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李白《望天门山》写的是哪里
天门山,古称云梦山、嵩梁山,是张家界最早被记入史册的名山。三国吴永安六年(公元 263 年),嵩梁山忽然峭壁洞开,玄朗如门,形成迄今罕见的世界奇观——天门洞,从此而得名天门山。
天门山距张家界市区仅 8 公里 ,海拔 1518.6 米 ,山体四周绝壁,拔地临空,气势冲天,发育着成熟的喀斯特岩溶地貌。于高绝奇险中更见秀丽宜人,历来成为名人宦仕的景仰之地,文化底蕴极为深厚,是张家界的文化圣地,被尊为“张家界之魂”,有“湘西第一神山”的美誉。
天门洞位于天门山山体的中上部,是世界上最高海拔的天然穿山溶洞,海拔 1300 米 ,其高 131.5 米 ,宽 57 米 ,深 60 米 。它南北对开于千寻素壁之上,扶摇而通天,似明镜似天门镶嵌于蔚蔚天幕之上,终年吞云吐雾,蔚为壮观中更加神秘莫测 。“天门洞开云气通,江东峨眉皆下风”元朝的著名诗人张兑曾这样赞叹,磅礴的气势由此可见。
1700 多年来,这一道奇绝天下的胜景吸引着无数的探访者趋之若骛。特别是在 1999 年,世界特技飞行大师架机穿越天门洞,在全球引发了轰动效应,收看现场直播的观众达到 8 亿之多。
天门山的山顶部分相对平坦,面积达到 2 平方公里,保存着完整的原始次生林,拥有世界罕见的高山珙桐群落,一年四季野趣盎然,宛如一座美不胜收的空中花园,一九九二年七月,天门山被国家林业部批准为张家界的第二个国家森林公园。
随着对天门山的开发力度不断加大,各项旅游设施和景区景点建设都基本齐备,有横跨崇山绝壁之上的天门山高山客运观光索道以 7455 米 世界罕见的长度和世界第一流的技术著称于世;蜿蜒迂回的通天大道以其穿行于山体绝壁之天险而成为天下第一公路奇观;蜿蜒于怪石林立、植被苍翠的原始空中花园中的游道更现曲径通幽的芬芳魅力。
其中天门山高山客运观光索道是天门山雄丽篇章的精华,它单线全长 7455 米 ,高差 1279 米 ,是世界上最长的单线循环式客运观光索道之一。它以张家界市中心的城市花园为起点,直达天门山顶的原始空中花园,最大爬坡角达 38.6 度,单程运行时间 28 分钟,犹如一道彩虹飞渡“人间” “天上”,又象一条巨龙腾翔素云苍穹,依山籍壁,拔地冲天,恢宏壮观。它不仅凝结了中外参建人员的智慧和汗水,也融合了当代索道工程最先进的科技成果,堪称当代索道工程建设中的一个奇迹,一个里程碑。
极具险绝奇观的天门山盘山公路——“通天大道”则是天门山的另一壮景。通天大道态势险绝,荡气回肠,更以蜿蜒迂回穿行于山体绝壁之天险而“堪称天下第一公路奇观”。它全长 10.77 公里 ,从标志门直达天门洞脚下,海拔从 200 米 急剧提升至 1300 米 ,共有九十九个弯,大道两侧绝壁千仞,空谷幽深, 180 度的急弯此消而彼长,层层叠起,中国书法协会常务副会长 沈鹏 先生走过通天大道后欣然为其题字“曲道通天”,字体遒劲挺拔,与通天大道的奇绝天下相融为一体。
而原始空中花园则更是野趣盎然、妙意横生,一路溶丘、钟乳广布,石林异现,野藤缠绕,奇石秀木结伴而生,处处皆成盆景。其间林石相间,形态各异,此长彼短,错综有致,参差成一处鬼斧神工的奇景。仔细观察品味,会发现它已完全脱去了那种拘泥于形态的美和韵,接踵而来的则是那种超乎于人的想象和神的授意的无以复加的神奇无端,再衬以林木石体本身所蓬勃出的生气和被覆的青苔,就这样一个童话故事中的天然盆景王国活生生呈现在了眼前。
更有“天门洞开、鬼谷显影、天门翻水、野拂藏宝、独角瑞兽、天门转向”等六个千百年来的难解之谜渲染着天门山扑朔迷离、神秘出尘的气氛。
立于天门之巅,舒极目去看云雾深处的奇峰异起、云卷云舒;聆细耳去听天界佛国的暮鼓晨钟、天籁清音;纵满怀 “一览众山小”的江山多娇、壮丽豪情;相信这便是畅游天门山的奇境极致和神韵所在了.
2. 《望天门山》这首诗怎么写的
望天门山 唐代: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译文 长江犹如巨斧劈开天门雄峰,碧绿江水东流到此回旋澎湃。
两岸青山对峙美景难分高下,遇见一叶孤舟悠悠来自天边。 扩展资料: 赏析 这首诗意境开阔,气魄豪迈,音节和谐流畅,语言形象、生动,画面色彩鲜明。
虽然只有短短的四句二十八个字,但它所构成的意境优美、壮阔,人们读了诗恍若置身其中。 诗人将读者的视野沿着烟波浩渺的长江,引向无限宽广的天地里,使人顿时觉得心胸开阔、眼界扩大。
从诗中可以看到诗人李白的豪放不羁的精神和不愿意把自己限在小天地里的广阔胸怀。
3. 望天门山是谁写的
望天门山
李 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注释]
1.天门山:位于安徽省和县与当涂县西南的长江两岸,在江北的叫西梁山,在江南的叫东梁山。两山隔江对峙,形同门户,所以叫“天门”。
2.楚江:即长江。古代长江中游地带属楚国,所以叫“楚江”。
3.至此回:长江东流至天门山附近回旋向北流去。
4.回:回旋。
5.出:突出。
6.日边:天边。
作者简介:李白(701-762),字太白,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写了大量歌颂祖国河山、揭露社会黑暗和蔑视权贵的诗歌。他的诗对后人有深远的影响。
4. 望天门山主要描绘的是什么的景色
《望天门山》这首诗描写了诗人舟行江中顺流而下远望天门山的情景:前两句用铺叙的方法,描写天门山的雄奇壮观和江水浩荡奔流的气势;后两句描绘出从两岸青山夹缝中望过去的远景。
这首诗出自唐代诗人李白的《望天门山》
原文如下: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白话译文:
天门山从中间断裂是楚江把它冲开,碧水向东浩然奔流到这里折回。两岸高耸的青山隔着长江相峙而立,江面上一叶孤舟像从日边驶来。
扩展资料:
这首诗写了碧水青山,白帆红日,交映成一幅色彩绚丽的画面。但这画面不是静止的,而是流动的。随着诗人行舟,山断江开,东流水回,青山相对迎出,孤帆日边驶来,景色由远及近再及远地展开。诗中用了六个动词“断、开、流、回、出、来”,山水景物呈现出跃跃欲出的动态,描绘了天门山一带的雄奇阔远。
描述了远古时代人们的生存状况,表现了原始社会中人们朴素唯物主义的思想感情。从中可以看到老子“小国寡民……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的影子。
语言简朴,叙事简练并结合抒情议论,开头四句连续使用排比句式,语势充沛。整首歌谣风格极为质朴,没有任何渲染和雕饰,艺术形象鲜明生动。歌者无忧无虑的生活状态、怡然自得的神情,都表现得十分自然真切。
穿过天门山的滔滔江水,奔流东去浩渺无际,从红日冉冉升起的天边,一条帆船朝天门山驰来。“日边来”,极言船来处之高远。写江水的绵远不直接点出水,而是写水上的船,让人们从“日边来”中去想象江水的渺远。
纵目远眺,天空无物。楚江碧水,烟波浩渺,孤帆红日,江山如画。这首诗意境开阔,气魄豪迈,音节跟谐流畅,语言形象,生动,画面色彩鲜明。
这首诗跟王之焕的《登鹳鹊楼》,一首是写黄河,一首是写长江,山川形势各有特点,而作品中的意境也不尽相同,但作为盛唐时期抒情诗歌的代表作,两者的共同处是,意境开阔,气象雄伟,充满了蓬勃的朝气和积极向上的力量。李白为唐人七绝之冠,最善于在有限的篇幅里创造。
由于末句在叙事中饱含诗人的激情,这首诗便在描绘出天门山雄伟景色的同时突出了诗人的自我形象--豪迈,奔放,自由洒脱,拘无束。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望天门山
5. 《望天门山》是哪位诗人写的
李白,苏轼 望天门山 第一句“天门中断楚江开”,着重写出浩荡东流的楚江冲破天门奔腾而去的壮阔气势。
它给人以丰富的联想:天门两山本来是一个整体,阻挡着汹涌的江流。由于楚江怒涛的冲击,才撞开了“天门”,使它中断而成为东西两山。
这和作者在《西岳云台歌》中所描绘的情景颇为相似:“巨灵(河神)咆哮擘两山(指河西的华山与河东的首阳山),洪波喷流射东海。”不过前者隐后者显而已。
在作者笔下,楚江仿佛成了有巨大生命力的事物,显示出冲决一切阻碍的神奇力量,而天门山也似乎默默地为它让出了一条通道。 第二句“碧水东流至此回”,又反过来着重写夹江对峙的天门山对汹涌奔腾的楚江的约束力和反作用。
由于两山夹峙,浩阔的长江流经两山间的狭窄通道时,激起回旋,形成波涛汹涌的奇观。如果说上一句是借山势写出水的汹涌,那么这一句则是借水势衬出山的奇险。
有的本子“至此回”作“直北回”,解者以为指东流的长江在这一带回转向北。这也许称得上对长江流向的精细说明,但不是诗,更不能显现天门奇险的气势。
试比较《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西岳峥嵘何壮哉!黄河如丝天际来。黄河万里触山动,盘涡毂转秦地雷。”
“盘涡毂转”也就是“碧水东流至此回”,同样是描绘万里江河受到峥嵘奇险的山峰阻遏时出现的情景。绝句尚简省含蓄,所以不象七古那样写得淋漓尽致。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这两句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上句写望中所见天门两山的雄姿,下句则点醒“望”的立脚点和表现诗人的淋漓兴会。诗人并不是站在岸上的某一个地方遥望天门山,他“望”的立脚点便是从“日边来”的“一片孤帆”。
读这首诗的人大都赞赏“两岸青山相对出”的“出”字,因为它使本来静止不动的山带上了动态美,但却很少去考虑诗人何以有“相对出”的感受。如果是站在岸上某个固定的立脚点“望天门山”,那大概只会产生“两岸青山相对立”的静态感。
反之,舟行江上,顺流而下,望着远处的天门两山扑进眼帘,显现出愈来愈清晰的身姿时,“两岸青山相对出”的感受就非常突出了。“出”字不但逼真地表现了在舟行过程中“望天门山”时天门山特有的姿态,而且寓含了舟中人的新鲜喜悦之感。
夹江对峙的天门山,似乎正迎面向自己走来,表示它对江上来客的欢迎。 题西林壁 苏轼由黄州贬赴汝州任团练副使时经过九江,游览庐山。
瑰丽的山水触发逸兴壮思,于是写下了若干首庐山记游诗。《题西林壁》是游观庐山后的总结,它描写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说理,指出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
开头两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实写游山所见。庐山是座丘壑纵横、峰峦起伏的大山,游人所处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景物也各不相同。
这两句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移步换形、千姿万态的庐山风景。 后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说理,谈游山的体会。
为什么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呢?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这必然带有片面性。游山所见如此,观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
这两句诗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启迪我们认识为人处事的一个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 这是一首哲理诗,但诗人不是抽象地发议论,而是紧紧扣住游山谈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借助庐山的形象,用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表达哲理,故而亲切自然,耐人寻味。
在众多的歌咏庐山的作品中,苏轼的西林寺题壁诗与李白《望庐山瀑布》同样著名。但两首诗的艺术构思却大不一样:李白通过香炉峰瀑布一处景色的描写,烘托庐山的磅礴气势,激发人们对祖国山河的热爱;苏轼则没有描写具体景特,而是概括抒写浏览庐山的总印象,从中揭发一种生活哲理来启发读者的思考和领悟。
这首绝句的长处不在于形象或感情,而在于富有理趣。面对雄伟壮丽的庐山,诗人不胜感叹地说:从正面看庐山,它是一道横长的山岭;从侧面看庐山,它是一座高耸的山峰。
你再从不同距离、不同高度去看吧,呈现在你眼前的庐山,都是各种互不相同的形象。我们为什么不能确切完整地把握庐山的真实面貌呢?只因为人在此山里面,眼界受到局限的缘故啊。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难道诗人所说的只是看山,所指的只是庐山一座山吗?普天下山山岭岭,哪一座不是看山角度不同,山势互不一样?宇宙间事事物物,又何尝不是立脚之点有别,观察结果各殊呢!对于一切事情,如果隐在它的圈子里面,就会不见全局,不明真相;只有客观地研究它的各个方面,才能取得正确的认识。这就是一句格言所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诗写得巧妙别致,深入浅出,充满智慧,我们读过以后,仿佛自己也聪明了一些。 这是一首诗中有画的写景诗,又是一首哲理诗,哲理蕴含在对庐山景色的描绘之中。
元丰七年(1084)春末夏初,苏轼畅游庐山十余日,被庐山雄奇秀丽的景。
6. 望天门山是一首什么诗 描绘的是什么
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一首七言绝句,全文为: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描写诗人舟行江中溯流而上,远望天门山(今安徽省当涂县境内)的情景。
前两句,描写天门山和水流的气势,磅礴大气看,后两句,“两岸青山相对出”逼真地表现了在舟行过程中“望天门山”时天门山特有的姿态,而且寓含了舟中人的新鲜喜悦之感。夹江对峙的天门山,似乎正迎面向自己走来,表示它对江上来客的欢迎。青山既然对远客如此有情,则远客自当更加兴会淋漓。“孤帆一片日边来”,正传神地描绘出孤帆乘风破浪,越来越靠近天门山的情景,和诗人欣睹名山胜景、目接神驰的情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