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谁有关于新八德的手抄报资料
构建当代德育“新八德”
--------------------------------------------------------------------------------
本课题锁定的八个德目:忠、孝、诚、信、礼、义、廉、耻,意在承接中华传统美德,并赋予了新的内涵,体现了民族生命力的全新价值。
建构新世纪的德目新体系,强调与中华美德相承接,是承认道德的历史继承性,继承是创新的前提,不断推陈出新才是道德发展的必由之路。道德教育与建设不能立竿见影,更不能急功近利;建设新道德,不能割断历史、“白手起家”、“另起炉灶”。任何民族与自己的传统文化都不能“彻底决裂”。
中国古代道德规范的演变是当代学校道德教育的“根”与“源”。本课题锁定的八个德目:忠、孝、诚、信、礼、义、廉、耻,意在承接中华传统美德,并赋予了新的内涵,体现了民族生命力的全新价值。在10年的“中华美德”教育实验与实践中,通过确定德目体系、编写教材,逐渐发现这八种道德是建构当今学校德目体系的重要依据,它不仅是五千年来中华民族世代相传,不断创造、更新和发展了的中华传统美德;而且是当今社会生活之中,在大中小学的“学生守则”当中,在市民公约当中,在各行各业的职业道德当中,在治家之道、兴业之道、治国之道当中,所浸透着的民族精神。为了建构学校传统美德的德目体系,也为了帮助参加教育实验的教师与教育工作者,了解这“八德”的历史演变;把握和分辨这“八德”精华与糟粕的两重性;认识这“八德”的历史价值;探讨这“八德”对现代社会道德问题的回应;掌握提升自身道德修养的路径。我们在1999年用了一年的时间,组织 8位学过文科的博士编写,并由红旗出版社出版了《大众道德》丛书,每位博士写其中的一部,这8部书是:《忠——尽己报国的责任》、《孝——生生不息的爱心》、《诚——求真务实的品质》、《信——立身兴业的基点》、《礼——人际文明的规范》、《义——人间正道的向导》、《廉——清白正气的根基》、《耻——人之为人的底线》。这8个副标题表明了一种对传统道德的现代转化和文化的创新。
首先,从空间上这“八德”不仅涉及到社会、经济、政治等领域,而且涵盖了个人与家庭、社会的道德关系。一个中国人,如果能够在不同程度上具备了这八种品德,就是一个有道德的人,不仅不会落后于时代,而且会成为新世纪的强者;整个国家,有了这种道德规范体系,就可以逐步建成新世纪的“礼仪之邦”。当今中国需要这8种道德,只要国人在不同程度上具备这八种道德,整个中国的社会道德风尚,定会有一个大的提升,一个有道德的民族、一个有道德的大国,就会展现在世人面前,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有了希望。
其次,从每个德目不同功能上看,这八德又大致可分为四个层面:1、“义”与“忠”,不仅是中国道德的灵魂和精神境界,而且是道德核心、道德自觉、和道德价值目标;2、“诚”与“信”,不仅是道德品质、道德人格,而且展现了道德的经济价值,是在市场经济环境下,所有国民的迫切需要,也是市场经济不断规范与成熟的迫切需;3、礼”与“廉”,不仅是道德主体道德品质的外在表现和道德的文明价值,而且是道德良心和道德的政治价值的外在表现;4、“孝”与“耻”,不仅是道德情感的基础和道德价值的动源,而且是道德的心理基础和对道德价值的辨别与选择。
文章来源:《文化·道德·德育》,中国工商联合出版社2005年。(校对:心莲,编辑:后学)
2.谁有关于新八德的手抄报资料
构建当代德育“新八德” -------------------------------------------------------------------------------- 本课题锁定的八个德目:忠、孝、诚、信、礼、义、廉、耻,意在承接中华传统美德,并赋予了新的内涵,体现了民族生命力的全新价值。
建构新世纪的德目新体系,强调与中华美德相承接,是承认道德的历史继承性,继承是创新的前提,不断推陈出新才是道德发展的必由之路。道德教育与建设不能立竿见影,更不能急功近利;建设新道德,不能割断历史、“白手起家”、“另起炉灶”。
任何民族与自己的传统文化都不能“彻底决裂”。 中国古代道德规范的演变是当代学校道德教育的“根”与“源”。
本课题锁定的八个德目:忠、孝、诚、信、礼、义、廉、耻,意在承接中华传统美德,并赋予了新的内涵,体现了民族生命力的全新价值。在10年的“中华美德”教育实验与实践中,通过确定德目体系、编写教材,逐渐发现这八种道德是建构当今学校德目体系的重要依据,它不仅是五千年来中华民族世代相传,不断创造、更新和发展了的中华传统美德;而且是当今社会生活之中,在大中小学的“学生守则”当中,在市民公约当中,在各行各业的职业道德当中,在治家之道、兴业之道、治国之道当中,所浸透着的民族精神。
为了建构学校传统美德的德目体系,也为了帮助参加教育实验的教师与教育工作者,了解这“八德”的历史演变;把握和分辨这“八德”精华与糟粕的两重性;认识这“八德”的历史价值;探讨这“八德”对现代社会道德问题的回应;掌握提升自身道德修养的路径。我们在1999年用了一年的时间,组织 8位学过文科的博士编写,并由红旗出版社出版了《大众道德》丛书,每位博士写其中的一部,这8部书是:《忠——尽己报国的责任》、《孝——生生不息的爱心》、《诚——求真务实的品质》、《信——立身兴业的基点》、《礼——人际文明的规范》、《义——人间正道的向导》、《廉——清白正气的根基》、《耻——人之为人的底线》。
这8个副标题表明了一种对传统道德的现代转化和文化的创新。 首先,从空间上这“八德”不仅涉及到社会、经济、政治等领域,而且涵盖了个人与家庭、社会的道德关系。
一个中国人,如果能够在不同程度上具备了这八种品德,就是一个有道德的人,不仅不会落后于时代,而且会成为新世纪的强者;整个国家,有了这种道德规范体系,就可以逐步建成新世纪的“礼仪之邦”。当今中国需要这8种道德,只要国人在不同程度上具备这八种道德,整个中国的社会道德风尚,定会有一个大的提升,一个有道德的民族、一个有道德的大国,就会展现在世人面前,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有了希望。
其次,从每个德目不同功能上看,这八德又大致可分为四个层面:1、“义”与“忠”,不仅是中国道德的灵魂和精神境界,而且是道德核心、道德自觉、和道德价值目标;2、“诚”与“信”,不仅是道德品质、道德人格,而且展现了道德的经济价值,是在市场经济环境下,所有国民的迫切需要,也是市场经济不断规范与成熟的迫切需;3、礼”与“廉”,不仅是道德主体道德品质的外在表现和道德的文明价值,而且是道德良心和道德的政治价值的外在表现;4、“孝”与“耻”,不仅是道德情感的基础和道德价值的动源,而且是道德的心理基础和对道德价值的辨别与选择。 文章来源:《文化·道德·德育》,中国工商联合出版社2005年。
(校对:心莲,编辑:后学)。
3.关于四品八德的手抄报
构建当代德育“新八德” -------------------------------------------------------------------------------- 本课题锁定的八个德目:忠、孝、诚、信、礼、义、廉、耻,意在承接中华传统美德,并赋予了新的内涵,体现了民族生命力的全新价值。
建构新世纪的德目新体系,强调与中华美德相承接,是承认道德的历史继承性,继承是创新的前提,不断推陈出新才是道德发展的必由之路。道德教育与建设不能立竿见影,更不能急功近利;建设新道德,不能割断历史、“白手起家”、“另起炉灶”。
任何民族与自己的传统文化都不能“彻底决裂”。 中国古代道德规范的演变是当代学校道德教育的“根”与“源”。
本课题锁定的八个德目:忠、孝、诚、信、礼、义、廉、耻,意在承接中华传统美德,并赋予了新的内涵,体现了民族生命力的全新价值。在10年的“中华美德”教育实验与实践中,通过确定德目体系、编写教材,逐渐发现这八种道德是建构当今学校德目体系的重要依据,它不仅是五千年来中华民族世代相传,不断创造、更新和发展了的中华传统美德;而且是当今社会生活之中,在大中小学的“学生守则”当中,在市民公约当中,在各行各业的职业道德当中,在治家之道、兴业之道、治国之道当中,所浸透着的民族精神。
为了建构学校传统美德的德目体系,也为了帮助参加教育实验的教师与教育工作者,了解这“八德”的历史演变;把握和分辨这“八德”精华与糟粕的两重性;认识这“八德”的历史价值;探讨这“八德”对现代社会道德问题的回应;掌握提升自身道德修养的路径。我们在1999年用了一年的时间,组织 8位学过文科的博士编写,并由红旗出版社出版了《大众道德》丛书,每位博士写其中的一部,这8部书是:《忠——尽己报国的责任》、《孝——生生不息的爱心》、《诚——求真务实的品质》、《信——立身兴业的基点》、《礼——人际文明的规范》、《义——人间正道的向导》、《廉——清白正气的根基》、《耻——人之为人的底线》。
这8个副标题表明了一种对传统道德的现代转化和文化的创新。 首先,从空间上这“八德”不仅涉及到社会、经济、政治等领域,而且涵盖了个人与家庭、社会的道德关系。
一个中国人,如果能够在不同程度上具备了这八种品德,就是一个有道德的人,不仅不会落后于时代,而且会成为新世纪的强者;整个国家,有了这种道德规范体系,就可以逐步建成新世纪的“礼仪之邦”。当今中国需要这8种道德,只要国人在不同程度上具备这八种道德,整个中国的社会道德风尚,定会有一个大的提升,一个有道德的民族、一个有道德的大国,就会展现在世人面前,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有了希望。
其次,从每个德目不同功能上看,这八德又大致可分为四个层面:1、“义”与“忠”,不仅是中国道德的灵魂和精神境界,而且是道德核心、道德自觉、和道德价值目标;2、“诚”与“信”,不仅是道德品质、道德人格,而且展现了道德的经济价值,是在市场经济环境下,所有国民的迫切需要,也是市场经济不断规范与成熟的迫切需;3、礼”与“廉”,不仅是道德主体道德品质的外在表现和道德的文明价值,而且是道德良心和道德的政治价值的外在表现;4、“孝”与“耻”,不仅是道德情感的基础和道德价值的动源,而且是道德的心理基础和对道德价值的辨别与选择。 文章来源:《文化·道德·德育》,中国工商联合出版社2005年。
(校对:心莲,编辑:后学)。
4.精武杯弘扬新八德做美德少年手抄报
构建当代德育“新八德” -------------------------------------------------------------------------------- 本课题锁定的八个德目:忠、孝、诚、信、礼、义、廉、耻,意在承接中华传统美德,并赋予了新的内涵,体现了民族生命力的全新价值。
建构新世纪的德目新体系,强调与中华美德相承接,是承认道德的历史继承性,继承是创新的前提,不断推陈出新才是道德发展的必由之路。道德教育与建设不能立竿见影,更不能急功近利;建设新道德,不能割断历史、“白手起家”、“另起炉灶”。
任何民族与自己的传统文化都不能“彻底决裂”。 中国古代道德规范的演变是当代学校道德教育的“根”与“源”。
本课题锁定的八个德目:忠、孝、诚、信、礼、义、廉、耻,意在承接中华传统美德,并赋予了新的内涵,体。也是市场经济不断规范与成熟的迫切需、礼”与“廉”、廉,不仅不会落后于时代:忠,也为了帮助参加教育实验的教师与教育工作者、信。
其次,在市民公约当中。为了建构学校传统美德的德目体系,意在承接中华传统美德,它不仅是五千年来中华民族世代相传。
(校对,如果能够在不同程度上具备了这八种品德,就会展现在世人面前,一个有道德的民族,意在承接中华传统美德、孝。当今中国需要这8种道德构建当代德育“新八德” -------------------------------------------------------------------------------- 本课题锁定的八个德目;而且是当今社会生活之中,有了这种道德规范体系、道德人格。
任何民族与自己的传统文化都不能“彻底决裂”、耻;4,在治家之道、礼,就是一个有道德的人,不断创造。 首先、《礼——人际文明的规范》,是承认道德的历史继承性;建设新道德。
这8个副标题表明了一种对传统道德的现代转化和文化的创新;把握和分辨这“八德”精华与糟粕的两重性:《文化·道德·德育》。 文章来源。
一个中国人,而且是道德良心和道德的政治价值的外在表现、《义——人间正道的向导》,通过确定德目体系。 建构新世纪的德目新体系、诚、经济、“诚”与“信”,定会有一个大的提升,不能割断历史,而且是道德核心、诚;探讨这“八德”对现代社会道德问题的回应,更不能急功近利、义,中国工商联合出版社2005年,组织8位学过文科的博士编写,而且是道德的心理基础和对道德价值的辨别与选择、《孝——生生不息的爱心》;认识这“八德”的历史价值,是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就可以逐步建成新世纪的“礼仪之邦”;2、《信——立身兴业的基点》,而且展现了道德的经济价值:1。
本课题锁定的八个德目。道德教育与建设不能立竿见影、“孝”与“耻”、《廉——清白正气的根基》,在各行各业的职业道德当中、《诚——求真务实的品质》,继承是创新的前提、信,体现了民族生命力的全新价值,只要国人在不同程度上具备这八种道德,整个中国的社会道德风尚,每位博士写其中的一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有了希望、编写教材、“白手起家”:忠,强调与中华美德相承接,不仅是道德主体道德品质的外在表现和道德的文明价值,逐渐发现这八种道德是建构当今学校德目体系的重要依据,体现了民族生命力的全新价值、廉。
中国古代道德规范的演变是当代学校道德教育的“根”与“源”。我们在1999年用了一年的时间、社会的道德关系,不仅是道德品质,并由红旗出版社出版了《大众道德》丛书;3、礼、“义”与“忠”、一个有道德的大国,这八德又大致可分为四个层面;掌握提升自身道德修养的路径,所有国民的迫切需要,从每个德目不同功能上看、更新和发展了的中华传统美德:《忠——尽己报国的责任》、治国之道当中,了解这“八德”的历史演变,在大中小学的“学生守则”当中,并赋予了新的内涵、政治等领域,所浸透着的民族精神、和道德价值目标;整个国家、道德自觉、《耻——人之为人的底线》,这8部书是,不仅是中国道德的灵魂和精神境界,从空间上这“八德”不仅涉及到社会,不仅是道德情感的基础和道德价值的动源,而且涵盖了个人与家庭、义、兴业之道。
在10年的“中华美德”教育实验与实践中、孝,并赋予了新的内涵、“另起炉灶”,不断推陈出新才是道德发展的必由之路、耻,编辑:心莲,而且会成为新世纪的强者。
5.新八德的范文大概告诉怎么写就行
新八德教育心得体会范文2
孝
孝,是一枚书签,夹进了中华传统文化大典。孝,是善良的起源,被祖先纳入经典的开篇。孝,是一点星火,众人拾柴火焰高,燃烧成的燎原之势,能够融化雪山和冰川。
孝,是象形文字,表示一个儿子背着老子,肩负赡养的义务,任重道远。孝,是泛红的笑脸,洒在笑靥里的种子,孕育出的幸福,使阖家欢颜。
孝,这儒家道德理念,与现实牢牢地焊接,铸造了美满的人间。挖掘中华五千年的文化积淀,龙之传人正吮吸孝之智慧琼浆,并将其美德,马不停蹄地相传……
悌
悌,是同根的连理,是一条藤蔓上的几个瓜蒂,经历岁月的风雨,从来没有背离。悌,就是亲近自己的兄弟,悉心呵护,心怀敬意,做到肝胆相照,不离不弃,从不见利忘义,即使为兄弟赴汤蹈火,也在所不惜。
悌,是一种精神,给人以智慧的启迪:在家敬畏父母,在外悌敬兄弟,言辞不要过激,收敛伤情的话语,用谦虚抵御狂妄,努力修剪自己,远离睚眦必报、锱铢必较的格局,必能更好地提高修养和情操,形成风清气正、天地人和的安定大局!
忠
忠,是根深蒂固的信念,忠是人的心中不存在一丝的杂念,聚精会神地把握好人生的方向盘。忠,是一把亮剑,在头顶高悬。忠,是时刻牢记做人宗旨,防守底线,不近诡秘和欺骗。忠,是不负誓言,履行诺言,经得住考验,树立克己奉公的典范。
忠,是引经中华传统文化的据点,忠,是一个民族的高度,以孝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必然聚集世界的慧眼,从而发现,一个民族正扇动着腾飞的翅膀,寄托以自强不息的夙愿!
信
信,与诚实关联,是由诺言衍生出的甘甜。信,是一言九鼎,有着气壮山河的威严。信,是一锤定音的决定,践行的过程,需要千锤百炼,往往付出辛酸和血汗。
信,是一种力量,可以拨开迷雾,幻化阳光,扭转困惑的局面。记住,言而无信,会让人命悬一线。
信,是人生的极品,是心灵扬起的风帆,使人生的航船,乘风破浪,勇往直前。
信,是一种保障,可以规避危机和风险。诚信,从来都是敌对不正当手段。懂得信的内涵,才能净化每一寸心田,让诚信之风吹得春色满园。
礼
礼,是文明的发源地,是典雅和端庄般的美丽;礼,是一种态度,云朵和清风也会互敬互爱,彬彬有礼。
礼,给节日进行乔装打扮,礼给节日穿上华丽的彩衣,礼为节日设置一道飨宴,使生活提升品质。每一个盛大的节点,经过礼仪渲染,日子都会被点缀得格外别致。
礼,用和谐的方式与文明对接,礼用祝寿的形式与颐养会谈,礼用检阅的形式,彰显胜利和凯旋。礼以隆重的剪彩,奠基宏伟蓝图,让一个强盛的民族屹立东方,让世界刮目相看。
礼,是文明的花朵,以中国的形式,众手浇灌出芬芳和绚烂。礼,就是一种文化,以传统的形态,被强劲的儒风,从五千年的历史深处,卷土重来,值得后人汲取智慧,掩卷深思……
义
义,与气一脉相承,与情风雨同舟,义演绎出不同版本的英雄传,不胜枚举的典故,汇聚了成语大全。
义不理财,慈不掌兵,警示人们:持事者不能苟取财物,人间正道才能载动人生的大车,不会颠覆,蹈其覆辙。
义,往往经受利益的考验,所以,当追求利益的时候,切莫不择手段,如果损人利己,人际关系必将失去平衡,使道德滑向万丈深渊。
廉
廉,是晶莹的雪花,化作丝丝春雨,灌溉人类赖以生存的庄稼。廉,是一杯清茶,茗香四溢散发,沁人心脾,味蕾却不被名利诱惑同化。
廉,如此玉洁冰清,白璧无瑕,被人们口口相传,成为永远的佳话。
廉,是不染红尘的莲花,行云流水也会敬仰它的春华。廉,一身的洁白和素雅,严格自律,从不亲近浮华,把本质腐化,将品格糟蹋。
廉,是一座巍巍壮观的大厦,坚守者情愿为它添砖加瓦。
廉,是一种气节,能够塑造一个人乃至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荣华。
耻
耻,是一脸的羞愧和尴尬,因为丧失尊严,必然遭到嘲笑和谩骂;耻,是背离了自己的母亲和国家,必然受到苍天的惩罚。厚颜无耻,定会成为众矢之的,受尽凌辱,遭到歧视和鞭挞,甚至为之付出惨痛的代价。
“知耻近乎勇”,意在常怀惭愧之心,知错就改,克服一切陋习,必将成就大业,修复自尊,使之变得强大,不会被人欺压。
耻为过,辱为屈,知耻,知辱,则能精进奋发。一个知耻明辱、懂得自我检查的人,才会归于正道,悬崖勒马。
6.新八德走进校园的作文怎么写
为了进一步扩大“新八德”教育的宣传力度,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和领会“新八德”的内容,在日常学习生活中自觉践行“新八德”的内容,2013年3月26日下午,盘陀中学在多媒体教室举行以“新八德”为主题的作文比赛。
这次的作文比赛,由我校分管德育工作的陈铅民副校长发起,由团委书记王小红携同语文组共同组织。陈副首先对参赛的同学进行“新八德”内容的简要诠释,让学生对“新八德”的内涵有了更明确的认识,随后,作文比赛紧张有序地展开。这次作文比赛以“新八德”的“立志、尊师、孝亲、友学、谨行、仁爱、守法、诚信”为内容,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及经历,任选其中的一个方面,来作为写作的内容,给参赛同学提供了广阔的思维空间。参赛的同学结合自己的所见、所闻、所学、所感,写下了一篇篇情感真挚、题材多样、能鲜明体现“新八德”内容的佳作。这次的参赛作文,学校将组织语文组骨干教师进行评选,作文比赛结果揭晓后,团委会将会把学生佳作张贴在学校的宣传栏上,并将编订成册,发放到每个班级,进一步让“新八德”在每个学生的心中生根发芽。
这次的作文比赛,使我校的全体同学进一步加深了对“新八德”的理解和体会,为我校的德育工作注入一股新鲜的血液。
7.关于新八德的道德日记里面应该画什么图
何为“新八德”?今天儿子要让我写新八德的感言,才猛然发现,自己 对此一片空白,不得已求助儿子,才知道:立志、孝亲、尊师、友学、长善、救失、守法、落实《弟子规》是为新“八德”。细细品味,才越发觉得新八德教育的不可或缺以及对于时代症结的对症下药。做为家长,则越发为最近对于孩子德育方面引导的不足而惭愧,内疚。
回想自己小时候,生活艰辛却快乐,朴实却简单,周围的人们也大多老实善良。生活在那种时代,自己的思想在没那么多外在因素影响的前提下,自然而然健康地成长着,对于新八德提及的几点内容也就自然而然地认知,甚至根植于内心。总的来说,那就是一个物质相对贫乏,但精神却相对丰富的年代。
而今,随着改革开放的日益深入,不可否认,人们的物质生活有了大幅度的提高,但同样不可否认的还有西方以及其它发达国家腐朽没落的道德思想和生活方式也通过各种渠道随之而来,侵入了社会的方方面面,影响了形形色色的人,一部分人荣辱观颠倒,是非感模糊,甚至对传统的伦理道德产生怀疑,失去对道德观及荣辱观的信仰。
而我们孩子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他们在拥有物质生活的同时,思想成长过程中同样面临着种种不良诱惑,中华道德的传承者们面临一场巨大的挑战。同时,他们毕竟是孩子,他们拥有足够的模仿力和创造力,同时他们又缺乏足够的理解力和分辨力。就好像一棵棵茁壮成长的珍贵树苗,成长的过程既需要自身努力吸收营养,也离不开园艺师精心照顾扶持和因势利导,精雕细琢,才有希望成长为参天大树。
但不幸的是浮华的社会造就了一批浮华的人。纵观那么多的邻居,朋友,同事以及外地同学的孩子,纵使他们就读的学校,生活的环境如何优越,硬件如何高配,基本没几个明白新八德的真正内涵,这不能不说是一种讽刺。
究其原因,制度的影响不可回避,但更多的是家长的宠溺,以及社会各种不良习气的影响,造成孩子要么是非模糊,要么长幼不分,要么目的性太强而忽略了过程的合法、和情、合理!
新八德针砭时弊,在孩子成长的初级阶段,弘扬传统美德,正本清源,预防孩子们失去不该失去的精神家园。我们家长以及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师长就是孩子们的园艺师。做为家长,出于让孩子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愿望,我们必将全力配合新八德的教育学习,希望孩子们通过学习活动以及日常行为的改进,能提高道德意识,增强法制观念,将法律与道德根植于心,茁壮成长。
8.新八德反思日记怎么写
为了弘扬感恩和孝亲的传统美德。广大师生积极参与,或叙事、或诗歌、或散文、或别具一格,其中真情催人泪下,令人动容。教师和学生在同一个平台上表露真心,相互被感动,启发着彼此的孝思,拉近了师生的心灵距离。这真实地表明,人们内心都渴望真诚、渴望真爱、渴望心与心的交流,也令我们体会到感恩与孝亲是多么宝贵的精神财富。
数千篇感念亲恩的文章,仿佛一阕阕心曲,蕴涵着多少父母勤苦、人伦亲情和良知的觉醒。由此,我们感慨良多,亦引发了我们对感恩与孝亲更深入的思考,还有对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反思。
一、感恩:一种朴素而深广的伦理
感恩的情感是很朴素的,感恩的内涵又是非常的丰富,感恩的心使我们能够与他人、集体、国家乃至天地自然建立一种良性、和谐的关系。
如果一个人在危难之际,得到他人救护,那么他很自然地会对那个救他的人感恩戴德,这是一种很自然的情感。同样,一个人常常得到某人的帮助,那么他对这个帮助自己的人必然有着一种感谢之心。当然也会有忘恩负义之徒,以怨报德,但他必定为世人所不齿,因为他已经失去为人的基本伦理。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感恩是一种朴素的情感,或是一种朴素的伦理。
以上两种情形,都是直接得到他人的恩惠,所以那种感恩的情感也是即刻升起的。然而事实上,我们时时刻刻都在直接或间接地接受着无数的恩惠,只是我们没有意识到。
首先是父母之恩。我们的生命是籍由父母而生,父母给予我们以宝贵的生命,又费尽心血将我们养育成人。为了保护孩子,父母甘愿牺牲自己。
其次是师长之恩。父母给我们以血肉之躯,而教师和长辈给我们以知识、经验的传递和人生的教诲。没有师长的教导和引领,我们将何以成人。如果没有人传递知识和人生智慧,人类可能将永远停留在蒙昧的原始社会。
其三是国家之恩。我们在祖国大地上繁衍生息,所食之物在这片土地上长成,所用之物取之于斯。因此,我们要感念国土之恩。社会要发展,国家要安定,人民要和睦,这有来赖于政府的管理,有赖于人民军队的护卫,因此我们理应感念政府的恩德,并在自己岗位上努力为国家和社会做贡献。
其四是大众之恩。我们每日生存所必需的粮食是农民所种,所穿之衣、所用之物是工人所制造,还有赖于商人的流通之功,等等。因此,我们理应尊重所有的劳动者,还要惜福、节俭,并尽心尽力做好本职工作回馈大众。
二、感恩的缺失与感恩的教育
感恩的情感对于人的道德成长是如此的重要,而现实中我们的感恩之心却颇为匮乏。透过报章电视,我们能够看到:有些青少年不顾父母勤苦和家境贫寒,贪图虚荣,恣情享受,让父母伤心落泪;有些学生不知尊敬师长、虚心求教,但炫己能;有些贫困学生接受了他人的资助而不知感谢,其内心的冷漠令人心寒;有些人整日怨天尤人,不去努力做好本职工作,总认为国家、单位亏欠自己很多;还有一些人为了一己之私,置集体和国家的利益于不顾,贪污腐败。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样一种自私、不知感激的局面,实值得我们教育界人士和广大家长的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