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人文精神怎么写
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珍视,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而人文学科是集中表现人文精神的知识教育体系,它关注的是人类价值和精神表现。
从某种意义上说,人之所以是万物之灵,就在于它有人文,有自己独特的精神文化。核心思想在西文中,“人文精神”一词应该是humanism,通常译作人文主义、人本主义、人道主义。
狭义是指文艺复兴时期的一种思潮,其核心思想为:一,关心人,以人为本,重视人的价值,反对神学对人性的压抑;二,张扬人的理性,反对神学对理性的贬低;三,主张灵肉和谐、立足于尘世生活的超越性精神追求,反对神学的灵肉对立、用天国生活否定尘世生活。广义则指欧洲始于古希腊的一种文化传统。
按照我对这一传统的理解,我把人文精神的基本内涵确定为三个层次:一,人性,对人的幸福和尊严的追求,是广义的人道主义精神;二,理性,对真理的追求,是广义的科学精神;三,超越性,对生活意义的追求。简单地说,就是关心人,尤其是关心人的精神生活;尊重人的价值,尤其是尊重人作为精神存在的价值。
人文精神的基本涵义就是:尊重人的价值,尊重精神的价值。精神内涵一是人文精神是“对人的价值追求”,提倡人文精神与科学性的相容性,关怀的中心是现实生活中人的身心全面价值的体现。
二是人文指“区别于自然现象及其规律的人与社会的事物”,其核心是贯穿于人们思维与言行中的信仰、理想、价值取向、人文模式、审美情趣,亦即人文精神,认为人文精神是一个人、一个民族、一种文化活动的内在灵魂与生命。三是人文精神是把人的文化生命和人的文化世界的肯定贯注于人的价值取向和理想追求之中,强调人的文化生命的弘扬和人的文化世界的开拓,促进人的进步、发展和完善。
四是人文精神是人类不断完善自己、拓展自己、提升自己,自己从“自在的”状态过度到“自为”的状态的一种本事。五是人文精神是“一种关注人生真谛的和人类命运的理性态度,它包括对人的个性和主体精神的高扬,对自由、平等和做人尊严的渴望,对理想、信仰和自我实现的执著,对生命、死亡和生存意义的探索等。
2.文化素养怎么写
(一)、什么是文化?文化是一个内涵十分丰富的概念。
泛指一般知识、礼仪、习俗。它包括知识、科学、品德、情感、方式、方法、作风、文风、学风、纪律、机构、制度、传统、习 俗、生活、饮食、娱乐、休闲等。
包括人类所创造的全部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包括意识形态:政治、法律、道德、哲学、艺术、宗教等;包括国家和社会的组织机构和规章制度;包括人际关系、国际关系以及各种交往、交换、交流关系,还有人与自然的关系;包括人的文性、理性、修养、本质、形象等;包括人的文化品味。(二)、什么是素养?素养是平时经常有意识的学习、实践和修养,以及社会舆论、环境暗示的影响,从而使自己的知识、能力、作风、品德、胸怀、境界达到了一定的水平。
素养的养成,是在素质的基础上不断积累和沉淀的过程,不断理解和深悟的过程,不断提高和丰富的过程,不断完善和完美的过程。素养,不可能一蹴而就。
积极的素养,是综合性的,既是知识,又是能力,还是品德作风,又是胸怀境界。(三)、什么是文化素养?一、文化品味 (1)、一身正义、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始终一贯、实事求是,有智者的纯真;(2)、对人真诚、讲诚信、讲原则、无虚伪、无欺诈、有时尚之新风;(3)、创造性强,有新鲜味;(4)、思维方式奇特,有哲理味;(5)、人品正直廉洁,无腐败味;(6)、讲朴素、讲简洁、讲清淡、讲透明,无贵族味;(7)、有文学艺术修养、举止高雅,言谈能励志壮行,有新儒之风;(8) 心理健康、形象得体、方式灵活、谨慎;气质自然、性格稳健,得不狂,迁变不惊,见难不怕,临险无畏,决策果敢干练,对人有礼有节,凡而不凡,有光有色。
保持平常心,只求社会功利,不求个人功利,有高境界的坦荡之志。(9) 情真、心善、爱美、好学,有人气、有骨气、有志气,无气、恶阔气、忌俗气,形象清晰;(10) 风格成熟,有情与才的结合,朴实与高雅的结合,自然与修养的结合。
能强化自己的长处,能转化自己的短处。敢于直面问题,敢于追求完美。
风度从容,格调高雅,趣味高雅,追求净化,爱好时尚,倾向净化,敢斗困难,敢闯禁区,热爱自然,人生淡澄。能把物质利益、经济关系,人格化、高雅化,形象不俗。
二、知识视野 (1)、基本知识丰富;涉猎领域多、宽、新;(2)、有系统知识;有规律性知识;(3)、能解释常见的现象;能从常见现象中看出问题的症结;(4)、生活误区少;不是井底蛙。三、情感态度、人文情怀、生命观:情感的表现形式是感受和体验。
通过感受和体验,如果符合自己的需要,就会产生积极倾向和态度;如果不符合自己的需要,就会产生消极倾向和态度。其灵魂虽是心理,实是文化素养。
人文情怀,是对人报以充满人性人道的情意。符合情理的生命观:任何生命,都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都有生存、遗传、发展的要求和权利;都是人类的伙伴;人类有责任保护他们;人类的文化,不容加害他们;人类的觉悟,要善待他们与他们和谐共处。
也就是说:(1)、对先进事务和先进文化,要抱以满腔热情。(2)、自己能内化情绪,控制欲求,适应社会需要和限制。
(3)、力求自己的情感是德、智、体、美的完善结合,泛化、净化、单纯化,深刻稳定,对自己的追求,能天天坚持,终身不懈。(4)、识美丑,明是非,辨,知荣辱;有责任感、义务感和牺牲精神;爱真理、学英雄、争先进。
(5)、不被浪漫、低级、肤浅、粗糙、贫乏、庸俗的纵情所左右。四、审美情趣 (1)、追求真、善、美,反感假、恶、丑;(2)、对诗、书、画有基本修养;(3)、实践哲理与人生的结合;(4)、不求物趣,爱而无欲,只求理解与沟通,树立无私有光的形象;(5)情审理胜;不粗、不俗、不迷、不狂;(6)、崇敬英雄、羡慕义举、见贤思齐、造福创美。
五、思想观念 (1)、头脑清醒、冷静、理智;(2)、概念明确、准确、正确,认识符合客观实际;(3)、意识净化、现代化、有限进行;(4)、追求理想,关注社会;(5)、价值观净化,有社会性;(6)、尊土爱乡,保家卫国,尽心尽力,不辱使命;(7)、讲学习,讲劳动,讲实践,讲服务,讲创造,讲奉献;不比地位,不比财富,不比享受。六、道德修养,规则意识,诚信做人 道德修养,是知识文化的淀积。
社会是复杂的,必须要有一定的规范。为了立足社会,为了做一个符合自己理想的人,必须要有修养。
当今,规则意识,游戏规则特别热,这是道德的发展。人,无诚不真,无信不立。
人,要真诚可信和诚实守信,要推诚树信和竭诚置信,要开诚见信和坦诚取信。这既是传统美德,又是时尚规范,还受法律约束。
诚信能创造友谊,创造声誉,创造资本,创造成功,创造人生。无论你有多能、多强,只要无诚信,以票就否决了,就不再受欢迎了。
七、胸怀境界 (1)胸怀狭窄,境界低俗,必然自私自利,唯利是图,损人利己。抒展的胸怀,上升的境界——变小为大,敢负历史使命,有限生命可争无限风光;(2)、变求存为奉献,敢负社会责任,平凡人生能创非凡价值;(3)、识大体,顾大局,顺大势,求大同。
(4)**怀、高境。
3.人文化人文
楼主您好人文文化是关于精神世界的,它所追求的目标主要是满足人的精神世界的需要,满足个人需要与社会需要的终极关怀,是求善,简而言之,就是“应该是什么”。
人文文化是“为人之本”,一切危害人与社会的认识与活动,必须制止与消除。人文就是人类文化中的先进部分和核心部分,即先进的价值观及其规范。
其集中体现是,重视人,尊重人,关心人爱护人。简而言之,人文,即重视人的文化。
人文,是一个动态的概念。中国《辞海》中这样写道:“人文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
我们知道,文化是人类或者一个民族、一个人群共同具有的符号、价值观及其规范。符号是文化的基础,价值观是文化的核心,而规范,包括习惯规范、道德规范和法律规范则是文化主要内容。
人文是指人类文化中的先进的,科学的,优秀的,健康的部分。而且,其核心是指先进的价值观,其主要内容则是指先进的规范,对于社会而言,尤其是先进的法律和制度规范,对于社会成员而言尤其是先进的道德和习惯规范,对于青少年来说,首先体现在养成良好的习惯规范。
从文艺复兴的历史看,人文应该是重视人的文化。 概念上讲,可以这样认为,人文就是人类文化中的先进部分和核心部分,即先进的价值观及其规范。
其集中体现是,重视人,尊重人,关心人爱护人。简而言之,人文,即重视人的文化。
人文一词的中文,最早出现在《易经》中贲卦的彖辞:“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
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宋程颐《伊川易传》卷二释作:“天文,天之理也;人文,人之道也。
天文,谓日月星辰之错列,寒暑阴阳之代变,观其运行,以察四时之速改也。人文,人理之伦序,观人文以教化天下,天下成其礼俗,乃圣人用贲之道也。”
人文原来是指人的各种传统属性。 广义的讲人文就是人类自己创造出来的文化,自然就是原始的、天然的。
我国《辞海》称:“人文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现代人文思想含义 第一,“人本观念”,即“人本位”。
人是社会的中心,人是衡量社会的尺度,“本位”者,标准也,人是衡量一切的标准。从君王为标准,到人为标准,或者说,从“君本位”到“人本位”是人类社会的一次伟大革命,是人类价值观的一次伟大转变,是约翰 "洛克寻求社会规律的第一个伟大的发现。
改变标准的人,才是伟大的人。 约翰· 洛克用了《政府论》的整个上篇,差不多100页的笔墨,以详尽的事实,犀利的逻辑,打破了桎梏人类几千年的传统观念:“君权神授”。
正如哥白尼、牛顿把颠倒了的“地心说”颠倒过来,建立了“日心说”一样,洛克则把颠倒的“君本位”颠倒过来,建立了“人本位”的伟大学说。从此,确立现代人文思想的核心内容。
洛克打破“君本位”,建立“人本位”,即人权思想的锐利武器,就是理性。洛克比牛顿大十来岁,但是他是牛顿的好朋友,莫逆之交。
他深受牛顿的思想影响。牛顿是近代科学的集大成者,近代科学的诞生,给人类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观念:规律意思和理性思维。
洛克想,自然界如此有规律,有秩序,人类社会是不是也有它自身的规律呢?“人本位”就是他研究人类社会规律的第一个伟大发现。 由此可见,洛克在科学和人文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
科学为人文提供了理性的武器,而人文又为科学提供了发展的方向:科学始终造福于人类,而不要给人类造成伤害。 第二,“个人观念”,即承认和尊重个人的哲学观念,是针对“君王主义”或“君本位”而言的。
君王们,无论是古代的,还是现代的君王们,总是打着“国家”“天下”“组织”“集体”之名,行专制主义之实。所以,“个人观念”也是针对专制主义而言的。
是保护个人,反对专制的,特别是反对专制主义利用“国家”、“集体”、“组织”的名义侵犯个人的权利。在这里,对于专制主义而言,个人是神圣的,是伟大的,是不容侵犯的。
在约翰 "洛克们眼里,“人权”包括三个相关联的基本思想:第一,人权就是指个人的权利。第二是人权是生命权、自由权和财产权三者不可分离的权利,“不可分离”,也就是三种权利一个也不能少,只讲生存权,不讲自由权,岂不成为动物保护法了,第三,人权是不可代替的,也是不可代表的,属于个人自己的权利,而且是天赋的权利,生而有之的权利。
人权是天赋的,是原生的,是生而有之的。而政府的权利,是人们为了更好的保护自己的人权,自愿联合起来,授予的,是后天的,而且人民如果认为必要,比如人权得不到这个政府的保护的时候,可以随时收回政府的权力。
“个人观念”,就是个人是根本,个人的生命权、自由权和财产权,及其这种权利能否得到保护,是衡量一切,包括组织、社会、尤其是政府的根本。孰轻孰重,孰本孰末,在一些国家,把它搞颠倒了。
所以,个人的权利,常常并且是轻易的被剥夺了,还误认为是“顾全大局”,“牺牲小我”,是讲“道德”。结果,代表“大局”、“大我”的政府,政府官员,就可以堂而皇之、肆无忌惮的去“代表”他人的利益。
结果,腐败成风,民无宁时。 “个人观念”说得再简单一点,就是个人重于政府,人权大于主。
4.如何写一篇征文:科学、人文、生活
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珍视,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而人文学科是集中表现人文精神的知识教育体系,它关注的是人类价值和精神表现。从某种意义上说,人之所以是万物之灵,就在于它有人文,有自己独特的精神文化。
人文精神不仅是精神文明的主要内容,而且影响到物质文明建设。它是构成一个民族、一个地区文化个性的核心内容;是衡量一个民族、一个地区的文明程度的重要尺度。一个国家的国民人文修养的水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民教育中人文教育的地位和水平。(《21世纪素质教育系列教材——艺术的意蕴》,陈旭光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在西文中,“人文精神”一词应该是humanism,通常译作人文主义、人本主义、人道主义。狭义是指文艺复兴时期的一种思潮,其核心思想为:一,关心人,以人为本,重视人的价值,反对神学对人性的压抑;二,张扬人的理性,反对神学对理性的贬低;三,主张灵肉和谐、立足于尘世生活的超越性精神追求,反对神学的灵肉对立、用天国生活否定尘世生活。广义则指欧洲始于古希腊的一种文化传统。按照我对这一传统的理解,我把人文精神的基本内涵确定为三个层次:一,人性,对人的幸福和尊严的追求,是广义的人道主义精神;二,理性,对真理的追求,是广义的科学精神;三,超越性,对生活意义的追求。简单地说,就是关心人,尤其是关心人的精神生活;尊重人的价值,尤其是尊重人作为精神存在的价值。人文精神的基本涵义就是:尊重人的价值,尊重精神的价值。(周国平教授在国家行政学院的讲演)
人文本体是人文精神的核心。人文精神是对人生价值和意义的观照,何谓人文精神,它有何特征?徐志坚在<;人文精神的时代内涵与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中所说:“人文精神的核心是人们关于“人应当如何生活”,“人之为人的价值标准”等一系列命题的自我意识,这便是人文本体,人文本体是决定着人文世界向正确方向发展的客观依据。” 而人文本体——人文精神的核心也正是不同时代和历史背景下使用的人文精神的概念和内涵有所区别的关键。因此,在不同的时代,人文精神的特点和重点是不同的,它反映的是在特定时代背景下人们的价值观、人性观、时代精神的集中反映。
那么什么是人文?科学与人文是什么关系?社会科学是不是人文?文学艺术是不是人文?在今天的社会,我们看到,不仅理工科的学生,往往有知识,缺人文,社会学科的,甚至学文学艺术的学生也往往有知识、有艺术,缺人文!
人文,是一个动态的概念。从一般的意义上讲,比如我国《辞海》中就这样写道:“人文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我们知道,文化是人类,或者一个民族、一个人群共同具有的符号、价值观及其规范。符号是文化的基础,价值观是文化的核心,而规范,包括习惯规范、道德规范和法律规范则是文化主要内容。“各种”文化现象,显然就包括了先进的和落后的,科学的和愚昧的,优秀的和次劣的,健康的和病态的。
葛红兵对则说:人文思考从根基处说是一种对存在的抽象玄思。实际上,Humanity (“人文”———在中国并没有词源学基础) ,它的根本性观念是从类的角度来思考人(Human beings considered as a group ;the human race) ,思考人的存在根基,由此才会有下述超越性问题:人的本性、人的本源、人和大自然的关系、人和神的关系、人和人的关系。因为它把人作为类来思考,所以我们说它的思考是超越具体人伦事功,超越有限存在的。” _(葛红兵<;论人文精神的实质———兼及大学人文教育问题>;) 葛红兵谈的对人的 存在的超越性思考,就是我们常说的终极关怀。因为人文精神所涉及的是人的思考与关怀之极,所以其形成与变革无不深刻影响着一种文化和时代精神、民族精神的形成和发展。因为人文精神是对人的存在的超越性思考,因此,它能以形而上的特征直指人的生存本质,直探人的精神世界和心灵世界的核心,具有塑造人的精神世界的重要功用.而人文精神因为这一基本的内涵,获得了具有哲学意蕴的丰富深刻的内涵。具有了超越历史、时代和文化的永久的魅力。
5.以文化为题的作文怎么写
为民族文化中的精华,中国传统节日蕴含着丰富、深邃的人文内涵,是炎黄子孙共有的精神财富。
然而,随着农业社会向现代社会的快速转型,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发生了改变,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不再强烈:曾历经千年而不衰的文化积淀逐步流失,仪式感日渐淡化,节日正演变为简单的假日,或是商家吸金的噱头。在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渐次消逝的今天,如何善待每一个节日,让传统节日在现代社会中焕发生机,应成为我们关注的问题。
节日不仅仅是假日从XX年1月1日起,清明、端午、中秋增设为国家法定节假日,翻开了中国传统节日保护的新篇章。这一改变固然对保护民族传统节日起到了积极作用,却也面临着“鸡肋”的尴尬境地:文化传承的断层,导致增设假日的初衷并未真正实现,节日出现了“假日化”的趋势。
对于传统节日“假日化”的情况,中国文联副主席冯骥才指出,节日和假日是不同概念:假日是为了实现公民休息的权利,是一种福利,不包含特定的文化内涵。节日则大有不同,如春节,意味着全家团聚,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所以含有避邪、迎福的内容。
又如中秋节,表达了人们对团圆的渴望。增设传统节日为法定假日,是为了创造条件让民众更好地度过这个节日,而不仅仅是增加了休息日那么简单。
被“瘦身”的文化内涵中国传统节日习俗多种多样,如春节的祭灶、扫尘、放鞭炮、贴春联、挂年画,端午的祭祀、划龙舟、悬艾叶菖蒲,清明节的踏青、插柳等,人们通过这些行为表达愿望、敬畏自然、亲近血缘、怀念祖先、体现价值观,它们也是节日文化的重要支撑。然而,在现代文明背景下,节庆活动的简化导致仪式感淡漠,节日文化内涵大打折扣。
城市化进程令大多数百姓住进了鸽子笼似的高楼,赏月的理想环境已不复存在。至于七夕,被扭曲为“中国情人节”;重阳,对于年轻人来说越发陌生……无怪乎有人惊呼,中国传统节日似乎就剩下饮食文化了,中秋节、端午节更是被戏称为“月饼节”、“粽子节”。
对于一个民族来说,传统节日具有增强凝聚力、树立核心价值观、加深文化认同的重要作用,是集体的文化记忆。如何拯救这些流传千年、意蕴丰富的文化记忆,让它们在新时代重现活力,是近年来包括专家学者、普通百姓在内的全社会关注的问题。
东南大学艺术学院教授陶思炎说:“节日文化产业的发展与传统节日风俗的传承可以并行不悖,不一定构成前者对后者的破坏,而是一种对节日文化生活的适时补充。把‘产品’、‘产业’与‘传统节日’相提并论,既顺应了时势的需要,也体现了文化创新精神。”
拓宽民众了解节日文化的渠道,也是值得探讨的问题。据调查报告显示,超过八成的被访者主要通过“老一辈说的”这一途径了解中国传统节日,选择“媒体上了解”的仅占四成;同时,近七成受访者呼吁,网络、电视、报纸、杂志、书籍等媒体要担起文化责任,加大宣传力度和广度,营造更积极的节日气氛一、迷江南三月,鹰飞草长,碧空万里,花发满枝,枝头围绕着许许多多舞动的生命,那是蝴蝶!看,它们像一朵朵飞舞的花儿,在风中嬉戏,在花间流连,在香气中沉醉。
看到它们,连我都深深陶醉了,不禁轻声哼唱起那首《化蝶》来:碧草青青花盛开,彩蝶双双久徘徊,千古传诵深深爱,梁山伯与祝英台……恍惚中,仿佛看到了书院中称兄道弟的山伯与英台,又好像是十八相送中那难舍难分的情景。突然,一阵风雨袭来,无情地打残了枝头的花朵,望着满地坠落的蝴蝶,泪眼朦胧里看到英台身着嫁衣跳了下去,那里正站着她的心上人——山伯……风雨过后,彩虹出现,我看到无数只蝴蝶从那最深的花丛里飞起……我迷了,迷在这化蝶梦里,更迷在祖国这优秀的传统文化里。
二 、幻红楼深处,是谁在叹息?独自吟着“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我不禁感叹:好一个谁解其中味!多愁善感的林戴玉,大家闺秀薛宝钗,活泼性急而又爱嚼舌根的史湘云,还有那世外仙人妙玉……一个个同是日月精华的奇女子,在作者的笔下展现,鲜活而又呼之欲出。想那怡红公子贾宝玉生在这温柔富贵乡中,该是何等幸福啊!但最终他选择脱离世俗,归彼大荒,岂不是作者在昭示我们:生命需要过程,人生的选择更要从灵魂出发。
梦入红楼,看到烈火烹膏的奢华,体味到人间冷暖的辛酸。感受到“千红一哭,万艳同悲”的悲凉,领会到作者的苦心,于是像贾宝玉般超脱、顿悟。
吟着“质本洁来还洁去”,梦中的我,逐渐幻化,化作一株绛珠草陪伴在林妹妹的身边……祖国的文化是这样 的精深,让我在梦中沉醉,不愿醒来。三、醒梦终于还是醒了。
一梦千寻,寻找到了许许多多,寻到了祖国优秀的文化,寻到了心中的淡泊与宁静。醒来后环顾四周,灯火辉煌,人民安居乐业,国家正在一步一步的前进,心中欣喜万分。
看那北京古老的建筑仍如昨日般鲜活,新生的“鸟巢”和“水立方”不仅体现了中国传统的“天圆地方”的思想,更昭示这我们伟大的祖国将不断繁荣富强,优秀的文化将传遍四面八方!我想,我是从梦中笑醒的吧。我打江南走过肖娅泱泱大国,五千年文明,中国的传统文化犹如春。
6.人文是什么意思(我是高一学生,请说简单一点,谢谢了)比如说人
人文就是人类文化中的先进部分和核心部分,即先进的价值观及其规范。
其集中体现是:重视人,尊重人,关心人,爱护人。简而言之,人文,即重视人的文化。
人文,是一个动态的概念。《辞海》中这样写道:“人文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
我们知道,文化是人类或者一个民族、一个人群共同具有的符号、价值观及其规范。符号是文化的基础,价值观是文化的核心,而规范,包括习惯规范、道德规范和法律规范则是文化的主要内容。
人文是指人类文化中的先进的、科学的、优秀的、健康的部分。广义讲,泛指文化;狭义讲,专指哲学,特别是美学范畴。
人文分类:文化、艺术、美学、教育、哲学、国学、历史、法律(俗称规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