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虎画,古文翻译
原文帖画鸡户上,悬苇索于其上,插桃符其傍,百鬼畏之.按:魏议郎董勋云:今正、腊旦,门前作烟火、桃人,绞索松柏,杀鸡著门户逐疫,礼也。
《括地图》曰:“桃都山有大桃树,盘屈三千里,上有金鸡,日照则鸣。下有二神,一名郁,一名垒,并执苇索以伺不祥之鬼,得则杀之。”
应劭《风俗通》曰:“黄帝书称上古之时,兄弟二人曰荼与郁,住度朔山上桃树下,简百鬼,鬼妄〔扌骨〕人,援以苇索,执以食虎,于是县官以腊除夕饰桃人,垂苇索,虎画于门,效前事也。 [译文] (正月初一)在纸帖上画只鸡,帖在门上,把苇索悬挂在画鸡上面,桃符树立在纸帖两旁,各种鬼都会害怕。
按语:魏朝议郎董勋说:现在正月初一和腊月的早晨,门前烧香纸,树桃人,把松柏树枝扭成绳索挂在上面,杀只鸡把鸡血洒在门户上,驱逐瘟疫,这是一种札俗。《括地图》上说:“桃都山上有颗大桃树,盘旋弯曲三千里,树上有只金鸡,太阳照在树上,金鸡就啼叫。
桃树下有两个神人,一个叫郁,一个叫垒。他俩手里都拿着苇索在伺察为害作恶的鬼魅,抓到了这种鬼就将它杀死。”
应劭的《风俗通》说:“据黄帝时的文字记载,上古时有兄弟二人,一个叫荼,一个叫郁,住在度朔山的大桃树下面,专门察管各种鬼魅,如有鬼魅胆大妄为,伤害人类,就用苇索捆住,抓去喂老虎。”。
2.人虎文言文翻译
人虎说
选自:《寓林折枝》人虎说作者:宋濂
[文言文/古文原文]:莆田壶山下,有路通海,贩鬻者由之。至正丁未春,民衣虎皮,煅利铁为爪牙,习其奋跃之态,绝类。乃出伏灌莽中,使侦者缘木而视,有
负囊至者,则啸以为信。虎跃出,扼其吭,杀之,或脔其肉为噬啮状。裂其囊,拨其物之尤者,余封密如故,示人弗疑。人竞传壶山有虎,不食人,惟吮其血,且神
之。
已而民偶出,其妇守岩穴。闻木上啸声急,意必有重货,皮而搏之。妇质脆柔,贩者得与抗。妇惧,逸去,微见其跖,人也。归谋诸邻,噪逐之。抵穴,获金帛无算。民竟逃去。
[文言文/解释]:莆田的壶山之下,有路通向大海,贩卖的商人(都必须)经过那。至正丁未年的春天,民穿上老虎皮,锻造出锋利的铁器
作为爪牙,练习老虎跳跃的动作形态,特别像。就出来躲在灌木草莽之中,派探察的人爬到树上观看,有背着行囊的人来到时,就(学动物)啸叫作为信号。(民)
象老虎一样地跳出来,掐住他的喉咙,杀了他,将其肌肤弄成被噬咬的样子。打开他的行囊,挑选他最好的东西,剩下的封闭如初,给人看了不起疑心。人们竞相传
言壶山有老虎,不吃人,专门吮吸人血,并且传得神乎其神。后来(某天)民偶尔出门,他的老婆守在岩洞里。听到树上啸叫的声音甚急,心想必定是有贵重的货物,穿上虎皮去搏杀路人。妇女的体质
单薄而软弱,商人得以有能力与她相抗。妇人害怕,逃跑了,(商人)看到不很清楚的脚印,(原来)是人啊。回去和邻居谋划,(便一起)呼喝着驱逐她。来到岩
洞,缴获金银锦帛无数。民最后还是逃跑了。
注释:
[1]莆田:今福建莆田。壶山:即壶公山,在今莆田城南二十里处。
[2]至正丁末:元顺帝至正二十七年(1367)。
[3]煅:同“锻”。
[4]缘木:爬上树。
[5]吭(hāng)咽喉。
[6]脔(luán):割碎。噬啮(shì nèi):咬。
[7]跖(zhí):同“跖”,脚掌。
希望可以帮到你。
【参考资料】
3.虎与人,古文翻译
老虎和人比赛,虎的力量比人大了不止数倍。
老虎的优势是锋利的爪牙,而人类没有,所以人被虎吃也不足为怪,然而,老虎吃人的事不常见,而人常穿虎之皮,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老虎用蛮力,而人用智慧。老虎用爪牙,而人可以用很多东西,以几个爪牙的力量,怎能抵抗很多东西的力量呢?这是人用智慧战胜老虎。
而人被老虎吃掉的原因,是因为有智慧和武器而不用。因此天下用蛮力而不用智慧的人,都是老虎一类的动物,怎能不失败呢?(我的古文也不怎么样,也许有的地方解释的摸棱两可,见谅!)[补充点东西给你吧:。
者 是。的原因的意思。
“陪”那个字我想是你打错了,我猜应该是[倍]吧?。
4.狐假虎威全文古文翻译
狐假虎威》 原文: 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
狐曰:“子无敢食我也!天帝使我长百兽,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子以我为不信,吾为子先行,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
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兽见之皆走。
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 译文: 老虎寻找各种野兽吃掉他们,抓到(一只)狐狸。
狐狸说:“您不敢吃我!天帝派遣我来做各种野兽的首领,现在你吃掉我,是违背天帝的命令。你认为我的(话)不诚实,我在你前面行走,你跟随在我后面,观看各种野兽看见我有敢不逃跑的吗?”老虎认为(狐狸的话)是有道理的,所以就和它(一起)走。
野兽看见它们都逃跑了。老虎不知道野兽是害怕自己而逃跑的,认为(它们)是害怕狐狸。
5.古文《两虎相斗》翻译
1、译文
卞庄子打算刺杀老虎。童仆劝阻他说:“两只老虎正要吃一牛,他们会因为肉味甘美而互相搏斗起来.两虎相斗,大的必定受伤,小的必定死亡。
到那时,刺杀伤虎,就能一举两得。"卞庄子觉得童仆说得很有道理,便站立等待。过了一会儿,两只老虎真的嘶咬起来,小虎被咬死,大虎也受了伤。卞庄子猛刺伤虎,这一举动果然有一次打下两只虎的功效。
2、原文
庄子欲刺虎,馆竖子止之,曰:“两虎方且食牛,食甘必争,争则必斗,斗则大者伤,小者死。从伤而刺之,一举必有双虎之名。”卞庄子以为然,立须之。有顷,两虎果斗,大者伤,小者死。庄子从伤者而刺之,一举果有双虎之功。
扩展资料:
一、故事简介
战国时期,韩国和魏国打了一年多还不分胜负,秦惠王想出兵干涉,楚国使者陈轸给秦惠王讲卞庄子利用两虎相争必有一伤的道理,得到它们两败俱伤时一举打死两只老虎,劝秦惠王采取坐山观虎斗的计策,等待时机再消灭这两国。
二、成语解析
【解释】:两只老虎相互争斗。比喻力量强大的双方相搏斗。
【出自】:西汉司马迁《史记·春申君列传》:“天下莫强于秦楚,今闻大王欲伐楚,此犹两虎相与斗。”
白话文:“天下没有强大到秦国、楚国,现在听说大王要攻打楚国,这好比两虎相争。”
【语法】:主谓式;作谓语、宾语;
【近义词】两虎相争、两败俱伤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两虎相斗
6.谈虎色变又古文怎么说
谈虎色变 tán hǔ sè biàn
一谈到老虎就吓得变了脸色。比喻一提及某事就非常害怕。提到可怕的事情,非常紧张。
【出 处】宋·程灏、程颐 《二程遗书》卷二上:“真知与常知异。常见一田夫,曾被虎伤,有人说虎伤人,众莫不惊,独田夫色动异于众。若虎能伤人,虽三尺童子莫不知之,然未尝真知。真知须如田夫乃是。”
(翻译)从前一个曾被老虎咬伤的农夫深知老虎的厉害,一次他听说老虎在外地咬伤了人,周围的人听了十分吃惊,而他则惊慌失色。
谈虎色变,是个成语。变成古文,依然是‘谈虎色变。’因为这句词语就是古文转变而来的。
转载请注明出处育才学习网 » 老虎古文怎么写(虎画,古文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