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如何写开放性科学实践活动课活动方案
一、课题的研究背景和意义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广实施,“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科学课程应具有开放性”等许多先进的教学理念已经深入人心,致使我们越来越觉得科学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要提倡师生“真刀实枪地搞科学”,教师需带领和指导学生进行大量的观察实验、动手操作等活动。
这样就必然对学校实验仪器的配备、实验室设置情况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为此,近年来,无论城市小学还是农村小学都陆续装备了各种实验仪器,小学科学课实验教学条件得到了很大的改善。
以我们三河市为例,每一个乡镇级的小学都开设了科学专用教学室,并配齐了相应的仪器设备,都已经达到或超过国家仪器配备的一类标准。 小学科学开放性实验室是指在完成正常的科学课教学任务的前提下,利用现有师资、仪器设备、环境条件等资源,面向全校小学生开放使用的实验室,旨在通过各种措施和手段吸引小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到实验室进行实验、制作、发明、创造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从而进一步提高自身的科学素养,推进科学新课程的深入实施。
其具体意义如下: 1、是优化课程资源,提高实验室使用率的需要。虽然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许多小学都开设了科学专用教学室,并按国家一类标准配齐了相应仪器设备,但在实际的教学活动运作中却存在着科学专用教学室使用率低下、空置等情况。
科学实验室功能单一,只用于上科学课及开展第二课堂活动时向学生开放,而其他非常教学时间,即学生的课余时间中是空置在那里。许多教学仪器已成“鸡肋”。
由于新教材的推广使用,以前与自然常识教材配套而定购的如太阳高度测量仪、小水轮、水的压力实验盒等器材就出现了闲置,上科学课时根本用不着,而不使用又觉得可惜,简直就是资源浪费。 2、是满足学生科学探究欲望,落实课堂延伸,培养动手操作能力的需要。
“不要把上下课铃声当做教学的起点和终点”等开放性教学理念提倡把科学课堂内的科学探究活动切实引向课外,而这种课堂延伸性的课外探究活动如果没有实验室的支持也往往会无法落实而成为一种形式。如在六年级科学下册《微小世界》一单元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对微生物的研究发生了浓厚的兴趣,想在课外也去观察研究,但如果没有科学实验室的支持,没有显微镜,这只能是一种可望而不可及的空想。
3、是增强语数等其他学科实践性的需要。让小学生亲身经历各种动手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不但是科学教学的任务,而且也是语文、数学、英语等其他学科的重要培养目标之一。
因此在其他学科中也有许多动手操作性很强的教学内容,而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也需要科学实验室的支持,最好到科学实验室来上课。如语文第十二册中的习作训练课---《烧不坏的手帕》如果没有让学生经历过相关的实验操作,学生是写不出体验深刻的文章的。
二、国内外相关课题研究综述 在国外以科学技术发达的美国为例,不但在科学技术方面堪称世界的领头羊,而且培养后备科科技人才的科学教育水平也是处于绝对领先的地位。 在1995年就出台了历史上第一部科学教育标准――《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
其中就已经把科学实验室作为科学教育的一个重要的课程资源写入标准:“开展科学调研要求学生可以方便、公平、经常地使用多种设备、材料、供应品及其他资源,以便对现象进行实验研究和直接调查研究”,“合作调研需要适当而安全的场所。” 可见,在美国科学实验室及其仪器设备与学校等其他科学教育资源一起都由地方社区统一管理配置的,而且所有的资源都是开放的,不管是大学生,还是中学生、小学生,只要他们有研究需要都可以到相应的科学实验室进行科学研究活动。
在国内,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部分大学和高中在科学实验室的建设中开始了开放性实验室的尝试,正在逐步形成和完善实验室开放机制,已经取得了很好的成效。如宁波理工学院提出的实验室资源共享举措,进行了学院实验室向校内开放、向兄弟院校开放的大胆尝试,目前累计共有300多名校外学生来宁波理工学院做实验,从实验设备到指导老师都是理工学院的,校外学生和校内学生享受到了同等待遇,受到良好的社会效益。
三、理论支持 1、探究性学习理论 在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中,探究也指学习过程。它是一种积极的学习过程——“学生去做的事,而不是为他们做好的事”( something that students do, not something that is done to them)。
换句话说,就是让学生自己思考怎么做甚至做什么,而不是让学生接受教师思考好的现成的结论。 从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中探究一词的用法可以看出,探究既是学习的过程又是学习的目的。
笔者认为,探究性学习指的是仿照科学研究的过程来学习科学内容,从而在掌握科学内容的同时体验、理解和应用科学研究方法,掌握科研能力的一种学习方式,其包括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观察实验制作、搜集信息、进行解释、表达与交流等几步骤组成。 开放性实验室就是服务于小学生的探究性学习而设置的,从而提高小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2、“做中学”教学思想 “做中学”是美。
2.高二化学开放性实验有哪些
新课程改革在学习方法上将探究学习和自主学习作为学习的主要形式,在试题中出现对学生学习能力、探究能力(创新能力)评价的探究实验题成为近两年高考中的亮点。
探究实验题的特点试题创设的情景、设问比较新颖,但又贴近学习与日常生活,趣味性较浓。选择的情景往往紧扣课本。
一般设计成实验报告的形式。探究实验题的结构特点一般是:⑴探究的课题(目的)。
⑵提供的信息,必须的材料,或限制条件。⑶探究的过程,包括:假设或猜想、探究方案、实验报告及一系列的探究问题等。
⑷结论及分析。探究实验题的解法发现问题(猜想或假设)→解决问题(设计实验、实验验证、得出结论)。
探究实验题的分类⑴探究物质的性质。⑵探究化学反应机理(或条件、现象等)。
⑶探究物质的组成、测量物质的含量。⑷探究化学实验中的反常现象。
⑸探究对经典问题的质疑。⑹探究化学规律。
探究实验题的实例⑴探究物质的性质[例1] (08年广东,第21题,12分)某种催化剂为铁的氧化物。化学兴趣小组在实验室对该催化剂中铁元素的价态进行探究:将适量稀硝酸加入少许样品中,加热溶解;取少许溶液,滴加KSCN溶液后出现红色。
一位同学由此得出该催化剂中铁元素价态为+3的结论。⑴请指出该结论是否合理并说明理由 。
⑵请完成对铁元素价态的探究:限选实验仪器与试剂:烧杯、试管、玻璃棒、药匙、滴管、酒精灯、试管夹、3mol•L-1H2SO4/3% H2O2、6 mol•L-1HNO3/0.01 mol•L-1KMnO4、NaOH稀溶液、0.1 mol•L-1KI、20% KSCN、蒸馏水。①提出合理假设假设1: ;假设2: ;假设3: 。
②设计实验方案证明你的假设(不要在答题卡上作答)③实验过程根据②的实验方案,进行实验。请在答题卡上按下表格式写出实验操作步骤、预期现象与结论。
实验操作 预期现象与结论步骤1: 步骤2: 步骤3: [例2] (09年汕头一模,第20题,11分)硫代硫酸钠(Na2S2O3)可看成是一个S原子取代了Na2SO4中的一个O原子而形成。某校化学研究性学习小组运用类比学习的思想,通过实验探究Na2S2O3的化学性质。
请填写以下空白:【提出问题】Na2S2O3是否与Na2SO4相似具备下列性质呢?猜想①: 。猜想②:溶液呈中性,且不与酸反应。
猜想③:无还原性,不能被氧化剂氧化。【实验探究】基于上述猜想②、③,设计实验方案。
请填写下列表格中的(1)(2)(3)。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或预期实验现象 现象解释(用离子方程式表示)猜想② (1) 溶液pH=8 ——— 向pH=2的硫酸中滴加Na2S2O3溶液 (2) S2O32—+2H+=S↓+SO2↑+H2O猜想③ 向新制氯水(pH【实验结论】Na2S2O3能与酸反应,具有还原性,与Na2SO4的化学性质不相似。
【问题讨论】⑴甲同学向探究“猜想③”反应后的溶液中滴加硝酸银溶液,观察到有白色沉淀产生,并据此认为氯水可将Na2S2O3氧化。你认为该方案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 。
⑵请重新设计一个实验方案,证明Na2S2O3被氯水氧化。该实验方案是 。
⑵探究化学反应机理(或条件、现象等)[例3] (09年韶关一模,第21题,14分)某兴趣小组同学为证明NaOH溶液与稀盐酸发生了中和反应,从不同角度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并进行实验。方案一:先用pH试纸测定NaOH溶液的pH,再滴加盐酸,并不断振荡溶液,同时测定混合溶液的pH,如果测得的pH逐渐变小且小于7,则证明NaOH溶液与稀盐酸发生了化学反应。
⑴用pH试纸测定溶液的pH时,正确的操作是: 。⑵简述强调“测得的pH小于7”的理由: 。
方案二:先在NaOH溶液中滴加几滴酚酞溶液,溶液显红色,然后再滴加盐酸,可观察到红色逐渐消失,则证明NaOH溶液与稀盐酸发生了化学反应。该组同学在向NaOH溶液中滴加酚酞溶液时,发现了一个意外现象: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入酚酞溶液,溶液变成了红色,过了一会儿红色就消失了。
该小组对这种意外现象的原因作了如下猜想:①可能是酚酞溶液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使红色消失;②可能是氢氧化钠溶液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使红色消失。⑴为验证猜想①,该组同学将配制的氢氧化钠溶液加热,并在液面上方滴一些植物油,然后在冷却后的溶液中滴入酚酞溶液。
实验中“加热”和“滴入植物油”目的是 。实验结果表明酚酞溶液红色消失与空气中的氧气无关。
⑵为验证猜想②,该组同学做了如下实验:取了一定量的Na2CO3溶液,在其中滴入酚酞溶液,发现溶液也呈现红色。请用离子方程式解释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 。
由此说明酚酞溶液红色消失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无关。⑶该小组同学通过查阅资料得知:当氢氧化钠溶液浓度大于2mol/L时,就会出现上述意外现象。
请设计实验证明该方案中取用的NaOH溶液浓度过大: 。方案三:化学反应中通常伴随有能量的变化,可借助反应前后的温度变化来判断反应的发生。
如果NaOH溶液与稀盐酸混合前后温度有变化,则证明发生了化学反应。该组同学将不同浓度的盐酸和NaOH溶液各10 mL混合,用温度计测定室温下混合前后温度的变化,并记录了每次混合前后温度的升高值编号 盐酸 NaOH溶液 △t/℃1 3.65﹪ 2.00﹪ 3.52 3.65﹪ 4.00﹪ x3 7.30﹪ 8.00﹪ 14△t(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