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妈妈教我做菜的一篇日记
我的妈妈是个能干的家庭厨师,她每天都会象变戏法一样地烧出各种各样的色香味美的菜来,我很羡慕我的妈妈。
今天,趁着妈妈休息,我便央求妈妈教我做菜,没想到妈妈竟然满口答应了,并决定教我做我最喜欢吃的菜——西红柿炒蛋。 首先,妈妈教我把现成的两只西红柿和几根小葱洗干净。
西红柿切成小块,小葱切成葱花。接着在碗里打两只鸡蛋,用筷子搅匀。
然后,点火把锅烧热,倒入适量的油,过了一小会,油在锅里就滋滋地溅了起来。等油加热后,把鸡蛋倒入锅里,炒成形后,盛出来。
又往锅里加一点点油,把西红柿倒入锅中炒软,再把鸡蛋倒进来,加入适量的盐、白糖和鸡精,轻轻地搅匀,最后撒上小葱。这样,一道香喷喷的西红柿炒蛋就做好了。
平常看妈妈做是轻轻松松的一件事,我却忙得是手忙脚乱。妈妈尝了一口,不住地点头,称赞我也是一个能干的小厨师。
听了妈妈的话,我心里美滋滋的,开心极了。
2.炒菜日记100字
星期天,我做完作业躺在床上想"爸爸和妈妈每天早出晚归已是家常便饭,更何况,每天下班回来妈妈还要做饭,太辛苦了!"于是,我准备为他们做一顿美味的大餐。
说干就干,我把菜谱放在操作台上, 找来几根黄瓜,又找来一些肉馅,准备做第一道菜,"翡翠龙眼",这是一道工艺菜。我先把黄瓜掏空,再塞上肉馅,蒸熟,雕上几朵萝卜花,就OK了。
再做一个冬瓜汤,先把冬瓜切成片,再放上水、盐等调料,就可以了。 晚上,妈妈回来了,看见了这一桌菜开心的笑了。
当我看见妈妈脸上笑容的时候,别提心里有多高兴了。
3.厨师的工作日记如何写
5:00 a.m. 早起。菜市场采购食材。
6:30 a.m. 研究当天食谱。准备、称量特制食材。
7:00 a.m. 定制早餐之——特制馒头。
11:30 a.m. 定制午餐之——特制挂面+青菜+牛肉(3g)
12:00 a.m. 配送定制午餐
17:00 p.m. 准备、称量晚餐食材
19:00 p.m. 定制晚餐之——西红柿鸡蛋面
菜谱:
专用面条粉70g,蛋白质和苯丙氨酸含量:0
西红柿100g,蛋白质含量:0.6g,苯丙氨酸含量:21mg
鸡蛋10g,蛋白质含量:1.33g,苯丙氨酸含量:68mg
小白菜30g,蛋白质含量:0.45g,苯丙氨酸含量:22mg
这是世界上最吝啬的厨师,每一餐、每一顿都需要“克克计较”,食材用量精确到克;
这是世界上最刻苦的厨师,十年如一日,对着单一、平凡的食材,却要变换着做出不同的花样;
这是世界上最严谨的厨师,每一次的烹调,都是一次次的考验,所用食材,所煮分量不能有半分疏忽;
这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厨师,在美食与爱之间,做出了最煎熬,却饱含爱意的选择。
走进这一世界上最伟大的厨师的世界,体味Ta在美食与爱之间的抉择
唯美食与爱不可辜负。
但有的人,却需要在两者间做出选择。
清汤挂面,寡淡素食,亦可是人间美味;
决意忍耐,不离不弃,只因爱与希望的支撑。
对于苯丙酮尿症(简称PKU)孩子来说,Ta们就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厨师。
4.怎样才能快速写好日记
我教你 套用格式
(1)今天我学会了一道菜,它(优美语句)。
(另起一段)可是,做起来却不容易。
(另起一段)(菜谱菜的做法i)
(另起一段)终于大功告成了,这已经不单单是一道菜,跟是凝聚了我心血的劳动成果。(优美语句)。
(2)今天我读了一本书
(另起一段)书中的故事让我受益匪浅
(另起一段)(故事内容)
(另起一段)我要向书中的(主人公)学习他的( )美好品质。(优美语句)。
5.一本书名,是写菜谱的又像日记一样的
鲁迅一生挣多少钱从小就在语文课上学习鲁迅。
老师说:“鲁迅吃的是草,挤出的是牛奶、血。”在青少年的心目中,他身着朴素的中式长衫,再冷的冬天也不戴手套、围巾,一年四季穿一双黑帆布胶底皮鞋。
乱蓬蓬头发很长也不剃。听老师说:“国际友人史沫特莱邀请鲁迅去大饭店赴宴,西崽竟然看鲁迅衣衫简朴而不准他进门!” 许多回忆录记载:鲁迅虽然生活简朴,却节省很多钱支援革命。
“史无前例”时代,25岁的我从中国科学院被押送到劳改农场。不发工资,每月仅15元最低生活费。
身披无产者的劳动服,头戴资修反的“帽子”人拉犁、干牛马活之余,还是改不掉老九的臭毛病:一到休息时瞪着双眼就想看书。当时只准学马列。
幸好农场还有一套《鲁迅全集》,这是作为革命文献发下来给群众轮流自学的。我这个“专政对象”,当然在传阅“革命文献”方面最靠边站。
《鲁迅全集》前几卷精彩的部分,如《呐喊》、《彷徨》等,都被“内部矛盾处理”的别人抢去看了,连《两地书》《集外集拾遗》都轮不到我,读书预备队排得挺长挺长——只有那上下两册《鲁迅日记(1912——1936)》谁翻了都不愿过目,扔在角落里。好罢,我就在冷而又冷的角落,自学这《鲁迅日记》罢。
沉沉的两大本,厚厚的千余页。那是多么枯燥、琐碎、繁复、乏味的流水账啊!记得鲁迅自己描述过:“我的日记…写的是信札往来、银钱收付…例如:二月二日晴,得A信;B来。
三月三日雨,收C校薪水X圆…尤其是…薪水,收到何年何月的几成几了,零零星星,总是记不清楚,必须有一笔账,以便检查……”但是,旗手的账,当不能算作“变天账”罢。百无聊赖之际想:好罢,我正好是学数学出身的,就来查查鲁迅的账罢。
“中国文化人经济状况”的自选研究课题,原来是这样开始的。首先注意到鲁迅每年都买很多很多书。
一看书名就像翻开菜谱一样:全是很好的书,很贵重的书!这是我最羡慕的!鲁迅爱逛琉璃厂、淘古董字画,爱吃馆子、摆酒席,孝敬老母,资助亲友,晚年经常带全家乘出租车看电影……但那么大的开销,需要多少钱啊?中国文化人,一向出于清高“耻言钱”,或出于隐私“讳言钱”,然而我在牛棚里,没有钱,才懂得钱的重要性。鲁迅1923年曾向我们的祖父母一辈人(那时都是莘莘学子)作过“娜拉走后怎样”的报告。
一针见血挑明——梦是好的;否则,钱是要紧的。钱这个字很难听,或者要被高尚的君子们所非笑,但我总觉得……钱,——高雅的说罢,就是经济,是最要紧的了。
自由固不是钱所能买到的,但能够为钱所卖掉。……为准备不做傀儡起见,在目下的社会里,经济权就见得最要紧了。
(《鲁迅全集》第一卷161页)那么鲁迅一生究竟挣了多少钱呢?没有人精确统计过。太费事了!只有像我这样的傻瓜,才干这样的傻事。
我庆幸“十年浩劫”没有白过,收获之一就是算清了鲁迅二十四年八千多天的账。他的钱来自下列四方面:(1)公务员收入。
民国一成立,鲁迅就应蔡元培之召,担任教育部公务员,时间长达14年多;这是鲁迅在北京时期的正式职业。他的名义收入如下:1912年5—7月,每月津贴60银洋;8—9月,每月半俸125银洋;10月后定薪俸220银洋;1913年2月后薪俸240银洋,12月后仅有九成即216银洋;1914年8月薪俸增为280银洋;1916年3月后增为300银洋。
1924年1月(民国十三年一月)重缮之《社会教育司职员表》载有周树人应得四等三级“年功加俸”360银洋。但是20年代以后教育部经常拖欠,实发三分之二即平均月付200银洋左右。
(2)教学收入。五四以后鲁迅除了供职教育部以外,还在北京的八所学校兼课,时间长达六年(1920——1926)。
1920年8月接受北京大学蔡元培校长聘请,兼任北大国文系讲师,同时又兼任高等师范等校讲师,每周各一小时,讲课费每月共60大洋左右。其间他去西安讲学一个暑期,得讲课费400圆大洋。
1926年8月鲁迅离开北京赴厦门大学,由林语堂推荐专任厦大国学院研究教授,月薪国币400圆;1927年2月鲁迅在广州中山大学受聘担任文学系主任兼教务主任,月薪国币500圆。(3)大学院特约撰述员收入。
1927年12月到1931年12月,四年又一月中,由蔡元培推荐,鲁迅受聘为“大学院”特约撰述员,得月薪300圆大洋(1929年1月起《鲁迅日记》中改称为“教育部编译费”,实质上是一回事)。定期支付49个月之久,未曾拖欠,共计14,700圆大洋,折合黄金490两。
(4)写作、翻译和编辑收入。1907年曾有《人之历史》等论文在东京《河南》杂志发表,稿酬约为千字2圆。
但是1918年鲁迅在《新青年》上发表文字是义务的,不领稿酬。晚年在上海生活时期,“卖文为生”也就是作为自由职业者,依靠版税、稿酬和编辑费。
一开始北新书局每月支付给鲁迅的版税是国币100圆和《奔流》杂志编辑费100圆;他在报刊发表文章的稿酬为千字3—5圆,鲁迅每月收入至少500圆,生活比在北京时宽裕得多。但是北新书局经理克扣大笔版税,1929年8月鲁迅找律师与之谈判,维护了自己的著作权,索回2万多圆应得版税。
到1932年“大学院”津贴撤销以后,版税和稿酬成为鲁迅主要经济来。
6.写一篇关于我最喜欢的菜鱼香肉丝的日记200字
鱼香肉丝是一道常见川菜。鱼香,是四川菜肴主要传统味型之一。成菜具有鱼香味,其味是调味品调制而成。此法源出于四川民间独具特色的烹鱼调味方法,而今已广泛用于川味的熟菜中。
鱼香肉丝,以鱼香调味而定名。鱼香味的菜肴是近几十年才有的,首创者为民国初年的四川厨师。鱼香肉丝的“鱼香”,由泡辣椒、川盐、酱油、白糖、姜末、蒜末、葱颗调制而成。此调料与鱼并不沾边,它是模仿四川民间烹鱼所用的调料和方法,取名为“鱼香”的,具有咸、甜、酸、辣、鲜、香等特点,用于烹菜滋味极佳。
此菜主料是猪肉,要选用三成肥、七成瘦的猪肉切丝滑炒,方能使肉丝质地鲜嫩。成菜色红润、肉嫩、质鲜、富鱼香味。
相传很久以前在四川有一户生意人家,他们家里的人很喜欢吃鱼,对调味也很讲究,所以他们在烧鱼的时候都要放一些葱、姜、蒜、酒、醋、酱油等去腥增味的调料。有一次晚上这个家中的女主人在炒另一只菜的时候,她为了不使配料浪费,她把上次烧鱼时用剩的配料都放在这款菜中炒和,当时她还以为这款菜可能味不是很好吃,可能家中的男人回来后不好交待,她正在发呆之际,她的老公做生意回家了。这个老公不知是肚饥之故还是感觉这碗菜的特别,而他还没等开饭就用手抓起就往嘴中咽,还没等一分钟,他迫不及待地问老婆此菜是用何做的,她刚在结结巴巴时,她意外地发现其老公连连称赞其菜之味,她老公见她没回答,又问了一句“这么好吃的菜是用什么做的?”,就这样老婆才一五一十地给他讲了一遍。而这款菜是用烧鱼的配料来炒和其它菜肴,才会其味无穷,所以取名为鱼香炒,而得此名。 后来这道菜经过了四川人若干年的改进,已早早列入四川菜谱,如鱼香猪肝、鱼香肉丝、鱼香茄子和鱼香三丝等。如今因此菜风味独特,使各地的人们所欢迎而风靡全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