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徒”这个姓是怎样来的
中国一共有多少姓氏?不同时期的统计数字不一样: 汉代应劭《风俗通》收录近500个。
唐代林宝《元和姓纂》收录1232个。 宋代郑樵《通志·氏族略》收录1745个。
元代马端临《文献通考》收录3736个。 明代王圻《续文献通考》收录4657个。
今人陈历甫最近编写出的《中华姓氏书法大辞典》收录10129个,其中汉族姓氏8000多个,少数民族姓氏2000多个。据《中国新闻出版报》2001年1月15日的最新报道,如今陈历甫掌握的古今中华姓氏数目已达到15142个,创下了姓氏收集数量之最。
最常用的姓氏有多少? 所谓“常用姓氏”也是一个在一定历史时段和区域范围内的相对性概念。如通行的《百家姓》版本共收438个姓氏,只能看作是北宋初年汉民族范围内的常用姓氏。
明代初年翰林编修吴沈奉旨编纂《皇明千家姓》,共收1968个姓氏,则是当时的常用姓氏。现在搞姓氏学研究的人,多以中国科学院遗传研究所杜若甫和袁义达先生的研究成果为权威性的说法。
杜、袁两人根据国家统计局提供的1987年大陆人口的随机抽样资料以及台湾的姓氏统计资料,经过计算机处理,确定中国人的姓氏为11969个,其中单姓5327个,复姓6642个(绝大多数为少数民族姓氏);目前仍在通用的汉姓约3050个,按其所属人口多少为顺序,排在前100位的姓氏是: 表22:现代中国前百位“大姓” 1.李 2.王 3.张 4.刘 5.陈 6.杨 7.赵 8.黄 9.周 10.吴 11.徐 12.孙 13.胡 14.朱 15.高 16.林 17.何 18.郭 19.马 20.罗 21.梁 22.宋 23.郑 24.谢 25.韩 26.唐 27.冯 28.于 29.董 30.萧 31.程 32.曹 33.袁 34.邓 35.许 36.傅 37.沈 38.曾 39.彭 40.吕 41.苏 42.卢 43.蒋 44.蔡 45.贾 46.丁 47.魏 48.薛 49.叶 50.阎 51.余 52.潘 53.杜 54.戴 55.夏 56.锺 57.汪 58.田 59.任 60.姜 61.范 62.方 63.石 64.蛔 65.谭 66.廖 67.邹 68.熊 69.金 70.陆 71.郝 72.孔 73.白 74.崔 75.康 76.毛 77.邱 78.秦 79.江 80.史 81.顾 82.侯 83.召 84.孟 85.龙 86.万 87.段 88.雷 89.钱 90.汤 91.尹 92.黎 93.易 94.常 95.武 96.乔 97.贺 98.赖 99.龚 100.文 这是就全国范围而言,如果分地区统计的话,情况又不一样了。如20世纪70年代的台湾地区的通用汉姓为1027个,排在前100位汉姓顺序是: 表23:台湾前百位“大姓” 1.陈 2.林 3.黄 4.张 5.李 6.王 7.吴 8.蔡 9.刘 10.杨 11.许 12.郑 13.谢 14.郭 15.赖 16.曾 17.洪 18.邱 19.周 20.叶 21.廖 22.徐 23.庄 24.苏 25.江 26.何 27.萧 28.罗 29.吕 30.高 31.彭 32.朱 33.詹 34.胡 35.简 36.沈 37.施 38.柯 39.卢 40.余 41.翁 42.潘 43.游 44.魏 45.颜 46.梁 47.赵 48.方 49.孙 50.钟 51.戴 52.杜 53.连 54.宋 55.邓 56.曹 57.侯 58.温 59.傅 60.蓝 61.姜 62.冯 63.白 64.涂 65.蒋 66.姚 67.卓 68.唐 69.石 70.汤 71.马 72.巫 73.汪 74.纪 75.董 76.田 77.欧 78.康 79.邹 80.尤 81.占 82.薛 83.严 84.钟 85.程 86.龚 87.丁 88.童 89.黎 90.金 91.韩 92.钱 93.夏 94.袁 95.倪 96.阮 97.柳 98.毛 99.骆 100.口 两份资料互相比照,便能看出通用姓氏的地方性特色。
最使台湾同胞产生强烈认同感的是,这份姓氏排序,几乎就是福建、广东地区姓氏排序的翻版,因而成为“台湾与大陆两地的居民自始至终都是血肉相连的最具体说明”(彭桂芳《“唐山过台湾”的故事》)。 上海的姓氏使用情形,也是自成特色。
据调查,至1997年底,上海共有传统姓氏1340个,其中单姓1304个,复姓36个,此外还有为数甚多的联壁姓氏和外国姓氏,这与一部分上海人观念上的“前卫”以及涉外婚姻的增多大概有些关系。排在前100位的姓氏是: 表24:上海前百位“大姓” 1.张 2.王 3.陈 4.朱 5.徐 6.李 7.沈 8.周 9.陆 10.吴 11.顾 12.杨 13.黄 14.刘 15.孙 16.赵19.施 20.唐 21.钱 22.曹 23.蔡 24.姚 25.潘 26.马 27.蒋 28.商 29.许 30.俞 31.丁 32.倪 33.何 34.宋 35.夏 36.袁 37.龚 38.郑 39.叶 40.严 41.范 42.林 43.冯 44.戴 45.郭 46.陶 47.谢 48.董 49.汤 50.薛 51.方 52.姜 53.邵 54.韩 55.秦 56.汪 57.季 58.盛 59.庄 60.邱 61.毛 62.罗 63.程 64.郁 65.杜 66.瞿 67.吕 68.葛 69.傅 70.江 71.苏 72.彭 73.奚 74.章 75.任 76.余 77.石 78.卢 79.殷 80.凌 81.乔 82.史 83.钟 84.萧 85.梁 86.费 87.华 88.仲 89.邹 90.包 91.魏 92.崔 93.卫 94.洪 95.侯 96.翁 97.樊 98.虞 99.孟 100.康 (资料来源:卢志新《上海姓氏知多少》,原载《上海滩》2000年第1期) 从上表可以看出,如朱、张、顾、陆、沈、钱等位居前列的姓氏,都是上海历史上的“著姓”;而像曾、孔、贾、阎这些在全国范围来说都是位居前列的大姓,在上海却均在百名之外。
2. 姓氏会怎么写
会姓 guì(ㄍㄨㄟˋ),
明朝初期,朱元璋从山西洪洞大槐树迁民之后,会氏后裔大体分布于鲁、冀、津、皖等地。
第一个渊源
源于姬姓,出自上古陆终之子帝乙之后求言的封地,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
据史籍《风俗通》记载:“陆终之子帝乙之后。汉武阳令会栩。”据史籍《世本》记载:“陆终第四子会人之后。”在史籍《姓氏急就篇·下》中记载:“陆终子求言,封于郐。郐仲为郑所灭,后以为氏。”在史籍《通志·以国为氏》中记载:“郐氏,或去邑为会氏。”在文献《中国古今姓氏大辞典》中记载:“此以名为氏。陆终,相传为祝融氏,颛顼帝之裔。” 郐氏族人,后去邑取会为姓氏,称会氏。因为陆终、颛顼都是黄帝后裔,所以这一支会氏,系出古老的黄帝。
第二个渊源
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郑国君主郑伯之后,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
据史籍《路史》记载:“郑伯之后。”郑伯之后食采于郐邑,因以为氏。因为郑国系姬姓诸侯国,所以这一支会氏,也是黄帝后裔。
第三个渊源
源于姬姓,出自皋陶氏后裔偃姓之国,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
据史籍《姓考》记载:“偃姓之国,皋陶氏之后。”有迁徙入郐者,因以为氏。因为皋陶氏出自黄帝,所以此支会氏亦是黄帝后裔。
第四个渊源
源于姜姓,出自春秋时期齐景公之臣会谴,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据史籍《元和姓纂·十四泰》记载:“郐仲之后,避难去邑为氏。”
齐景公姜杵臼之时,庭下有大夫会谴。
当时齐景公得了疟疾,整整一年了还没有完全痊愈。他便召见会谴、梁丘据、晏子来询问,说:“我的病越来越厉害了,我派史官固和祝官佗朝拜山川宗庙,祭祀用的猪牛羊三牲和美玉,没有不准备好的,所用的数量常常比祖先齐桓公时候还要多,齐桓公如果用一份,我就用两份。但我的病不但没有好转,反而越来越厉害了,我想杀掉史固和祝佗这两个人让上帝高兴高兴,可以吗?”
会谴、梁丘据都说:“行!”而晏子却不回答。
齐景公问:“晏子,你认为怎么样?”
晏子说:“您认为向神祈祷是有好处的吗?”
齐景公说:“是的。”
晏子说:“如果认为祈祷有好处,那么诅咒也就有害处了。您疏远辅弼您的人,忠臣被阻塞,规劝的话不能让他们说出来。我听说,身边的大臣沉默不语,远方的大臣哑口无言,众人的言论可以使金属熔化。现在从聊县、摄城以东,姑水、尤水以西,这一带的人民众多,老百姓中在上帝面前憎恶、怨恨、诽谤、诅咒您的很多很多。一国的人诅咒,两个人祈祷,即使是善于祈祷的人也不能取胜啊。况且,祈祷的人如果说真实情况,就是批评我们国君的过失;如果隐瞒过失,就是欺上帝。上帝如果神灵,就不可以欺他;上帝不神灵,祈祷也就没有益处。希望您明察。不这样,对没有罪的人施加刑罚,是夏、商灭亡的因。”
齐景公说:“您真善于解决我的疑惑啊,提升您的官职!”
于是,齐景公下令会谴不再管理齐国的政事,梁丘据不再管理接待宾客的事,而让晏子兼管。晏子却推不肯接受,齐景公坚持如此,晏子接受后,会谴、梁丘据便告退了。
晏子兼管了会谴、梁丘据的政事之后,过了一个多月景公的病好了。
会谴的后裔子孙后来以先祖名字为姓氏,称会氏。汉朝时期有武阳令会栩,明朝正德年间有雩都丞会同,都是会谴的后裔。
第五个渊源
源于鲜卑族,出自古鲜卑族谷浑氏部族,属于以部族名称汉化为氏。
古鲜卑族谷浑部,亦称谷会氏、浑氏、谷氏。后在北魏孝文帝拓拔宏的实施汉化改革政策后,多改为汉字单姓谷氏,亦有改汉字单姓会氏者,读音改作guì(ㄍㄨㄟˋ)。
该支会氏后有入回回者,为回族会氏。
3. 姓氏wo怎么写
沃 Wò
姓源出有二:
1、源出子姓,商王沃丁的后人,以祖名为氏。起源于商代,殷商的第六世帝王名沃丁,是太甲的儿子。相传,太甲曾因不理朝政而被大臣伊尹放逐曲沃,三年后,他悔悟改过,又被接回复位,励精图治,国日强盛。太甲死后,沃丁即位,在位19年,商朝更加强大。沃丁死后,其后世子孙有的就用他的名字“沃”作为自己的姓氏。殷人之后建立宋国,宋与商则为一音之转。
2、周代宋国是君微子启之后,以地名为氏。据《姓氏考略》载,沃氏先祖以沃州(今地不详)地名为姓。沃姓望族居今山西省太原市曲沃一带。
得姓始祖:沃丁。关于沃姓,一说是以王父字为氏,说沃姓是商太甲沃丁之后。这方面的论调可以从《风俗通》、《名贤氏族言行类稿》和《尚友录》三书中得到印证。另一说是,以地为氏,《姓氏考略》提及沃氏先祖“以沃州为氏。”根据史载,殷商君主太甲在位33年而卒,王位由其子沃丁继承,而这位殷商的第三代君主,正是后世沃氏家族的得姓始祖。由此看来,沃氏家族不管是“以王父字为氏”,还是“以地为氏”,长久以来都是以长江流域为主要繁衍中心,至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望族居太原郡(今山西省太原市)。沃氏后人奉沃丁为沃姓的得姓始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