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精美咏物的散文片段
朱自清的《荷塘月色》,被人视为最好的咏物散文哦。
语段: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象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 又如天里的星星。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 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 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象闪电般,霎时传过荷 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一了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 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象笼着轻纱的梦。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是别有风味的。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象是画在荷叶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我认为这两段写得很好。你也可以查看原文
2.精美的咏物散文片段
从未见过开得这样盛的藤萝,只见一片辉煌的淡紫色,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只是深深浅浅的紫,仿佛在流动,在欢笑,在不停地生长。紫色的大条幅上,泛着点点银光,就像迸溅的水花。仔细看时,才知那是每一朵紫花中的最浅淡的部分,在和阳光互相挑逗。
这里春红已谢,没有赏花的人群,也没有蜂围蝶阵。有的就是这一树闪光的、盛开的藤萝。花朵儿一串挨着一串,一朵接着一朵,彼此推着挤着,好不活泼热闹!
“我在开花!”它们在笑。
“我在开花!”它们嚷嚷。
每一穗花都是上面的盛开、下面的待放。颜色便上浅下深,好像那紫色沉淀下来了,沉淀在最嫩最小的花苞里。每一朵盛开的花像是一个张满了的小小的帆,帆下带着尖底的舱。船舱鼓鼓的,又像一个忍俊不禁的笑容,就要绽开似的。那里装的是什么仙露琼浆?我凑上去,想摘一朵。
但是我没有摘。我没有摘花的习惯。我只是伫立凝望,觉得这一条紫藤萝瀑布不只在我眼前,也在我心上缓缓流过。流着流着,它带走了这些时一直压在我心上的关于生死的疑惑,关于疾病的痛楚。我浸在这繁密的花朵的光辉中,别的一切暂时都不存在,有的只是精神的宁静和生的喜悦。
3.急需一篇“咏物散文”
我相信,世间最平凡的物品也有它的美。
如不起眼的小草有它的坚强之美;凋落的枯叶有它的奉献之美;玫瑰花下的泥土也有它的滋润之美…… 我喜欢木棉树,喜欢它的自信,挺拔,骄傲。 无论你在众多高大的树木中还是在路边上都很容易发现并认出木棉树,因为它给人的感觉是这样的简单。
没有繁枝茂叶的打扮,也没有姹紫嫣红的花的点缀,它的平凡,使人看着舒服,看着喜欢。 世人给这平凡的树起了另外一个不华丽,但是庄严且带有赞颂的名字——英雄树。
你不得不感慨这名字的贴切。当你抚摩着它的树身时,树身上的一个个小突起粗糙的树皮提醒着你,这是英雄身经百战后留下的一个个伤疤。
我特喜欢看木棉树开花,看那些颜色惹人注目,大得夸张的花,在没有绿叶的衬托下,虽没有什么婀娜多姿、雍容华贵而言,却为这高大的木棉增添了另一份味道。木棉树这样的被染红一片,就像是鲜血浸透了这躯体,被血染的灵魂更能体现它的顽强与不屈。
难道你不觉得,它仍然毅然地挺立着,仿佛是一位屹立不倒,为了保卫国家山河视死如归的英雄吗? 然而,虽然这英雄树象征着英雄,但它却没有那种盛气凌人的气概。它给人的感觉是那么的温暖、和谐。
与其说它是守卫着国家,还不如说它只是守卫着蓝天下的那一片和平,它维护这样的一片宁静…… 今年,木棉树上的大红花再现,木棉树干依然用它那稳重的粗实的枝干托着这一片生机。抬头仰望,依旧是我喜欢的那片红,开在我喜欢的树上,我喜欢的蓝天下,继续守卫着这一片和谐,宁静。
泥土的联想 谁不希望有个理想的职业?谁不希望有个辉煌灿烂的前途?我苦苦思索着,难道我自己的一生就这样度过? 一次偶然的机会。使我真正认识了泥土。
于是我的思路也发生了巨大的转变。今天我要给大家讲的题目是:“泥土的联想”。
在青山水秀,景色迷人的地方,你常可见参天大树,争艳的百花。它令你心旷神怡,诗兴大发,发生由衷的赞叹。
然而,在此时此刻,你是否留意它脚下培育它的泥土呢? 或许,你不会留意,因为它是那样的默默无闻,终生只知奉献,不计个人得失。尽管人们不愿正视它,对它的事业不闻不问,但是,它们仍甘当花木的培养者,俗言道:“视培养花木为己为乐事。”
这种无私的精神,这种对事业始终不渝的责任心,不能不说是泥土的可贵之处。 我常常在想,护士这个职业,不正是具有泥土的这种高贵的品格吗? 清晨,当人们还在甜睡的时候,她们却正在巡视着病房,察看病人病情的蛛丝马迹,病人的房里洒下了她们辛勤的汗水,留下了她们赤诚的足迹。
她们的柔和、她们的真诚,使忧郁者舒展紧锁的眉头,使消沉者精神振奋,使痛苦者笑脸常开,在这个时候,她们真正体会到了自己存在的价值。 尽管她们的工作辛劳而平凡,待遇低下,也常为世人瞧不起。
但她们却乐在其中。因为,她们的事业是人类崇高的事业,她们的工作是神圣而伟大的工作。
虽然没有为国家生产一吨钢、一粒粮食、一尺布,但是在祖国的各行各业里,却遍布着她们亲手治愈的建设者。她们的成就,就是我们的骄傲,她们的幸福,就是我们的欢乐。
4.咏物抒怀的散文、
昙花梦
夜悠悠,月圆时,天上的流云在那一轮明月间浮动,薄薄的轻雾更是衬得那满月像笼着轻纱的梦一般。天上除了月便没了起它的什么了,深蓝的天只有满月一人在天上看着,等着。月下的河水也有着波光,虽比不上昼日那般明亮,但还是有它自己的一番意境。水下是满月的倒影,所谓镜中花水中月,也如梦一般随时便可消失。渐渐得水里的月模糊了,起雾了整个意境又被梦幻化了几分。夜已深,梦已醒,河堤上柳树随着清风,宛如浮云。明月轻纱梦悠悠,镜花水月柳浮云。
这画面美是美就是太过凄清了一点。时值深秋,百花万树也渐渐到了生命的黄昏晚霞了,万物在生命尽头的时候是最美的。枫树,到了秋季就会变成深红,像朝霞一样;银杏,到了秋季会变成暗黄,像刚升出的太阳。万物在生命的尽头是一种凄凉美,但在生命的源头就是朝气美了。——这一套套大道理我想任谁也是不愿听的吧!此刻我才感到深秋的夜却实很清冷,我缓缓睁开眼,望向桌前的那一株昙花,所谓昙花一现 也就在那弹指间罢了。而我眼前的着一株昙花却正开的惊艳,我立马兴奋跳起床,半蹲在桌前欣赏着它的刹那芳华,一朵很大白色的花,但也就一朵而已,所谓的月来美人即使如此美。眼前的这株昙花就如同现在的我一般,是芳华正茂的,可这样的芳华正茂又能存在多久呢?一天?一小时?
人生几何,又有多少时间是精彩的,无法忘却的?就算有如昙花般的美丽,无人观赏又有何用……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精彩,而不同之处就在与你的精彩贡献大或小。
一片繁花似锦,谁又能独领风骚、永垂不朽?昙花一现又留下了什么?它美丽的背后又有几人能够看清,它是用它的生命来换取一刻的艳丽,用一辈子的努力也只为了一刻幸福或被人记得。昙花一现,只为韦陀,然而我的昙花一现又为谁?
昙花凋零后,回望从前,也如镜中花水中月一样虚幻。从前的青春,从前的岁月,是带着运动帽,在操场上乱蹦乱跳的享受青春。仿佛一切离我们很遥远,忘记时间,忘记所有的烦恼,那时是最快乐的时候。但是在我们享受青春的时候,有没有想过什么东西都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幻。任何事都会随着时间打磨而消失,就算刻在石头上的永恒也会淡忘,然而我们能做的就仅仅是牢牢的记住它,让它变了精彩,让它变了独一无二,让它成为你生命中的永恒,至少在生命的最后不会觉的遗憾。
似水流年,打磨了我们很多,夺走了很多,但也重新赋予了很多。年轻不能永恒,所以还有许多事等着我们去完成。
昙花刹那芳华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它曾经使我们快乐,它的艳丽是不可替代的,真正美丽的昙花那种迷人的幽香。
梦已醒,心却秘,花落尽,人心清,昙花梦,只为你。
~~~~~~~~~~~~~~~~~~~~自己写的
5.咏物抒怀的作文怎么写
第一,写景状物是抒情言志的基础,首先要把景物写好,在写景状物中要饱含感情,待水到渠成,加以精要的直接抒情或议论。情从景出,议从景出,才是好文章。
情与理,如果有两三层更好。《紫藤萝瀑布》这篇散文,说了“精神的宁静和生的喜悦”之后,又有一层新意,就显得丰富。
第二,景物的全局和每个局部要细细观察。《紫藤萝瀑布》的作者既写一树,又写一穗一朵,可以想见她既综观总体,又细察局部,观察得多么周到细致。
第三,对景物要有感情,若景物在自己心目中像自己喜欢的人一样,写起来就会生动亲切。
拟人、比喻之类,并非作文时想到要用什么修辞手法才写出来的,而是事物在心中就是这个形象,这个感觉。一树紫藤萝花,在作者心中,像瀑布,像人,它在流动,它在欢笑,它在和阳光挑逗,写出来,紫藤萝花就显得分外美好可爱。大凡写作,总得有想像和联想,才能妙笔生花。
第四,要有感悟,要提炼出精辟的语句。有了点睛之笔,全文就有灵性了。
人教版教材《蝉》《贝壳》都由具体细微的事物引发生命的感悟。《陋室铭》《爱莲说》《紫藤萝瀑布》都是咏物抒怀的好文章。
6.运用象征手法写咏物抒怀散文 600字左右
咏竹
松树,它让我想起了志士;芭蕉,它让我想起了美人;槐树,它让我想起了将军……那么竹子呢?它又让我想起了什么? 来自:作文大全 青翠的竹子常年生长在荒山野岭中,面对风霜雨雪,它毫不畏惧,无论身处多么恶劣的环境,她总能顽强地生存下来。几千年来,竹子坚贞不屈、高风亮节的品质深受人们的爱戴与崇拜。
我十分喜爱竹子,爱它的清新高雅,爱它的虚心劲节,爱它的朴实无华,也爱它的高尚品格。竹子从不追求奢华与虚名,它自然的天性为世人所青睐。
古代有许多文人雅士常常写下赞美竹子的佳句。如郑板桥的《题墨竹图》:“细细的叶,疏疏的节;雪压不倒,风吹不折”,句子的结构虽然简单,但却把竹子的神韵表现得淋漓尽致,难怪古人会有“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这样的感叹。
在我看来,不同季节的竹子往往代表着不同的品格。然而不管是春夏还是秋冬,竹子“四季常绿”的本质是不会改变的!
春天是万物生长的季节,走进竹林,你一定会惊叹于眼前的一番景象。看啊!遍地都是竹笋,它们静静地依偎在那挺拔俊秀的竹子身边,贪婪的允吸着雨水。等到竹笋长大后,就变成了人们餐桌上的一道美味佳肴,人们可以尽情地享受这大自然的馈赠。这时的竹子呀!是勇于奉献的,更是茁壮成长的!
夏天来临了,人们实在受不了盛夏的炎热,便纷纷躲进了那凉爽的小竹林里。啊!那青翠的竹林好似一台巨大的冷气机,不时给人们送来徐徐的清风。孩子们三五成群地做游戏,青年人聊天乘凉,老人们下棋喝茶,大家都感到无比的惬意。茂密的竹林遮住了天空中火红的太阳,并且为人们驱走了炎热,尽管它们自己被晒的发烫,也始终毫无怨言。这时的竹子,难道不是乐于助人的吗?
一到秋天,无论是小草还是树叶,又或者是田里的稻子,都会变成单一的金黄色,这样的景致似乎缺少了一些生机,好像任何事物都会显得比较乏味。然而,令人欣然的是,不是每个角落都是这样的,比如说竹林。走进竹子的世界,仍然是一片春意盎然,因为在竹林里,只要是眼睛能看到的地方,便处处都是青翠的绿色。在这个丰收的季节里,竹子随时都准备着献出自己的生命。人们把它们制成竹筐、竹篓、竹席、竹筷、竹家具等,既环保又耐用,最重要的是能为人们提供方便。这时的竹子呀,是无私奉献的!
冬天来临了,平日里雍容华贵的花儿们再也抵挡不住寒冷的威胁,纷纷垂下了脑袋。然而竹子却不甘被严寒击败,勇敢地与风霜雨雪搏斗。它被大雪压低了,却不曾倒下;它被大风吹弯了,却不肯放弃信念。渐渐地,刺骨的寒风让我感受到:这时的竹子是坚强不屈的!
转眼间,春天过去了,夏天过去了,秋天过去了,冬天也过去了。就在下一个春天快要来临的时候,不知不觉,已经度过了一年的岁月。暑去寒来,竹子仍旧生机勃勃、绿荫葱葱。这让我不禁想起了白居易的《题窗竹》:“千花百草凋零尽,留向纷纷雪里看。”正如人们说得那样,竹,的确拥有不消失的春天!
7.咏物散文【紧急】
雨
天空中飘洒着细雨,柔柔的,舒服极了!
下课铃响了,我和几位同学奔出教室,呼吸着新鲜空气。呀!外面下着雨,该怎么走呢?冒着雨跑?还是等雨停了再……?我犹豫着。对了,听说雨中漫步也是一种值得享受的,还是去体验感受一下吧!
踏出的第一步,细细的雨丝飘呀,洒呀,干燥的地面变得湿润起拉,它点缀在我的脸上,一丝凉意顺风而来……
走在路上,地面上出现一个又一个的小水坑,脚一踩,溅起了小水珠美丽极了!我“拥抱”着大自然,尽情地欢呼着。雨点像小石子一样打在我的衣服上,像个调皮的孩子,又钻进我的衣服里去了。我使劲地抖动我的衣服,它们玩得更欢了,只贴着我的身体不放,冰冰的,感觉好极了!
在雨中的路程中,感受着大自然的气息,这种感觉似乎可以把内心的烦恼统统把它忘记,消失于你的脑海……
回到家,我浑身湿透了。但是身上留下了漫步细雨中的幸福和快乐!
8.急求一篇咏物抒怀的散文
《海燕》高尔基 《紫藤萝瀑布》宗璞 《石榴》郭沫若 《假如你想做一株腊梅》 朱自清《荷塘月色》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今晚在院子里坐着乘凉,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在这满月的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月亮渐渐地升高了,墙外马路上孩子们的欢笑,已经听不见了;妻在屋里拍着闰儿,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带上门出去。
沿着荷塘,是一条曲折的小煤屑路。这是一条幽僻的路;白天也少人走,夜晚更加寂寞。荷塘四面,长着许多树,蓊蓊郁郁的。路的一旁,是些杨柳,和一些不知道名字的树。没有月光的晚上,这路上阴森森的,有些怕人。今晚却很好,虽然月光也还是淡淡的。
路上只我一个人,背着手踱着。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世界里。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荷塘的四面,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树,而杨柳最多。这些树将一片荷塘重重围住;只在小路一旁,漏着几段空隙,像是特为月光留下的。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但杨柳的丰姿,便在烟雾里也辨得出。树梢上隐隐约约的是一带远山,只有些大意罢了。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采莲是江南的旧俗,似乎很早就有,而六朝时为盛;从诗歌里可以约略知道。采莲的是少年的女子,她们是荡着小船,唱着艳歌去的。采莲人不用说很多,还有看采莲的人。那是一个热闹的季节,也是一个风流的季节。梁元帝《采莲赋》里说得好:于是妖童媛女,荡舟心许;鷁首徐回,兼传羽杯;欋将移而藻挂,船欲动而萍开。尔其纤腰束素,迁延顾步;夏始春余,叶嫩花初,恐沾裳而浅笑,畏倾船而敛裾。
可见当时嬉游的光景了。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
于是又记起《西洲曲》里的句子: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今晚若有采莲人,这儿的莲花也算得“过人头”了;只不见一些流水的影子,是不行的。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这样想着,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轻轻地推门进去,什么声息也没有,妻已睡熟好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