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论语注释
《论语十则》
原文+译文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悦,不亦君子乎?”(《学而》)
学习需要不断复习才能掌握。学了知识,按时复习,这是愉快的事。这里既有学习方法,也有学习态度。朋,这里指志同道合的人。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在一起探讨问题,是一种乐趣。
人家不了解,我却不怨恨,是君子的风格。这是讲个人修养问题。
2、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复习旧的知识,能够从中有新的体会或发现。这样,就可以做老师了。
3、子曰:“学而不思则闰;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只读书而不肯动脑筋思考,就会感到迷惑;只是一味空想而不肯读书,就会有疑惑。
这里阐述了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也是讲学习方法的。
4、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
孔于说:“子路,教给你正确认识事物的道理吧。(那就是)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聪明智能。”
这段说的是对待事物的正确态度。
5、子贡问曰: “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公冶长》)
子贡问道:“孔文子为什么叫“文”呢?”孔子说:“他聪敏而又爱好学刁,并且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因此用‘文’做他的谥号。”
这里借回答于贡的问话,借题发挥,教育弟子要勤学好问。
6、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述而》)
孔子说:“(心里)默默地记住学习所得的东西,学习而又不自满,教人又不倦怠,(这三样)对我来说,有什么呀?”
这一则是孔子的自述,讲的是学习态度和方法。要把学过的东西默默地记在心里,不断积累知识。“学而不厌”,讲的是好学精神,学无止境,从不感到满足。“诲人不倦”,讲的是教学态度,要热情地教导学生。孔于一生都是这样做的,所以他说:“对我来说,有什么呀?”表现了孔子的自信。
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孔子说:“几个人在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人可以当我的老师。应当选择他们的优点去学习,对他们的缺点,要注意改正。”
这里说的是只要虚心求教,到处都有老师。
8、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孔子说:“(对待任何事业和学问)懂得它的人不如喜爱它的人,喜爱它的人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这段主要讲学习的三个层次,只有以之为乐的人,才能真正学好它。
9、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孔子站在河边叹道:“消逝的时光像河水一样啊,日夜不停地流去。”
讲的是珍惜宝贵的时光。
10、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卫灵公》)
孔于说:“我曾经整天不吃,整夜不睡,思考问题, (但并)没有益处,还不如去学习。”
这一段讲躬身实践的重要性 。
2.论语十则注释
论语十则: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悦,不亦君 子乎?”(《学而》) 学习需要不断复习才能掌握。
学了知识,按时复习,这是愉快的事。这里既有学习方 法,也有学习态度。
朋,这里指志同道合的人。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在一起探讨问题,是一种乐 趣。
人家不了解,我却不怨恨,是君子的风格。这是讲个人修养问题。
2、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复习旧的知识,能够从中有新的体会或发现。
这样,就可以做老师了。 3、子曰:“学而不思则闰;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 只读书而不肯动脑筋思考,就会感到迷惑;只是一味空想而不肯读书,就会有疑惑。 这里阐述了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也是讲学习方法的。
4、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 孔于说:“子路,教给你正确认识事物的道理吧。
(那就是)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 是不知道,这就是聪明智慧。” 这段说的是对待事物的正确态度。
5、子贡问曰: “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公冶长》) 子贡问道:“孔文子为什么叫“文”呢?”孔子说:“他聪敏而又爱好学刁,并 且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
因此用‘文’做他的谥号。”这里借回答于贡的问话, 借题发挥,教育弟子要勤学好问。
6、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述而》) 这一则是孔子的自述,讲的是学习态度和方法。要把学过的东西默默地记在心里,不 断积累知识。
“学而不厌”,讲的是好学精神,学无止境,从不感到满足。“诲人不倦”,讲 的是教学态度,要热情地教导学生。
孔于一生都是这样做的,所以他说:“对我来说,有 什么呀?”表现了孔子的自信。 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 孔子说:“几个人在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人可以当我的老师。应当选择他们的优点 去学习,对他们的缺点,要注意改正。”
这里说的是只要虚心求教,到处都有老师。 8、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雍也》) 孔子说:“(对待任何事业和学问)懂得它的人不如喜爱它的人,喜爱它的人不如以它 为乐的人。”这段主要讲学习的三个层次,只有以之为乐的人,才能真正学好它。
9、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孔子站在河边叹道:“消逝的时光像河水一样啊,日夜不停地流去。”
讲的是珍惜宝贵 的时光。 10、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卫灵公》) 孔于说:“我曾经整天不吃,整夜不睡,思考问题, (但并)没有益处,还不如去学习。” 这一段讲躬身实践的重要性。
3.论语十二章注释语文书上的(全)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乎?”《学而》
翻译:孔子说:“学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复习它,不也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翻译: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否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否诚实呢?老师传授给我的知识是否复习了呢?”
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翻译: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学习,三十岁立足于社会,四十掌握了知识而不致迷惑,五十岁了解并顺应了自然规律,六十岁听到别人说话就能明辨是非真假,七十岁可以随心所欲,又不超出规矩”
4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翻译:孔子说:"在温习旧知识后,能有新体会,新发现,这样的人是可以当老师的."
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翻译:孔子说:"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适从;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会有害
6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翻译:孔子说∶“颜回的品德多么高尚啊,!吃的是一小筐饭, 喝的是一瓢水,住在穷陋的小房中,别人都受不了这种贫苦,颜回却仍然不改变他好学的乐趣.颜回的品德多么高尚啊!”
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翻译:孔子说:“对于学习,知道怎么学习的人,不如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又不如以学习为乐趣的人.”
8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翻译:孔子说:“吃粗粮,喝白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9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则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翻译:孔子说:三个人走在一起,其中必定会有我的老师.拿他们的优点来自己学习,拿他们的缺点来自己改过.
10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翻译:孔子站在河岸上说,过去的就像这流水,白天和夜晚都在流
11子曰:“三军可夺帅也 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翻译:军队可以被夺 去主帅,男子汉 却不可被夺去志气.
12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翻译:一个人心有远大理想就要有丰富的知识,要多疑问,多多深入思考.对于自己的志向不能有过多的功利干扰,要淡薄名利,只有平静的看待这些才能更好的实现自己的理想.
4.论语全文加注释
你好《<论语>六则》解析鉴赏 【作者介绍】 孔丘(前55l~前479),字仲尼,春秋时鲁国陬(zōu)邑(现在山东省曲阜东南)人,我国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他出身贵族,早年做过乘田(管理牛羊的官)、委吏(管仓库的官)一类的小官。30岁开始聚徒讲学。
50岁时任鲁国中都(现在山东省汶上县)宰,后来一度任司空(掌建筑)、司寇(掌司法)。为了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他游历列国,不被重用。
晚年整理过《诗》《书》等古代文献。孔丘长期从事私人讲学,据传先后有弟子三千人,其中著名的有72人。
他提倡仁政、德治与礼乐教化,创立儒家学派。自汉以后,儒家思想成为我国封建文化的正统,影响极大。
【解题】 本文选自《论语》。《论语》是记载孔丘及其一部分弟子言行的语录体文集,儒家的重要经典之一。
全书共二十篇,每篇有若干章,取首章中的两三个字为篇名。一章记一件事或几句话、各章基本上是独立的,没有结构上的关系。
课文的一则,就是《论语》中的一章,其中第一则见于《学而》篇,第二、三则见于《为政》篇,第四则见于《公冶长》篇,第五、六则见于《述而》篇。《论语》内容十分丰富,涉及哲学、政治、教育、文学等许多方面,是研究孔丘和儒家学说的重要资料。
《论语》的语言简洁精练,含义深刻。其中有些言论,后来发展成为成语和格言,很有启发教育作用。
课文所选的六则,是关于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的。 【注评】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子:古代对男子的美称或尊称,特指有学问的男子,如荀子、孟子,相当于“先生”。
在《论语》中,孔丘门人称自己老师为“子”。书传直接说“子曰”的,都专指孔子。
曰:说,说道。学:学习。
而:顺接连词,表示被连接的两个部分意思是顺着下来的,可不译。时习:按一定时间实习(或温习)。
时:按时。习:有演习、实习和温习、复习两种意思,后者偏重于书本知识,前者偏重于技能。
之:代词,指学到的知识。不:不是。
亦:这里是一个加重语气的助词。说:同“悦”愉快,快乐。
乎:语助词,相当于“吗”。“不亦……乎”,即“不是……吗”,反问句式。
○这一句讲一个人就当好学,并按时温习学得的知识。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朋:指朋友。
古代“朋”与“友”的称呼有区别,“同门曰朋,同志曰友”。自:从。
远方:很远的地方。来:来到,有“来共同研究学问”的意思。
乐:快乐。○这一句强调要乐于共同学习。
《礼记·学记》部:“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 人不知:指自己有学问而人家不知道或人家不赏识、任用。
而:转折连词。愠:恼怒,恼恨。
君子:古代指地位高的人。后来指道德高尚的人。
○紧承第二句,提出了一条与人相处的道德准则,这就是要有宽广的胸怀,即使由于别人不了解自己而暂时受了委屈,也不恼恨人,这才称得上道德高尚。 以上一则三个并列的反问句,从不同角度说明应有的学习态度。
句一讲不仅要好学,而且还要按时温习。句二讲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到一起,互相切磋学问,值得珍惜。
句三讲要注意自我修养,要谦逊,受得住委屈。把深刻的道理用委婉的语气讲出来,让人心悦诚服。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温:温习。
故:旧的。这里指已经学过的知识。
而:顺接连词。知新:有得到新的体会和通悟新的内容两重意思。
可以:在古代汉语中是两个词,“可”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可以”,“以”是个介词,这里表示动作行为直接涉及的对象。(这一句中,这个对象承前省去了。)
为:动词,做为,当做。师:教师,老师。
矣:句末语助词。○对所学知识不断复习,不仅可以加深理解,而且可以由此及彼的获得新的知识,就可以做老师了。
以上一则说明学习方法,强调对所学知识要反复温习,融会贯通,举一反三。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wǎng);思而不学则殆(dài)。”
学:学习。这里指死记硬背不求甚解。
两个“而”都是转折连词,相当于“却”,“可是”,“但是”。思:思考,思索。
罔:受蒙蔽,受欺骗。殆:通“怠”,精神疲倦。
两个“则”:都是顺接连词,就,便。○学习和思考是求知的两个条件,缺一不可。
以上一则讲学习和思考的关系,指出“学”和“思”紧密结合,才是正确途径。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贡:孔子的弟子。
姓端木,名赐,字子贡,卫国人。孔文子:姓孔名圉(yǔ),字仲叔,卫国大夫。
“文”是他死后的谥号。何以:即“以何”,介词结构,凭什么。
疑问代词宾语提前。谓之:称他,动宾结构。
谓:叫做。之:代词,他,指孔文子。
也:语助词,相当于“呢”。○君主时代帝王、贵族及大臣死后,依其生前事迹,给予一个表示褒贬的称号叫做“谥”。
谥有一定的标准;因为同一个谥号可以概括不同身分的人的几种主要品行,所以子贡问孔子,孔文子的谥号是依据哪一条。 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是以谓之‘文’也。”敏:聪明,敏捷。
而:顺接连词,相当于“既……又……”,所连接的两部分有递进意思。好学:勤学,努力学习。
不耻下问:不以向。
5.《论语》的批注和解释
【原文】子曰:“由1诲2!女3,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注释】1.由:《易·豫·九四》:“由豫,大有得,勿疑,朋盍簪,吉。”《书·君陈》:“既见圣,亦不克由圣。”孔传:“已见圣道,亦不克用之。”《论语·学而》:“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小尔雅·广诂》:“由,用也。”胡承珙义证:“由者,《王风》:‘君子阳阳,右招我由房。’传云:‘由,用也。’”《吕氏春秋·务本》:“诈诬之道,君子不由。”高诱注:“由,用也。”这里用为使用之意。
2.诲:《书·无逸》:“胥教诲。”《诗·大雅·桑柔》:“诲尔序爵。”《易·系辞》:“慢藏诲盗,野容诲淫。”《论语·述而》:“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於我哉?”《礼记·檀弓》:“夫子诲之髽。”《说文》:“诲,说教也。”这里用为教育、教导之意。
3.女:星名,二十八宿之一,北方玄武七宿的第三宿,有星四颗。《易·姤·辞》:“姤,女壮,勿用取女。”星名,二十八宿之一,北方玄武七宿的第三宿,有星四颗。《正字通·女部》:“女,宿名。”《晋书·天文志中》:“怀帝永嘉六年七月,荧惑,岁星,太白聚牛、女之间。”这里专指为星名。
【译文】孔子说:“使用这样的教育方法,比如女星,你们知道吗?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真正的知识。”
【说明】这一节,是对前十六节的一个小结,孔子说了半天,意谓子贡们到底懂了没有。关于“女”字,我认为应该象《易》一样,用指为“女星”。《易》中姤、大过、咸、归妹、家人、渐、观、屯、蒙等卦,都有“女”字,但其不是对女人的描述,而是对关于女星的描述。卦中的“女、鱼、瓜、金、角”等,均见于二十八宿。二十八宿的形成文字,据现在考古,最早的是在西周时期(公元前五世纪),但在殷商卜辞中亦多见这些星名。在新石器时代(公元前五千年),亦多见天象图。因此,可以认为,在夏朝时,二十八宿星象已经形成,只是没有成套的文字流传下来。据各种史书记载,周朝之初,很多人都是懂得天文学的。孔子知《易》亦懂《易》,对天文天象亦有一定的研究,因此,孔子说了半天后,提出了关于“女星”的问题,意在指出君子应知的天文地理的学识。如果你们知道“女星”,就说来听听,如果你们不知道就说不知道,千万不要不懂装懂。嘴上说知道知道,其实只懂得皮毛,那样是学不到真正的知识的。这是孔子的一种教育方法,也是孔子对君子的一种勉励。
6.求(论语)全篇及注释
子曰(1):“学(2)而时习(3)之,不亦说(4)乎?有朋(5)自远方来,不亦乐(6)乎?人不知(7),而不愠(8),不亦君子(9)乎?” 【译文】 孔子说:“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 【原文】 1·2 有子(1)曰:“其为人也孝弟(2),而好犯上者(3),鲜(4)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5)。
君子务本(6),本立而道生(7)。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8)?” 【译文】 有子说:”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而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这样的人是很少见的。
不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而喜好造反的人是没有的。君子专心致力于根本的事务,根本建立了,治国做人的原则也就有了。
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这就是仁的根本啊!” 【评析】 有若认为,人们如果能够在家中对父母尽孝,对兄长顺服,那么他在外就可以对国家尽忠,忠是以孝弟为前提,孝弟以忠为目的。儒家认为,在家中实行了孝弟,统治者内部就不会发生“犯上作乱”的事情;再把孝弟推广到劳动民众中去,民众也会绝对服从,而不会起来造反,这样就可以维护国家和社会的安定。
这里所提的孝悌是仁的根本,对于读者理解孔子以仁为核心的哲学、伦理思想非常重要。在春秋时代,周天子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其余庶子则分封为诸侯,诸侯以下也是如此。
整个社会从天子、诸侯到大夫这样一种政治结构,其基础是封建的宗法血缘关系,而孝、悌说正反映了当时宗法制社会的道德要求。 孝悌与社会的安定有直接关系。
孔子看到了这一点,所以他的全部思想主张都是由此出发的,他从为人孝悌就不会发生犯上作乱之事这点上,说明孝悌即为仁的根本这个道理。自春秋战国以后的历代封建统治者和文人,都继承了孔子的孝悌说,主张“以孝治天下”,汉代即是一个显例。
他们把道德教化作为实行封建统治的重要手段,把老百姓禁锢在纲常名教、伦理道德的桎梏之中,对民众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产生了极大影响,也对整个中国传统文化产生深刻影响。孝悌说是为封建统治和宗法家族制度服务的,对此应有清醒的认识和分析判别,抛弃封建毒素,继承其合理的内容,充分发挥道德在社会安定方面所应有的作用。
【原文】 1·3 子曰:巧言令色(1),鲜(2)仁矣。” 【注释】 (1)巧言令色:朱熹注曰:“好其言,善其色,致饰于外,务以说人。”
巧和令都是美好的意思。但此处应释为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
(2)鲜:少的意思。 【译文】 孔子说:“花言巧语,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这种人的仁心就很少了。”
【评析】 上一章里提出,孔子和儒家学说的核心是仁,仁的表现之一就是孝与悌。这是从正面阐述什么是仁的问题。
这一章,孔子讲仁的反面,即为花言巧语,工于辞令。儒家崇尚质朴,反对花言巧语;主张说话应谨慎小心,说到做到,先做后说,反对说话办事随心所欲,只说不做,停留在口头上。
这表明,孔子和儒家注重人的实际行动,特别强调人应当言行一致,力戒空谈浮言,心口不一。这种踏实态度和质朴精神长期影响着中国人,成为中华传统思想文化中的精华内容。
【原文】 1·4 曾子(1)曰:“吾日三省(2)吾身。为人谋而不忠(3)乎?与朋友交而不信(4)乎?传不习乎?” 【注释】 (1)曾子:曾子姓曾名参(音shēn)字子舆,生于公元前505年,鲁国人,是被鲁国灭亡了的鄫国贵族的后代。
曾参是孔子的得意门生,以孝子出名。据说《孝经》就是他撰写的。
(2)三省:省(音xǐng),检查、察看。三省有几种解释:一是三次检查;二是从三个方面检查;三是多次检查。
其实,古代在有动作性的动词前加上数字,表示动作频率多,不必认定为三次。 (3)忠:旧注曰:尽己之谓忠。
此处指对人应当尽心竭力。 (4)信:旧注曰:信者,诚也。
以诚实之谓信。要求人们按照礼的规定相互守信,以调整人们之间的关系。
(5)传不习:传,旧注曰:“受之于师谓之传。老师传授给自己的。
习,与“学而时习之”的“习”字一样,指温习、实习、演习等。 【译文】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给我的学业是不是复习了呢?” 【评析】 儒家十分重视个人的道德修养,以求塑造成理想人格。
而本章所讲的自省,则是自我修养的基本方法。 在春秋时代,社会变化十分剧烈,反映在意识领域中,即人们的思想信仰开始发生动摇,传统观念似乎已经在人们的头脑中出现危机。
于是,曾参提出了“反省内求”的修养办法,不断检查自己的言行,使自己修善成完美的理想人格。《论语》书中多次谈到自省的问题,要求孔门弟子自觉地反省自己,进行自我批评,加强个人思想修养和道德修养,改正个人言行举止上的各种错误。
这种自省的道德修养方式在今天仍有值得借鉴的地方,因为它特别强调进行修养的自觉性。 在本章中,曾子还提出了“忠”和“信”的范畴。
忠的特点是一个“尽”字,办事尽力,死而后已。如后来儒家所说的那样,“尽己之谓忠”。
“为人谋而不忠乎,是泛指对一切。
7.论语十二篇注释
第一则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 (《学而》)重点字词解释:(1) 子:先生,指孔子。
中国古代对于有地位、有学问的男子的尊称,有时也泛称男子。《论语》书中“子曰”的子,都是指孔子而言。
(2) 时习:时常地复习。(3) 说:通假字,音yuè,愉快.(4) 朋:是指志同道合的人。
(5) 人不知:别人不了解自己。(6) 愠:生气,发怒。
(7)君子:指道德上有修养的人。第二则:曾子曰:“吾(wú)日三省(xǐng)吾(wú)身:为(wèi)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chuán)不习乎?” (《学而》)重点字词解释:(1)曾子:曾子姓曾名参(shēn)字子舆,生于公元前505~前436年,春秋战国间鲁国南武城(现在山东费县人),是被鲁国灭亡了的鄫国贵族的后代。
曾参是孔子的得意门生,以孝子出名。据说《孝经》就是他撰写的。
(2)三省(xǐng):多次反省。三,泛指多次。
多次进行自我检查反省。(3)忠:此处指对人应当尽心竭力。
(4)信:真诚、诚实 (5)传:老师传授的知识第四则: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重点字词:故:旧的,原来的。
此处指已学过的知识. 而:连词,表示顺承关系,就。知:领悟,获得。
可:可以。 以:凭借。
为:成为,做。第五则: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字词解释:而:连词,表示转折。 则:连词,相当于“就”、“便”。
罔(wǎng):通“惘”,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殆(dài):本意是危险,这里指有害。
第六则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注释】 箪:音dān,古代盛饭用的竹器。 巷:此处指颜回的住处。
乐:乐于学。第七则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注释】知:懂得,知道。之:代词,它。
这里指学问和事业。乐:以……为乐趣。
好:喜欢,爱好。者:代词,……的人。
第八章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注释】1、疏食(si 嗣)---粗粮。
2、肱(gong 公)由肩至肘的部位。泛指胳膊。
3、枕(zhen 诊)---枕着。4、乐(luo 洛)第九章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注释①择:选择。
第十章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注释①逝者:指流逝的时光。
②斯:这里指“川”,即河,河流。 ③不舍:不停。
④如:就像。 ⑤昼夜:白天和黑夜夫(fú):〈书〉①指示词。
那;这:独不见夫螳螂乎?②代词。他:使夫往而学焉。
③助词。a)用在一句话的开始:夫战,勇气也。
b)用在一句话的末尾或句中停顿的地方表示感叹:人定胜天,信夫│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夫(fū):①丈夫。
②成年男子。③称从事某种体力劳动的人。
④旧时指服劳役的人,特指被统治阶级强迫去做苦工的人。第十一章子曰:“三军可夺帅也, 匹夫不可夺志也。”
《子罕》【注释】1.三军:军队的通称。古制,12500人为一军。
2.匹夫:∶古代指平民中的男子;泛指平民百姓。男子汉3.夺:改变,换。
4.志:(某人的)志气第十二章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注释】 笃志:志,意为“识”,此为强记之义。
切问:问与切身有关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