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歌曲:童年的听后感
《童年》是罗大佑早期影响最大的一首歌。
张艾嘉首唱,后来罗大佑在《之乎者也》里翻唱了这首歌。自己的感受就是作为一个80后的我,听到这首歌,不禁有点酸楚,十分怀念过去流逝的岁月,怀念那个懵懂的童年时期。
渐渐长大了,我们不得不和成长妥协,时代的记忆也会掩盖过去总总的记忆。 绝大部分人认为《童年》是一首描写童年纯真的一首歌,其实,这首歌是罗大佑批判歌曲的前奏,或者本来就是一首批判歌曲。
罗大佑曾经说这首歌:“旋律,几个小时就出来了,但歌词写了很久,写了5年!”为什么要对那么一首口语化的歌词化那么长的时间呢?不能不提起罗大佑看过的唯一的一本小说《麦田里的守望者》(还有一部小说《约翰可利斯朵夫》他才看了一半),可以看出罗大佑对童年的回忆是痛苦的,也是批判的。 罗大佑少年时代就每天在家里练习弹琴,外面的小孩子们在玩耍。
他的父亲是个矛盾的人,让他学钢琴并不是要他以后从事音乐。在罗大佑长大以后和父亲激烈争吵要不要从事音乐的时候,他当然想起了钢琴前的童年。
《麦田》里的主人公的反抗,逃学逃家给罗大佑这个好孩子带来了很大的刺激。所以,罗大佑对他的童年是反抗的,这种反抗在《童年》则是受到了《麦田》和当时的校园民歌的影响。
无奈,是《童年》整曲渲染的情绪,它和同专辑的《未来的主人翁》相辅相成,批判了现代教育对少年的摧残。长大、独立,做自己想做的事情,那就是罗大佑童年的期盼。
但是,恰恰是剥夺了他童年的欢乐的钢琴,帮助他成年以后找到了他最能依赖的灵魂依托--音乐。这对罗大佑的心理矛盾来说,实在是一种悖论,象极了卡夫卡小说《变形记》里的甲壳虫。
90年代初期,罗大佑承认,当时他看了一些存在主义的作品。我们在《童年》里也能够感受到罗大佑对存在主义思潮的思考。
具体到歌曲里,罗大佑没有选择《未来的主人翁》的表现方法,而是运用了存在主义的虚拟、梦魇的渲染方法,将批判的主题通过对童年无奈的方法很淡很淡的渲染出来。相信罗大佑看过存在主义作家加缪的《鼠疫》。
这种表现方法在罗大佑的作品中除了《摇篮曲》以外,再也没有出现过。整个歌曲带来的象征意义要超过后来的其他直白的批判歌曲。
而普通人听来只能感觉到那股淡淡的哀愁,而这种哀愁的背后必须经过生活的磨练才能体会它的出处。 因此,我愿意说《童年》是唯一的一首存在主义的国语歌曲。
谁能思考“等待游戏”、“心里初恋”、“迷迷糊糊”、“这么孤单”到“盼望长大”之间的关系呢。《鹿港小镇》里质疑了“家乡的红砖”和“水泥墙”的关系,而《童年》的“盼望长大”不料却是盼望一个纷杂的社会,一个挣扎的灵魂和虚伪的人生。
这就是罗大佑用每一个人都有的童年的纯真的盼望告诉我们未来的主人翁的全部悲哀,不过他用的仅仅是一首歌而已。参考资料: 。
2.写出听了“童年”之后的感受和体会
童年似一杯浓浓的咖啡,暖到你心窝,童年似一杯淡淡的茶,让你回味;童年似暴风雨的彩虹;五颜六色,炫丽无比;童年又似那晚霞后的余光,那么让人怀念;又似那弯弯的小路,让你成长。风儿不可能将这温馨的回忆给吹掉;雨儿不可能把这一件一件感人的旋律掩没,只有可爱的阳光将它照射,将它保存。. 回想那一件件儿时不起眼的事儿来,事虽然小,但那些回忆是那样觉得感动,因为有了这些回忆才能让自己不断进步,不断追断求,这样才能成长起来,童年总叫人回想。回想那五彩缤纷的梦,回想起那丫丫学语的时候,回想起刚学走路的时候,第一次踏上舞台的时候,第一次叫出父母时,第一次。。那一刻刻, 那一个个镜头,霎时间浮现在你的眼前。 那是一个无法忘记的回忆,无法忘记的童年,第一次背起了新书包上学的那一天,终干能和别的孩子一样上学,对我而言这就是我的历史性的一刻,父母拿着照相机把这最开心最难忘的模样拍照下来,这也成了父亲和母亲最安慰的一项,这也成了家里最快乐的写照,这难忘的一刻,这么美好这么甜美,它一直在我脑海里浮现。可是美好的只是过去的,在温长的日子里,一次次磨练后,把软弱的自己磨练得像钢一样坚硬,学习的压力,没有人会知道,没有人会可怜,在那树叶落光的秋天里,只有苦熬的干劲,只有失去了的快乐,这就是苦的。儿时在百花齐放的春天,拥有着,美好梦想的童年,一晃而过。 至今在现实的残酷面前不会掉泪,泪都是会被那乌云所掩盖。儿时的泪是那么软弱,那么小气。童年的梦是五颜六色的,像百花齐放般的美好,让人回味,让人忘返,那时没有任何忧虑,没有任何烦恼。童年的梦又如在夜空中,那么宽阔,那么宁静,童年的梦又如无数的星星,它们只会眨着眼,不会说话,诚实和从容………无数的星星如无数的梦 ,灌入了小小的脑袋中, 从此我思考着无数的问题。 蓝天下的成长,夜空中的梦想又如在沙滩上堆积起一座座小小的城堡,堆积起在蓝色海边的梦;儿是总是喜欢在榕树下玩耍,又喜欢在那静静地坐着,听着老人讲那古老的故事,那时的梦是绿色的;儿时总是喜欢在老家门前坐着,在落叶的秋天里欣赏那一片片穿着金色的叶子在漫天飞舞, 那时的梦是金黄色的。儿时总是喜欢做梦,在梦里走着找不到出口迷宫,一次一次地被锁在迷宫里,心里那么迷茫,在现实生活中,激起我斗志时,那时那梦是火一般的颜色……… 回忆让世界一切万物变得安静,让人变得放松,让人感到温暖,让你回想起遥远而不遥远的梦,让你回想起在雨中,那雨儿是跳动的旋律。当你摔倒时,一种力量在看着你,让你回想起在蓝天下放飞纸飞机,放飞你一个个让你期待的梦。 时钟只有前进,不可能倒退。童年只有回味和回忆…….. 童年只有回忆,梦只有创造,将来只有拼搏……….. 童年以是过去的事了,只有回忆起那点点滴滴的事,只有积累更多的经验,这路才能走得更远更宽。每个人都拥有自己五彩缤纷的童年 ,童年是人生最珍贵的东西,它是你一生的开始,拥有着它那你就拥有一生,我们应该好好地珍惜它。 梦常常都会变化着,梦是人一生中追求的目标,只有奋斗和拼搏,那才会梦想成真,那才会成为现实。 … 只有回忆一切都会让你觉得美好……
LZ,你好,可以根据这些写感受,不要全部都写的,你可以缩写。
↘↘冷氏专属↙↙
抄袭者滚
3.罗大佑的童年的听后感,300字左右
《童年》是罗大佑早期影响最大的一首歌。张艾嘉首唱,后来罗大佑在《之乎者也》里翻唱了这首歌。自己的感受就是作为一个80后的我,听到这首歌,不禁有点酸楚,十分怀念过去流逝的岁月,怀念那个懵懂的童年时期。渐渐长大了,我们不得不和成长妥协,时代的记忆也会掩盖过去总总的记忆。
绝大部分人认为《童年》是一首描写童年纯真的一首歌,其实,这首歌是罗大佑批判歌曲的前奏,或者本来就是一首批判歌曲。罗大佑曾经说这首歌:“旋律,几个小时就出来了,但歌词写了很久,写了5年!”为什么要对那么一首口语化的歌词化那么长的时间呢?不能不提起罗大佑看过的唯一的一本小说《麦田里的守望者》(还有一部小说《约翰可利斯朵夫》他才看了一半),可以看出罗大佑对童年的回忆是痛苦的,也是批判的。
罗大佑少年时代就每天在家里练习弹琴,外面的小孩子们在玩耍。他的父亲是个矛盾的人,让他学钢琴并不是要他以后从事音乐。在罗大佑长大以后和父亲激烈争吵要不要从事音乐的时候,他当然想起了钢琴前的童年。《麦田》里的主人公的反抗,逃学逃家给罗大佑这个好孩子带来了很大的刺激。所以,罗大佑对他的童年是反抗的,这种反抗在《童年》则是受到了《麦田》和当时的校园民歌的影响。 无奈,是《童年》整曲渲染的情绪,它和同专辑的《未来的主人翁》相辅相成,批判了现代教育对少年的摧残。长大、独立,做自己想做的事情,那就是罗大佑童年的期盼。
但是,恰恰是剥夺了他童年的欢乐的钢琴,帮助他成年以后找到了他最能依赖的灵魂依托--音乐。这对罗大佑的心理矛盾来说,实在是一种悖论,象极了卡夫卡小说《变形记》里的甲壳虫。90年代初期,罗大佑承认,当时他看了一些存在主义的作品。我们在《童年》里也能够感受到罗大佑对存在主义思潮的思考。
具体到歌曲里,罗大佑没有选择《未来的主人翁》的表现方法,而是运用了存在主义的虚拟、梦魇的渲染方法,将批判的主题通过对童年无奈的方法很淡很淡的渲染出来。相信罗大佑看过存在主义作家加缪的《鼠疫》。这种表现方法在罗大佑的作品中除了《摇篮曲》以外,再也没有出现过。整个歌曲带来的象征意义要超过后来的其他直白的批判歌曲。而普通人听来只能感觉到那股淡淡的哀愁,而这种哀愁的背后必须经过生活的磨练才能体会它的出处。 因此,我愿意说《童年》是唯一的一首存在主义的国语歌曲。
谁能思考“等待游戏”、“心里初恋”、“迷迷糊糊”、“这么孤单”到“盼望长大”之间的关系呢。《鹿港小镇》里质疑了“家乡的红砖”和“水泥墙”的关系,而《童年》的“盼望长大”不料却是盼望一个纷杂的社会,一个挣扎的灵魂和虚伪的人生。
这就是罗大佑用每一个人都有的童年的纯真的盼望告诉我们未来的主人翁的全部悲哀,不过他用的仅仅是一首歌而已。
4.《童年》歌曲感想谢谢了
年轻时候的一切现在回想起来都是那么的温馨美好,一曲(童年)将我的回忆拉到了多年以前。
在一个骄阳似火的午后,知了在荷塘边的榕树上引吭高歌,歌声是那样的嘹亮那样的动听这样的画面是多么的美好啊。坐在教室里的我们那时多么的向往树上的知了啊,可以自由自在的飞翔高歌,无拘无束多么的自由,现在真的实现了当初的梦想可以自由的无拘无束的自由的飞翔,可是现实原来是如此的残酷,童年的美好只能留在自己的记忆当中,生活中再也无法寻觅当初的美好,多想再次坐在那个小小的教师里面听老师讲课,看那以前认为很无聊苦闷的课本啊,但是,一切都已经离我远去,再也看不到老师在黑板上写板书的样子了,这些都将是生命中最美好的回忆了。
5.听童年歌感想 作文
听《朋友》有感
友情是一缕清风,吹拂着每一个受伤的心灵友情似一股清泉,滋润着每一个干枯的心田友情如一片绿色,点缀着每一个枯黄的颜色。我和我的一位好朋友闹翻了,只为一本书。我说我先看,他说他先看,争执了好长一段时间,我们两个人不欢而散。我愤愤不平的将那本书摔在了桌子上,我竟决心一刀两断。我趴在桌子上,心中有说不出的痛苦,不是为了那本书,而是为了我们从一年级到初三这八年的友情,难道就如此破裂了吗?我不甘心,我试图接近他的时候,但却又因为面子,就回去了。
我是班长,我怕旁边的同学笑话我的行为,心中踌躇不定……过了几天,这件事在我脑子中渐渐淡化了,但我绝对没有放弃,没有忘记,就这样,我们两个人互不理睬的过了两个月,直到要期末考试了我又想到了这个问题,我竭力想去挽救这一场破裂的友情,但我又无从下手。终于,老师一声令下:“下课。”我的心彻底的碎了,已经无法挽救了,我下定决心,再也不相信什么友情了。下楼时,一位朋友向我打招呼:“走,我们一块儿走吧!”我说:“嗯!”一会儿,他不知又叫着谁,:“走,我们一起走!”我一看是我那位闹翻了的朋友,看到这个情景,我便知道了他的意图,我二话没说,想撒腿就跑,但是,我的朋友紧紧的抓住我的手。在回家的路上,起初,我的朋友夹在我们两人中间,但他却极力想让我们俩在一起,到家了,我的朋友先走了,只剩下我们俩人了。场面十分尴尬,到了我该拐弯的地方了,我决心和他一道直走!于是,我们并排着走了几分钟。突然有一个熟悉的声音:“那天的事……”我心中猛然一惊,不知是酸、是甜、是苦、是辣,只是默默的,他又小声说:“对不起!”我几乎用小得连我自己都听不见的声音说:“怎么会,我……”我决心承认自己的不对,“对不起!”就是这样一句话。
期末考试那一天,一切重归于好。其实,友情是人内心深处不可缺少的细胞。朋友之间难道永远都不会有摩擦吗?当然不是,与朋友的交往其实很简单,有时只有一句话,一个温馨的眼神,一个会心的微笑,便可以化解矛盾,不是吗?只有这样,友情才会成为钟子期与舒伯牙之间的高山流水,友情才会成为f4的《第一时间》一样,友情才会真正走下去。
很高兴为你解答有用请采纳
6.《旧的童年》听后感
《旧的童年》听后感
《童年》是罗大佑早期影响最大的一首歌。张艾嘉首唱,后来罗大佑在《之乎者也》里翻唱了这首歌。自己的感受就是作为一个80后的我,听到这首歌,不禁有点酸楚,十分怀念过去流逝的岁月,怀念那个懵懂的童年时期。渐渐长大了,我们不得不和成长妥协,时代的记忆也会掩盖过去总总的记忆。 绝大部分人认为《童年》是一首描写童年纯真的一首歌,其实,这首歌是罗大佑批判歌曲的前奏,或者本来就是一首批判歌曲。罗大佑曾经说这首歌:“旋律,几个小时就出来了,但歌词写了很久,写了5年!”为什么要对那么一首口语化的歌词化那么长的时间呢?不能不提起罗大佑看过的唯一的一本小说《麦田里的守望者》(还有一部小说《约翰可利斯朵夫》他才看了一半),可以看出罗大佑对童年的回忆是痛苦的,也是批判的。 罗大佑少年时代就每天在家里练习弹琴,外面的小孩子们在玩耍。他的父亲是个矛盾的人,让他学钢琴并不是要他以后从事音乐。在罗大佑长大以后和父亲激烈争吵要不要从事音乐的时候,他当然想起了钢琴前的童年。《麦田》里的主人公的反抗,逃学逃家给罗大佑这个好孩子带来了很大的刺激。所以,罗大佑对他的童年是反抗的,这种反抗在《童年》则是受到了《麦田》和当时的校园民歌的影响。 无奈,是《童年》整曲渲染的情绪,它和同专辑的《未来的主人翁》相辅相成,批判了现代教育对少年的摧残。长大、独立,做自己想做的事情,那就是罗大佑童年的期盼。 但是,恰恰是剥夺了他童年的欢乐的钢琴,帮助他成年以后找到了他最能依赖的灵魂依托--音乐。这对罗大佑的心理矛盾来说,实在是一种悖论,象极了卡夫卡小说《变形记》里的甲壳虫。90年代初期,罗大佑承认,当时他看了一些存在主义的作品。我们在《童年》里也能够感受到罗大佑对存在主义思潮的思考。 具体到歌曲里,罗大佑没有选择《未来的主人翁》的表现方法,而是运用了存在主义的虚拟、梦魇的渲染方法,将批判的主题通过对童年无奈的方法很淡很淡的渲染出来。相信罗大佑看过存在主义作家加缪的《鼠疫》。这种表现方法在罗大佑的作品中除了《摇篮曲》以外,再也没有出现过。整个歌曲带来的象征意义要超过后来的其他直白的批判歌曲。而普通人听来只能感觉到那股淡淡的哀愁,而这种哀愁的背后必须经过生活的磨练才能体会它的出处。 因此,我愿意说《童年》是唯一的一首存在主义的国语歌曲。 谁能思考“等待游戏”、“心里初恋”、“迷迷糊糊”、“这么孤单”到“盼望长大”之间的关系呢。《鹿港小镇》里质疑了“家乡的红砖”和“水泥墙”的关系,而《童年》的“盼望长大”不料却是盼望一个纷杂的社会,一个挣扎的灵魂和虚伪的人生。 这就是罗大佑用每一个人都有的童年的纯真的盼望告诉我们未来的主人翁的全部悲哀,不过他用的仅仅是一首歌而已。
转载请注明出处育才学习网 » 歌曲童年听后感怎么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