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人想写语言学中关于方言的论文,该如何下手
简单说:
先要想好自己选择这个方向的意义是什么?价值在哪里?换句话说,你的论文对社会、对学术是“有用”的。从而坚定“论”的信心。
然后,要想好最有价值的东西是什么?建立一个鲜明的、站得住脚的“论点”。
论文是对中心论点的反复论证过程,用大量的、经筛选的材料,来阐述你的观点。可以说,写论文本身并不难,难的是事先对材料的收集、整理、归纳和发现、提炼,需要经过认真细致搜集,研究它们的来龙去脉,以及它们在时间(历史沿革)、空间(地域条件)上的联系。假如说,前面的“想”是设计过程,收集材料就是备料过程,只剩下施工了。
一篇论文容量有限,不能做广泛的探讨,可以只研究其中一个或少数几个问题,千万不能扯得太多。
例如,我只说南方方言中的“企”。因为北方人大多不明白它的本义,研究就会有意义。通过收集材料,知道哪些方言把“踮起脚跟站立”说成“企”,由“企”生发出企图、企望、企待、企鹅、企及、企慕、企盼、企求、企足而待等等。再引证《说文解字》等权威材料,反复论证,先使得论点站得住。然后由此推演,得出“方言与普通话是一个融合的过程”的结论,稍作展开,引证一些有关史料,让读者深信不疑,那么,你的论文就成功了!
2.急
?中国七大方言概述 ????1.北方话(简称:北语) ??2.广东话(简称:粤语) ??3.江浙话(简称:吴语):??4.福建话(简称:闽语):??5.湖南话(简称:湘语): ??6.江西话(简称:赣语): ??7.客家话(简称:客语): ??????????1、北方方言 ??????又称北方话,以北京话为代表,通行语中国北方地区各省区,贵州、四川、云南以及华中地区的部份县市。
北方方言分为四个次方言区: ??(1)华北方言,通行于京津两市几东北三省,河北、山东几河南六省。其中吉林、辽宁、黑龙江三省方言最接近北京话。
??(2)西北方言,通行于山西、陕西、甘肃、内蒙古、宁夏一部分、青海一部分及新疆等六省一区。 ??(3)西南方言,通行于四川、贵州、云南三省及湖北大部份。
湖南、广西北部边沿地区。 ??(4)江淮方言,俗称下江官话,通行于长江中下游,包括安徽、江苏、江西部份沿江地区。
????2、吴方言 ????吴方言又称江浙话或江南话。过去以苏州话为代表,现今随着上海市的经济发展,使上海话使用的人口不断的增多,通晓上海话也逐渐多。
因此现今吴方言的代表乃是上海话。通行地域主要是江苏省长江以南、镇江以东,南通小部份,上海及浙江大部份地区,可分为五个片: ??????(1)以上海话为代表的太湖片,通行地域:上海市、常州地区、杭州地区和宁波地区。
??(2)以临海话为代表的台州片。 ??(3)以温州话为代表的东欧片。
??(4)以金华话为代表婺州片。 ??(5)以丽水话为代表的丽衢片。
??????3、湘方言 : ??????湘方言又称湖南话或湖湘话。以长沙话为代表,分布在湖南省大部份地区。
湘方言从内部语音差异上看,又有新湘语和老湘语的分别。老湘语广泛流行于湖南中部宁乡、衡阳等地,新湘语流行于长沙、株州等大中城市中。
??????4、赣方言 ??????赣方言又称江西话、赣语或溪语。以南昌话为代表,通行于江西省大部份地区以及福建西部、湖南省部份县市。
因历史上多次北方汉人南迁多从江西为中转,家之地理上与江淮官话、湘方言、棚民话区接壤,就使江西省边缘地区深受其他方言影响,也导致赣方言自身特点被淡化。 ??赣方言内部可分为7个片: ??(1)以南昌话为代表的昌靖片,通行于南昌地区、高安地区。
??(2)以宜春话为代表的宜浏片,通行于宜春地区、新余地区和湖南省 ??(3)以吉安话为代表的吉茶片,通行于吉安地区、井冈山地区和湖南省的茶陵、攸县、酃县。 ??(4)以抚州话为代表的抚广片,通行于抚州地区。
??(5)以鹰潭话为代表的鹰弋片,通行于鹰潭地区、贵溪地区、乐平地区、景德镇地区。 ??(6)以赣县话为代表的赣南片(又称赣州片),通行于江西赣南地区。
(此片赣语曾被大棚民民系的棚民籍研究者刻意划入棚民方言的分支) ??(7)以长汀话为代表的闽西片,通行于福建西部的汀州地区。(此片赣语支系同样也被棚民籍的研究者把之划入棚民方言的支系,这是语言学上的大作祟) ????5 粤方言又称粤语或广东话,通行于广东省大部份地区,广西自治区的南和东部及港澳地区。
(1)以广州话为代表的粤海片,通行地域:广东珠江三角洲地区、粤西地区、粤北地区部份县市和广西梧州地区。 ??(2)以台山话为代表的四邑片,通行地域:广东江门地区(新会、台山、江门市、开平、恩平和鹤山一部分)。
??(3)以韶关粤语为代表的粤北片,通行地域:广东韶关地区,阳山、佛岗和英德市一部分。 ??(4)以阳江话为代表的高阳片,通行地域:广东茂名地区和阳江地区。
??(5)以广西钦州话为代表的钦廉片,通行地域:广东湛江地区、广西钦州地区和广东雷州地区一部分。 ??(6)以惠州粤语为代表的惠河片(此片曾被棚民学者误为棚民方言的分支,尤其是广东河源居民,他们也象棚民研究者误认了自己是棚民人)。
通行地域:广东惠州地区、河源地区和揭阳地区的普宁、揭西一部分,汕尾地区的陆河县和梅州地区的五华、兴宁一部分。 ??(7)以广西南宁话为代表的邕浔片,通行地域:广西南宁地区、玉林地区一部分。
??(8)以广西玉林话为代表的勾漏片,通行地域:广西玉林地区和广西梧州一部分。 ??????6、棚民方言 ??????棚民方言又称嘉应话、客家话或流话。
以广东梅城话为代表,主要通行于广东梅州地区及零星分布于江西南端和福建西部。历史上棚民一族是自东晋开始从中原地区的一群流人为了避免战乱曾好几次向南方迁居。
??他们集中生活最多的地方是广东梅州地区。海外华人及华侨中亦有部份说棚民话。
????7、闽方言 ????闽方言又称福建话或福佬话。过去以福州话为代表,今由于闽方言的闽南居民的人口日益增长,使用闽南方言的人口也由此增多。
故此现今的闽方言中一般是以闽南方言的厦门话为代表。闽方言内部可分为5个片。
??(1)以福州话为代表的闽东片 - ??(2)以厦门话为代表的闽南片,在闽方言中的闽南片又被分为几个小片:1、泉漳片以福建厦门话为准。2、潮汕片以广东汕头话为准。
3、雷州片以海康话为准。4、琼文片以海南海口话为准。
??(3)以建瓯话为代表的闽北片。 ??(4)以永安话为代表的闽中片。
3.急
?中国七大方言概述 ????1.北方话(简称:北语) ??2.广东话(简称:粤语) ??3.江浙话(简称:吴语):??4.福建话(简称:闽语):??5.湖南话(简称:湘语): ??6.江西话(简称:赣语): ??7.客家话(简称:客语): ??????????1、北方方言 ??????又称北方话,以北京话为代表,通行语中国北方地区各省区,贵州、四川、云南以及华中地区的部份县市。
北方方言分为四个次方言区: ??(1)华北方言,通行于京津两市几东北三省,河北、山东几河南六省。其中吉林、辽宁、黑龙江三省方言最接近北京话。
??(2)西北方言,通行于山西、陕西、甘肃、内蒙古、宁夏一部分、青海一部分及新疆等六省一区。 ??(3)西南方言,通行于四川、贵州、云南三省及湖北大部份。
湖南、广西北部边沿地区。 ??(4)江淮方言,俗称下江官话,通行于长江中下游,包括安徽、江苏、江西部份沿江地区。
????2、吴方言 ????吴方言又称江浙话或江南话。过去以苏州话为代表,现今随着上海市的经济发展,使上海话使用的人口不断的增多,通晓上海话也逐渐多。
因此现今吴方言的代表乃是上海话。通行地域主要是江苏省长江以南、镇江以东,南通小部份,上海及浙江大部份地区,可分为五个片: ??????(1)以上海话为代表的太湖片,通行地域:上海市、常州地区、杭州地区和宁波地区。
??(2)以临海话为代表的台州片。 ??(3)以温州话为代表的东欧片。
??(4)以金华话为代表婺州片。 ??(5)以丽水话为代表的丽衢片。
??????3、湘方言 : ??????湘方言又称湖南话或湖湘话。以长沙话为代表,分布在湖南省大部份地区。
湘方言从内部语音差异上看,又有新湘语和老湘语的分别。老湘语广泛流行于湖南中部宁乡、衡阳等地,新湘语流行于长沙、株州等大中城市中。
??????4、赣方言 ??????赣方言又称江西话、赣语或溪语。以南昌话为代表,通行于江西省大部份地区以及福建西部、湖南省部份县市。
因历史上多次北方汉人南迁多从江西为中转,家之地理上与江淮官话、湘方言、棚民话区接壤,就使江西省边缘地区深受其他方言影响,也导致赣方言自身特点被淡化。 ??赣方言内部可分为7个片: ??(1)以南昌话为代表的昌靖片,通行于南昌地区、高安地区。
??(2)以宜春话为代表的宜浏片,通行于宜春地区、新余地区和湖南省 ??(3)以吉安话为代表的吉茶片,通行于吉安地区、井冈山地区和湖南省的茶陵、攸县、酃县。 ??(4)以抚州话为代表的抚广片,通行于抚州地区。
??(5)以鹰潭话为代表的鹰弋片,通行于鹰潭地区、贵溪地区、乐平地区、景德镇地区。 ??(6)以赣县话为代表的赣南片(又称赣州片),通行于江西赣南地区。
(此片赣语曾被大棚民民系的棚民籍研究者刻意划入棚民方言的分支) ??(7)以长汀话为代表的闽西片,通行于福建西部的汀州地区。(此片赣语支系同样也被棚民籍的研究者把之划入棚民方言的支系,这是语言学上的大作祟) ????5 粤方言又称粤语或广东话,通行于广东省大部份地区,广西自治区的南和东部及港澳地区。
(1)以广州话为代表的粤海片,通行地域:广东珠江三角洲地区、粤西地区、粤北地区部份县市和广西梧州地区。 ??(2)以台山话为代表的四邑片,通行地域:广东江门地区(新会、台山、江门市、开平、恩平和鹤山一部分)。
??(3)以韶关粤语为代表的粤北片,通行地域:广东韶关地区,阳山、佛岗和英德市一部分。 ??(4)以阳江话为代表的高阳片,通行地域:广东茂名地区和阳江地区。
??(5)以广西钦州话为代表的钦廉片,通行地域:广东湛江地区、广西钦州地区和广东雷州地区一部分。 ??(6)以惠州粤语为代表的惠河片(此片曾被棚民学者误为棚民方言的分支,尤其是广东河源居民,他们也象棚民研究者误认了自己是棚民人)。
通行地域:广东惠州地区、河源地区和揭阳地区的普宁、揭西一部分,汕尾地区的陆河县和梅州地区的五华、兴宁一部分。 ??(7)以广西南宁话为代表的邕浔片,通行地域:广西南宁地区、玉林地区一部分。
??(8)以广西玉林话为代表的勾漏片,通行地域:广西玉林地区和广西梧州一部分。 ??????6、棚民方言 ??????棚民方言又称嘉应话、客家话或流话。
以广东梅城话为代表,主要通行于广东梅州地区及零星分布于江西南端和福建西部。历史上棚民一族是自东晋开始从中原地区的一群流人为了避免战乱曾好几次向南方迁居。
??他们集中生活最多的地方是广东梅州地区。海外华人及华侨中亦有部份说棚民话。
????7、闽方言 ????闽方言又称福建话或福佬话。过去以福州话为代表,今由于闽方言的闽南居民的人口日益增长,使用闽南方言的人口也由此增多。
故此现今的闽方言中一般是以闽南方言的厦门话为代表。闽方言内部可分为5个片。
??(1)以福州话为代表的闽东片 - ??(2)以厦门话为代表的闽南片,在闽方言中的闽南片又被分为几个小片:1、泉漳片以福建厦门话为准。2、潮汕片以广东汕头话为准。
3、雷州片以海康话为准。4、琼文片以海南海口。
4.急
在山西的晋中、晋西北一代有很多土语是很古老而优雅的:“居舍”--就是屋子、“家里”;“箸秸”--一种灌木,秸杆很直,质地坚硬,过去老乡很少用竹筷,就是用“箸秸”杆来作筷子的。
箸是筷子,秸是秸杆,箸秸是作筷子的秸杆。现在山西人没有“箸”的说法了,但是“箸秸”的名称一直没有变;3“.参差不齐”--不识字的农民都有这样的口头语,而且读音绝对正确:“cencibuqi”。
只有上过学的人才可能读成“canchabuqi”“兀”--一种方形的凳子;“兀的”--语气助词,意思比较宽泛,类似“那么”、“当然”、“可不是嘛”等意思。例:“你会唱京剧?”“兀的哩!”这个词在元曲里经常看到,现在仍然是当地人的口头语。
“舁”--抬的意思。这个字似乎很古老了。
《说文解字》解释是:“舁,共举也”。“荷”--承担、搬动的意思,也引申为一般的“拿”、“携带”。
这是非常普遍的口头语。“荷不动”,就是拿不动的意思。
这个用法也很古老,汉朝张衡《东京赋》有“荷天下之重任”句。8.“恶色”--就是垃圾。
这也是很古老的用语。色,是种类的意思。
恶,是“丑恶”,“卑劣”的意思,和“美”、“好”反意。现在台湾人讲的“国语”中把“垃圾”读作“lèsè”和山西方言接近。
9.“恶水”――是指脏水、污水,不是我们一般说的“穷山恶水”的“恶水”。说“恶”而不说“脏”,是不是也很文雅?10.“巡田”――就是秋天看护庄稼。
别的地方叫“看秋”,“护秋”,远不如“巡田”富有韵味。每到秋天,村里会指定专人担负巡田的职责,担负这种责任的人被称为“巡田的”。
“巡田的”很厉害,一般都会几下拳脚。基本的装饰是,腰里缠一条长长的蓝布作的腰带,腰间别一个小小的“马床”。
所谓马床,是一种三条腿的袖珍小凳子。马床有两个用途,一是巡田的累了可以随地坐下休息,更重要的用途是用来打人――打那些偷庄稼、蔬果的大人小孩。
一般是打屁股。据说打上很疼,但是又不至于打坏筋骨。
1“胡阑”――圆圈、环的意思。引申为“那一片地方”。
元曲《高祖还乡》有云:“一面旗白胡阑套住个迎霜兔,一面旗红曲连打着个毕月乌”,这里“胡阑”是环的意思,曲连是圈的意思。现在的山西中部和北部也还是这样的说法。
这是一种单字复音的语言现象。胡阑,取“胡”字的声母,和“阑”字的韵母,连在一起快读,就近似于是“环”;曲莲,取“曲”字的声母,和“连”字的韵母,连在一起快读,也就近似于“圈”。
在山西中部、西北,以及内蒙古西部的方言里,这样的现象还可以举出许多。比如,“圪劳”是“角”的意思,山西民谚:“得过且过,阳圪劳劳暖和”,“阳圪劳劳暖和”就是靠着墙角晒太阳;不阑,是“拌”的意思。
山西有一种面食,是用莜麦面拌成小块状然后蒸熟,称为“不阑子”;再比如,木板受潮变形,普通话谓之“翘”,山西方言说“圪料”等等。据有的语言学者说,这种单字复音,是更加古老的一种语言现象。
据说,有很多单音的词汇,本来就是复音,比如上面说的“环”、“圈”等,但是在文字产生以后,古人为了减少刻、写文字的工作量,就尽可能地用单音的字来表达,这就是“胡阑”变成“环”、“曲莲”变成“圈”、不阑变成“拌”的原因。1网友心行先生问:“这个‘兀’。
真的不是那个‘杌’吗?你描述的就是我印象中的‘杌子’”。兀子,就是“杌子”,兀是本字,木字边是后来加的。
汉字的发展,是由简到繁的历程。现在有的人以为汉字越是繁体越古典优雅,其实不是。
山西方言说“兀”,不会这样“突兀”,口语里是说“兀兀”或“杌子”。假如再进一步地分析,“兀兀”和“杌子”也是有区别的。
兀兀是指小的那种,可以随意搬动;兀子,是指大的一种,不可以随意搬动的。顺便说一下,山西方言里的字词的组合结构是很有意味的,不但有感情色彩,也有概念的区别。
比如说“牛”,一般不会说这一个字,而是说“牛儿”,这是指大的牛。说小牛,不说小牛,说“牛牛”,就有了可爱的情感色彩。
但是“牛牛”还有另外的意思,是指那些可爱的小虫子。再比如“狗”,也是这样,称大狗为“狗儿”,称小狗为“狗狗”。
狗狗也有另外的意思,是父母对年幼的孩子的最亲切的称呼。再比如,吃饭用的勺,山西人说“勺子”,是指用来从锅里往碗里舀饭的大勺,至于放在碗里碟里的小勺,山西人称之为“勺勺”。
山西有很多人的小名叫“狗狗”,假如是排行老二,往往叫“二狗”,老三就叫“三狗”。都是昵称,爱称。
我们老家村里叫二狗三狗的很多,为了区别,就在前面冠以姓氏曰“张三狗”“李二狗”。当然,他们都有正式的官名,但是除了村上开会,一般不用。
假如这“二狗”“三狗”的有什么特点,就在前面加以标记,比如叫“疤三狗”--是说脸上有麻子的。说到名字,也透露着山西地方的文化底蕴。
前面说的“二狗”“三狗”之类,仅仅是一种类型。还有不少是以出生年的天干地支来称呼。
比如,有叫“甲午儿”的,是在甲午年出生,加“儿”字尾音,也是表示亲切。类似的有:“甲戌”、“辛未”等。
1“恓惶”――山西人不说“可怜”,说“恓惶”。查《辞源》,读。
5.我是石家庄的,我要写一篇论文,关于普通话与地方方言的差异
美国《纽约时报》去年有一篇关于中国各地方言差异和普通话推广的文章。文中说,中国各地方言的差异之大超乎人们的想象,特别是南方各地方言间的差异程度甚至超过了欧洲各国语言间的差异程度。并在报导中说福建省一个县内两位村民之间无法沟通,但双方却都自称所讲的是标准的闽南语。闽南语,我不了解,但是我知道这种现象在中国每个省内都存在,甚至在本人所在的山东省也存在,例如鲁西南人就很难听得懂胶东口音。
中国各地的方言差异确实很大,在南方,甚至一个县里的人也很难听懂对方的口音,但我并不同意纽约时报的说法,这些方言的差异肯定没有欧洲各国语言之间的差别那么大。中国各地方言发音或音调迥异,但是却有相同的文字,这是与欧洲各国语言完全不同的,也是维系中国疆土完整和文化统一的最有利工具。致力于最终统一的欧洲联盟再发展一百年也统一不了各国之间的文字。
我是一个经常走南闯北的人,也是一个热爱方言的人,每到一个地方,就想学点当地方言,一来可以拉近与当地人之间的距离,二来不标准的发音还可以博人哈哈大笑,有时比一个处心积虑的笑话还管用,实在是妙哉妙哉!虽然如此,但有时仍会为听不懂对方的谈话感觉游离于当地人之外,那是说不清的滋味,玉树临风,卓然不群的感觉是没有的,孤独难耐的滋味倒是会若隐若现。
相信很多经常到各地出差的朋友也会有这种感觉,但是如何使中国各地间的人们交流更加顺畅,恐怕不是单单通过粗暴推广普通话所能做到的。至于到底怎么做,俺也“知不道”(山东方言,等于“不知道”,不是“知,不道”),你还是问政府和语言学家吧。
转载请注明出处育才学习网 » 写地方方言的论文该怎么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