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隋朝统一的历史背景1500字
北周于577年灭了北齐,统一华北后国力兴盛,但是北周宣帝奢侈浮华,沉缅酒色,政治腐败,还同时拥有五位皇后。外戚杨坚乘机将北周重臣外遣,朝政逐渐由他掌握。580年6月8日北周宣帝病死,杨坚扶持年幼的北周静帝宇文阐,以大丞相身份辅政。相州总管尉迟迥、郧州总管司马消难与益州总管王谦等人不满杨坚专权,联合叛变反抗杨坚,爆发尉迟迥之乱。但被杨坚所派的韦孝宽、王谊与高颎等人平定。581年3月4日,北周静帝禅让帝位于杨坚,杨坚登基为帝,即隋文帝,建国隋,北周亡。隋文帝意图南灭南朝陈,采纳高颎的策略:干扰南朝陈的农业生产,破坏陈国的军事储积,使陈国损失惨重,而又疲惫不堪。隋文帝于隋与突厥之战胜利后,587年10月26日废西梁后主萧琮,西梁亡。隔年发动隋灭陈之战,隋文帝命杨广、杨俊与杨素为行军元帅;杨广为总主将、高颎为参谋、王韶为司马,兵分八路攻陈。
杨素率水军从巴东顺长江东下,与荆州刘仁恩军联合占领延州(今长江西陵峡口、湖北枝江附近江中)等上游陈军防御。由公安东援建康之中游陈军也被杨俊军阻于汉口一带,为下游隋军创造有利条件。下游隋军主力乘陈朝欢度元会(即春节)之机分路渡江。行军总管韩擒虎、贺若弼两军钳击建康,与宇文述军包围建康。589年2月10日,联军进入建康城,俘陈后主。不久,各地陈军或受陈后主号令投降、或抵抗隋军而被消灭,只有岭南地区受冼夫人保境据守。590年9月,隋派使臣韦洸等人安抚岭南,冼夫人率众迎接隋使,岭南诸州悉为隋地。
至此,隋朝结束西晋永嘉之乱以来二百八十余年南北分裂的局面,完成中国的大一统。人才济济的隋朝融和关陇世族、关东世族及江南世族,有擅长谋略的高颎、总管政事的苏威,擅长军事的韦孝宽、贺若弼与韩擒虎、还有刘昉、郑译、李德林、元谐、元胄、宇文忻等重臣,形成一个有力的集团。
2.历史上魏蜀吾怎么统一的
三国,作为中国历史上的一段精华,是因为其“你方唱罢我登场”的独特局面。
作为魏蜀吴,他们的灭亡是有原因的。先说魏。
它应该是三国中力量最强的政权,而它最终灭亡,主要“归功”于九品官人制。正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这一制度赋予了士族权力,也赋予了他们篡权的能力。曹丕的政权需要士族的帮忙,但是他并不象曹操一样刻意的防范他们。
后来,曹睿有听信谗言,罢免了司马懿的官职,让本来就对自己不满的司马昭更加不满。这为司马氏篡权埋下了伏笔。
随着司马家族功劳越来越大,他们的野心也越来越大,傀儡皇帝无法控制局面,造成了曹魏灭亡。再说蜀汉。
诸葛亮一开始就作出错误决策:强借荆州。这一举动不仅破坏了孙刘联盟,还让蜀汉根据地十分不稳定。
荆州是块宝地,你刘备想要,我曹操难道不能要么?这样,荆州变成了虎视之地,蜀汉本就力量小,怎能守住?再者,叫谁守不好,叫关羽,当然这是后话。还有,刘备入川,易守难攻,诸葛亮不好好发展,反而大举北伐,让本就国力不足的蜀汉濒临灭亡。
刘禅远君子,近小人,更加速了蜀汉的灭亡。最后说东吴。
应该说孙权是一位极其出色的少年皇帝,但是,他可能忽略了蜀吴唇齿相依的关系。他本应该联合蜀汉共伐曹魏,他却仅仅偏安一隅,等到蜀汉一灭,吴变插翅难飞了。
3.历史课堂教学范例怎么写
以讲述香港澳门回归的史实为例,参考下:本课的主题:简述香港、澳门回归的史实,说明“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是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了解祖国大陆与台湾经济文化交往日益密切的史实,认识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一、关键信息:1、用多学科整合的方式来传授历史,如文学、朗诵等形式,突破学科界限。以着名诗人闻一多先生《七子之歌》中的三篇《香港》《澳门》《台湾》为引子导入新课,通过文学的形式展现历史学科的无穷魅力,让学生重新回到那段历史情节,感受当时的历史背景;在课堂行将结束时,让学生以“合作学习”小组的形式进行分组讨论,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了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过程,勇于提出问题,学习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改变学生死记硬背和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
2、以历史情节比较为培养学生比较和提炼、归纳能力的主要方式和途径。如:①通过比较港澳特别行政区与内地的异同,增强学生比较能力;②通过比较港澳台问题的由来,港澳回归的背景和过程,回归后的发展情况等培养学生提炼归纳的能力。
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的、生动活泼、主动求知的教学环境,满足学生探究历史的心理。二、学习者分析:1、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初中二年级的学生,正处于渴望求知的发展期,通过视频等多媒体形式展示香港、澳门、台湾有关问题,可以让不同的学生会从中获得不同的体验。
因此以这种信息技术设置作为培养学生认知的载体,顺应了中学生当前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另外该年龄段的学生,非常喜欢寻求身边的历史,香港、澳门、台湾的历史对于学生来`说,愿意主动接受这些热点问题的来龙去脉,这也符合《历史课程标准》所要求的:“减少艰深的历史理论和概念,增强贴近学生生活、贴近社会的内容”。
2、在学习本课之前应具备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能运用网络、书籍等途径查阅有关香港、澳门、台湾的历史典故或历史情节,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掌握当台朗诵优秀文学作品的技巧,声情并茂的再现闻一多先生在20世纪20年代忧国忧民,渴盼祖国统一的强烈愿望。了解“合作学习”小组形式的开展应注意的方面,增强讨论辩论的能力。
三、教学/学习目标及其对应的课程标准:1、说出香港、澳门回归的时间和设立特别行政区等基本史实。说明“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是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
2、运用播放有关港、澳回归和反映港澳台与内地密切交往的资料片等手段,创设一个良好的情景,加深祖国统一是历史必然的感性认识。3、通过本课的学习,力争使学生知道:香港澳门的顺利回归,是在新中国综合国力大为提高的基础上实现的,是新中国外交工作的重大胜利。
领悟祖国统一是大势所趋和历史必然。中国**希望通过“一国两制”,以和平的方式实现祖国统一,但对于国家主权问题不做丝毫的让步,说明它确实是一个代表了中国人民最根本利益的政党。
四、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1、倡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过程,勇于提出问题,学习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改变学生死记硬背和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因此在本节的备课和教学过程中,应通过丰富多彩的集体讨论、小组活动,以“合作学习”小组的形式拓展学生学习和探究历史问题的空间,为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提供机会,搭建平台。
在这种探究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进而使学生学会辩证地观察、分析历史与现实问题,加深对祖国的热爱和了解,从历史中汲取智慧,养成现代公民应具备的人文素养,以应对新世纪的挑战。《历史课程标准》中提倡:“应有利于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鼓励教师创造性地探索新的教学途径,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因此充分利用课件、视频等多媒体教学和历史挂图等学习资源,组织丰富多彩地教学实践活动,为学生学习创造一个情趣盎然地良好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3、教学评价方式:(1)历史教学评价应以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采用灵活多样的评价方法,注重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的全程评价,充分发挥历史教学评价的教育功能。
(2)通过学生朗诵闻一多的《七子之歌》,可以加深理解统一是中华民族的共同心愿和仁人志士的奋斗目标。(3)通过视频播放香港政权交接的一些课外资料,如香港末代总督彭定康离开香港情景等,可以衬托出香港回归滚滚大潮是不可逆转的。
(4)个人自评及师生互评相结合的方式:①下课前的几分钟,让学生回顾自己本节课的学到的历史情节,对自己进行客观定位,亮出自己一个客观评价。②在本节课上,老师为每个学生,特别是参与课堂教学过程的学生,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点评,学生也对老师本节课的表现进行纵向的评点。
转载请注明出处育才学习网 » 历史课堂拓展隋的统一怎么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