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什么是小学三年级普通计时法
普通计时法:在时间的前面加上“上午”、“下午”等词,如:下午1:30。 另一种计时法是24时计时法,前面没有“上午”“下午”等词,如:13:30。
12时计时法(也叫普通计时法)是社会上传统的用时方法,它和24时计时法相比较,无非是重复读一次那12个数字,结果就出现了两个1时,两个2时,两个3时,……两个12时。
例如:钟面上的1时,当天的午夜有一个1时,它是新的一天的开始,到了中午仍有个1时等。
24时计时法,虽然用的也是钟面上的那12个数字,但和12时计时法的读时方法不同。也就是说钟面上的12个数字不重复读,而是出现连续的读用方法。
例如:从午夜的1时一直读到中午的12时后,下面的1时就直接读作13时,那么1时后面的2时就续读作14时……,读到午夜的12时时就读作24时,这就是24时计时法,它正好是一整天的24时。
扩展资料:
没有普通计时法和24时计时法前我国古代计时方式
古代的计时方法又称时干支,具体计算方法如下
每日十二时辰与十二地支相配是固定不变的,因一天起于夜半的子时,故计时从子时开始,然后即顺排下去即知一天的时辰干支。有日上起时歌诀如下:
甲己还加甲,乙庚丙作初,丙辛生戊子,丁壬庚子头,戊癸起壬子,,周而复始求。
甲己起甲子:甲日、己日夜半的子时起于甲子时,顺推乙丑等。
乙庚起丙子:乙日、庚日夜半的子时起于丙子时,顺推乙丑等。
丙辛起戊子:丙日、辛日夜半的子时起于戊子时,顺推乙丑等。
丁壬起庚子:丁日、壬日夜半的子时起于庚子时,顺推乙丑等。
戊癸起壬子:戊日、癸日夜半的子时起于壬子时,顺推乙丑等。
举例:癸日的6点的时干支计算方法:癸日起壬子,6点为卯时,从子时至卯时起推四位,所以时干从壬开始推四位:壬、癸、甲、乙。故癸日6时干支为乙卯。
参考资料:搜狗百科-二十四时计时法
2.什么叫普通计时法
普通计时法是一般用凌晨、上午等来描述一天从0时到中午12时这段时间里的时刻;用下午、晚上等来描述一天从中午12时到晚上12时这段时间里的时刻。
例子:
23:30,是晚上11:30。
1时,是凌晨1时。
17时,是下午5时。
8时,是上午8时。
扩展资料:
另一种计时法:二十四时计时法。
正式地点、场合的计时法。为避免上下午混淆而使用,准确地表示时间。
这是广播电台、车站、邮电局等部门采用的0到24时计时法。按照这种计时法,下午1时就是13:00,下午2时就是14:00……夜里12时就是24:00,又是第二天的00:00。
计时方法:
春秋时期已经用圭表~漏刻等计时器,对一天的时间做比较精确的划分和记录。
圭表即日晷,有日晷针盘组成。晷针插在盘中心,晷盘上刻着表示时刻的分划。太阳照射的针影投射在晷盘的分划上,就能指示出时刻。
阴雨天和夜晚则用漏刻。漏刻又称漏壶,包括下有小孔的铜壶和带有刻度的刻箭两部分。水匀速流下,通过刻度观察水位变化,即可确定时刻。
唐代僧一行发明了最早的自鸣钟,用漏水激轮,一日一夜转一周,29转多为一个月365转为一年。同时装有2个木人,每一刻一击鼓,一个时辰(相当于一个2个小时)一撞钟。元代郭守敬也曾发明出不同声音的机械报时钟。民间更多使用燃香,蜡烛等计时方法。
现代机械钟,电子钟,石英钟等钟表是从西方传入的。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二十四时计时法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计时
转载请注明出处育才学习网 » 三点怎么写普通计时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