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口诵掌船法古文翻译
从前有个富豪人家的儿子,有一次和一些商人到海中去采珍宝。
这个富豪的儿子,能够非常流利地背诵航海时驾船的方法,比如到了旋涡、逆流、急流或是有礁石的地方,应该怎么掌船,怎么端正方向,怎么停住等等。他告诉众人说:“航海掌船的方法,我都懂得。”众人听后,都很相信他的话。
船已经航行到海洋中了,没过多少时间,船老大忽然得急病死了。这时,那个富豪的儿子就理所当然地担任了掌船的职务。到了洄水和急流的地方,他高声背诵,这里应该这么掌握,这么正方向。可是船仍在原处回旋颠簸,不能驶向采珍宝的地方。最后,全船的商人都淹死在海水里了。
【原文】
昔有大长者子,共诸商人入海采宝。
此长者子善诵入海捉船方法,若入海水漩洄流矶激之处,当如是捉,如是正,如是住。语众人言:“入海方法,我悉知之。”众人闻已,深信其语。
既至海中,未经几时,船师遇病,忽然便死。时长者子即便代处。至洄驶流之中,唱言,当如是捉,如是正。船盘回旋转,不能前进,至于宝所。举船商人没水而死。
(选自《百喻经》)
【评说】
《百喻经》引用这个故事说明,“虽诵其文,不解其义,种种方法实无所晓。”对于种种方法要真正“解其义”,就必须付诸实践。只有在实践中进行与学习相对的操练,才能真正理解并掌握这些方法。
2. 印字古文怎么写
基本字义
1. 助词,表示领有、连属关系:赤子~心。
2. 助词,表示修饰关系:缓兵~计。不速~客。莫逆~交。
3. 用在主谓结构之间,使成为句子成分:“大道~行也,天下为公”。
4. 代词,代替人或事物:置~度外。等闲视~。
5. 代词,这,那:“~二虫,又何知”。
6. 虚用,无所指:久而久~。
7. 往,到:“吾欲~南海”。
详细字义
〈动〉
1. (会意。象艹过屮。枝茎益大。本义:出,生出,滋长)
2. 同本义 [grow]
之,出也。象艹过屮,枝茎益大有所之,一者,地也。——《说文》
如语焉而未之然。——《礼记》。俞樾平议:“此之字乃其本义。未之者,未出也。”
3. 往,朝某方向走,到…去 [go to;leave]
之,适也。——《广雅》
自伯之东。——《诗·卫风·伯兮》
之沛公军。——《史记·项羽本纪》
之虚所卖之。(“虚”同“墟”)——唐· 柳宗元《童区寄传》
佯狂不知所之者。——明· 张溥《五人墓碑记》
吾欲之南海,何如?—— 清· 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
4. 又如:之如(前往);之往(去;到);之官(上任;前往任所);之国(前往封地);之适(前往)
1. 指示人或事物,相当于“这个”“那个” [this;that]
宣王说之。(之:指南郭处士来吹竽。)——《韩非子·内储说上》
虎因喜,计之曰。(之:这,指上文所说驴生了气只能踢的情况。)——唐· 柳宗元《三戒》
当分明记之。(之:指共读情景。)——清· 袁枚《祭妹文》
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之:代词,指天下事。)——清· 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
2. 又如:较之中学时代;因之,他将自己的整个心血都放了进去
3. 指代人或事物的名称,相当于他、她、它、他们 [he;her;it;they;them]
郑商人弦高将市于 周,遇之。——《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4. 又
蹇叔哭之。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之”是指示代词,指代“巫医乐师百工”。)——唐· 韩愈《师说》
5. 又如:取而代之;战而胜之;为之感叹;使之顺利发展;与之见面
6. 指示代词,相当于“其”、“他的”、“其他的” [its;his;other]
纣王令推上法场,斩之老母。——《武王伐纣平话》
〈助〉
1. 的 [of]
2. 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表示领属关系或一般的修饰关系
谢庄少年之精技击者。—— 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开火者,军中发枪之号也。
3. 又如:钟鼓之声;一家之长;原因之一;夫子之文章
4. 用于主谓结构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吾见师之出。——《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5. 用于实词与介词之间
口之于味,有同耆也。——《孟子》
〈形〉
1. 具有字母S的形状的,“之”字形 [zigzag]。如:之江(江流曲折如“之”字者);之字路(曲折如“之”字形的路)
······································
说行天下 是非常不错的小说网站大全,你值得拥有。
3. 足 的古文写法
本意未写
1、支撑器物的脚。
如此则荆、吴之势强,鼎足之形成矣。——《资治通鉴》
2、充实;完备;足够。
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3、富裕的。
民不足而可治者自古及今未之尝闻。——贾谊《论积贮疏》
4、使满足
皆不足用。——明·魏禧《大铁椎传》
5、重视
法礼足礼,谓之有方之士。——《荀子·礼论》
6、值得
不足为外人道也。——晋·陶渊明《桃花源记》
4. 古文《仲淹掌学》翻译
范仲淹(嗜号为文正公)在睢阳担任学官的时候,有个孙秀才在路上拜见他,范仲淹送给他一千钱。
第二年,孙秀才又在睢阳路边拜见他,范仲淹又送给他一千钱,并问他:“为什么一直在路边讨要钱财呢?孙秀才脸色戚然地说:无法供养老母亲,如果每天讨得一百钱,就能够供养她了。范仲淹说:“我看你的言谈举止,不想一个乞讨的人。
这样过了二年,你能讨得多少钱,却荒废了许多学业。我今天收录你在学校任职,每月可以得到三千钱来供养母亲,你能安心做学问吗?孙秀才高兴得赶紧行礼。
范仲淹于是传授他《春秋》,而孙秀才勤奋学习,日以继夜,行为也端正谨慎,范仲淹很喜欢他。第二年,范仲淹离开睢阳,孙秀才也告辞回家了。
后来过了十年,范仲淹听说泰山下有个叫孙明复的先生给学生讲授《春秋》,他道德高尚,朝廷把他召到太学,原来是从前向范仲淹讨钱的孙秀才。范仲淹叹息说:“贫穷对人的拖累太大了,徜若天天讨米一直到老,就算是像孙明复一样好的人才,也将会被湮没而不会被世人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