学生的习作,也就可以了。
有了这样的叙事基础,今后的提高是并不难的。反之,为了讨好老师、家长或编辑,事情还写不清楚就动脑筋虚构、造作,以至于抄袭、拼凑,把成人的“瞒”和“骗”那一套先学过来,那才是可悲又可怕的。
我们要从随笔的“真”开始,来抵制和扭转作文弄虚作假的不良风气。 二是要引人向善。
随笔要写得真实,是否意味着什么都能写,写什么都是“如实反映”呢?也不是。生活是丰富的,也是复杂的。
我们每天亲历、亲见、亲闻的事情,有好的,有坏的;有有意义、给人启迪、催人上进的,也有没意思、卑微琐碎甚至丑恶奸邪的。要写,要反映,我们的目光应对着什么?我们的兴趣应当在哪里?我们当然要关注主流,理直气壮地歌颂正面的美好的事物。
就是要反映负面的消极的事情,也应当抱有正确的观点和态度,分清是非和善恶。是是非非、祛恶扬善,该是我们必须养成的习惯。
就拿詹颖珏写的《心底的旋律》来说,面对一批孤儿院里的小朋友,人们大多是同情、怜悯的,当然也会有少数人轻视甚至厌恶他们。而我们的作者呢,则是“尝试着去接近他们,给他们讲故事,陪他们做游戏”,由于她“用人世间最真诚的爱叩开了孩子们紧闭的心”,她也“真正感受到了爱的力量”。
这篇习作的价值或许就在于此吧!十分可贵。我们应当同这位小作者一样,与人为善、引人向善,不游戏人生,不圆滑逃避,也不偏颇固执,这样,随笔是能写好的。
三要给人以美。随笔是散文的一种,毕竟也属于文学作品,不应当与美绝缘。
生活中不缺少美,缺少的是发现。我们写随笔,若是能从一般的人们不以为意的生活中发现、挖掘出令人愉悦的美感,并以优美的文笔把它反映出来,那就既是作品的成功,也是能力的锻炼。
在这一点上,清川的《老屋子·新主人》是会给我们启示的。他写了居住多年的老房子,那“很窄很深的弄堂”,那“吱吱嘎嘎的楼梯”,那“没有浴室”“有的只是木制马桶”的“设备”……但我读了却和作者一样,“永远不会嫌马桶臭、弄堂窄、老房子的破落”,因为他还写了住在这里的人,写了那对爷爷奶奶对他关怀无微不至的,写了那几乎整个弄堂的邻里都与他和睦相处……正是这些人间的真情挚爱,使他“感到一种幸福,单纯的幸福,无所奢求的幸福。”
写得多美啊,可以称得上意味隽永了。这要比那些随便。
3.读书随笔怎么写
读书随笔的写作技巧及例文 一、什么是读书随笔 读后感一般针对的是某个具体的对象,如一本书、一篇文章、一幅漫画等而写的。
有时,需要更灵活的形式来表达你的临时感受,这就需要读书随笔。 你正在读一本书,忽然想到了很多类似的问题和相关的事情,于是,你想拿起笔把它记下来。
这种笔记是随机而发的,你可能联想到你曾经读过的很多书、很多说法。这时,你也许下笔千言而意犹未尽,也许写几句心里话,你的意思就表达得淋漓尽致了。
这种“随笔”--随机性的笔记,可以说是你平常所做的读书笔记的一种进化形式。它虽然看似简单、灵活,但却可以培养你思考问题的独特角度和深度、广度,同时,反过来也会完善你读书的方法,提高你的综合表达能力和写作水平,所以说,它是很有价值的。
这种随手笔录--随笔,是文学体裁的一种,它的特色是文字短小灵活,形式不拘一格,但别有情趣、举重若轻。 “随笔”的形式,在宋代已然兴盛,所见所闻、读书杂感等等,均可用此种形式。
五四运动以后,随笔更加流行,都是有感而发,或夹叙夹议,或借物抒情,其间既可以表现作者的文学修养,又能显出作者的学术态度和学术水平。 二、写读书随笔的方法 (一)归纳法 你平时可以留意思考和搜集某个专门的问题,在积攒了相当多的资料以后,把它们归纳起来,说明你自己对这类问题的看法,这就是一种很好的读书随笔。
(二)对比法 用对比法写读书随笔,主要是把具有相反意义的现象或事例列举出来,进行对比和联想,从而发现带有积极意义的启示。 (三)随笔有学问 随笔并不是“随便”。
虽然在写作随笔时可能表现形式很随意,但随笔却是需要有内容的,它的“骨头”还是要“硬的”,要有学问在里面,让读者读后有所收获。 古人有很多优秀的读书随笔。
小说一类的随笔词句轻松,里面暗含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寄托了作者对社会和人生的态度。而学术性一类的随笔,往往在简短的字里行间包容了很多知识和见解,涉及很多典籍里面的词句、说法。
读者在读这样的随笔时,自然而然地学到了很多知识,同时它为你提供了很多书籍的线索,你若有兴趣的话,可以根据这些线索去阅读原书。 可以说,读随笔是一条学习的捷径,因为,做这些读书随笔的作者们,他们是把自己所读过的很多书,通过这种简短的形式很精练地抒发了出来,读他们的随笔,等于他们替你读了很多书哩。
例文一:人到老年 每次吃饭都是父亲最早放下碗筷而母亲则会习惯性地再给父亲添勺饭。放暑假回到家中,终于又和父母同桌吃饭了。
照例在父亲吃完后母亲扬起勺子准备给父亲添点,父亲却端着碗避开。我和母亲都很惊讶。
父亲叹气说,你们就不知道人老的感受,多吃一点都会难过,第一次听父亲说自己老了,心里浮起一层薄薄的凄凉。其实父亲斑白的头发,迟缓的脚步,睡觉时艰难而滞重的喘息,早就在告诉我父亲经不起岁月的消磨,可在这样庸常的生活小事中让我看到父亲的老境,我还是骇然心惊。
恰巧电视正在播放《大宅门》第二部。曾风光无限的白景琦面对无情的时光显得那样无可奈何,过去的繁华成为一种让人心酸的反衬。
龙钟老态的他忘了刚吃过饭,敲着桌子大发雷霆,厨子们边重新准备边嘀咕他的糊涂。饭菜重新上桌,老头子突然又想起已经吃过饭了,还反问道:“刚吃过饭怎么又吃?你们以为我老糊涂了?”看过让人忍俊不禁。
可笑过又分明让人想掉眼泪,电视情节和我对奶奶的回忆很快就重叠起来。 奶奶是个坚强聪慧且充满传奇色彩的女人,留下了很多让后人津津乐道的故事。
然而我所看到的却更多的是一个老糊涂了的奶奶。在我十多岁的时候奶奶就八十好几了,她总把好吃的东西细细地收起来留给子孙们吃,可是等拿出来时往往荔枝早长了虫,月饼生了毛,巧克力化成了粘粘糊糊的一团。
她会突然想吃个什么,可母亲煞费苦心做好后她却说自己从来不吃那道菜;她会刚说过什么话而又马上矢口否认,如果你跟她争执她会气急败坏说你冤枉她;她会在得知哪个媳妇对婆婆不好后神经兮兮,对母亲横加指责;她会无理取闹,会喜怒无常,会用汤勺把菜舀在桌上,会让汤水挂满衣裳。少不更事的我哪里明白老人的感受?我总会跟奶奶吵,凡事都恨不得争个我对你错,甚至忽视了奶奶对我的百般疼爱。
现在奶奶离开我已经有四年了,看着电视里让人发笑又让垂泪的剧情,此时的我才开始理解奶奶的“糊涂”。往者不可谏,我对自己奶奶的老境中所做的错事只能深深地忏悔。
史铁生生病之初,脑子里只有一个“病”字;陆游老时发出“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的悲慨,在生老病死面前,我们才知道生命是多么的脆弱和宝贵。正像健康的时候我们不大理会生病的苦楚,年轻的我同样难以理解人老的境遇。
让我们记住吧,是他们曾给予我们生命,并因为我们而承担生活的重负,坚强地迎战艰辛和挫折。是我们的成长,压弯了他们的脊梁,掠走了他们的青春,消磨了他们的思想和智慧。
而我们也将踩着他们的脚印顺着同一条路前行。我们的今天曾是他们的昨天,他们的今天将是我们的明天;那么,年轻的我们,善待老人就是善待自己,我们应该时刻铭记。
4.读书随笔怎么写
首先,一篇好的读书随笔,应该抒发作者最为真实的感情,这一点十分重要。
喜欢这本书,这本书肯定会给我们裨益,阅读的过程中,那些喜欢的内容会悄悄地浸润我们的灵魂;不喜欢呢?我们会和作者展开讨论,虽然这种讨论是在我们内心深处进行的,依然会是我们受益匪浅,我们的心灵会在这样的讨论中成长。其次,一篇好的读书随笔,应该有作者独到的见解,而且,这种见解最好能够结合我们的课堂,如果我们读的是教育类书籍。
生活类的呢?独到的见解最好能够结合我们的生活。因为这样的结合,是我们对阅读的一种再创造,也是阅读改变我们的素养的明证。
第三,一篇好的读书随笔,语言应该是流畅的,语句应该是优美的。只有运用流畅的语言,优美的语句,我们的作品才会在第一时间被读者所喜爱,并且因为喜欢我们的语言的缘故,很快被我们的感情感染,为我们独到的见解折服。
第四,一篇好的读书随笔,主题应该是积极向上引人深思的。这样的主题,才符合我们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这样的主题能够感染读者, 爱上读书。
第五,一篇好的读书随笔,应该能够写出书所吸引人的关键,这样,我们才能够很好的推荐我们喜欢的书籍,才能够给读者指出阅读方向。对阅读的一点点思考,希望老师们多多批评。
一是要率真,纯真。既然是随意而写,最好不要虚构,不要涂饰。
写真事,抒真情,直言自己的认识见解,虽不一定完整深刻,却因为来自生活,发自肺腑,自有它的生命力在。譬如徐喆雯的《求医》,写了她挂急诊的经历。
看病谁没有经历过,有什么好写?然而作者并不这么想,或许是这段经历已深深刻在她的记忆中,因此,虽是随手写来,却把她患病的痛苦、父母的关切和医务人员的冷漠对比着写,通过一系列细节,真实可信地写得丝丝入扣,感动着读者同她一起呼唤“医德”的降临。你可以说她写得太浅,你也可以说她就事论事,未揭示更广阔的社会背景,但我觉得,能写得真实可信,令人感动,对于一篇中学生的习作,也就可以了。
有了这样的叙事基础,今后的提高是并不难的。反之,为了讨好老师、家长或编辑,事情还写不清楚就动脑筋虚构、造作,以至于抄袭、拼凑,把成人的“瞒”和“骗”那一套先学过来,那才是可悲又可怕的。
我们要从随笔的“真”开始,来抵制和扭转作文弄虚作假的不良风气。二是要引人向善。
随笔要写得真实,是否意味着什么都能写,写什么都是“如实反映”呢?也不是。生活是丰富的,也是复杂的。
我们每天亲历、亲见、亲闻的事情,有好的,有坏的;有有意义、给人启迪、催人上进的,也有没意思、卑微琐碎甚至丑恶奸邪的。要写,要反映,我们的目光应对着什么?我们的兴趣应当在哪里?我们当然要关注主流,理直气壮地歌颂正面的美好的事物。
就是要反映负面的消极的事情,也应当抱有正确的观点和态度,分清是非和善恶。是是非非、祛恶扬善,该是我们必须养成的习惯。
就拿詹颖珏写的《心底的旋律》来说,面对一批孤儿院里的小朋友,人们大多是同情、怜悯的,当然也会有少数人轻视甚至厌恶他们。而我们的作者呢,则是“尝试着去接近他们,给他们讲故事,陪他们做游戏”,由于她“用人世间最真诚的爱叩开了孩子们紧闭的心”,她也“真正感受到了爱的力量”。
这篇习作的价值或许就在于此吧!十分可贵。我们应当同这位小作者一样,与人为善、引人向善,不游戏人生,不圆滑逃避,也不偏颇固执,这样,随笔是能写好的。
三要给人以美。随笔是散文的一种,毕竟也属于文学作品,不应当与美绝缘。
生活中不缺少美,缺少的是发现。我们写随笔,若是能从一般的人们不以为意的生活中发现、挖掘出令人愉悦的美感,并以优美的文笔把它反映出来,那就既是作品的成功,也是能力的锻炼。
在这一点上,清川的《老屋子·新主人》是会给我们启示的。他写了居住多年的老房子,那“很窄很深的弄堂”,那“吱吱嘎嘎的楼梯”,那“没有浴室”“有的只是木制马桶”的“设备”……但我读了却和作者一样,“永远不会嫌马桶臭、弄堂窄、老房子的破落”,因为他还写了住在这里的人,写了那对爷爷奶奶对他关怀无微不至的,写了那几乎整个弄堂的邻里都与他和睦相处……正是这些人间的真情挚爱,使他“感到一种幸福,单纯的幸福,无所奢求的幸福。”
写得多美啊,可以称得上意味隽永了。这要比那些随便发泄、无病呻吟的作品有价值得多,也绝非那些矫揉造作、晦涩难懂,故作高深的作品所能比拟的。
总之,只要我们真心朝着真善美的目标努力,日积月累,终有一天能写出好的随笔作品的。
5.读书笔记怎么写
读书笔记怎么写? 书读多了,时间一长印象就不深了,模糊了,甚至遗忘了。
这是因为人的记忆力有限,而要读的书是无穷的。要想以有限的记忆力读无穷的书籍而不遗忘,最好的办法就是写读书笔记。
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读书笔记可以弥补脑力的不足,是记忆的贮存器。
读书笔记怎么写呢?写读书笔记通常会是学生最为头疼的作业。下面就说一下写读书笔记的方法: 读书笔记一般分为摘录、提纲、批注、心得几种,格式及写法并不艰深,心得笔记中的读后感有点麻烦,但只要懂得论点、论据和论证这三要素的关系,就会轻松拿下,因为读后感不过就是一种议论文而矣。
我觉得以失败告终,是因为你学而不用。很多应用文种只有在将来的工作实践中才能具体应用,而读书笔记属日用文类,应即学即用。
你猜:一定要说到头悬梁锥刺骨和萤囊映雪了吧?再不就要说书山有路学海无涯的话?总不至于说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吧?你很聪明,并且对书敬畏而疏远。电视、卡通书和流行歌已经瓜分了你的心田,可我还想为书开垦出一亩三分地儿。
读书笔记,是指人们在阅读书籍或文章时,遇到值得记录的东西和自己的心得、体会,随时随地把它写下来的一种文体。古人有条著名的读书治学经验,叫做读书要做到:眼到、口到、心到、手到。
这“手到”就是读书笔记。读完一篇文章或一本书后,应根据不同情况,写好读书笔记。
常用的形式有: 1、摘要式读书笔记 摘要式读书笔记,是在读书时把与自己学习、工作、研究的问题有关的语句、段落等按原文准确无误地抄录下来。摘录原文后要注明出处,包括题目、作者、出版单位、出版日期,页码等,便于引用和核实。
摘录要有选择,以是否有用作为摘录的标准。摘录式笔记可分为: (1)索引读书笔记 索引读书笔记是只记录文章的题目、出处的笔记。
如书刊篇目名、编著者、出版年月日、藏书处。如果是书,要记册、章、节,如果是期刊,要记期号,报纸要记年月日和版面,以备日后查找方便。
例如:庄照:《也谈为谁立传》,《光明日报?〈史学〉》 (2)抄录原文读书笔记 抄录原文读书笔记就是照抄书刊文献中与自己学习、研究有关的精彩语句、段落等作为日后应用的原始材料。摘抄原文要写上分类题目,在引文后面注明出处。
2、评注式读书笔记 评注式读书笔记不单是摘录,而且要把自己对读物内容的主要观点、材料的看法写出来,其中自然也包括表达出笔记作者的感情。评注式笔记有时对摘录的要点做概括的说明。
评注式笔记有下列几种: (1)书头批注 书头批注,是一种最简易的读书笔记作法。就是在读书的时候,把书中重要的地方和自己体会最深的地方,用笔在字句旁边的空白处打上个符号,或者在空白处加批注,或者是折页、夹纸条作记号等等。
这种笔记方法不但对书中的内容可以加深理解,也为日后查找提供了方便。 (2)提纲 提纲是用纲要的形式把一本书或一篇文章的论点、论据提纲挚领地叙述出来。
提纲可按原文的章节、段落层次,把主要的内容扼要地写出来。提纲读书笔记可以采用原文的语句和自己的语言相结合的方式来写。
(3)提要 提要和提纲不同。提纲是逐段写出来的要点,提要是综合全文写出要点。
提要可以完全用自己的语言扼要地写出读物的内容。提要除客观叙述读物内容外,带有一些评述的性质。
另一种提要,是对一篇文章或一本书的内容梗概作简要的说明。 (4)评注读书笔记 评注读书笔记,是读完读物后对它的得失加以评论,或对疑难之点加以注释,这样的读书笔记叫作评注笔记。
例如鲁迅读《蕙櫋杂志》中的一段:清严无照《蕙櫋杂志》:西湖有严嵩和鄂王《满江红》词石刻,甚宏壮。词即慷慨,书亦瘦劲可观,末题华盖大学士。
后人磨去姓名,改题夏言。虽属可笔,然亦足以惩奸矣。
案:严嵩篇和岳飞词,有如是作为,后人留词改名,有如是自欺,严先生以为可笔而又许其惩奸,有如是两可。寥寥六十字,写尽三态。
(鲁迅《集外集拾遗?书苑折枝(二)》) (5)补充原文读书笔记 补充原文的读书笔记,是在读完原书或文章之后,感到有不满足的地方进行补充。需要注意的是补充原文不是随意地加以补充,而是要围绕中心思想加以引申或发挥。
3、心得式读书笔记 心得式读书笔记,是在读书之后写出自己的认识、感想、体会和得到的启发与收获的一种笔记。它有如下几种: (1)札记 札记也叫札记,是读书时把摘记的要点和心得结合起来写成的。
这种札记的形式是灵活多样的。可长可短。
(2)心得 心得笔记也叫读后感。读书后把自己的体会、感想、收获写出来。
这些读书笔记,可以写读书时的心得体会,也可以写对原文的某些论点的发挥或提出批评、商榷的意见。写这种笔记,一般是以自己的语言为主,也可适当地引用原文。
(3)综合读书笔记 综合读书笔记是读了几本或几篇论述同一问题的书文后,抓住中心评论它们的观点、见解,提出自己看法的笔记。 上述三种类型的读书笔记,不论采用哪一种类型,目是都是为学习、工作、科学研究和写作服务。
作笔记时开始可采用摘要式,以后读书多了,有了比较,产生了看法,就可以写译注式,。
6.读书随笔怎么写
你正在读一本书,忽然想到了很多类似的问题和相关的事情,于是,你想拿起笔把它记下来。这种笔记是随机而发的,你可能联想到你曾经读过的很多书、很多说法。这时,你也许下笔千言而意犹未尽,也许写几句心里话,你的意思就表达得淋漓尽致了。写读书随笔的方法
(一)归纳法
你平时可以留意思考和搜集某个专门的问题,在积攒了相当多的资料以后,把它们归纳起来,说明你自己对这类问题的看法,这就是一种很好的读书随笔。
(二)对比法
用对比法写读书随笔,主要是把具有相反意义的现象或事例列举出来,进行对比和联想,从而发现带有积极意义的启示。
(三)随笔有学问
随笔并不是“随便”。虽然在写作随笔时可能表现形式很随意,但随笔却是需要有内容的,它的“骨头”还是要“硬的”,要有学问在里面,让读者读后有所收获。
古人有很多优秀的读书随笔。小说一类的随笔词句轻松,里面暗含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寄托了作者对社会和人生的态度。而学术性一类的随笔,往往在简短的字里行间包容了很多知识和见解,涉及很多典籍里面的词句、说法。读者在读这样的随笔时,自然而然地学到了很多知识,同时它为你提供了很多书籍的线索,你若有兴趣的话,可以根据这些线索去阅读原书。
可以说,读随笔是一条学习的捷径,因为,做这些读书随笔的作者们,他们是把自己所读过的很多书,通过这种简短的形式很精练地抒发了出来,读他们的随笔,等于他们替你读了很多书哩。给你篇读书随笔抄抄哈哈《昆虫记》读书随笔
《昆虫记》的英文名称是《The Records about Insects》,是法国杰出昆虫学家法布尔的传世佳作,亦是一部不朽的著作。它不仅是一部文学巨著,也是一部科学百科。
《昆虫记》,是一部很吸引人的著作。作者用了毕生的精力研究了昆虫世界,那份执着,那份坚持不懈的精神实在让我佩服。书中充满了惊奇,充满了情趣,通过这本书我知道了另一个世界的奥秘——昆虫世界的真面目,更让我发现了大自然中蕴含着的各种科学真理。
作者用那生动活泼的行文,轻松诙谐的语调,向我们描述了昆虫世界中的一幕幕。因为这部科学百科同时也带有文学色彩,文中的一字一句,都体现了作者的感情,同时也展现了昆虫的独一无二的个性。杨柳天牛像个吝啬鬼,身穿一件似乎缺了布料的短身燕尾礼服;“小甲虫为它的后代做出无私的奉献,为儿女操碎了心”; 而被毒蜘蛛咬伤的小麻雀,也会“愉快地进食,如果我们喂食动作慢了,他甚至会像婴儿般哭闹”。还有,萤火虫、蚂蚁、蜘蛛、蟋蟀、毛毛虫,燕子、麻雀……林林总总,一个个妙趣横生的故事,一段段栩栩如生的昆虫的景况,涵盖了关于昆虫的进食、保护自己、交配、养育后代、劳作、狩猎及生死,几近所有的细节。
我觉得 《昆虫记》是值得一生阅读的好书, 我想无论是谁,只要认真地阅读一下 《昆虫记》,读出滋味,读出感想,一定可以知道得更多。
作者的精神我很受启发:我们应该有追求真理的勇气和毅力,对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应该有始有终的去把它做好,相信自己的能力,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潜能。哪怕你的追求在别人看来是枯燥的,寂寞的,乏味的,只要你有恒心,就一定可以创造出奇迹。
《昆虫记》不仅仅浸溢着对生命的敬畏之情,更蕴含着某种精神。那种精神就是求真,即追求真理,探求真相。这就是法布尔精神。学学他的精神吧!虽然我们不一定要像法布尔一样去探索昆虫的奥秘,但我们可以学他的精神,去做好其他事情!希望对你有帮助哦
转载请注明出处育才学习网 » 父母的读书随笔怎么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