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假如你是一位语文老师,请从给出的课文中任选一篇,写一段导语再别
《再别康桥》宛如一曲优雅动听的轻音乐,诗人对康桥的爱恋,对眼前的无可奈何的离愁随着优美的节奏涟漪般荡漾开来,契合着诗人感情的潮起潮落,有一种独特的审美快感。让我们一同走近这位伟大的诗人,一同走进诗人所创设的梦幻般的意境。
《荷塘月色》是现代抒情散文的名篇,寄托了作者向往于未来的政治思想。文章写了荷塘月色美丽的景象,含蓄委婉地抒发了作者心中对现实的不满,他渴望自由,想超脱现实而不能,像是粼粼的水波久久无法平静。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去体会这种难言的情感。
《将进酒》笔酣墨饱,情极悲愤而作狂放,语极豪纵而又沉着。全篇大起大落,诗情忽翕忽张,由悲转乐、转狂放、转愤激、再转狂放、最后结穴于“万古愁”,回应篇首,如大河奔流,有气势,亦有曲折,纵横捭阖,力能扛鼎。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诗仙的精神世界。
不超100字还真的是蛮困难的。
2.导语设计
语文课导语设计例谈单成仁托尔斯泰说过这样一句话: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
这话很有道理。兴趣往往是学习的先导,有兴趣就会入迷,入迷就钻得进去,就会转化为学习的动力。
因此,在讲读新课之前,不少老师在导语设计上细细揣摩,再三斟酌,其目的就是想消除其它课程的延续思维或心理杂念的干扰,把学生的注意力迅速集中起来,创设一种“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的氛围,使学生饶有兴味地投入到新的学习情境中去。江苏肖远骑老师在教授《果树园》时,精心设计了这样的导语:“当曙光冲破黑暗,大地刚从薄明的晨曦中苏醒过来的时候,蓦地,一轮红日跃出海面,将一片金辉洒向人间。
于是,村舍、山峦、树木、花草……大地上的一切宛如镀上了一层金色,显得那么富有诗意。那金色的彩霞、浅黄色的薄光、偶尔闪光的露球,像甘露沁人心脾,像醇酒叫人心醉,多美的清晨啊!晨光中的大地是美的,那么,清晨的果园,果园的清晨又是怎样一番景致呢?让我们随着作者丁玲的行踪去观赏一下《果树园》清晨的美景吧!”这里,肖老师用形象生动的语言,为学生描绘出一幅多姿多彩、极为绚丽的直观画面,其中既有对客观景物的传神描述,又有主观感情的浓烈抒发;既有粗线条的勾勒,又有工笔细描。
讲者动容,听者动情,学生怀着对清晨果树园的美好憧憬,愉快地投入到新课文的学习之中。当然,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诱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形成“人自为学”的生动局面,还可在导语设计上另辟蹊径。
湖北武汉市的韦志成老师在导语设计中,十分注意诱发学生的兴趣,牢牢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保持一种旺盛的求知状态,急于想获取新知识。如讲《药》,他是这样开始的:“同学们,你们见过用人血馒头治病的事么?今天要讲的这篇小说《药》,写的就是用人血馒头治病的事。
这‘药’说明了什么呢?中国古老的名称,除了叫赤县、神州外,也曾叫华夏。华夏本是一家,现在分成两家,而且华家吃的是蘸过夏家人血的人血馒头,这又说明什么呢?辛亥革命推翻了满清王朝,但并没有从根本上解放中国人民,那么,无数革命先烈寻求的救国救民的‘药方’是什么呢?”这一连串问题的提出,目的在于激发学生探求真理的主动性和自觉性,从而寻根究底,认真学习课文。
所以,有经验的老师在教学伊始,总是想方设法将学生的思维引入恰当的起点和轨道,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进入角色。一位老师在教授《唐雎不辱使命》时,是这样开始的:“有一个强大的国家想吞并一个弱小的国家,便假惺惺地提出要以10倍的土地来换取弱国的疆土,如果你是这个小国的使者,你能用什么办法保住自己国家的疆土和尊严呢?”这一假设,立即使学生陷入沉思之中。
稍事停顿,老师接着又说:“距今2000多年前的战国时代,就有一个叫唐雎的人,凭着自己的勇敢和智慧,使自己弱小的国家免遭强大秦国的吞并,那么,他是怎样做的呢?好,让我们来学习课文《唐雎不辱使命》。”由于导语设计得新颖而又切题,所以学生就开动脑筋,向深层思考试图找出解决问题的答案。
这正像教师给学生说出一个“谜面”,让学生急切地盼望老师说出“谜底”一样,这样,不仅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对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也非常有利。常言道,响鼓还需重槌敲。
如果一堂课是“响鼓”,那么导语则是“重槌”的第一槌,一定要浑厚激越,声声击到学生的心扉上,让学生的思维在碰撞中产生智慧的火花,用语言弹奏起美妙动人的乐曲。一位老师在教《刑场上的婚礼》一文时,一开始就抓住课文题目的不寻常向学生提问:“刑场上怎样举行婚礼?婚礼为什么在刑场上举行?刑场是死亡的场所,意味着生命的结束,是悲凉的气氛;举行婚礼是欢乐的事情,意味着幸福,是喜悦的气氛。
然而,如此矛盾的事情确实发生了,这究竟是怎么回事?”一连串的提问,使学生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他们急切地想知道下文如何分解。有的老师在讲新课之前,先有表情地吟诵一首与课文有关的诗词,然后导入新课。
这样,既能以情动人,又能以诗词中的形象和意境感人。钱家珍老师在教《荆轲刺秦王》时,就是先吟诵了“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然后告诉学生,它有着一段悲壮的故事——荆轲刺秦王。
之后,钱老师介绍了历史名人对这个故事的评价:“始速祸焉”、“轲不足道”、“匹夫之勇”、“名垂后世”、“江湖侠骨”、“虽无壮士节,与世也殊论”、“其人虽已殁,千载有余情”等,要求学生认真阅读课文,并鼓励学生对这一历史故事和有关人物加以评论。对某一历史事件和人物,古人在认识上竟会产生如此大的分歧,自然引起了学生的浓厚兴趣,从而激发他们积极思索,主动寻求问题的答案。
语文教学的综合性的特点,决定了语文课堂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因此,导语设计也不能刻板单一,应力求花样翻新,多彩多姿。
在新课导语设计上,除上述例示外,还有对联导入、审题导入、联系旧知导入、图示导入、提示问题导入、提炼观点导入、介绍背景导入、针对语病导入、点出人物导入、叙述故事导入等,显示了语。
3.刘禹锡的{陋室铭}这篇课文怎么说导语呢
/mb/2/readnews.asp?newsid=457223
1、请同学们猜一猜这三位人物是谁?(逐次出示三位人物——柳宗元、韩愈、苏轼的画像)第一位:曾被贬到永州当过司马,写过“永州八记”,我们学过他的其中之一“记”——《小石潭记》,还学过他的寓言故事《黔之驴》,他是(学生猜)柳宗元;第二位:他曾借千里马表达过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我们刚学过他的《马说》,他是(学生猜)韩愈;第三位:他们父子三人同列“唐宋散文八大家”,我们曾学过他的《记承天寺夜游》,他是(学生猜)苏轼。从这三位人物身上,你有什么发现?他们有什么共同点?(学生说,老师强调其中一点)——都被贬谪过。 2、我国古代文人被贬谪之后,大致有下列几种表现:一种是悲观绝望、以死明志的,屈原首开这类先河;一种是逃离官场、归隐田园的,这类当推陶渊明;一种是以酒浇愁、云游四方的,李白是这类典型;还有一种是直面现实、笑对人生的,柳、韩、苏是代表。这几种表现,哪种为最高境界?当然是第四种。今天我们再来认识一位遭贬的文人——刘禹锡(出示刘禹锡的像),通过他的《陋室铭》一文,来看他在被贬之后的生命状态。
4.飞天凌空课文的导语和主体是什么
《飞天凌空》的导语是1982年新德里亚运会,主体是前中国跳水运动员吕伟。
《飞天凌空》是记者夏浩然、樊云芳写作的新闻,文章主要记录了前中国跳水运动员吕伟在1982年新德里亚运会上夺冠的情景,生动形象地展现了中国跳水姑娘夺取冠军时的完美的表现,给人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表现出了中国运动健儿拼搏奋斗的精神。
扩展资料
一、创作背景
《飞天凌空》创作于1982年11月,在新德里举行的第9届亚运会,是“**”后中国派选手参加的第一个国际性综合大型运动会,吸引了国内众多媒体的目光。女子10米高台跳水是中国的优势项目,夺魁不成问题,仅仅写一篇消息通报赛况不足以吸引读者的眼球,也容易与其他媒体的报道撞车。
二、赏析
文章的第一部分写记者利用特写镜头,重点描绘了吕伟跳水夺冠的一瞬间;第二部分从侧面描写了外国记者、观众等对吕伟精彩的跳水动作的赞赏。动静结合,以飘浮的白云、飞鸟掠过之动态,与吕伟的“沉静自若”的静态,形成鲜明的对比,从而衬托出她的“沉静自若、风度优雅”的特点。
记者极有层次地描绘了一幅美丽的“飞天” 画卷,从“轻轻一蹬” 到“凌空翔舞”,由“疾如流星”到“插进碧波之中”。跳水姑娘轻盈似箭、潇洒自如的身姿就让人尽收眼底。运用细节描写,生动形象地描写出了吕伟整个跳水动作的完美、精彩,令人难忘。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飞天凌空
5.鲁迅的《祝福》怎么写导语
导入新课——我们在初中曾经学过鲁迅的小说《故乡》、《孔乙己》,其中有由活泼可爱变成麻木愚昧的闰土,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孔乙己,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今天,我们学习的是鲁迅先生又一篇著名的小说——《祝福》(板书) 介绍背景——《祝福》是鲁迅的小说代表作之一,是鲁迅小说集《彷徨》的第一篇。小说反映了辛亥革命以后旧中国黑暗的社会现实,通过祥林嫂的艺术形象深刻地反映了旧社会在封建思想和封建礼教摧残下劳动妇女的悲惨命运,揭露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
小说被改编成电影及多种戏剧。 这样的导语,语言简洁,从新旧知识的回忆、对比的介绍到文章背景、主题的介绍,使学生很快融入新课的内容中了。
这里采用的是介绍的方法,当然也可采用疑问的方式制造悬念,引起学生的兴趣。 利用与课文关系密切的课外知识,就是根据课文内容,选择一些幽默、名言警句、典故故事、有趣的谜语,一些道具插图等来调动学生的兴趣,启发他们的思维。
例如在讲授《陌上桑》时,一位老师一上课就说:“我先讲个外国幽默故事,听完后大家说它用的是什么样的描写手法?”然后老师讲了那则故事:一位农夫的女儿长得奇丑,父亲让她去地里看玉米。乌鸦见了她,吓得不仅不敢偷吃她家的玉米,还把前几天叼走的玉米送了回来。
学生们听了哈哈大笑。有人说这是夸张手法。
老师说:“夸张是从修辞角度说的,如果从描写方法说呢?”学生立即领悟说:“是侧面描写。”“对。
侧面描写是一种很值得学习和掌握的方法,它往往比正面描写的效果要好得多。现在我们学习一篇中国的侧面描写的典范作品——《陌上桑》。”
至此,学生的学习兴趣完全被一个幽默的故事激发起来了,对这篇课文的学习重点也有了初步的认识。 又比如,学生对说明文不感兴趣,认为枯燥无味。
教《眼睛与仿生学》时,有一位老师设计了这么一则导语,激起了学生掌握新知识的欲望:教参上说,1960年9月13日,有位名叫斯蒂尔的科学家,在美国召开的科学讨论会上,第一次提出了“仿生学”这个名词(板书“仿生学”)。从此,人们便把这一天定为仿生学诞生的日子。
我很不服气!创造仿生学的老祖宗明明是中国人,怎么说成是蓝眼睛、高鼻子的外国人呢?而且早在多年前,我们的仿生学就成就惊人了,如何说是1960年才诞生呢?口说无凭,有吴承恩的《西游记》为证!该书的第六回讲得十分明白:孙大圣大战二郎神时,“摇身一变,变一个麻雀儿,飞在林梢头钉住”,而二郎神也“摇身一变,变一个雀鹰儿,抖开翅,飞将去扑打。”之后,孙大圣又变大鹚鸟,变游鱼,变水蛇……你们看,他们模仿本领多大呀!这是何等高超神奇的仿生学啊!当然,这在当时不过是幻想而已。
在向现代化进神奇的仿生学啊!当然,这在当时不过是幻想而已。在向现代化进军的今天,幻想正在逐步地变为现实。
比方说:孙大圣那双在八卦炉中炼就的“火眼金睛”,有的部分已变成了现实。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视觉仿生学。
(板书《眼睛与仿生学》) 诸如此类,加上上文还提到的一些方法,就是要教师深入钻研教材的同时,还要积累一定量的课外知识,并挖掘出这些课外知识同教材之间的内在联系,来进行导语设计。一味地追求诙谐、幽默而脱离教材与教学的需要,这样的设计只会让人莫明其妙! 利用联想、想象的方法对教材进行发挥,就是教师根据所授课文的内容,创设意境或即兴演讲等方式导入新课。
比如:一位教师讲授白居易的《卖炭翁》时,恰值雪后天晴这位教师走上讲台即兴发挥道:“同学们,断断续续飘洒了近一周的雪花停止了。今天阳光灿烂,天气晴朗,在我们看来这是很美的。
但是,一千多年前,有一位穿得十分单薄的老人却不喜欢这样的好天气,他总希望大雪纷飞,朔风凛冽。他为什么会有这样反常的心理呢?今天,我们大家一起学习白居易的《卖炭翁》,那老人就是这篇作品的主人公。”
这类设计,要求教师要有较敏锐的洞察力,较强的应变能力,具备较高的素质。就如武侠小说中的“武林高手”,对能外物“信手捡来,为我所用”,与人对敌时,能有“折枝为剑”的高超本领。
利用创新思维对课堂内容进行处理,设计新颖的导语。例如:有位老师举行一次作文公开课,上课铃响了,学生发现这位从不迟到的老师今天居然迟到了。
一分钟、两分钟过去了,老师还没有走进教室,后边听课的老师懵了头,学生也开姓产生了种种猜疑和窃声议论。五分钟过去的时候,老师高高兴兴地走上讲台,并随即布置了这堂课的作文题:“当老师迟到五分钟的时候……”要求学生写出自己在这五分钟内的所见、所想。
这个作文“导语”,是利用无注意轻化为有注意的特点设计的,是教师的一个创新,它让学生下意识地展开了积极的认识和思维活动,真是“此时无声胜有声”。 由此可见,一个好的导语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使课堂在轻松的教与学的过程中取得较理想的效果。
教师只要能够因文、因时、因人设计出一些优秀的导语,当然不仅仅只有以上所举的四类,就能为课堂创设一种美的意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导语一一这个看似微不足道的教学五一节,如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