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汉书的文言文翻译
译文
文翁,是庐江郡舒县人。年少时喜好学习,通晓《春秋》,以庐江郡县吏的身份被提拔。汉景帝末年,担任蜀郡郡守。他为人仁爱,喜欢用感化的方法进行治理。文翁发现蜀地偏僻狭小有蛮夷风气,便想引导教化他们。他选拔明达有才能的郡县小吏张叔等十多人,亲自诫勉,将他们派遣到京城,让他们跟随博士学习,有的学习律令。他还减少郡府开支,购买刀、布等蜀地物品,由计吏带着去送给博士。几年后,蜀郡学生都学成归来,文翁起用他们担任高职,依次选拔,有的人官职达到郡守刺史。
文翁又在成都街市修建学校,召来属县子弟作为学生,为他们免除徭役,成绩优异的提拔担任郡县官吏,次等的担任教民务农的乡官。文翁常常选拔学官学僮,让他们在非正式场合任职。每次出巡属县,从学校学生中挑选通晓经术行为端正的人与他一起前往,让他们传布教令,出入内府。县邑吏民见此而感到荣耀,几年后,大家都争当学校学生,有的富人甚至为求当学校学生而愿出钱。因此蜀地风气大变,蜀郡在京城学习的人与齐、鲁接近。到汉武帝时,便命令天下郡国都设立学校,郡国设立学校从文翁开始。
文翁死在蜀郡,当地吏民替他建立祠堂,每逢节气祭祀不断。直到现在,巴蜀之人喜欢艺文礼乐,也是文翁教化的结果。
2.古文《汉书.隽不疑》翻译
隽不疑,字曼倩,是渤海郡人。
曾研究学习《春秋》,做渤海郡的文学官,一举一动一定以讲求礼仪,在整个渤海郡闻名。 汉武帝末年,渤海郡盗贼蜂拥而起,暴胜之做直指使者,身穿绣衣,手持斧仗仪节,追捕反叛的盗贼,并督促渤海郡赋税,向东一直到渤海边,如果有不服从命令的人,都以军法论处,威势震动渤海郡。
暴胜之一向听说隽不疑贤能,到了渤海郡,就派遣差役邀请隽不疑,和他相见。隽不疑戴进贤帽,带櫑具剑,佩玉环,穿宽衣,绕长带,盛服到暴胜之门上拜见。
守门的差役想让他解下腰上配剑,隽不疑说:“剑是有品德人的武装兵器,是用来保卫自身的,不能谢下。请你们退下。”
差役禀报暴胜之。暴胜之开门迎接隽不疑,远远看到隽不疑相貌非常尊贵庄严,穿戴十分伟岸,暴胜之快步起身迎接。
到厅堂坐定,隽不疑以手按地恭敬地说:“我居住在海边,听说您暴公子的威名已经很久了,现在才有幸见到。凡是做官的,如果太刚强就会受挫折;如果太柔和就会被罢免,应该用恩惠来推行威信,然后建立自己的功绩,远扬自己的威名,这样,就可以永远享受皇上的俸禄了。”
暴胜之知道隽不疑并不是平庸的人,恭敬地采纳了他的告诫,深深地用礼仪接待他,询问当世实行的政策。暴胜之手下各个从事都是从州郡中选拔地优秀官吏,在旁边听了隽不疑的说法,没有不吃惊的。
到了夜晚才离开。于是,暴胜之上书推荐隽不疑,皇上用公车征召他,官拜青州刺史。
过了很长时间,汉武帝驾崩,汉昭帝登基。齐孝王的孙子刘泽勾结渤海郡有名望的人造反,想先杀了青州刺史。
刚开始隽不疑就知道了,逮捕了他们,都低头供认自己的罪行。皇上提拔隽不疑做京兆尹,赏赐百万钱。
京城官吏百姓都敬重他的威信。隽不疑每次到县里审查记录犯人的罪状回来,他的母亲总是问:“有可以平反的人吗?能让多少人活下来?”如果隽不疑说多数有平反的人,他的母亲就高兴,吃饭说话也与其他时候不一样;如果说没有能释放的,他的母亲就生气,因为这不吃饭。
所以,隽不疑做官严厉却不残忍。 始元五年,有一个男子乘坐黄牛车,树画有龙蛇的黄旗,穿黄袍短衣,头带黄帽,到北门,自称卫太子。
公车差役把这件事告诉了皇帝,皇上下诏让公卿将军中二千石官职的人一起去辨认。长安官吏百姓几万人聚集观看。
右将军王莽在阙前列兵,用来防备意外的情况。丞相御史中二千石到的人都没有敢说话的。
京兆尹隽不疑后到,命令跟随的差役拘捕。有人说:“是与不是不能确定,应该慢慢处理这件事。”
隽不疑说:“各位怎么害怕卫太子呢!以前蒯聩逃命出奔,蒯辄拒不接纳蒯聩返回卫国,这是《春秋》上记载的。卫太子得罪先帝,逃跑,不受刑而死,现在自己来到这里,这是罪人啊。”
于是,送进监狱。 天子和大将军霍光听说后赞赏这件事,说:“公卿应当用经术明确大义。”
因此,隽不疑的名声在朝廷上更受到敬重,在官位的人都自己认为比不上他。大将军霍光想把自己女儿嫁给他,隽不疑坚决推辞,不肯承当,过力量很长时间,因为病辞官,死在家里。
3.汉书文艺志中 这些古文,谁会翻译帮帮忙
古代的人八岁进入小学,所以《周官》的保氏掌管着教养国君之子的事,教给他们六书,称象形、象事、象意、象声、转注、假借,它们是造字的根本所在。
汉朝建立后,萧何创造了律令,也写了这样的条文,说:“太史考试学童,能够背诵九千字以上书的人,才能当史。再用六体来考试,成绩最好的任命为尚书御史史书令史。
官民上书,字有不端正的,就要揭发举报。”六体,就是古文、奇字、篆书、隶书、缪篆、虫书,都是用来认识古今文字,摹刻印章,书写幡作为信物的。
依据古代制度,书一定要同文字,不知道的暂时空缺,然后来求教年老者,到了衰落的时代,是非没有正确答案,人们都根据自己的想法来造字。所以孔子说: “我还赶上了史书中的缺疑不写的地方,现在连缺疑不写的地方也没有了!”大概是对字渐渐不正确而感到悲哀。
《史籀篇》,是周朝时的史官用来教学童的书,字与孔氏壁中的古文字体相异。《苍颉》七章,是秦朝丞相李斯所作的; 《爰历》六章,是车府令赵高所作; 《博学》七章,是太史令胡母敬所作;文字大多取自《史籀篇》,但篆体又差别很大,造就是所谓的秦篆。
这时候已开始创造隶书,起源于官府中诉讼案件很多,为了方便省事,这种简便的文字首先用于处理徒隶事务的公文。汉朝建立后,乡间的教师就合集成《苍颉》、《爰历》、《博学》三篇,把六十字断为一章,共有五十五章,合并而成《苍颉篇》。
武帝时司马相如作《凡将篇》,没有重字。元帝时黄门令史游作《急就篇》,成帝时将作大匠李长作《元尚篇》,都是《苍颉》中的正字。
《凡将篇》则有很大的出入。到元始年中,征召天下懂得文字的人以百计,各命他们在朝廷中记字。
扬雄选取其中有用的来作《训纂篇》,顺着连接《苍颉篇》,又换了《苍颉篇》中重复的字,共成八十九章。臣又继承扬雄的作了十三章,共成一百零二章,没有重复的字,六艺和各书所记载的字大致都齐全了。
《苍颉篇》中多古字,平庸的教师弄错了它的断句,宣帝时就征召齐国的能纠正断句的人,张敞去接受传授,传到他的外孙的儿子杜林时,他就作了解释,与《苍颉篇》并行。
4.古文字说明古文字怎么写
古文,是上古时代的文字,也是古代人民陆续造成的文字的总称。
《岣嵝碑》(4张)
《汉书· 艺文志》尚书类后序:“古文《尚书》者,出于孔子壁中。武帝末,鲁恭王坏孔子宅,欲以广其宫,而得古文《尚书》及《礼记》《论语》《孝经》凡数十篇,皆古字也。”以其出于孔子壁中,故称“壁中书”。因漆写的笔画,头粗尾细,形似蝌蚪,故又称“蝌蚪文”。
这些古文,包括了庖羲氏所作的“龙书”,神农氏所作的“八穗书”,黄帝所作的“云书",少昊氏所作的”鸾凤书“,帝喾所作的“仙人形书”,仓沮时代刻石(二十八字),唐虞时代的字形(六字),夏代的《琱戈铭》、《钩带铭》、禹篆二十字、《岣嵝碑》等不同的古文。除此之外,尚有所谓“奇字”一种。奇字,就是古文中比较奇异的字,或谓就是壁中古文的异体。
以上所说各种古代文字,仅是史书上的记载,且久己失传,实无从稽考。纵有迹象,都为六国诡文,篆势奇谲,殊难辨认。
转载请注明出处育才学习网 » 汉书古文怎么写(汉书的文言文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