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干爸干妈该怎么认
顺便告诉你别太迷信和封建思想啦~,只要他们真心疼你孩子就好.……
这种习俗各地不尽相同,但不会超出三种情况:
1、朋友之间很合的来,认个干爹妈经常走动走动,加深感情。
2、多个朋友多条路,干亲之间优势互补,在调动、升迁、就业等方面可互相帮助。
3、带迷信色彩。多是相面的说孩子犯这冲那,得找个什么属相的干爹妈才能免灾。
每年都要送鸡蛋的,是希望干爸妈将干子女视如己出的意思,别的也没什么讲究
听老人们说就是当生下来的时候,孩子的父母怕自己的孩子不好养,所以就去“认干爸、干妈”。而关於“认干爸、干妈”也是有一个仪式的,还要准备大礼,具体要多少,我也不清楚了,老的时候就是红包啊,还有谷子,最少好像是40斤,还有衣服,然后还有应该是猪肉,大大的一块,和谷子一起担著去“认干爸、干妈”。后面应该是还有的,还要祭祖什麽的。 每个地方的风俗不一样
2.认“干爹干妈”的习俗是怎样来的
在过去,人们认为:小孩认义父义母是为了好养活,尤其喜欢认儿女多的人或贫寒的人家作义父义母,理由是儿女成群的人家,孩子们就像成群的小动物一样,容易长大。
贫寒人家的儿童大抵较多,也不娇贵,反而会长大;还有两方家长为了增进两家情感,于是认对方的儿女作义子义女,为的是多一门亲戚来往。全国各地都有认亲的习惯,但是礼节习俗却各自不同, 我想人们认干亲的原因,一是为了儿女,二也是为了点缀生活,才想出种种办法来找热闹、解除寂寞。
因此认干亲这类的事固然是因迷信而起,可还带着很浓厚的人情味儿。到了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的交往空前频繁,经济上也宽裕多了,认干亲的现象似乎比以往还多,不过已没有什么迷信色彩了,纯粹是为了点缀生活而已,程序更是简单多了。
3.认干爹干妈有什么讲究
认干亲,在乡间虽然没有固定的程式,大致都是认干爹、干妈、干哥、干姐之类的干亲。
形成认干亲的原因,大致是这样,两家是朋友,交往甚好,为把这种交往相对固定,就采用让下一辈认干亲的办法使交往加深。诸如认义父、义母之类。
有些是因为一方对另一方家中有大恩大德,一方图报对方的恩情,就以认干亲、当义子的办法,以相对固定的程式形成长期交往关系,以达到知恩图报的目的。还有的,是由于孩子娇贵,怕中途夭亡,便采用认干亲的办法,让干爹、干哥、干姐保住孩子,使其能避免不幸,长大成人。
也有些人家,是为了攀高结贵,让孩子认有钱人为干爹,或能将来从中得到好处。也有的,孩子从小送到奶妈家喂奶,从而使孩子与奶妈形成了一种新的关系,乡间称之为奶妈、奶爸、奶哥,实际上,这也是一种干亲的关系。
认干亲原因种种,但是,这种干亲的出现,使两家的关系自然地进入一种亲戚交往的序列之中。 乡间习俗,一旦认干亲,凡事都须按乡间交往的一般程序进行,凡认干爹干妈之后的孩子,过年、过节、寿诞、生日、都要按乡间礼俗程序去做。
做干儿子的,平时要照料上了年岁的干爹、干妈,尽一定做干儿子的义务,从经济上也要给予一定的支持;而干爹干妈,对于儿子的娶妻、生子、盖房等重大活动都要过问,而且给予必要的支持与资助。 认干亲是喜事,自然要选个吉利的日子举行仪式。
那天,孩子的亲生父母要准备酒席,还要替自己的孩子预备好孝敬干爹、干妈的礼物。这份礼物最重要的是干爹的帽子,干妈的鞋子,还要配上衣料之类。
干爹、干妈也要送给干儿子、干女儿一些礼物。其中一定要有饭碗、筷子和一个长命锁,还有一套小衣服、鞋袜、帽子、围嘴、兜肚等等。
有钱人家都是到首饰店定打银碗、银筷子,否则就到寺庙那里去买木碗,决不用瓷碗,免得被小孩失手打碎,那是很不吉利的事。普通人家认干亲的仪式,由于经济上不宽裕,就简单多了。
只要孩子正式向干爹、干妈磕三个头,改口称呼干爹、干妈,同时互相象征性的赠送些礼物,就算完成。如果认干亲时孩子较小,特别娇贵,那么认干妈时,干妈还要穿上一条特别肥大的红裤子,坐在炕头上,由旁人抱着孩子由裤裆里钻出来,意思是和亲生的孩子一样,然后干妈给他带上长命锁,起个乳名,以后就用干爹干妈所赠的碗筷吃饭。
意思是:是他家的孩子,吃他家的饭,就和亲生的父母不相干了,从此借干爹、干妈的福气,必可康强长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