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电影中的机位有哪些
你说的是拍摄角度!!!介绍下“机位”:设定机位是电影导演首要而基本的工作。
机位意味着拍摄距离、拍摄角度和拍摄方式的确立。拍摄距离即景别,包括全景、中景、近景、特写等。
拍摄角度包括仰拍、俯拍、水平拍摄三种。我们看到的任何一幅电影画面都是有一定景别和角度的。
导演通过对景别和角度的设定,控制着我们在画面中观看到的事物和怎样观看这些事物。这样,电影中的每一幅画面便都生出了“魔力”,可以时刻抓住我们的注意力。
拍摄方式是指摄影机拍摄时的状态,一个电影镜头的拍摄完成摄影机可以是运动的,静止的,或者动静结合的。所谓运动就是我们常说的摄影机的推、拉、摇、移变化,这其中既包括摄影机本身的运动,也有摄影机镜头的景别和角度变化。
利用景别变化、拍摄角度变化、以及摄影机的运动,电影导演可以在一个个电影镜头中灵活地展现情节、刻画人物。
2.晚会中摄像机机位的安排和设置
晚会中摄像机机位的安排可以遵循以下几点来设置:
1、动态性:随着被摄对象的运动和摄像机的运动,画面的构图结构和情节重点会发生相应的改变,被摄主体在画面中的位置及画面形象的透视关系也随之变换。电视画面构图的动态性对摄像人员在运动中进行随机构图和画面取材的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
2、时限性:电视画面的时间长度不同,所负载和传达的信息量的多寡也不同,观众只能一次过地收看和接受画面信息,这种表现上的时间长度成为观众收看时的限制性。因此,画面构图和表现的时限性要求电视画面的构图必须简洁、集中而明确,它不能像美术作品和照片那样可供观赏者长期停看。
3、多视点:与绘画和照片不同,电视画面构图不是只在某一个视点上进行表现,而是可以在拍摄过程中不断变化视点、角度和景别,对同一被摄主体进行连续的、多视点、多角度的拍摄。随着视点的不断变化,被摄主体的画面形象和画面范围也在不断变换,画面构图的形式结构及组合关系也要相应改变,这就使得观众获得了更多的信息量和更丰富的视觉感受。
3.分镜头怎么写
就是把原来的文字语言视觉化的一个过程,当你读一篇小说的时候,脑海中会浮现出一幅幅画面,每个人的想象是不同的。而分镜头脚本就是要把这些内容写出来、画出来,提供给制作参考。举一个例子,原作中对一个人的描写是很“漂亮”,在分镜头脚本就不能这么写,而应该是很具体的叙述:乌黑的头发很长,穿着红色上衣,绿色裙子,眼睛大、睫毛长,瓜子脸……等等,尽量详细,至少可以让服装和道具知道要准备什么东西。
一般具体写的话,要使用表格要划分出场景、镜头、景别、画面描述(或者直接上图)、对白、音效等几列,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增减。
4.在一对一的谈话节目中,常用的机位安排以及镜头切换方法
双人对话一般是运用“二人对话模式”。但由于是访谈类节目,不知道是主持人、观众、嘉宾的群言模式,还是一对一面对面访谈,所以具体设置还是不同。
中间一个总角机位拍全景,两个内反拍拍内侧面,两个外反拍是过肩镜头,,再有两个平行拍正侧面,齐轴拍正面。如果是双人对话,就用这几个机位,如果面向观众,我觉得应该再加上个摇臂。环形拍一下现场或者谈话双方,这样会使静态双方比较有动感。
镜头切换还是要看现场情况而定。注意抓拍比较有表现力的东西,对嘉宾感情的烘托是用特写,注意各个景别之间不要有太大的跳跃。还是以近景为主,适当穿插特写和远景镜头,但这两种镜头没有特殊用意不要太多用。
我不会画图,里面有很多专业名词,所以不知道你能不能听懂,如果是同行业内的大概就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