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怎样描写介绍一种零售业态
我国当今零售业态发展趋势 第一,是零售业态梯次化发展的趋势。
中国是一个地域辽阔、人口众多、城市多样、经济发展不平衡、消费习惯差异很大的国家,零售业态的发展将呈现出明显的区域性特点。如受制于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的东、中、西部商业发达程度的差异和以大城市为核心形成的各个经济带,如珠江三角洲、长江流域经济带等,商业业态发展模式也各具自身特点。
一类城市:如北京、上海,既是全国的经济、政治、文化中心,也是国际化大都市,其城市人口超过1000万,且流动人口众多,消费需求呈多样化。其零售业态发展模式可分为以下几个层次:一是要建立全国乃至闻名世界的商业区,拥有大型百货店、超市、专业店群体,顾客来源于全国,乃至世界。
二是要发展区域性商业区,主要集中在居民区附近,以大型综合超级市场为主体,配有若干专业商店和餐饮业及其它服务设施,这类中心的辐射半径为5~10公里,人口10~20万,三是大力推进社区型商业区,主要由以食品、日用品为主的超级市场(一般辐射半径2~3公里,服务人口为3~8万人)、杂品店、饮食服务及其它商店构成。四是鼓励发展分布在居民区的便利店、副食品店或一些家庭小型零售网点,其特点是方便居民购物,营业时间较长。
二类城市:即省会城市和沿海城市,其经济较发达,消费水平较高,一般人口在200~600万之间,其零售商业业态一是完善有中心商业区,主要面向本市和区域性顾客群,比如本省区的消费群体,除大型百货店外,在商业区中设有各类专业店和特色店以及与之配套的文化、餐饮、娱乐等设施,其它层次与一类城市的后两种结构相当。三类城市:主要指中等城市,受其经济发展制约,其商业辐射能力较前两类城市弱,商业业态主要以满足本地消费者为主,除应建立几个大型的商业设施外,主要以中、小型网点为主,在这类城市中,商业的“零散度”应较前两类城市高。
四类城市:主要指小城镇和县级市或一些较大的镇,人口多在几万至10万人以内,且消费水平大多较前三类城市低。在这类城市中,目前有些也建有大中型商业设施,但效果不好,应发展适合当地居民需要、功能齐全的日用超市、便利店等各类小型商业网点。
中国12亿人口,9亿在农村,占全国人口总数的72%,1995年以来农民收入增长连续三年超过城镇居民,1998年国家增加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将在很大程度上进一步提高农民收入,但目前农村销售仅占社会商品零售额的40%左右。相比之下,农村市场开拓的余地还很大,另外,城乡市场有很强的继起性和互补性,对农村市场的开发可以促进城乡经济的良性循环,进一步扩大市场发展后劲,因此,零售业在继续发展城市市场的同时,必须高度重视农村市场,培育和开拓这一新的增长点。
由于我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在许多经济不发达的地区,零售业态的发展还是相对比较落后的。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进步,这些落后地区的零售业态将会依次走上发达地区零售业态曾经走过的道路。
业态发展的方向应是:百货商店、超级市场、专业店、连锁便利店、仓储式商店、购物中心…… 零售业态除了在地域分布上形成一个梯次化发展的态势外,在时间序列上也会有一个梯次化发展,由于现代零售业态的生命周期只有5~10年时间,那么,可以预计,各种零售业态在大、中、小城市,沿海、内陆、西部地区,发达、欠发达和贫因地区都会有5~10年的滞后期,在大城市处于衰落的某种业态,在中小城市可能还处于创新和发展期。因此,认识和把握这一趋势能使我们少走弯路,避免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第二,是零售业态多元化趋势。在以前,我国是“一种百货打天下”,即无论商店的面积有多大,无论在什么地理位置,它都是经营百货,而且以传统的柜台交易为主。
现在,零售业态呈现出了多元化趋势,原来意义上的百货店逐渐“引退”,新型的百货店开始出现,而且超级市场、精品店、专卖店、便利店等多种零售业态得到了迅速发展,零售业态种类逐渐丰富,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以及新的科学技术的出现和普及,还将有新的零售业态出现,而且,由于我国经济发展跨度较大,零售业态多元化的趋势还将长期存在。 第三,是零售业态的均衡化趋势。
在以前,百货店独霸了我国的零售市场,其他零售业态根本无法与之抗衡。现在,百货店的地位开始发生了变化,它在社会零售消费总额中所占的比重在逐渐减小,而其它零售业态所占的比重在逐渐增加,并且地位在逐渐上升。
随着经济的发展,将来零售业态中的“超级大国”将不再存在,购买力将出现分流,各种零售业态将拥有自己相对稳定的消费群体,它们之间将表现出一种相对的均衡。 第四,是零售业态组合化的趋势。
我国以前的零售店总是“孤军奋战”,除了少数几个城市商业中心以外,很少能够形成“集合商圈”(即多个零售店的商圈互相重叠,发挥集团优势)。现在,多种零售业态出现了相互组合、共同发展的趋势,因为不同的零售业态之间具有一定的互补性,它们之间的相互组合可以多层次地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发挥“集合商圈”的效力,使各自的利益增加,从而实现“1加1大于2。
2.怎样描写介绍一种零售业态
我国当今零售业态发展趋势 第一,是零售业态梯次化发展的趋势。
中国是一个地域辽阔、人口众多、城市多样、经济发展不平衡、消费习惯差异很大的国家,零售业态的发展将呈现出明显的区域性特点。如受制于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的东、中、西部商业发达程度的差异和以大城市为核心形成的各个经济带,如珠江三角洲、长江流域经济带等,商业业态发展模式也各具自身特点。
一类城市:如北京、上海,既是全国的经济、政治、文化中心,也是国际化大都市,其城市人口超过1000万,且流动人口众多,消费需求呈多样化。其零售业态发展模式可分为以下几个层次:一是要建立全国乃至闻名世界的商业区,拥有大型百货店、超市、专业店群体,顾客来源于全国,乃至世界。
二是要发展区域性商业区,主要集中在居民区附近,以大型综合超级市场为主体,配有若干专业商店和餐饮业及其它服务设施,这类中心的辐射半径为5~10公里,人口10~20万,三是大力推进社区型商业区,主要由以食品、日用品为主的超级市场(一般辐射半径2~3公里,服务人口为3~8万人)、杂品店、饮食服务及其它商店构成。四是鼓励发展分布在居民区的便利店、副食品店或一些家庭小型零售网点,其特点是方便居民购物,营业时间较长。
二类城市:即省会城市和沿海城市,其经济较发达,消费水平较高,一般人口在200~600万之间,其零售商业业态一是完善有中心商业区,主要面向本市和区域性顾客群,比如本省区的消费群体,除大型百货店外,在商业区中设有各类专业店和特色店以及与之配套的文化、餐饮、娱乐等设施,其它层次与一类城市的后两种结构相当。三类城市:主要指中等城市,受其经济发展制约,其商业辐射能力较前两类城市弱,商业业态主要以满足本地消费者为主,除应建立几个大型的商业设施外,主要以中、小型网点为主,在这类城市中,商业的“零散度”应较前两类城市高。
四类城市:主要指小城镇和县级市或一些较大的镇,人口多在几万至10万人以内,且消费水平大多较前三类城市低。在这类城市中,目前有些也建有大中型商业设施,但效果不好,应发展适合当地居民需要、功能齐全的日用超市、便利店等各类小型商业网点。
中国12亿人口,9亿在农村,占全国人口总数的72%,1995年以来农民收入增长连续三年超过城镇居民,1998年国家增加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将在很大程度上进一步提高农民收入,但目前农村销售仅占社会商品零售额的40%左右。相比之下,农村市场开拓的余地还很大,另外,城乡市场有很强的继起性和互补性,对农村市场的开发可以促进城乡经济的良性循环,进一步扩大市场发展后劲,因此,零售业在继续发展城市市场的同时,必须高度重视农村市场,培育和开拓这一新的增长点。
由于我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在许多经济不发达的地区,零售业态的发展还是相对比较落后的。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进步,这些落后地区的零售业态将会依次走上发达地区零售业态曾经走过的道路。
业态发展的方向应是:百货商店、超级市场、专业店、连锁便利店、仓储式商店、购物中心…… 零售业态除了在地域分布上形成一个梯次化发展的态势外,在时间序列上也会有一个梯次化发展,由于现代零售业态的生命周期只有5~10年时间,那么,可以预计,各种零售业态在大、中、小城市,沿海、内陆、西部地区,发达、欠发达和贫因地区都会有5~10年的滞后期,在大城市处于衰落的某种业态,在中小城市可能还处于创新和发展期。因此,认识和把握这一趋势能使我们少走弯路,避免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第二,是零售业态多元化趋势。在以前,我国是“一种百货打天下”,即无论商店的面积有多大,无论在什么地理位置,它都是经营百货,而且以传统的柜台交易为主。
现在,零售业态呈现出了多元化趋势,原来意义上的百货店逐渐“引退”,新型的百货店开始出现,而且超级市场、精品店、专卖店、便利店等多种零售业态得到了迅速发展,零售业态种类逐渐丰富,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以及新的科学技术的出现和普及,还将有新的零售业态出现,而且,由于我国经济发展跨度较大,零售业态多元化的趋势还将长期存在。 第三,是零售业态的均衡化趋势。
在以前,百货店独霸了我国的零售市场,其他零售业态根本无法与之抗衡。现在,百货店的地位开始发生了变化,它在社会零售消费总额中所占的比重在逐渐减小,而其它零售业态所占的比重在逐渐增加,并且地位在逐渐上升。
随着经济的发展,将来零售业态中的“超级大国”将不再存在,购买力将出现分流,各种零售业态将拥有自己相对稳定的消费群体,它们之间将表现出一种相对的均衡。 第四,是零售业态组合化的趋势。
我国以前的零售店总是“孤军奋战”,除了少数几个城市商业中心以外,很少能够形成“集合商圈”(即多个零售店的商圈互相重叠,发挥集团优势)。现在,多种零售业态出现了相互组合、共同发展的趋势,因为不同的零售业态之间具有一定的互补性,它们之间的相互组合可以多层次地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发挥“集合商圈”的效力,使各自的利益增加,从而实现“1加1大于2。
3.调查商业的营业业态,以及经营模式
商业业态,指的是经营者为满足不同的消费需求而形成的经营模式或营业形态。购物中心的商业业态规划,则是充分利用各种商业资源,为实现成功招商、销售和日后的成功营运,而对商业项目各功能分区和各楼层营业项目所进行的规划。商业业态规划是一个购物中心整体性的、具有战略意义上的商业组合,它综合反映了该购物中心的整体定位和特色。合理的商业业态规划能为项目的招商提供方向性的指导,促进项目招商的进度;同时也能在项目的营运过程中为个体商家创造利润,更能通过整体的效应扩大项目的商业影响力,吸引尽可能多的目标顾客,增加购物中心的内在价值,提升市场竞争力,为项目的长期繁荣奠定基础。因此在集团商业地产快速发展的情况下研究业态规划的综合考虑因素有着现实的应用意义。
一、购物中心业态规划的宏观考虑因素
1、项目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
丰富的业种、业态组合是购物中心项目发展所需要的,但是这种组合不是没有原则的“堆砌”,一定要有市场作为支撑,一定要考虑与项目定位和目标市场的一致性,这是购物中心空间资源充分利用、租金回报稳定上升的先决条件。
一个城市经济发展水平的决定了这个城市消费能力的强弱。一个成功的购物中心必须与城市发展的相吻合,匹配,同时必须主动顺应城市的发展的需要,主动为城市发展的服务。只有这样,才不会说与城市的发展脱节。购物中心要生存,就必然适应项目所在地的经济发展水平,符合当地的消费习惯和消费能力。在面临竞争的情况下,如果购物中心项目不能满足目标消费者的需求,消费者就会流失,即转移到其它能够提供较好的商品、价格、服务的购物中心,这样一来势必降低项目的客流量,而其它地区的卖场却扩大了市场范围。因此,购物中心的业态规划也应适应项目所在地的经济发展情况,符合项目当地的消费发展情况。
城市经济发展的潜力直接决定了购物中心业态规划可具有一定的超前性。一个购物中心可以在一定的程度上改变当地的消费习惯,在进行业态规划时,在参考当地的消费能力的情况下,可以保持适度超前的规划,但不能和当地的消费情况偏离太远。否则就会出现“曲高和寡”的局面,导致购物中心的经营失败。
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也是业态规划创新的一个保证。购物中心的准确市场定位的一个重要依据是项目所在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对当地经济发展潜力的充分分析有利于业态规划准确的定位,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一些业态的组合的创新,并形成一整套经营管理系统的支持与配合,否则就容易盲目跟风变换业态规划,把握不住市场定位,很难保证在业态创新上取得成功。
2、项目当地的商家资源
项目当地的商家资源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该项目日后招商的资源和方向。
在进行业态规划时,应对项目所在地的商业资源情况进行市场调研。根据市场调研的结果,汇总当地的商家资源情况,进行分类汇总,计算出各分类项目的比例。一般来说,商家资源的分类可以分为购物、餐饮、娱乐三大类。进行市调商业分类的目的在于分析当地的商业发展情况,把握项目当地商业发展的情况,为商业经营规划提供依据。
在分析市场调研的结果的基础上,依据项目的自身体量面积,参考项目当地商业发展的情况针对各业态的经营面积作出预估。同时可以借鉴国内外的一些大型的商业成功的规划经验,比如目前常用的规划黄金比例,即一个购物中心中购物、餐饮、娱乐的面积比为52:18:30。预估所需经营面积时应把经营的类别和商店种类的面积进行分类列出,这样有利于从整体上对招商面积进行控制。
进行面积的预估后,还应根据项目当地的情况进行市场需求的核实。核实市场需求的目的在于核实所有规划面积/店铺的需求是否存在。没有需求就没有市场,如果当地的需要不存在或者说市场的需求不充足,那就及时进行相关的调整。如果整个的规划与项目当地市场的需求相差太远,那将对后期的招商造成很大的困难,同时也脱离了当地的实际情况,对将来的经营产生不利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