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红领巾寻访日记怎么写
今天是2月4日,我们“红领巾假日小队”的10位同学集体在9点到齐,大家满怀信心地准备向“红领巾寻访”的第1站——老红军王颖奶奶家进发。
来到王奶奶家,老远就看见她乐呵呵地对我们招手招呼我们进来。她红光满面,一身的刁皮大衣,显现出她的气宇轩昂。
柯:奶奶好,我们是玄武外校初一(7)班“红领巾假日小队”的小队员,我们今天是来采访您的。
颖:哦,好好好好,谢谢你们!
正说着我跨上前去一步,先敬了一个标准的队礼,就将事先准备好的红领巾系在了奶奶的脖子上。说时迟,那时快。一声清脆的“卡嚓”伴随着白光,已将这美好的、难忘的一瞬间定格,留在了相机里也留在了我们心里。
翔:奶奶,请问你在几岁时参加了红军?
颖:我在12岁就参加了红军。那时,我爸爸去前线打仗,我就留在了部队的文艺团,演戏,为战士们在无味的战争中解解闷,解解压。
顾:奶奶,你们当时的衣服、食品、住宿怎么样?
颖:我们当时很苦。吃的是黑豆,黑豆很不助于消化,吃进去是黑豆,拉出来还是黑豆;衣服一年只发一套,夏天一件衬衣,冬天一件棉衣,冬天只能把衬衫穿在里面,棉衣罩着,鞋子又大只好用布绑好,久而久之腿都肿了;睡的也不是床,用稻草铺一铺,便是很好的了!
多:您在当时那个战火烽飞的年代有什么愿望吗?
颖:战争早日结束,可以有个安稳的家就是我当时的愿望了。
奶奶话音刚落许嘉臻就迫不及待地问:那么您现在有什么愿望?
颖:当然是健康、长寿咯!
说完,奶奶就“呵呵”地笑了起来,在奶奶如花般绽放的脸上我读出了一位老红军,一位85岁的老人那乐观、开朗的品质。
全:奶奶,祝您万事如意,身体健康!
颖:谢谢,慢走!
在一片欢声笑语中,我们结束了上午的采访内容,来到这位老红军家我们深深地感受到我们的生活是多么幸福!他们就连一条象样的红领巾都没有,没盐的羊肉是最大的美味!
在思考中,我们不知不觉来到了与**同姓,同家乡的毛银河老爷爷家。
翔:爷爷,我来为您系上红领巾吧。
毛:好哇,谢谢咯。
查:爷爷,您是是什么官职,是干什么的?
毛:我呀,是师级,原来是炮兵部部长。
莹:您说您是炮兵部部长,我听说炮兵和别的兵并不一样,是吗?到底什么方面有差别呢?
毛:是不一样。我们炮兵是以敌人的飞机飞来为信号的,由于不知道飞机什么时候来,就只好睡睡起起,夜里最多起来了7、8次,从起床到开轰只允许用1分钟。
吕:爷爷,天那!你们要起来那么多次,而且还只用1分钟,真厉害!你们作战时发生过什么危险的事吗?您还记得吗?
毛:要说最为危险的事就是一颗炸弹在离我们30米远的地方炸了,当时我在车上吓得一动不动,脸都白了,可我居然一点伤都没受。
曹:爷爷,你退休后都有什么爱好?
毛:我的爱好可多了,画画、刻章、书法……
说着,爷爷就从书房拿来了印有他自己作品的书刊送给我们。
琳:谢谢爷爷,你的爱好可真多!爷爷在书上为我们题几个字吧!好吗?
毛:当然!没问题。
爷爷边说边拿起了一枝笔,凝神思索了一番就在扉页上挥毫泼墨。“卡嚓,卡嚓”无数闪光灯在这一刻对准了爷爷。
最后一张集体照为今天的活动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这次采访,我们明白了如何与环境做斗争,如何在逆境中活下来,他们让我们明白了红领巾的意义,不懈的努力,顽强的斗志,还有赤诚的心!
2.小学 寻访记怎么写
河 南 寻 访 记 昌玉荣 四月,春光明媚,万物复苏,气候宜人,正是人们劳作、学习和出行办事的最佳时节。
10日,作为中华昌氏宗亲联谊会的使者,我早早登上汽车,离开了桃花飘香的肥城,在泰山站转乘火车,直奔中原大地西部古都牡丹城——洛阳。经过十几个小时的汽车-火车-汽车接力跑,夜幕垂下后到达了洛阳市伊川县的彭婆镇。
一下车,早就等在那里的西奇先生紧紧抓住我的手,高兴地说:“你可来了!欢迎你。我在这里和三轮车等了你好久了。”
我们随即上车进入了夜幕,拐下公路向东驶去,这时,乡间小路上已经没有行人,到了昌营村,也是一片寂静,只有路边的小卖部还亮着灯光。走进西奇先生家里,年近七十的西奇夫人已做好饭等着我们。
面对他们的热情,我有一种出远门到家的感觉。 昌营村地处洛阳市西南伊川县的丘陵地带,三面沟河相卫,村子居于岭上,从军事角度看是易守难攻的战略要地,全村有二百多户,一千多人,昌姓人口占了百分之七十以上。
当晚饭后,西奇先生找来了族人昌戊辰,并带来了家谱。我们谈论着工作安排,也翻看着家谱。
突然,两个先人的名字引起了我的注意,他们谱上的二世祖凤鸣、凤歧两位先人的资料与我们老家谱折上的资料一模一样,难道这就是我们多年来找不清下落的二十二世两位祖公吗?戊辰先生立即认同了始祖从山东省肥城市石横村来此落居的历史,并当即写在了家谱上。据分析,洛阳一带族人始祖玄居(分析是字号不是原名)公从山东离家从军后因战功卓著而不断升迁,在坐江南凤阳府都督期间,战事需要带兵来到昌营村处安营扎寨,之后落居于此地,故有了昌营村。
玄居公落居后,原在山东石横村老家居住的凤鸣公和凤歧公也来到了这里,因为,他们当时已为成年人或仍给族人有来往,所以,他们就上了石横的谱折。此时,昌营的族人为找到根高兴,我也为找到了两位先祖的去处,理清世系而欣慰。
到昌营的次日上午,我和西奇、西义、戊钦(村支书)一行四人乘车到村东南七里远的昌家老林扫墓祭祖,又一次追忆了祖史和祖情。他们指着不远处一片有围墙的柏树林说:“那里已成了国家文物保护单位,其实那里就是我们的昌家老林,因风水好,被后来权势更大的家族人占了。
对此,引起了我的深思,原来家族弱了也要被人欺啊。今日的我昌氏族人应该反思什么、汲取什么、干什么呢?!还好,听那里的族人说,每年的清明节和农历十月一日,附近的杨营村、昌沟村和洛阳市北的昌湾村的族人都派人来上坟祭祖,中午由昌营村族人招待他们,共叙族情。
血缘的爱得到了延续。 下午西义和戊钦都去镇政府开会了。
考虑到他们老谱资料记录杂乱,编修新谱工作量大,不利于《通谱》编辑。于是自己关门办公,以西奇先生一支资料作例,给他们编写了一套垂丝图,以供他们工作参考。
晚上又与他们一起分析了四个村子昌氏族人的情况,拟出了一个由各村代表人参加的洛阳分会11人修谱班子名单,为了有利于开展工作,建议由身为镇人大副主任的西义先生为会长,西奇先生任主编。 12号一大早,我和西义、西奇、戊辰一行四人赶往几十里外的洛阳市老城区后河村,这个村由四个自然村组成,其中一个是我们族人较集中的昌湾村,当然其他自然村也有我们昌姓人居住。
我们在公路旁边首先找到了在那里等我们的治文(曾参加首次会议)先生和(大)治文先生两位重名兄弟,他们立即引我们到了曾参加首次宗亲会,也是本支首领的治民先生家里。他们热情相待,立即通知其他家族重要成员来见,特别是当得知始祖来自山东,与我是本家时,大家的心立即融在一起了。
族史、族事、全国宗亲会、《中华昌氏通谱》、成立洛阳分会班子等等族情大事都议论热烈,兴致昂然,不尽不休,直到一桌菜都凉了,大家才不得不高兴地合影后去吃饭。在那里大家研讨了该村已出的谱书,议定了进入洛阳分会班子的成员。
饭后由治民先生陪同去洛阳市找制作谱碟的正献先生,在他那里给他们制留了全国两次宗亲会的四张光盘。并带回了他们制作的谱碟。
三点多,我们坐上了寻找“大宋姓氏研究会”和所谓“王教授”的出租车,结果穿行三市县、区,爬行翻岭行程一百多公里却找不到“大宋姓氏研究会”和所谓的王教授。当太阳落山时才好不容易联系上了所谓的王教授。
我们快到洛宁县原杨坡镇门口时,远远看到一个壮实的四十多岁汉子站在那里,下车见面,他面有窘相,说他叔去年在洛阳出了点事去云南了,问他什么时候回来,他回答说要过了“五一”,接着说他只是代卖一些有关姓氏的册子。我们提出前去看看,他支支吾吾,不说什么,我们提出购买有关我们昌姓的材料,他连思索也没有就赶忙说,没有这个姓的。
至此,不言而喻,他这个上午电话中的“王教授”真实身份应该是个地道的庄稼汉,那个叫王教授来接电话的女人肯定就是有点心眼的农妇了。此时,我们也彻底识破了所谓“大宋姓氏研究会”设的骗局。
晚上九点多,历时五个多小时,行程二百多公里后我们又回到了昌营村。 作者:高阳鹤2009-6-7 02:43 回复此发言 --------------------------------------------------------------------------------2 河 南 寻 访 记 因西奇。
3.问一下
家访纪实毛毳此时此刻,我才真正意识到,在这大山深处,有着如山高如海深的大境界的爱,它粗糙但却厚重,贫瘠但却博大。
我们的家访活动也开始了,踩着满路的青苔,牵着同学们的小手,伴着满目的余晖。我们要去的是一个小同学的家,他在我们身边欢呼雀跃,高兴的说:“奶奶看见你们,肯定非常高兴!”
看着他,我却难过起来,谁能想到,就是这么一个可爱的孩子,他的父亲出外打工而死在他乡。他的母亲因为忍受不了家庭的贫困,离家出走。爷爷早逝,只有奶奶和他住在一起,家境的贫困可想而知。一个只有9岁的小孩子,没有新衣服穿,没有任何玩具,用别人用剩下的铅笔头,一个本子双面写。就是这样一个贫困的孩子,不识人间愁滋味,每天和奶奶一起下田,每天背着用洗衣粉袋子做成的书包来上课。每天上课认真听着我们的每句讲解,下课总是爱围在我们身边,问各种问题。他问我们:“妈妈为什么会走?”一个问题,让我们在场的所有人都要流泪,是啊,在这个幼小的心灵中,他不信崇高的母爱也会扭曲。他有心愿,他有期待。假如爸爸没有去世,假如妈妈还在身边……
一座小土房子呈现在我们的眼前,没有窗户。只有一扇低矮的门,他的奶奶早早迎在门口,一个干枯的老人,白发零乱的散落,脸上深深的纹理是岁月沧桑的见证,如弓一样弯曲的背,诉说着生活的艰辛。这也是一张满藏了情,充满了爱的弓啊!
奶奶拉着我们的手,把我们让进了这间低矮的屋子里。里边有一张床和一个柜子,柜子上面放着一些炊具,还有几张小凳子,和一盏15瓦的灯泡。这就是全部的家当,一面凹凸不平的墙上,张贴着这个小孩子在学校里获得的全部奖状。奶奶给我们做了一碗热汤面,里面漂着几点肥肉,而小孩子端着碗,总是把那仅有的一小块肉撇开,不忍心吃掉。奶奶的碗里呢?除了汤,几乎没有什么。
望着孩子喜悦的眼神,望着奶奶那苍老的脸,望着这个贫困的家,我哽咽了。眼泪滴进了热汤面的碗里,激起了一个又一个的涟漪……
我们将随行带来的捐赠的衣物都送给了奶奶,还给了她这个命苦的小孙子一些笔记本和铅笔。捧着这些东西,老人落泪了。一个劲的念叨着,“干啥花这么多钱,买这么多的衣服?”我们赶忙安慰老人,说这只是我们的一点心意,我们带来的这份爱来自社会,来自遥远的天津人民。
之后,她和我们聊起了家里的近况,她说,“家里有地,每年有点收成,生活还算过得去。小孙子也非常懂事,非常好学。”从这些话语中,我们能看出,虽然生活苦了些,但是她对生活依然充满希望。但是后来,她的一句“要是有一天我死了,我这小孙子怎么办?”使我们又一时语塞了。是啊,眼前这位八旬的老人,是小孩子唯一的依靠,万一哪天老人走了,而小孩还没有长大……但是现在,我们只有默默的为这祖孙俩,祝福……
该走了,山村的夜晚还是有些凉,借着弯月的一些光亮,我们和奶奶告别。“孩子们,你们一定要记得回来,要是我还活着,还要给你们煮上一碗热汤喝……”我们无语,只是紧紧的抓住老人的手,狠狠的点头。
走在回家的路上,我回头看了一下,月光下,一高一矮的祖孙。似乎能看见,有晶莹的东西在月光下闪亮,能看见老人那凌乱的头发随风飘荡。我转过头去,却再也忍不住深藏在心里的泪水。是的,大爱无言……
4.怎么写社会调查纪实
调查报告是对某项工作、某个事件、某个问题,经过深入细致的调查后,将调查中收集到的材料加以系统整理,分析研究,以书面形式向组织和领导汇报调查情况的一种文书。
调查报告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写实性。调查报告是在占有大量现实和历史资料的基础上,用叙述性的语言实事求是地反映某一客观事物。
充分了解实情和全面掌握真实可靠的素材是写好调查报告的基础。 (二)针对性。
调查报告一般有比较明确的意向,相关的调查取证都是针对和围绕某一综合性或是专题性问题展开的。所以,调查报告反映的问题集中而有深度。
转载请注明出处育才学习网 » 寻访纪实怎么写(红领巾寻访日记怎么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