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石灰吟这首诗咋写
石灰吟(题画诗)
于谦 (明代著明诗人,字廷益,浙江钱塘人。)
千 锤 万 凿 出 深 山 ,
烈 火 焚 烧 若 等 闲 。
粉 骨 碎 身 浑 不 怕 ,
要 留 清 白 在 人 间 。
[简析] 这是一首托物言志诗。作者以石灰作比喻,抒发自己坚强不屈,洁身自好的品质和不同流合污与恶势力斗争到底的思想感情
简单的意思:石灰石经过千锤万凿才从深山中开采出来,用烈火焚烧也是件平常普通的事。粉骨碎身都不怕,要把自己的清白留在人间。
2.有关于《石灰吟》的诗
石灰吟 明·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注释】
(1)石灰吟:赞颂石灰。吟:吟颂。指古代诗歌体裁的一种名称(古代诗歌的一种形式)。
(2)千锤万凿:无数次的锤击开凿,形容开采石灰非常艰难。千、万:指撞击次数多,不是实指一千一万。锤,锤打。凿,开凿。
(3)若等闲:好像很平常的事情。若:好像、好似;等闲:平常,轻松。
(4)清白:指石灰洁白的本色,又比喻高尚的节操。人间:人世间。
【译文】
(石头)只有经过多次撞击才能从山上开采出来。
它把烈火焚烧看成平平常常的事,即使粉身碎骨也毫不惧怕,甘愿把一身清白留在人世间。
鉴赏
这是一首托物言志诗。作者以石灰作比喻,表达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
3.石灰吟的诗有那些
诗人朝代:明朝。
于谦(1398——1457年),字廷益,号节庵,浙江钱塘(今杭州)人,明代著名清官、民族英雄。明朝永乐年间进士,曾巡按江西,巡抚河南、山西,政绩卓著。正统十四年(1449),在蒙古族瓦剌部入侵,发生土木之变,明英宗被俘,明王朝危在旦息。于谦临危受命,任兵部尚书,提出“社稷为重君为轻”主张,力阻南迁,亲自指挥数十万军民进行了名扬青史的北京保卫战,击退瓦剌,挽狂澜于既倒,在中国历史上抒写了壮烈辉煌的一页。于谦加封少保,总督军务。英宗获释后发动夺门之变复辟,1457年2月,于谦以“谋逆”罪被冤杀于北京,1459年5月,义子于康将于谦遗骸安葬在杭州西湖南面的三台山麓。
【译文】
经历千锤万凿而出了深山,
经历烈火焚烧也如同平常一样。
即使粉身碎骨也完全不害怕,
只要留下清清白白在人间。
【赏析】
本诗选自《忠肃集》,为诗人年青时所作。这是一首咏物诗,但采用象征手法,字面上是咏石灰,实际借物喻人,托物寄怀,表现了诗人高洁的理想。前两句主要写石灰的烧制暗喻若要做不平凡的人,定要经历“千锤万击”,“烈火焚烧”般的考验。后两句议论是石灰的自白,点明石灰石甘愿经受此考验心态和原因:即使粉身碎骨也毫不惧怕,为的是要把清白的本色留在人间。本诗运用拟人手法,借物喻人,咏物言志,通过对石灰的赞美,表达了自己要以石灰为榜样,能经得起任何严酷的考验,做一个无比坚强、正直清白的人。于谦青年时代写的这首诗果真成了他一生的座右铭。
《石灰吟》背景资料:正统十四年(1449),蒙古族瓦剌部入侵,发生土木之变,明英宗被俘,明王朝危在旦息的时候,任兵部尚书的于谦,完全可以接受其他朝中政要的建议,将明都南迁。可考虑到京城百姓的安危,提出“社稷为重君为轻”主张,力阻南迁,亲自指挥数十万军民进行了名扬青史的北京保卫战,击退瓦剌,挽狂澜于既倒,在中国历史上抒写了壮烈辉煌的一页。而《石灰吟》也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完成的,可当英宗获释后发动夺门之变复辟后,1457年2月,于谦却以“谋逆”罪被冤杀于北京。于谦一生为国为民,早已把生死置之度外,《石灰吟》中的石灰不正是于谦的人生写照吗,而“吟”既是对于谦的赞美,也是对于谦的悲壮牺牲而感到惋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