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皇帝的谥号是怎么定出来的
中国古代的帝王,生前有尊号,死后有谥号和庙号。
尊号是对当代帝王尊敬的称号。以前的帝王称为天子,帝,皇,王,后,都是尊号,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正式把最高统治者的尊号定为皇帝。到了后来,觉得单称皇帝不过瘾,就又加了一些好听的字眼,到了唐高宗的时候成了制度。武则天来了五次上尊号的活动,一次比一次厉害,从圣神皇帝一直到天册金轮圣神皇帝。到了宋朝宋神宗的时候,在司马光的劝说下停止了上尊号活动。不过到了明朝,出了一位喜欢自己给自己封官的皇帝,如果不是死得早,就要自己篡了自己的皇帝位置。这就有点像面包师的孩子做皇帝一样,只知道给人封赏面包。
庙号是死了以后要入太庙吃冷猪头,才追奉给某祖某宗的名号。在以前,只有有德有功的皇帝,像开国之君和中兴之主,死后才可以入太庙,因而不是每个皇帝都有庙号,西汉12位皇帝,只有7人有庙号,所以历史上称呼汉、晋、隋时的皇帝一般以谥号为主。到了唐代以后,追奉祖宗成风,是个皇帝,只要不是被废或被杀的末代皇帝都有庙号。再加上他们喜欢换年号,后人称呼汉以后的一般就称呼庙号了。再后来皇帝们懒得换年号了,就以他们的年号来称呼他们了。
谥号是皇帝死后根据他生平的业绩给予的称号。在史书上称呼皇帝,一般是先庙号后谥号。皇帝的谥号,开始的时候也只是一两个字,到了后来就多了起来,好像是不多用不足以平民愤。在死皇帝没有谥好的时候,称为大行皇帝,意思就是再也不回来了。
死皇帝躺在棺材板里,也很在乎自己的谥号的好坏,《左传》里楚国的死楚王熊恽就是这样,他儿子商臣篡了他的位置,让他上吊,伸了腿后给他了一个不好的谥号灵,他不闭眼睛,直到换了一个比较好听的成才心满意足的闭了眼睛。
开始的时候,那些混蛋的统治者们还得到了一些不好的谥号,到了后来,拍马屁的日渐增多,做皇帝的人生前再怎么混蛋不堪,也不会得到不好听的谥号了,除非他被废掉或者是没两天就翘辫子。
皇帝谥号的拟定,先由百官开始拍马屁,百官根据新皇帝的意思,拟定好后,让新皇帝的看看,满意以后,在南郊装模作样的念一下,算是经过了老天爷的同意然后写道黄裱纸上,精心装裱一番,放到死皇帝的陵里面。到后来还未死皇帝制作一个印信。
死皇帝的谥号,一般在埋葬前奉上,也有追加更改的。不过不管改了多少次,都以最后一次的为准。同一王朝的皇帝的谥号,一般不重复。
2.历代皇帝的谥号是什么意思
谥号,读音:shì hào 古代帝王、诸侯、卿大夫、高官大臣等死后,朝廷根据他们的生平行为给予一种称号以褒贬善恶,称为谥或谥号。
汉朝规定只有生前封侯者有得谥资格;唐朝规定职事官三品以上有得谥资格;一般文人学士或隐士的谥号,则由其亲友、门生或故吏所加,称为私谥,与朝廷颁赐的不同。 含义: 所谓谥号,就是用一两个字对一个人的一生做一个概括的评价,算是盖棺定论吧。
有褒的美谥,怜的平谥,贬的恶谥三种。 美谥如文、武、明、睿、康、景、庄、宣懿都是好字眼; 恶谥如厉、灵、炀都含有否定的意思; 平谥如怀,悼,哀,闵,殇,有点同情的意味; 另外孙权的谥号是“大皇帝”,比较特殊。
由于恶谥是对死者的批评,这在古代是比较反感的事情。所以北宋做出规定:不立恶谥,只作美谥,平谥。
过程: “谥者,行之迹也;号者,表之功也;车服者,位之章也。是以大行受大名,细行受细名。
行出于己,名生于人。” 皇帝的谥号是在嗣位皇帝的参与下得到的;末代皇帝的谥号由下一王朝的帝王追赠,或者由遗民政权上谥,比如明崇祯帝的谥号。
南明上的是“绍天绎道刚明恪俭揆文奋武敦仁懋孝烈皇帝”,清代定鼎中原后,追赠崇祯的谥号为“庄烈帝”。 大臣的谥号是朝廷赐予的,一般由礼部(礼官)主持,在皇帝同意的情况下赐谥 A: 哀:早孤短折曰哀;恭仁短折曰哀;德之不建曰哀;遭难已甚曰哀;处死非义曰哀 安:好和不争曰安;兆民宁赖曰安;宽容平和曰安;宽裕和平曰安;所保惟贤曰安;中心宅仁曰安;修己宁民曰安;务德不争曰安;庄敬尽礼曰安;敬而有礼曰安;貌肃辞定曰安;止于义理曰安;恭德不劳曰安;静正不迁曰安;懿恭中礼曰安;凝重合礼曰安; B: 比:择善而从曰比;事君有党曰比 C: 成:安民立政曰成;刑民克服曰成;佐相克终曰成;制义克服曰成;礼乐明具曰成;持盈守满曰成;遂物之美曰成;通达强立曰成;经德秉德曰成;民和神福曰成;道兼圣智曰成;夙夜警戒曰成;曲直赴礼曰成;仁化纯被曰成;不忘久要曰成;德备礼乐曰成;德见于行曰成;久道化隆曰成;内德纯备曰成;坤宁化洽曰成 诚:纯德合天曰诚;从容中道曰诚;推心御物曰诚;秉德纯一曰诚;明信率下曰诚;肫笃无欺曰诚;实心施惠曰诚 冲:幼少在位曰冲;幼少短折曰冲 纯:中正精粹曰纯;见素抱朴曰纯;安危一心曰纯;志虑忠实曰纯;至诚无息曰纯;内心和一曰纯;治理精粹曰纯 慈:视民如子曰慈;爱育必周曰慈;抚柔平恕曰慈 刺:不思忘爱曰刺;复狠遂过曰刺;暴戾无亲曰刺;暴慢九卿曰刺;不思安乐曰刺 D: 达:质直好义曰达;疏通中理曰达 大:则天法尧曰大 戴:爱民好治曰戴;典礼不愆曰戴 荡:好内远礼曰荡;狂而无据曰荡 悼:肆行劳祀曰悼;中年早夭曰悼;恐惧从处曰悼;未中早夭曰悼 道:以德化民曰道 德:绥柔士民曰德;谏争不威曰德;谋虑不威曰德;贵而好礼曰德;忠和纯备曰德;绥怀来人曰德;强直温柔曰德;勤恤民隐曰德;忠诚上实曰德;辅世长民曰德;宽众忧役曰德;刚塞简廉曰德;惠和纯淑曰德;富贵好礼曰德;功成民用曰德;修文来远曰德;睿智日新曰德;善政养民曰德;尊贤亲亲曰德;仁而有化曰德;忧在进贤曰德;宽栗扰毅曰德;直温强义曰德;谏诤不违曰德;周旋中礼曰德;泽及遐外曰德;懿修罔懈曰德 丁:述善不克曰丁;述义不悌曰丁;迷而不悌曰丁 定:大虑静民曰定;安民大虑曰定;纯行不爽曰定;安民法古曰定;纯行不二曰定;追补前过曰定;仁能一众曰定;嗣成武功曰定;践行不爽曰定;审于事情曰定;德操纯固曰定;以劳定国曰定;克绥邦家曰定;静正无为曰定;大应慈仁曰定;义安中外曰定;镇静守度曰定 度:心能制义曰度;进退可轨曰度;守法纬民曰度;从容有常曰度;礼仪咨善曰度;宽裕有容曰度;创制垂法曰度;懿徽足式曰度 端:守礼执义曰端;圣修式化曰端;严恭莅下曰端;恭己有容曰端;秉心贞静曰端;守礼自重曰端 敦:善行不怠曰敦;温仁忠厚曰敦;能记国善曰敦;温仁厚下曰敦;笃亲睦族曰敦;树德纯固曰敦 G: 干:犯国之纪曰干 刚:追补前过曰刚;强毅果敢曰刚;致果杀敌曰刚;强而能断曰刚;自强不息曰刚;政刑明断曰刚;威强不屈曰刚;强义果敢曰刚 高:德覆万物曰高;功德盛大曰高;覆帱同天曰高 公:立志及众曰公 恭:尊贤贵义曰恭;敬事供上曰恭;尊贤敬让曰恭;既过能改曰恭;执事坚固曰恭;爱民长弟曰恭;执礼御宾曰恭;芘亲之阙曰恭;尊长让善曰恭;渊源流通曰恭;夙夜敬事曰恭;知过能改曰恭;贤而不伐曰恭;率事以信曰恭;不懈于位曰恭;卑以自牧曰恭;不懈于德曰恭;治典不易曰恭;责难于君曰恭;正德美容曰恭;不懈为德曰恭;正己接物曰恭;昭事不忒曰恭;勤恤民隐曰恭;庄以莅下曰恭;谦和不懈曰恭;逊顺事上曰恭 光:功格上下曰光;能绍前业曰光;居上能谦曰光;功烈耿著曰光 广:美化及远曰广;所闻能行曰广 果:好力致勇曰果;好学近智曰果;临事善断曰果 H: 暠:综善典法曰暠 和:不刚不柔曰和;推贤让能曰和;柔远能迩曰和;号令悦民曰和;敦睦九。
3.关于庙号,谥号
以清朝皇帝为例:
先说“庙号”,清朝十二个皇帝,除了宣统以外,每一个皇帝都有庙号。庙号是什么意思?辞海里庙号有一个解释,它这么说:“帝王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并追尊某祖某宗的名号,称庙号。始于殷代,其后历代封建帝王,都有庙号。”就是说庙号起源于殷代,一直到清朝,庙号的特点是皇帝死了之后才有,皇帝死之后他要进太庙,或者家庙,奉先殿。庙里头有一个神主,一个木牌位来祭祀他,这里头要给他一个称号,叫做庙号。第一个皇帝努尔哈赤庙号“太祖”,第二个皇帝皇太极庙号“太宗”,第三个皇帝顺治庙号“世祖”,第四个皇帝康熙庙号“圣祖”,第五个皇帝雍正庙号“世宗”,第六个皇帝乾隆庙号“高宗”,第七个皇帝嘉庆庙号“仁宗”,第八个皇帝道光庙号“宣宗”,第九个皇帝咸丰庙号“文宗”,第十个皇帝,同治庙号“穆宗”,第十一个皇帝光绪庙号“德宗”,在清朝如果把皇帝的庙号说错了,那是要犯弥天大罪。譬如说努尔哈赤他庙号是太祖,如果说错了,那算最大的不敬,宣统因为他退位之后是民国了,所以他就没有庙号,这是一。
二,谥号。清朝十二个皇帝除了宣统,每一个皇帝都有一个谥号,什么叫谥号?辞海对谥号有一个解释,说:“帝王、贵族、大臣、士大夫死后,依其生前事迹给予的称号。”就是皇帝死了之后要给他一个评价,给他一个称号,叫做谥号。谥号是有严格规定的,太祖努尔哈赤谥号先叫“武皇帝”,后叫“高皇帝”,第二太宗皇太极谥号“文皇帝”,第三,顺治谥号“章皇帝”,第四,康熙谥号“仁皇帝”,第五,雍正谥号“宪皇帝”,第六,乾隆谥号“纯皇帝”,第七,嘉庆谥号“睿皇帝”,第八,道光谥号“成皇帝”,第九,咸丰谥号“显皇帝”,第十,同治谥号“毅皇帝”,第十一,光绪谥号“景皇帝”,十二,宣统没有谥号,这个谥号在当时称谓上是不能错的,必须严格规定,我说这都是简称,全称很长的。你譬如说清太祖努尔哈赤,他的全称29个字,全称是这样的,是“太祖承天广运,神功圣德,肇纪立极,仁孝睿武,端毅钦安,弘文定业高皇帝。”二十九个字,这二十九个字在当时来说,写他的册文、他的生日和祭日,在庙上祭祀的时候,书写一个字不能错,如果错了,官员或者受到惩罚或者革职,甚至于论斩,这二十九个字是清朝所有皇帝里头字数最多的,其他有的二十七个字等等。那这二十九个字不好记,努尔哈赤最关键是五个字,就是“太祖高皇帝”,实际上属于他的就是三个字因为“皇帝”那两个字每人都有,单独属于努尔哈赤的“太祖高”,就是他的庙号是“太祖”,谥号是“高”,这是他区别于其他任何一个皇帝的特点,这个“高”字很重要,孝慈高皇后她有“高”,就说她是高皇帝的皇后,这是皇帝的谥号。
文人可以有谥号,但不能有庙号。
4.庙号、谥号有什么区别
皇帝的名号主要有四种
年号 是皇帝执政期间的名称用于记年 汉武帝开始才有年号 例如 万历 康熙 雍正 乾隆 是用年号来称呼他们 较常用
谥号 是最早使用的 是一个皇帝死亡后给他这一生一个总的评价 例如 刘邦获取的谥号就是“高”故称为高皇帝 也叫汉高帝
庙号 一个皇帝若贡献特别大 除了谥号还要给他一个庙号 庙号是一个皇帝死亡后他的牌位供奉在太庙里的名称 刘邦得到的庙号也是高 叫高祖 在汉代不是所有皇帝都有庙号 只有五位有庙号 刘邦第一 庙号高祖 其他四位都带一个宗字 在名号中庙号高于谥号 在庙号中“祖”又高于“宗”
陵号 皇帝死后埋葬的陵寝的名称 例如 长陵 茂陵 但用陵号称呼皇帝的较少
5.皇帝的 庙号 和 谥号 是什么意思,
庙号始于西汉,止于清朝,是封建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的名号。
一般开国的皇帝称祖,后继者称宗,如宋朝赵匡胤称太祖,其后的赵光义称太宗。也有个别朝代前几个皇帝皆称祖,如明朝朱元璋称太祖,其子朱棣称成祖。
清朝福临(顺治)称世祖,玄烨(康熙)称圣祖。但是在隋以前,并不是每一个皇帝都有庙号,因为按照典制,只有文治武功和德行卓著者方可入庙奉祀。
唐以后,每个皇帝才都有了庙号。 谥号 谥号是后人根据死者生前事迹评定的一种称号,有褒贬之意。
所谓“谥者,行之迹”,“是以大行受大名,细行受细名。行出于己,名生于人。”
谥号有帝王之谥,由礼官议上;有臣属之谥,由朝廷赐与。还有称谥,是门徒弟子或是乡里、亲朋为其师友上的谥号。
帝王将相之谥在西周时即已出现。秦时曾一度废除,汉代恢复,直至清末。
私谥可能始于东汉,或谓春秋时期已有。民国以后,称谥在一段时间内仍存在。
谥法有固定用字,如慈惠爱民曰文,克定祸乱曰武,主义行德曰元等,这是美谥;杀戮无辜曰厉,去礼远众曰炀,好祭鬼怪曰灵等,这是恶谥;还有表示同情的哀、愍、怀等。一般人的谥号多用两字,如岳飞谥曰武穆,海瑞谥曰忠介。
尊号 尊号是为皇帝加的全由尊崇褒美之词组成的特殊称号。或生前所上,或死后追加。
追加者亦可视为谥号。尊号一般认为产生于唐代。
实际早在秦统一中国之初,李斯等人就曾为当时的秦王政上尊号曰“秦皇”。不过这时的尊号一词的含义与唐代以后的不甚相同。
尊号开始时,字数尚少,如唐高祖李渊的尊号为“神光大圣大光孝皇帝”。越到后来,尊号越长,如清乾隆皇帝全部称号为“高宗法天隆运、至诚先觉、体元立极、敷文奋武、钦明孝慈、神圣纯皇帝”,除了庙号“高宗”二字外,其尊号竟有二十余字之多。
年号 年号是封建皇帝纪年的名号,由西汉武帝首创,他的第一个年号为“建元”。以后每个朝代的每一个新君即位,必须改变年号,叫做改元。
明朝以前,封建皇帝每遇军国大事或重大祥瑞灾异,常常改元。如汉帝在位五十四年,先后用了建元、元光、元朔、元狩、元鼎、元封、太初、天汉、太始、征和、后元十一个年号。
唐高宗在位三十三年,先后用了永徽、显庆、龙朔、麟德、乾封、总章。咸亨、上元、仪凤、调露、永隆、开耀、永淳、弘道十四个年号。
明朝自第一代皇帝朱元璋开始,包括明、清两代,每一个皇帝不论在位时间长短,只用一个年号,如明太祖只用洪武,清高宗只用乾隆。 在我国古代文献中,对前代帝王多不称姓名或尊号,都称庙号、谥号或年号。
一般来说,对隋以前的皇帝多称谥号,如汉文帝、晋武帝、隋炀帝等。唐至元朝的皇帝多称庙号,如唐太宗、宋仁宗、元英宗等。
明、清两朝的皇帝多称年号,如嘉靖皇帝、唐熙皇帝等。在某些特定场合,也称其全部名号,即庙号、尊号、谥号的合称,如前述乾隆的名号。
遇到这种全称,应注意区分其庙号、尊号和谥号。另外,在古籍中,对一些王侯将相知名人也常常不称其名,而称其谥号。
如称岳飞作岳武穆,称海瑞作海忠介,等等。 有关庙号、谥号、尊号和年号的工具书,有清代沈炳震编《廿一史四谱》、清陆费墀编《历代帝王庙谥年讳谥》、清刘长华编《历代名臣谥法汇考》及各种“中国历史纪年表”等 -- 大清皇帝的庙号和谥号 兴京陵四帝庙号和谥号 肇祖 原皇帝 孟特穆 兴祖 直皇帝 福满 景祖 翼皇帝 觉昌安 显祖 宣皇帝 塔克世 清十二帝庙号和谥号 太祖 承天广运圣德神功肇纪立极仁孝睿武端毅钦安弘文定业高皇帝 努尔哈齐 太宗 应天兴国弘德彰武宽温仁圣睿孝敬敏昭定隆道显功文皇帝 皇太极 世祖 体天隆运定统建极英睿钦文显武大德弘功至仁纯孝章皇帝 福临 圣祖 合天弘运文武睿哲恭俭宽裕孝敬诚信功德大成仁皇帝 玄烨 世宗 敬天昌运建中表正文武英明宽仁信毅睿圣大孝至诚宪皇帝 胤禛 高宗 法天隆运至诚先觉体元立极敷文奋武钦明孝慈神圣纯皇帝 弘历 仁宗 受天兴运敷化绥猷崇文经武孝恭勤俭端敏英哲睿皇帝 颙琰 宣宗 效天符运立中体正至文圣武智勇仁慈俭勤孝敏宽定成皇帝 旻宁 文宗 协天翊运执中垂谟懋德振武圣孝渊恭端仁宽敏显皇帝 奕詝 穆宗 继天开运受中居正保大定功圣智诚孝信敏恭宽毅皇帝 载淳 德宗 同天崇运大中至正经文纬武仁孝睿智端俭宽勤景皇帝 载湉 此外,摄政王多尔衮薨逝之初,世祖曾为其上“成宗义皇帝”的庙号谥号。
关于皇室命名,乾隆年间,皇六子永瑢绘《岁朝图》,进呈孝圣太后,乾隆在上面题诗,有“永绵奕载奉慈娱”句。以后,乾隆就在“弘”字辈下,亲选“永、绵、奕、载”四字。
宣宗朝增加“溥、毓、恒、启”四字。文宗朝又增加了“焘、闿、增、祺”四字。
6.庙号与谥号怎样区分
1. 庙号 庙号始于西汉,止于清朝,是封建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的名号。一般开国的皇帝称祖,后继者称宗,如宋朝赵匡胤称太祖,其后的赵光义称太宗。也有个别朝代前几个皇帝皆称祖,如明朝朱元璋称太祖,其子朱棣称成祖。清朝努尔哈赤称太祖,福临(顺治)称世祖,玄烨(康熙)称圣祖。但是在隋以前,并不是每一个皇帝都有庙号,因为按照典制,只有文治武功和德行卓著者方可入庙奉祀。唐以后,每个皇帝才都有了庙号。
2. 谥号 谥号是后人根据死者生前事迹评定的一种称号,有褒贬之意。所谓“谥者,行之迹”,“是以大行受大名,细行受细名。行出于己,名生于人。”谥号有帝王之谥,由礼官议上;有臣属之谥,由朝廷赐与。还有称谥,是门徒弟子或是乡里、亲朋为其师友上的谥号。帝王将相之谥在西周时即已出现。秦时曾一度废除,汉代恢复,直至清末。私谥可能始于东汉,或谓春秋时期已有。民国以后,称谥在一段时间内仍存在。谥法有固定用字,如慈惠爱民曰文,克定祸乱曰武,主义行德曰元等,这是美谥;杀戮无辜曰厉,去礼远众曰炀,好祭鬼怪曰灵等,这是恶谥;还有表示同情的哀、愍、怀等。一般人的谥号多用两字,如岳飞谥曰武穆,海瑞谥曰忠介。
7.中国古代帝王的庙号\谥号什么意思啦
谥号,读音:shì hào
古代帝王、诸侯、卿大夫、高官大臣等死后,朝廷根据他们的生平行为给予一种称号以褒贬善恶,称为谥或谥号。 “谥者,行之迹也;号者,表之功也;车服者,位之章也。是以大行受大名,细行受细名。行出于己,名生于人。”
庙号
庙号是中国古代帝王死后在太庙里立宣奉祀时追尊的名号,一般认为,庙号起源于商朝,如太甲为太宗、太戊为中宗、武丁为高宗(成汤有可能是太祖)。
区别
一般人可以有谥号,但不能有庙号。 庙号只有干的不错的皇帝才有
8.历代王朝皇帝的谥号是怎么来的
首先我先给你纠正个错误
你所说的 太宗 太祖等称号不是谥号,而是庙号。
庙号是中国古代帝王死后在太庙里立宣奉祀时追尊的名号,一般认为,庙号起源于商朝,如太甲为太宗、太戊为中宗、武丁为高宗(成汤有可能是太祖)。庙号最初非常严格,按照“祖有功而宗有德”的标准,开国君主一般是祖、继嗣君主有治国才能者为宗。从唐朝以后开始,王朝的开国皇帝庙号通常为“太祖”,第二代帝王庙号常常为“太宗”。如果王朝帝系发生变化,则其庙号为“世祖”或“世宗”。但是这并不是成例,也并不是通例。
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