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古人如何表示年月日
(1)纪年法。古代纪年法主要有四种:
【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 以王公在位年数来纪年。如《左传?;肴之战》:“三十三年春,秦师过周北门。”指鲁僖公三十三年
【年号纪年法】 汉武帝起开始有年号。此后每个皇帝即位都要改元,并以年号纪年。如康熙四十三年、嘉庆十五年。
【干支纪年法】 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任癸,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天干地支搭配,60年一个轮回。
如《〈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死事之惨,以辛亥三月二十九日围攻两广督署之役为最。”“辛亥”指公元1911年;《近世还常用干支纪年来表示重大历史事件,如“甲午战争”、“戊戌变法”、“庚子赔款”、“辛丑条约”、“辛亥革命”。
【年号干支兼用法】 纪年时皇帝年号置前,干支列后。如《祭妹文》“旷乾隆丁亥冬”,“乾隆”是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年号,“丁亥”是干支纪年
(2)纪月法。古代纪月法主要有三种:
【序数纪月法】 如《采草药》:“如平地三月花者,深山中则四月花。”
【地支纪月法】 古人常以十二地支配称十二个月,每个地支前要加上特定的“建”字。如杜甫《草堂即事》诗:“荒村建子月,独树老夫家”“建子月”按周朝纪月法指农历十一月。庾信《哀江南赋》:“以戊辰之年,建亥之月,金陵瓦解。”“建亥”即农历十月。
【时节纪月法】一年四季,一季三个月,常用孟、仲、季来称呼,例如孟春、仲春、季春。 如《古诗十九首》:“孟冬寒气至,北风何惨栗。”“孟冬”代农历十月;陶渊明《拟古诗九首》“仲春遘时雨”,“仲春”代农历二月。
(3)纪日法。古代纪日法主要有四种:
【序数纪日法】 如《梅花岭记》:“二十五日,城陷,忠烈拔刀自裁。”《项脊轩志》:“三五之夜,明月半墙。“三五”指农历十五日。
【干支纪日法】如《肴之战》:“夏四月辛巳,败秦军于肴。”“四月辛巳”指农历四月十三日;《石钟山记》“元丰七年六月丁丑”,即农历六月九日
【月相纪日法】指用“朔、朏(kū)、望、既望、晦”等表示月相的特称来纪日。每月第一天叫朔,每月初三叫朏,月中叫望(小月十五日,大月十六日),望后这一天叫既望,每月最后一天叫晦。如《赤壁赋》“壬戌之秋,七月既望”;《与妻书》“初婚三四个月,适冬之望日前后”。
【干支月相兼用法】干支置前,月相列后。如《登泰山记》:“戊申晦,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
参考资料:/blog/static/115136072200910203832278/
2.古人如何表示年月日
古人表示日期的方式除了普遍地用干支来表示以外,就是用某月某日的方式。
表示日期的方式应该是“几月初几”,如“九月初九”、“十月初一”等等,和今天农历的表达方式应该是一样的。时间表示的方式为每昼夜为二十四小时,在古时则为十二个时辰。
当年西方机械钟表传入中国,人们将中西时点,分别称为“大时”和“小时”。天干地支,简称为干支,源自中国远古时代对天象的观测。
“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称为十天干,“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称为十二地支。天干地支组成形成了古代纪年历法。
十干和十二支依次相配,组成六十个基本单位,两者按固定的顺序相互配合,组成了干支纪元法。干支的发明标志着最原始的历法出现,配合数字用来计算年岁。
扩展资料1、干支纪年干支纪年以天干和地支组成共60个干支纪年以此往复,60年为一个32313133353236313431303231363533e58685e5aeb931333366306435轮回。干支纪年萌芽于西汉,始行于王莽,通行于东汉后期。
汉章帝元和二年(85年),朝廷下令在全国推行干支纪年。干支纪年一个周期的第一年为“甲子”(如黄巾起义口号为“岁在甲子,天下大吉”),第二年为“乙丑”,依此类推,60年一个周期;一个周期完了重复使用,周而复始。
(60是10、12的最小公倍数,所以每60年为一周期)。如1644年大概为甲申年,60年后的1704年同为甲申年,300年后的1944年仍为甲申年。
注意以上只是大概对应,因公历和干支历是不同的历法,年份起点不同。2、干支纪月干支纪月是由十二辰纪月发展而来,据《五行大义》中记载:大挠“采五行之情,占斗机所建,始作甲乙以名日,谓之干,作子丑以名月,谓之枝。
有事于天则用日,有事于地则用月。阴阳之别,故有枝干名也。”
由此知干支发明之初就是:干用于纪日,支用于纪月。3、干支计时60时辰合5日一个周期;一个周期完了重复使用,周而复始,循环下去。
必须注意的是子时分为0时到1时的早子时(晨子)和23时到24时的晚子时(夜子),所以遇到甲或己之日,0时到1时是甲子时,但23时到24时是丙子时。晚子时又称子夜或夜子。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天干地支。
3.古代的年月日是怎么说的
干支纪年法。
如《五人墓碑记》:“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丁卯”指公元1627年;《〈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死事之惨,以辛亥三月二十九日围攻两广督署之役为最。”
“辛亥”指公元1911年;《与妻书》“辛未三月念六夜四鼓”,“辛未”应为辛亥。近世还常用干支纪年来表示重大历史事件,如“甲午战争”、“戊戌变法”、“庚子赔款”、“辛丑条约”、“辛亥革命”。
古代纪年月日的方法:①古代纪年法:有干支纪年法、帝王年号纪年法、王公年次纪年法、年号与干支兼用。②古代纪月法:干支纪月是用地支来记。
③古代纪日法:有干支纪日法。 十个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二个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
4.古代人如何形容日期和时间
古代人用天干和地支来表示时间,比如说庚辰年,但这么多又表达不清,因为60年又会有一个庚辰年,所以看古人的年的表述,就要看人物,事件的朝代,来确定具体年份。
月和日也有用天干地支表现的,比如历史上有“马日事变”,就是指那一天是地支中的马当值。
我们所说的生辰八字,其实就是指我们出生的年月日和具体时间。
古人把一天分十二个时辰,一个时辰是两个小时,一个时辰又分为八刻,一刻是15分钟。其实现在我们还是用刻来表示,比如说12点1刻,就是指12点15分。
我根据自己知道的写的,所以可能不太祥细。望理解。
5.古代的年月日名称
原发布者:apzzgjh05992
一月:通常称:正月、柳月、端月、初月、嘉月、新月、开岁、陬月。正月:正阳之月。柳月:正月银柳插瓶头,又称柳月。端月:是指农历的正月,一年的开始为正。后来,秦始皇当政,正和赢政的政谐音,所以正月便改为端月。端,顶也,仍是开端伊始的意思。秦始皇名政,秦人改正月为端月。二月二月:通常称:杏月、仲春、仲阳、如月、丽月、花月、仲月、酣月。杏月:二月,大地吐绿,万物迎春,杏花含苞欲放,所以二月冠以美丽的名称——杏月。二月红杏闹枝头,又称杏月。三月三月:通常称:桃月、春晚、晚春、暮春、蚕月、上春、春日、绸月、季月、莺月、末春。桃月:三月桃花粉面羞,又称桃月。到了三月,桃花怒放,绮丽芬芳,自然称桃月。春晚、晚春、暮春:三月春晚,即晚春、暮春。暮春:即夏历三月,或阴历三月。蚕月:夏历三月。三月,是养蚕的月份,所以叫蚕月。上春:指孟春正月。春日:夏历三月。四月四月:通常称:槐月、孟夏、首夏、初夏、阳月麦月梅月纯月清和余月。槐月:万物枝长叶茂青翠欲滴,槐树也绽开了黄白色的花瓣儿,有人称四月为槐月。四月:四月槐花挂满枝,又称槐月。五月五月:通常称:蒲月、仲夏、超夏、榴月、郁月、呜蜩、天中、仲夏、皋月。蒲月:五月初五端午节,许多人家悬挂菖蒲、艾叶于门上,用以避邪,因此,五月又称蒲月。五月:五月榴花红似火,又称榴月。六月六月:通常称:荷月、季月、伏月、焦月、署月、精阳、溽暑、季暑、且月。荷月、伏月:
6.古代的年月日叫什么
年:每个干支为一年,六十个干后,又从头算起,周而复始,循环不息。由甲子开始,满六十年称做一甲子或一花甲子。称为干支纪年法。
月:正月是由寅开始,每个月的地支固定不变,然后依次与天干组合;由第一年的正月丙寅月、二月是丁卯月、三月是戊辰。从甲子月到癸亥月,共六十甲子,刚好五年。
日:由甲子日开始,按顺序先后排列,六十日刚好是一个干支的周期。
时:由甲子时开始,但记时的地支固定不变,每天十二个时辰。
扩展资料
一、古代时间的六十个干年
甲子、乙丑、丙寅、丁卯、戊辰、己巳、庚午、辛未、壬申、癸酉
甲戌、乙亥、丙子、丁丑、戊寅、己卯、庚辰、辛巳、壬午、癸未
甲申、乙酉、丙戌、丁亥、戊子、己丑、庚寅、辛卯、壬辰、癸巳
甲午、乙未、丙申、丁酉、戊戌、己亥、庚子、辛丑、任寅、癸卯
甲辰、乙巳、丙午、丁未、戊申、己酉、庚戌、辛亥 、壬子、癸丑
甲寅、乙卯、丙辰、丁己、戊午、己未 、庚申、辛酉、壬戌、癸亥
二、计时方法(记时方法)
是因应安排工作、生活的需要而衍生出来的。记时方法包括日期规划和时间规划。日期规划,就是编制行事历明确日期;时间规划,就是明确日内时间的描述方法。
明确日内时间的描述方法,是编制行事历的基石;同时编织行事历的方式,同样反作用于时间的规划。本词条主要讨论时间规划。
历史上,中国古人的记时方法,主要有十六时辰制、十时辰制、百刻制、十二时辰制、以及随佛教传入的六十点法等。这里说的“时辰”,指的是时段。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古代计时
7.古代的年月日是怎么计算的
、王公在位的年次纪年。
用于先秦至西汉武帝时。春秋战国时期各诸国用本地区国君在位年数来纪年。
这样,在纪年问题上全国存在着混乱现象,如周平王元年(公元前七七0年),在鲁国记为鲁孝公二十七年,秦国记为秦襄公八年,宋国记为宋戴公三十年等。 2、岁星纪年。
岁星(即木星)在星空在绕行一周约为十二年,古人把天赤道带划分成十二等分(即十二星次),使冬至点处于一分的正中间,这一分就叫星纪,然后由西往东依次是玄枵、降娄、大梁、实沈、鹑首、鹑火、鹑尾、寿星、大火、析木。把每年木星所在的次记下来,就成为自然的纪年资料。
它首先出现于《左传》、《国语》,在春秋战国纪年混乱的情况下,它成为一种很方便的统一纪年的标志。《左传.襄公三十年》:“岁在取訾之口,其明年,乃及降娄。”
3、太岁纪年。由于岁星在星空背景上的移动速度不均匀,且有时还会发生所谓逆行,因此古人另外设想了一个理想的天体,其运行方向与岁星相反,以玄枵次为子然后从东向西,星纪是丑,析木是寅。
也是十二年一周天,但速度均匀。
这个天体便称为岁阴、太阴或太岁。太岁和岁星保持大致一定的对应关系,如岁星在星纪,太岁在寅;岁星在玄枵,太岁在卯。
战国时多用其他特定的名称代替子、丑、寅、卯等十二支名:子为困敦,丑为赤奋若,寅为摄提格(简称摄提),卯为单阏,辰为执徐,已为大荒落,午为敦戕,未为协洽(亦作叶协),申为君滩,酉为作噩,戌为淹茂(亦作阉茂),亥为大渊献。《吕氏春秋.序意》:“维秦八年,岁在君滩。
4、年号纪年。始自汉武帝,迄于清末。
皇帝更迭即换年号,同一个皇帝也可以更换年号,如汉武帝就曾使用过建元、元光、元朔、元狩等十一个年号。清方苞《狱中杂记》:“康熙(清圣祖年号)五十一年三月,余在刑部狱,见死而由窦出者日三、四人。”
5、干支纪年。始于汉,今农历仍袭用。
即以干支相配的六十花甲子循环使用。近代史上著名的“甲午海战”、“戊戌变法”、“辛丑条约”、“辛亥革命”等就是用干支纪年来表示的。
6、生肖纪年。用十二种动物来表示十二地支,它们之间的对应关系为: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已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
产生于东汉王弃以前,主要使用于民间。迄今还偶或使用。
7 民国纪年法 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宣告中华民国建立,同时决定1912年为民国元年。以此历史上又出现了所谓的民国纪年。
这种纪年方法,月日同公历一样,不必换算。年代的换算法也很简便。
如xx战争爆发在1937年,只要减去1911年,就可算出是民国29年。反之,知道xx战争结束在民国34年,要换算公历,加上1911年,但可得出1945年。
8.古代年月日的时是如何的叫法
干支计时
串联中国历史年月的线条——干支计时。干支是天干、地支的合称。天干共十个: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十二个: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将十天干和十二地支顺序搭配,就构成了60个干支,俗称“六十花甲子”。
中国传统历法中的干支纪时制就是用这“六十花甲子”。来依次、循环地纪年、纪月、纪日和纪时辰。这里,时辰相当于现在的两个小时;早先,一天分为十二个时辰。
每个人出生的年、月、日、时辰,共需四个干支来表达。例如,某人生于“庚午”年、“壬午”月、“戊申”日、“辛酉”时,这加引号的八个字就是他的“生辰八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