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张翰帖》书法的风格是怎样的
《张翰帖》,又被称为《季鹰帖》,现在珍藏在北京故宫博物院。
全文为行楷 书,没有落款,纸本,纵25.2厘米,横33厘米。后纸有瘦金体书跋:“唐太子率更 令欧阳询书张翰帖。
笔法险劲,猛锐长驱,智永亦复避锋。鸡林尝遣使求询书,高 宗闻而叹曰:‘询之书远播四夷。
晚年笔力益刚劲,有执法廷争之风,孤峰崛起, 四面削成,非虚誉也。’ ”此帖的风格与欧阳询的楷书风格基本上是保持一致的,均是以险取胜。
字的 重心压在左侧,而以千钧之势出一奇笔压向右侧,使每个字的结体形成一种逆反之 势,然后再向右用力使之化险为夷,真可以称得上是“险中求稳,别有乐趣”。
2.《张翰帖》的风格有什么特点
《张翰帖》,又被称为《季鹰帖》,现在珍藏在北京故宫博物院。
全文为行楷 书,没有落款,纸本,纵25.2厘米,横33厘米。后纸有瘦金体书跋:“唐太子率更 令欧阳询书张翰帖。
笔法险劲,猛锐长驱,智永亦复避锋。鸡林尝遣使求询书,高 宗闻而叹曰:‘询之书远播四夷。
晚年笔力益刚劲,有执法廷争之风,孤峰崛起, 四面削成,非虚誉也。’ ” 此帖的风格与欧阳询的楷书风格基本上是保持一致的,均是以险取胜。
字的 重心压在左侧,而以千钧之势出一奇笔压向右侧,使每个字的结体形成一种逆反之 势,然后再向右用力使之化险为夷,真可以称得上是“险中求稳,别有乐趣”。
3.欧阳询的《卜商读书帖与张翰帖》有什么异同点
《卜商读书帖》与《张翰帖》二帖均为欧阳询《史事帖》之一。
《卜商读书帖》以“卜商读书”始6六行。有宣和印及宋徽宗题签。
《张翰帖》有“张翰字季鹰”云云, 10行,历来续于《卜商帖》。二帖宋时均藏内府,清初归冯铨所有,刻于《快雪堂帖》。
此后转入清内府,刻入《三希堂法帖》,又摹刻于杨氏《邻苏园帖》。《卜商帖》字体是楷书而兼有行书结体,墨色浓重,行气贯通,下笔锋利如斩钉截铁,凝重有力,帖中多数字画结构紧凑,个别字较松散。
《张翰帖》笔画较为丰腴,结体不失严整,合乎法度,接近欧书《千字文》一路。二帖现藏故宫博物院。
4.国内谁的颜体写得最牛
欧体颜体,都是楷书的经典,而且都是唐代的代表,不具有可比性欧体:他的书法成就以楷书为最,笔力险劲,结构独异,后人称为“欧体”。
其源出于汉隶,骨气劲峭,法度谨严,于平正中见险绝,于规矩中见飘逸,笔画穿插,安排妥贴。楷书以《九成宫醴泉铭》等,行书以《梦奠帖》、《张翰帖》等为最著名。
其他书体,也无一不佳,唐张怀瓘《书断》中说:“询八体尽能,笔力险劲,篆体尤精,飞白冠绝,峻于古人,犹龙蛇战斗之象,云雾轻宠之势,风旋雷激,操举若神。真行之朽出于大令,别成一体,森森然若武库矛戟,风神严于智水,润色寡于虞世南。
其草书迭荡流通,视之二王,可为动色,然惊其跳骏,不避危险,伤于清雅之致。”颜体:他的楷书一反初唐书风,行以篆籀之笔,化瘦硬为丰腴雄浑,结体宽博而气势恢宏,骨力遒劲而气概凛然,端庄雄伟。
他的行书遒劲郁勃这种风格也体现了大唐帝国繁盛的风度,并与他高尚的人格契合,是书法美与人格美完美结合的典例。他的书体被称为“颜体”,与柳公权并称“颜柳”,有“颜筋柳骨”之誉。
颜真卿用笔匀而藏锋,内刚劲而外温润,字的曲折出圆而有力。
5.怎样练书法才是最好的
摹帖与临帖学习书法既没有一个万灵的秘方,也没有一套刻板的程式。
这样说,是不是就没有规律可循呢?当然不是。古今书法家为我们创造了许多书法艺术珍品,也为我们积累了丰富的书法学习经验,其中摹帖与临帖时两种最基本的方法。
前人练字,大多是这样的:先选择一种碑帖作范本,仔细琢磨它每一字的笔画与结构的特点,反复摹,熟练地掌握它的写法,以达到“得心应手”的境界;在此一家一体的基础上,再博览广习,兼收众长,加以发展,创造出具有自己独特风格的新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初学写字,应从摹写开始,也就是将较薄而透明的纸张覆于字帖上进行练习,此法适用于初学者,也可用于对新帖的练习,这样宜于掌握字形的位置。这好比刚学走路时找一个牵引的人,当然也包括“描红”、双钩填廓、仿影等。
当摹写熟练后,继而“临帖”,循序渐进,千万不能随心所欲,任意乱涂。 在临帖或摹帖时,人们常常借助一定的格子来进行,称之为格临。
格临常用的格子有米字格、田字格和井字格(也叫九宫格)。采用格临的方法,比较容易找准汉字的各部分在格子中的位置,使我们容易看出各部分的大小。
楷书是基础 书法学习上,前人把楷书比作“立”,行书比作“走”,草书比作“奔”,因为楷书方整规范,可作楷模,是各种字体的基础,各种印刷字体及美术字,也都是从楷书转化而成的;楷书的笔画,富有变化,它要有更深的用笔的功力。楷书功夫不深,行、草笔力则不足。
练好了楷书,再练其它字体,都较易于掌握。所以,学习书法,应从楷书入手,待楷书有一定的基本功时,再练其他字体。
学习书法,贵在多练,借鉴前人的经验,掌握一定的方法是必要的,但更重要的还需勤学苦练,持之以恒。古今书法家,无一不是勤学苦练而成的。
书法并不神秘,只要我们按照正确的方法刻苦练习,就一定能把字写。“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
欧阳询之书法艺术 欧阳询(557~641), 中国唐代书法家。历经陈、隋、唐三朝。
字信本,湖南潭州临湘(今湖南省长沙市)人。少时敏悟博学,书学二王,于平正中见险绝,自成一本,人称《欧体》。
与虞世南、褚遂良、薛稷并称初唐四大家。自幼敏悟,长大后博通经史,在隋时书法就很有名,曾任太常博士。
唐高祖即位,官给事中,后官至银青光实录大夫,唐太宗时历任太子率更令、弘文馆学士,封渤海男,世称《欧阳率更》。 书学二王,于平正中见险绝,自成一本,人称《欧体》。
与虞世南、褚遂良、薛稷并称初唐四大家。与裴矩、陈叔达共同编纂《艺文类聚》。
欧阳询书法远承魏、晋,在六朝朴茂峻整的基础上创造了自己的风格面貌。他用笔从古隶中出,所以能凝重沉着,转折处干净利落;结体紧结,方正浑穆,有一种极为森严的气度,而在雍容大度中,又有险劲之趣。
欧书的特色可用“险劲”二字来概括。欧阳询的书名在当时已远播国外,他与虞世南、褚遂良、薛稷并称为“初唐四家”,他的书体称为“欧体”;与唐代颜真卿、柳公权、元赵孟頫并称楷书四大家。
书学在唐代为鼎盛时期,凡及楷书,言必称虞、欧、褚、颜。 其书初学生羲之,后又汲取了六朝碑版墓志方劲峻利的笔意而自创风格,他的楷书险劲刻厉,清峻秀健。
相传欧阳询书八体尽能,尤精篆隶,得方圆之妙,因取法高古,流溢为楷书,自然骨气洞达,点画工妙。又因其博采众长,故其楷书结构秾纤得度,意态精密,卓然成一代大家。
他流传下来的楷书代表作品有:《九成宫醴泉铭》、《皇甫君碑》、《化度寺碑》和《虞恭公碑》。从总体上说,欧阳询的楷书有以下两个特点:一是点画以方笔为主,铁画银钩,则劲不挠,有“森森然若武库之戈戟”誉,但世人只知其方,而不知其用笔圆,写得棱角分明,锋芒华露,此实误解。
郭宗昌〈金石史〉谓;“人知信本变晋法,不知结体用笔多从古隶中出”。其书法之中截极其浑厚,而其钩趯折角处刚而有韵致;二是其结构险峻严密,横势用仰,纵势用背,属于斜画紧结一路。
王文治《快雨堂题跋》谓:“欧阳以险绝为平,以奇极为正。”正因为其楷不避免险,故学之不当,易伤于清雅之致。
欧阳询的楷书看似奇,其实正,貌似方,其实圆,在欧楷诸碑中,尤其是《九成宫醴泉铭》因为奉敕之书,故写得特别严谨,亦特别难学,米芾曾谓“欧阳如新瘥病人,颜色憔悴,举动辛苦”,正指此而言。《虞恭公碑》又名《温彦博碑》,岑本文撰文,欧阳询书,全碑计三十六行,每行七十七字,篆额为“唐故特进尚书右仆射上柱国虞恭公温公碑”,贞观十一年立,欧八十一岁时书。
此碑楷书写得比较轻松,易于为初学者入手,惜世传摹刻、翻刻本较多,今选用嘉庆内府藏本。据王壮弘《增补校碑随笔》载:“此乃毕灵岩山馆旧藏,毕氏获罪籍没,遂入内府,一九五八年余在上海征得,今藏上海博物馆。”
此册拓墨色浓,纸质坚韧,极为精到,后有王澍、翁方纲、王文治等跋,当为北宋精拓,今付梓影印出版,以飨广大书法爱好者。 所创“欧阳询八诀”书法理论,具有独到见解。
对明代人李淳的八十四法,清代人黄自元结构92法的著述,均有启示。其“八决”为:(点)如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