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于丹论语感悟怎么写
《于丹〈论语〉感悟》中提到的孝敬之道、诚信之道等七个方面,立足于今天社会需要的核心价值,大到治世,小到家庭和谐 、个人成才,是对传统经典在当代社会的又一次激活。
真正的孝敬,是一个人用对自己长辈的心推及到社会上。
我们可以在这个世界上创造很多的辉煌,但是永远也不能忘了脚下的起点,那就是父母对儿女的心。只要父母还在,就是儿女的福分。
真正的智慧有一个重要标准,就是面对人心,你拥有什么样的判断力。
人的过错千奇百怪,不一而足,在过错里最见人心。
“知人”,从知道自己到了解他人,都要摆对位置才行。
人要想真正达到大智慧,最后都是要叩问内心的,就是自己的心灵智慧能够达到什么样的境界。
一切澎湃于心,让我们真正能够在心里面有所酝酿的东西,都值得我们去努力。
一个人正确了,他的世界大概也就正确了。
一个人的生命如同下棋,要看在多大的格局上展开。
向书本学,不如向人世学。
在这个世界上,不一定是外在的一切来决定一个人的生活品质,常常是他内心的取向决定了他的生活品质。
善于转换思路,是一种大智慧。
学习永远不是一件僵死的事情。
信誉是什么呢?是你行走于世界最基础的那个保障。
在今天的社会中,信誉对每一个人来讲是一张无形的通行证。
真正的诚信,是每一个普通人都可以做到的。
一个人接受自己的现实,真诚面对自己,这是信誉的起点。
诚信是一块试金石,验证着人品的高下。
有道德的人,一定不会孤单。
一个人的荣辱观,光靠政令和刑罚是确立不起来的。
清廉为官,以身作则,这是德政的起点。
人可以有欲望,但不可以贪婪。
君子不需要有一种外在的凌厉气势,他很少攻击他人,他只拓展自己。
治世需要丰富的心灵,需要不拘一格的人才。
由自己心灵出发,抵达他人心灵,这就找着自己跟他人相处的途径了。
安顿好自己的内心,实际上就是在内心开发和确认好自己的价值。
宽容源自于理解,就是看一看他人的境遇和自己的生活,将心比心。
一个人如果看到什么都是本分,那就没有感激;如果看到情分更多,那就会有一种珍重之心。
与他人一份情怀,与自己一份方便;给世界一份温暖,给自己一份宽和。
天堂和地狱,就在一念间。
忠恕,简单来说,就是忠诚于自己,善待他人。
仁者爱人,就是用一种发自内心的善意去对人好。
你克制自己不好的地方,你的心就会平和下来,一旦平和了,仁爱就会流露。
他人的面容永远是我们表情的一面镜子。你和颜悦色,别人对你就笑语春风;你怒目相向,别人对你就怨气冲冲。
同样的生活,不同的解释,境界就大不一样。
“敏”,就是能够抓住无所不在的机遇。
真正的仁爱一定是有原则的,是是非恩怨都分明,所以能够疾恶如仇的人才是心中有大仁爱的人。
真正有仁爱的人,他热爱山川河流,热爱四时风物,热爱跟别人在一起的欢乐时光。
在这个世界上,我们都要对生命保持一种谨慎,一种尊重,不断完善它。
仁爱就是改变我们生命的状态,以欢乐的信念去面对世界,在世界跟自我之间建立一种和谐的关系。
2.于丹《庄子》心得之又得
(庄子用许多寓言故事,去告诉我们,境界的大小,完全可以判断一个东西的有用和无用。
也可以完全改变一个人的命运。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常常以世俗的眼光判断事物,而只有站在更高的境界上,懂得以逆向思维的方式去观察周围的事物,才能获得成功的人生。
于丹教授认为,在现代的生活中庄子的寓言对于那些急功近利的追求是一个很好的提醒。所有的荣华富贵、是非纷争都是毫无意义的。
当你具有大境界时,才能理解什么叫做“天生我材必有用”,才能有一个快乐的人生。那么,我们如何才能达到这种大境界?有怎样才能获得一个快乐的人生呢?请听北京师范大学于丹教授讲于丹《庄子》心得《境界有大小》。)
在庄子的《逍遥游》中呢,有一个核心的命题,就是什么是大,什么是小。《逍遥游》其实无形的拓展了我们的想像空间,告诉我们世间的大远远超乎我们的想像,世间的小也远远超乎我们的想像。
因为真正的大与小,不仅仅在眼界之中,还在人的心智之中。所以大与小呢,它决不单纯是一种文学化描写的境界,更多的时候它表现在生活里边很多实用的规则,也就是说人的这一生,有生之年小大之境应用起来完全不同,会带给你不同的效果不同的人生。
那么大家都知道,惠施和庄子是好朋友,所以呢惠子和庄子之间存在很多对话。《庄子》中写到说,惠子啊,有一天去问他,说你看魏王给了我一棵葫芦籽儿,我在家呢就种了这么一架葫芦。
结果长出一个大葫芦来,有五担之大。这么大一葫芦看起来很丰硕饱满,最后我就发愁了,因为他太大了什么用都没有。
他说我把这大葫芦要是一劈两半,用它当瓢去盛水的话,那个葫芦皮太薄。所以叫做其坚不能自举。
要是盛上水,往起一举它就碎了。用它去盛米面粮食,盛什么东西都不行,因为皮薄而体积太大。
所以想来想去说,葫芦这个东西种了干什么用的,不就是为了最后当容器,劈开当瓢来装点东西吗?什么都装不了了,所以惠子说:“这葫芦虽然大,却大得无用,我就把它打破算了。庄子呢想了想就开始给他讲故事。
庄子先不说这个葫芦干什么,说我告诉你啊,宋国有这么一户人家。他们家还真是有稀世的瑰宝,就是家里有个秘方。
这个秘方呢能够在寒冷的冬天让人手脚沾了水以后不皴。他们家有不皴手的药啊,所以就世世代代一漂洗为生。
有一天,有一个过路的人偶尔听说他们家有这个秘方就来了。跟他商量,我以百金来购这个秘方。
全家人一听,晚上就开了一个会。说咱们家这个秘方,虽然由来已久。
但是全家人这样漂洗为生。咱们也没见过百金呢。
人家花这么多钱,不就买个方子嘛,干嘛不给他呀,咱卖了吧。所以呢拿了百金以后太知足了,觉得这省去多少辛劳呢。
这个过路的人呢,拿了这个秘方就走,他是去干什么呢?当时战国时候,各个地方都在诸侯混战之中,为了争地而战。那么在东南部就是吴越之争。
吴越之地,我们知道是靠近水乡。这个人从宋国拿了秘方直奔吴国去跟吴王讲。
如果你要是选在寒冬腊月真正向越人发起水战,那么你有此秘方,军士可以手脚不冻。手不生疮可以拿着兵刃。
而越人没有这个秘方,你可以去试一试这个效果。吴王就听了他的建议,拿着小小一个秘方开始向越人发起了水战。
这一战吴国大胜。所以这个提供秘方的人呢。
裂地封侯,马上身价非同一般。你想想,这个方子给不同的人用,它可以带来不同的人生效果。
如果你有大眼界呢?你会看到同样这样的一个秘方,但它会增值,它可能会决定一国的命运。从而它会带来提供秘方这个人自身的改变。
那么庄子告诉他说,大葫芦也是一样,你怎么就认为它非要刨开当瓢使呢?如果它是一个完整的大葫芦,你为什么不用个网子把它系起来绑在腰间,用它当做游泳圈呢?所以你可以去浮游于江海啊!带着一个大葫芦自由自在地去漂泊。难道一个东西必须要被加工成某种规定建制的产品,它才一定叫做有用吗?(为什么相同的东西在不同的人手里可以产生完全不同的价值。
庄子的寓言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人境界的大小决定了他的思维方式。人们常用世俗的眼光墨守成规地去判断事物的价值。
而只有大境界的人,才能看到事物的真正的价值。于丹教授认为,眼界的高低境界的大小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
即使在现代生活中,这样的例子也比比皆是。)。
3.阅读下面两个材料,根据要求作文(60分)材料一
试题答案:自知冷暖世间有许多东西,不是一种简简单单的标准就能衡量的,它们既无轻重,更没有贵贱。
说到底原则是人定的,道理也是人说的,最关键的是,要冷暖自知。这个世界有多么稂莠不齐,绝大部分人是了然于心的。
那些伟大的人物,与无声无息被湮没在生死轮回里的小人物,境界固然不同,然而这境界只关大小,与高低扯不上半点关系。前者心怀天下,将万物装在心中,却也有着一叶知秋的缜密心思,能如江海般宽阔博大,也能像微尘一样静默冥想,最终在心里建起一座坚实的高楼;后者要么一味地将世界往身体里塞,空有屯天地的气概,要么终日只对那些琐碎事物耿耿于怀,迷了自己的眼,在小情小怨中打转,即便有那么些才能,也只能荒废于无形之中。
这境界的大小,就在于你怎么在壮阔与细微中权衡,一旦你找到那个平衡点,就能成为尼采口中所说的“化腐朽为神奇的人”。而这一切,只能由你自己去摸索。
然而不可否认的是,大人物和小人物是同等重要的。就像我看一本电影,惊叹于导演洞察事物的能力,并从中获益,但我无法奢求自己也能将脑中的东西如此精湛地呈现出来,这是可悲的。
但是我们都体会着同一种心情,只不过一个兼济天下,一个独善其身,都是对世界的一种参透。契诃夫说:当你口干舌燥时,会有连江河也一饮而尽的气概——这便是信仰;而当你喝时,你最多只能喝两杯——这才是科学。
在我看来,信仰与科学同样重要。 虽说我们现在是讲求科学的时代,但一个人如果就这么随随便便舍弃了信仰,便是连真理也一同抛弃了。
如何去创造一片天地?信仰不是像耶路撒冷的信徒那样抛下一切去遵从内心,而是在心中种菊,只要全心全意地让它默默开花,也就够了。若能在信仰中寻找科学,在科学中服从信仰,那么一叶知秋与心怀天下即不远了。
当然,这世间也存在这很多的物极必反,如米兰昆德拉所阐述的生命的重量积累到一定时便成了不能承受之轻。最壮阔的事物与最细微的有时只是一念之差,事情重要与否也只是内心中几秒钟的产物,最透辟深奥的道理可以是最简单的,最虚伪的可以是最真实的。
尘埃低到最低处也能开出花来;地球在我们眼中这么广大,放在宇宙里连一个点都算不上。“最大的罪孽是肤浅”,加缪如是说。
我不求有那些伟人的境界,我只求自知冷暖,摈弃那些肤浅之物,境界自然会大。谁曾经不是个小人物呢?。
4.高分求 于丹 庄子心得 中任选一个话题的体会
每一个周末,我都会拿起《于丹庄子心得》,慢慢品读,渐渐地,内心的障垢一层层涤除,生起一缕清净逍遥之念,似乎感悟到了生命的本原。
给我启示最大的是于丹关于《庖丁解牛》的新解。(第38页)。
《庖丁解牛》,节选自《庄子.内篇.养生主》,描述了庖丁在解牛时达到游刃有余的境界,而他的刀十九年还像新的一样。庖丁解牛,如果引申一点,也可以说是一个人怎么达到对人生的掌控,庖丁解牛也是不断进步的:先是目有全牛,三年后目无全牛,最后是神遇全牛而游刃有余。人生的掌控,最高境界不也是从有到无到游刃有余的过程吗?先是规划人生,但未免有点像站在山底去规划登山的路径,显得路途遥远,容易迷失方向,所以要有一种“无”的精神,能够超越山的最高处,才能最终将“有”和“无”结合起来,达到“神遇”的境界,既能超脱一切而又能顺应一切,顺其自然地将自己有限的生命,融合到无限的最朴素而且最本初的生命大道中去。
《于丹庄子心得》大部分篇幅通过解读庄子中的寓言,结合现代社会的现象,引导我们用庄子的思想来指导人生,认为人生最重要的是要有一种大境界,这种境界超越名利,超越生死,超越一切,逍遥得自在,追根究底是一种精神生活,灵魂生活,是一种“无”的境界,“归零”的境界,需要不断反观内心,需要大觉悟才能体会得到,而且更需要时间,因为“悟”本身是一个过程。在大境界的指引下,我们就会逐渐走上人生的坦途,直至掌握人生之道。如果没有大境界的指引,我们的人生就像有些“屠夫”解牛一样,用刀乱砍筋骨而损坏刀,在生活和工作中被一些小事所困,被有形有象的名和利所扰,在社会中被五颜六色,纷纷纭纭的表面现象所惑,不知不觉地浪费我们宝贵的生命。
另外, 《于丹庄子心得》还着重描述了内心的力量,强调认识自己的重要性。(第48页)。 “天生我材必有用”, 每个人都能与天地共往共来,每个人都是平等的,既不能自卑,也不能自傲,而是自知,这样我们就能够凭借健全的内心,在自知的基础上时时保持一颗平常心,不断改进自己的不足。同时也强调了人必须认识社会,顺应社会。一方面在生命原则上坚持大境界的价值观,另一方面通达和顺应变化万千,日新月异的信息社会,“外化而内不化”, 和光同尘,获得一个游刃有余的人生境界,生命境界。
转载请注明出处育才学习网 » 于丹境界有大小怎么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