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戏剧<<张协状元>>主要内容
《张协状元》 中国宋元南戏作品。
南宋时温州九山书会才人编撰。载于明《永乐大典》第13991卷,今存全本。
故事简介:写书生张协赴考遇盗,得贫女相救,后结为夫妇。张协中状元后,虽拒绝枢密使王德用的招赘,但贫女寻夫至京,嫌她“貌陋身卑,家贫世薄”,不肯相认,竟于赴任路上剑劈贫女。
后贫女为王德用收为义女,终于重圆。 此剧与久已流传的《赵贞女蔡二郎》、《王魁负桂英》等作品一样 ,写男子发迹负心主题。
贫女勤劳善良,严斥张协忘恩负义,楚楚动人;而张协则心狠手毒,名利熏心,但最后大团圆结局,削弱了作品的感人力量。人物形象鲜明,情节贯串主线清晰,曲文质直浅近,具有浓郁的民间文学气息,提供了不少早期南戏的戏曲史料。
2.张协状元的演职人员
编剧:南宋.温州九山书会才人
作曲:傅雪漪
导演:于少非
主要演员:
生: 杨春伟 男,1966年生;国家一级演员;2009年被确定为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现任山东省柳子剧团副团长。
代表剧目有:《孙安动本》、《风雨帝王家》、《黄桑店》、《挂龙灯》、《关羽斩貂蝉》等。多次在省级比赛中获一等奖;2007年获第八届中国艺术节文华表演奖。
旦: 陈 媛 女,1959年生;国家一级演员;中国戏剧梅花奖、国家文华表演奖、全国“五一”劳动奖获得者;代表剧目:《风雨帝王家》、《孙安动本》、《江姐》、《法魂》、《金箭媒》、《御碑亭》、《恩仇记》、《玩会跳船》、《关羽斩貂蝉》、《观灯》等。
丑:周伟,男,1976年生;国家二级演员;主攻丑行,在《孙安动本》、《春草闯堂》、《三凤求凰》、《风雨帝王家》、《揽馆》等剧中担任主要角色。2004年获第八届山东文化艺术节三等奖、中国戏曲红梅大赛山东赛区二等奖;2007年获第三届“中国戏曲红梅荟萃”山东赛区一等奖。
净:李卫国,男,1974年生;国家二级演员;主攻花脸,在《孙安动本》、《五台会兄》、《红罗记》、《打登州》等剧中担任主要角色。
末:张仲秋,男,1974年生;国家二级演员;主攻老生,在《孙安动本》、《五台会兄》、《春草闯堂》、《樊城关》、《鱼蓝记》等剧中担任主要角色。在首届“牡丹杯”中国地方戏曲名家展演中获一等奖。
贴:刘海霞,女,1989年生;国家三级演员;主攻青衣、花旦,主演《青山作证》、《义烈女》、《鱼篮记》、《春草闯堂》、《失子惊疯》等剧目;2006年被山东省文联评为“艺坛新秀”;2007年获第三届“中国戏曲红梅荟萃”红梅金花奖;2009年获第九届山东文化艺术节新人奖。
外:徐敏,女,1976年生;国家二级演员;主攻闺门旦,在《孙安动本》、《春草闯堂》、《红罗记》、《抱妆盒》、《恩仇记》等剧中担任主要角色。1998年获山东省地方戏曲邀请赛三等奖;2004年获“国际小戏艺术节”银奖、中国戏曲红梅大赛山东赛区二等奖。2007年获第三届“中国戏曲红梅荟萃”山东赛区二等奖。
3.《张协状元》是什么戏的剧本
《张协状元》是南宋戏文早期的剧本。
《张协状元》的创作者是当时温州九山书会里 的才人,大概已经历了 800年之久。是中国迄今发现最早的、保存最完整的中国古代戏 曲剧本。
12世纪初叶,在中国的东南沿海地区流行戏曲形式,被后世称为南宋戏文。 因为它最 初在中国浙江的温州产生,所以又叫为温州杂剧,它对我国戏曲的发展有重大的影响。
但 这一时期创作的剧本绝大部分已经失传。 妇女在中国古代地位十分低下,她们的悲惨境况引起许多古代剧作家的同情。
因此, 在南宋时期,很多剧本都以妇女遭男子抛弃以及她们悲惨的生活遭遇为题材。 史学界称这 —类题材的戏曲为“负心戏”,它们都是写婚变中丈夫抛弃妻子的题材。
《张协状元》便是这样一出“负心戏”。其内容描写了古代的四川成都,有一名叫张协 的秀才,做了个离奇的梦后便辞别家乡,进京考状元,途中被强盗劫伤。
贫困交加之际, 被贫女救助,后经邻居李大公夫妻做媒,与贫女结为夫妻,靠贫女卖发得到了赴京赶考的 路费,并且考中状元。 贫女寻夫至京,张协却不肯认自己的妻子,把贫女打出官邸,后又 想置贫女于死地。
《张协状元》剧本的发现充满了传奇色彩。1920年,中国学者叶恭绰先生在欧洲旅行, 在伦敦街头一家小古玩店偶然发现这本书,叶恭绰先生清楚此书的重大价值,购回后秘密 保存在中国天津一家银行的保险库中。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天津被日本侵略者侵占。此 书又遭厄运,下落不明,至今这个谜底也没人解开。
幸亏此书的抄本得以流传,收人《古 本戏曲丛刊》,后又经著名戏曲理论家钱南扬先生整理为《永乐大典戏文三种校注本》, 1979年10月第一次出版。 《张协状元》在中国戏曲发展史上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为研究中国古代戏曲提供了重 要史料,它被现代史学界誉为“中国第一戏”与“戏曲活化石”。
4.《张协状元》编剧时代新证
来源:《文艺研究》(京)2010年8期第90~97页 【作者简介】杨栋,河北师范大学元曲研究所 【内容提要】 《张协状元》是目前国内学界公认的宋代戏文惟一存世样本,究竟早到什么时候,是否宋人编剧,其实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这直接关系到中国戏曲何时成熟与南北曲交叉就为起源等曲史疑案的破解。
本文利用近年出土磁州窑器物上的金元词曲调牌,与从剧本中新发掘的系列内证互相发明,研讨编剧时代,证明剧本中与元曲本生曲的同名曲调来源于北曲,否定宋代编剧说,肯定为元初之作,并进一步推断《张》剧编写于杭州而非南戏故乡温州。基于此,中国戏剧的成熟是否应以元杂剧为标志与南北曲孰早孰晚、孰源孰流等古代戏曲史的疑案可随之大体澄清。
【关 键 词】 张协状元 一、问题的提出及其意义 《张协状元》为《永乐大典》保存下来的三个南戏剧本之一,曲白最为完整,目前国内学界公认此为宋代戏文惟一存世的样本。《张》剧确实早于现存的所有南戏剧本,如《小孙屠》、《错立身》以及“荆刘拜杀”四大南戏等,但究竟早到什么时候,是否宋人编剧,其实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
关于《张》剧的编剧时代,已有北宋、南宋初(宣和南渡之际)、南宋中后期和元代中期等四说,但都缺乏充分的直接证据,属于猜测意见。持北宋说者认为“剧中提及了那么多北宋的历史人物、名物制度及引用了北宋人作品中的成句,显然,作者是北宋人”①。
南宋初与中后期说的思路与北宋说大体相同。钱南扬力主《张协状元》“是戏文初期的作品”②,这个“初期”特指“宣和之后,南渡之际”,以与“戏文的发生,远在宣和之前”相区别。
这类说法显然不妥,因为作品中的时代标志,只可说明它不早于此时,而不能证明它产生于此时。它完全可能产生于其后,甚至可能后到几十或几百年。
主南宋中后期说者近年曾有人提出一个实证,即《张》剧第二三出“村南村北梧桐角,山后山前白菜花”两句念白出自南宋中叶人曹豳的一首诗③,但由于是一条孤证,可以做多种解释,如主北宋说者就认为,剧白与曹诗“不存在引用与被引用的关系”,可能分别摹写浙东风俗景物,也可能同出前人成句。故南宋中后期说也未能取得有力证明。
最早论及《张》剧编写年代并主张元代说的,是日本著名中国戏曲史家青木正儿。他虽然坦率承认《张》剧“著作年代之文献及佐证无一可得”,但还是凭直觉推测“此戏文之作,恐已为元代以下之事”④。
上世纪50年代末,周贻白接受青木意见,考证解释了障碍元代说的一个疑问,即编写《张》剧的“九山书会”并非南宋独有,“当为元代组织”⑤。“九山书会”容易使人联想到南戏的故乡温州。
近年又有韩国学者梁会锡发表《〈张协状元〉写定于元代中期以后》一文,全面搜集旁证材料,力辩《张》剧非宋人之作。比较有启发性的是,他发现《张》剧与元曲存在诸多共有现象:一是其中所用的[粉蝶儿]、[迎仙客]、[醉太平]等36个牌子与北曲同名;二是18支曲子韵脚字同于北曲的“入派三声”;三是剧中引用的五十多条俗语谚语皆为宋元时代通用语,并非宋代独用。
“共有”本来就不能证明《张》剧晚于元曲,再加上他的工作粗疏,把南北曲“共祖”的大量旧曲调混入“共有”,如上举三牌原为唐宋词入曲,故遭到国内南戏学者的逐条反驳⑥。 这个问题非常重要,直接牵涉到中国戏曲史上的两桩疑案:一是中国古代戏剧究竟何时成熟;二是南北曲互相交叉,究竟孰为源孰为流。
第一个疑案由王国维在《宋元戏曲史》中提出。他虽然未能看到后来发现的南戏《张协状元》,但通过全面清理考察宋金“古剧”文献材料,已大胆推断宋代戏文“或反古于元杂剧”,“虽谓真正之戏剧,起于宋代,无不可也。
然宋金演剧之结构,虽略如上,而其本则无一存。故当日已有代言体之戏曲否,已不可知。
而论真正之戏剧,不能不从元杂剧始也”⑦。王氏所说“真正之戏剧”或“真戏曲”,即后来戏曲史论家所说的“成熟戏剧”。
王氏确认元杂剧为中国戏剧发展史上标志成熟的里程碑,是秉持着只有实物方为信史的近代科学学术理念。这个理念之所以先进,是因为不但能够证实,而且可以证伪,预留了无论何时发现宋代实物证据,结论将随之改变的余地。
现在既有宋代南戏成熟的标本《张协状元》出世,中国戏曲史自然要重新改写。 第二个疑案现在由我们提出。
南北曲曲牌存在大量交叉现象,其中除去二者“共祖”的唐宋词牌、诸宫调牌等古曲,我们发现在《张》剧中至少有二十多个南北曲同名的原生曲牌⑧。明代学者多据此认为北曲早于南曲,南曲为北曲之变。
现代学者均对明人之说不屑一顾,一般笼统地认为南北原生曲牌分别出自南北地方俗曲,各有其渊源。这就遮蔽了南北大量同名本生曲起源的难题。
《张协状元》如被认定为早于元曲的南宋作品,其中所用[山坡羊]、[叨叨令]、[红绣鞋]等,历来被认为北曲原生的众多曲调,就只能认作出自南曲。这样,南曲为北曲的源头,就将是一个不得不直接面对的事实。
下面我们采用内证法,通过《张》剧所用一些曲牌的时间信息,对上述编剧年代各说进行检核校正,并利用近年出土。
5.君子不下马 各自奔前程 ——出自哪里
意思是我们现在不用下马告别,直接各奔前程就好。
出自:元代无名氏《张协状元·贫女乞食回乡》
原文:
君子不下马,各自奔前程 。
译文:
君子相互告别不需要再下马了,不如各自朝着自己的方向前进。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十二世纪初叶,在中国的东南沿海地区流行一种被后世称为南宋戏文的戏曲形式。因其最初产生在中国浙江的温州,故又称为温州杂剧。它对戏曲后来的发展影响极为深远。这一时期产生的剧本绝大部分都已失传。
《张协状元》是南宋戏文早期的剧本。它是由当时温州九山书会里的才人创作的,距今大约800年之久。是中国迄今所发现的最早,保存最完整的中国古代戏曲剧本。
因此,在中国戏曲发展史上,《张协状元》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是研究中国古代戏曲的重要史料,被现代史学界誉为“中国第一戏”和“戏曲活化石”。
在中国古代,妇女的社会地位十分低下,她们的悲惨命运引起许多古代剧作家的同情。因此,在南宋时期,出现了许多反映妇女遭男子抛弃,凄惨生活的剧本。这一类题材的戏曲,史学界称之为“负心戏”,都是写婚变中丈夫抛弃妻子的题材。
《张协状元》就是这样一出“负心戏”。他描写古代的四川成都,有一名叫张协的秀才,忽得奇梦,辞别家乡,进京考状元。
途中被强盗劫伤。贫困交加之际,被贫女救助,后经邻居李大公夫妻做媒,与贫女结为夫妻,靠贫女卖发得钱,张协赴京考中状元。贫女寻夫至京,张协不肯相认,把贫女打出官邸,后又欲剑杀贫女。
转载请注明出处育才学习网 » 张协状元的剧评怎么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