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最新2014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光怎样行进》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做小孔成像的实验盒,并能够用语言和简图解释小孔成像的实验;
2、了解什么是光源以及光源的种类,知道光在同一种物质中是沿着直线传播的;
3、感受光学世界的神奇与奇妙。
教学准备
教师——抄有单元小诗的小黑板、有关光的教学图片、手电筒、蜡烛、小孔成像道具。
学生——手电筒,三张带孔卡纸(两人一组)、制作小孔成像盒的材料
教学过程
一、认识光源
1、师:同学们,我们一起来朗诵一首优美的小诗。
小黑板出示单元小诗,学生有感情的朗读。
2、师:“是谁,让我们的世界如此缤纷绚丽?”学生猜猜。
3、师:光与我们人类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对于“光与色彩”方面的内容你们都知道些什么?
学生谈谈关于光与色彩都有哪些了解。
4、师: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哪些物体会发光?我们怎样给这些光源分类?
(我们可以把光源分为自然光源和人造光源。)
设计意图:以谜语小诗导入,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明确了本节课的研究内容。学生没有自然光源和人造光源的概念,因此,应由教师引出这样的概念,学生以此进行分类。
二、认识光的直线传播现象
1、师:从我们看到的现象中,猜一猜,光是怎样行进的呢?
2、学生看教材中的插图进行推测、举例,交流。
3、师:这只是我们的假设,有什么办法来证明你们的观点呢?
师生讨论实验方法和要点:怎样使手电筒的光穿过所有纸板中间的孔照到墙上?
4、出示材料,小组实验,填写实验记录。
5、交流:你在实验的过程中发现了什么?实验说明了什么?
(光在同一种物质中是沿直线行进的。)
2.《光是怎样传播的》教学案例分析
案例一:
1、师:科学课非常注重观察,现在老师就来考考大家的观察能力。你们看看,今天的教室和平常一样吗?学生自由发言,和平时没有什么两样。
2、教师关上日光灯,问:再仔细观察一次,现在的教室和刚才的教室一样吗?
生意识到光的作用,课堂气氛开始活跃起来。教师再打开灯,学生会注意到教室变亮了。
日光灯发出的光,是怎么到桌上上的呢?谁能上来演示一下?学生用手指来演示光的路线,一般都会是直的。
6、导:这位同学认为这条路线是直的,大家同意吗?你们都这样确定?那我说,也许它是弧线形,或者是S形、螺旋形的呢?(教师在此用手辅之以弧线形、S形、螺旋形动作)到底谁的观点正确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光是怎样传播的》。(板书课题:光是怎样传播的)
分析:《有效教学艺术》上提到导入教学,既是教学艺术,又是教学功力,是使学生的学习思路流畅贯通,以最佳的学习状态获取最佳学习成果的。在本课教学中,通过开关日光灯这样一个简单动作让学生关注到光的传播路径。导入直接简单,学生很容易就能说出光的传播路线。但是由于日光灯的光源面积太大,有些聪明的学生会想到反射的光线,以及光线的折射问题。若把光源换成镭射光可能效果会更加好些。
案例二:
师:听了大家的一席话,我隐约觉得你们的观点是对的,光应该是直线传播的。我们来试着做一个实验证明这一点。
老师这里为大家准备了一组材料(教师随机出示),分别是一个蜡烛,三张有小孔的纸,一实验:通过三个小孔观看烛光
5、规定时间,提供材料,学生实验。
6、师:请组长保管好材料,等一下我们还要继续实验,现在请各组代表来汇报一下刚才的实验情况:你们做到了吗?是怎样做的?(三个小孔对齐;或是先让光先通过一个小孔,再调整第二个小孔的位置,让光通过它,然后再调整第三个小孔的位置,直到看到烛光。)
7、师:这个过程容易吗?你们在实验过程中遇到了哪些问题?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
8、第二步实验要求:刚才大家的实验都做的非常好,现在老师请大家再做这样的一个实验,还是用这些材料,摆好刚才的造型,再慢慢移动其中的第二张或第三张纸,会看到什么现象?这说明了什么?
9、学生实验,组织反馈:在刚才的实验你观察到什么,这说明了什么?(讲解:当三个小孔对齐时能在屏上看到手电筒的光,当移动第二张或第三张纸,光斑相应的出现在第二张或第三纸上,原因是光是直线传播的,当它被移动的纸挡住时,就无法照到屏上,因为它不会拐弯。当纸继续移动,不再遮挡光线时,光又透过两张纸的小孔,照在最后的屏上。)
分析:《有效教学艺术》谈到设问问题应是具有训练能力价值和开发学生潜能价值的学习性问题,并以此问题来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教学过程和教学形式。通过对实验中遇到的一些问题的提问,让学生更好地去思考为什么说光是沿直线传播。对于学生谈到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不是直接简单地说对或错,而是学生自己去思考为什么会这样,怎么去解决。借助有效地设问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提升其智能。在设问教学中评价学生时,发现学生的“亮点”,从思维方式和思维能力上给予评价。是评价的过程成为进一步帮助、指导和培育学生成长的过程,是评价真正成为设问教学的必要构成。
3.《光是怎样传播的》教学设计及反思
《光是怎样传播的》是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的内容。教材重点是让学生会用多种方法验证光的传播路径。很多学生只知道光是沿直线传播,但不知道怎么去验证这个知识。新课程标准提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 体验式学习就是一种有效方式。良好的科学素养无法像知识那样直接“教”给学生,教师必须组织一个个科学探究活动,让学生在亲自参与活动的过程中,获得感受、体验并内化。
这节课我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兴趣和创新思维能力,淡化了以知识传授为重点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猜测——实验验证——得出结论。认识光是怎样传播的,进而顺利理解影子形成的道理,解释了生活中的疑惑。在教学中我让学生在亲自参与活动的过程中,获得感受、体验并内化。并让学生亲自设计实验去验证,在体验中感悟科学探究的真正乐趣,减少学生对科学的畏惧感和枯燥感。我组织学生分小组合作,做好观察记录,学生在活动中不断有新发现。我让每个学生在小组里都承担了任务,大家齐心协力完成了这次的科学探究活动,共享其中的苦恼和喜悦,给学生一个自主实验的平台。
4.教学策略怎么写
摘要:课堂教学策略的研究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进行教育教学改革的突破口和关键点。
本文在对教学实践和理论深入研究的前提下,重点对学校课堂教学策略进行理论和实践的探索,建构学校课堂教学策略的一般模型。教学策略模型是一个纲,依据教学策略的模型,有关教学策略的其它问题就可迎刃而解,所谓纲举目张。
关键词:课堂教学 教学策略 教学策略模型 Research about the Model of Instructional Strategy in Middle School Classroom Teaching and It's Implementation 【Abstract】 The research of instructional strategy in classroom teaching is the breach and key-point to fully implement quality education and to deepen education reform .In this paper, with the study of instructional theories and implementation experience, the author, mainly discussed the theory and implementation of instructional strategy in classroom teaching in middle school. The teacher's theoretical level of instructional strategy will directly affect the quality of instruction in the end. The purpose of this paper is to construct a model of instructional strategy in middle school classroom teaching .The model acts as an outline, while the essential matter of operating the model is solved, all the other problems concerning instructional strategy will be readily overcome.【key word】 Classroom teaching in middle school, instructional strategy, Instructional strategy model, Application in instructional practice 课堂教学策略是教师素质结构、教学工作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全面提高教学效益、促进教育教学改革和发展的重要因素;教师的教学策略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其教学质量的优劣;课堂教学策略又是教育技术学的最核心内容——教学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教学设计中的教学策略模块是教学设计理论中发展最快、最活跃的研究领域。本文是在长期的理论和实践研究的基础上,对研究成果的总结。
一、研究课堂教学策略及其模型的意义 对教师而言,如果将其工作任务进行高度的概括,我们就会抽取出两个最核心的要素,即 “教什么”和“怎么教”。教师在工作中所做的每一件事,都必须围绕这两个要素进行,而操作这两个要素的工作,实际上就是一个教学策略问题。
㈠对全面推行“素质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毫无疑问,素质教育的观念和发展方向是十分正确的,那么剩下的问题是如何贯彻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素质教育。我们认为,作为教育工作者必须回答诸如素质教育如何进入课堂,课堂教学怎样才算是实施了素质教育等问题。
具体説,在课堂教学中怎样面对具有不同特点的全体学生?又怎样使他们获得生动、活泼、主动的全面发展?学生任何一种素质的形成都是一个过程,这种过程主要体现在教与学的过程之中,课堂是教师发挥教学主导作用的主阵地,只有将课堂教学搞好,才能真正实施素质教育。而教师的教学策略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保证。
㈡从现代教学方式来看,应该研究课堂教学策略 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在研究学习的分类时指出,学校是以有意义的接受学习为主要教学形式。由于课堂教学的历史先进性,在它产生之 初以及现在对教育的发展都起到了十分积极的作用。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课堂教学在其诞生之日起,就带有先天性的缺陷。从这个意义上说,在学校教学工作中,课堂教学既是重点又是难点。
因此,我们应该特别重视研究教师应该教什么、应该怎样教的教学策略问题。可以说,课堂教学策略的设计和选择是教师教学的核心工作。
㈢教学策略模型是一个纲,纲举目张 本研究的主要目标是试图改变教师教学的无序状态,改变教师教学缺乏整体考虑和科学思路的现状,建构一个能够进行科学的教学策略设计的模型。使得广大一线教师能够在头脑中建立一个“教什么”和“怎么教”的工作框架,形成一个思考教学问题、进行教学策略设计的一般程序。
在教改方面,教学策略模型的变革必定会引起教学过程及其各要素的深刻变革。我们在实践研究中发现,在教学第一线的广大教师,确实需要适用于各个学科并且具有简约化和可操作性的教学策略模型,作为教学工作重要的辅助工具。
所以,在素质教育教学改革中,教学策略模型是一个纲,纲举目张。二、目前在教学策略的实践和理论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㈠教学实践中的问题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中小学教师教学的策略意识普遍不足。
第一,教师普遍缺乏对教学各个要素及其联系的整体思考,没有在头脑中建立有效的、科学的课堂教学策略模型。第二,关于教学方法和教学媒体的选择和运用,还存在一些盲目性,缺乏理论和方法论的指导。
第三,由于在教学策略方面出了问题,因此教师虽然学了一些理论,但还是解决不了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有些教师观摩了优秀教师的课,但自己做起来并不有效。
这些都是教学策略方面的问题。 ㈡理论研究中的问题 自80年代后期以来,我国教育理论界开始关注教学策略的研究,对其进行研究后发现了一些带有规律性的问题。
首先,研究大都停留在理论水平上,研究流于表层,大大忽视了教学策略。
5.光怎样行进
光的速度是 每秒30万千米
光源] 一般指能够发出可见光的物体。按光的激发方式来说,利用热能激发的光源称为热光源。例如白炽灯、弧光灯等。利用化学能、电能或光能激发的光源称为冷光源。例如萤火虫的光,是化学发光的典型。稀薄气体中通电时发出的辉光,是最常见的电致发光。某些物质如碱土金属的氧化物和硫化物等,在可见光或紫外线照射下被激发而发光,称为光致发光。荧光灯(俗称日光灯)就是一种光致发光的光源(见“紫外线”)。光致发光的物质,在外界光源移去后,立刻停止发光的,称为荧光物质;在外界光源移去后,仍能持续发光的,称为磷光物质。激光器是一种新型光源,具有发射方向集中、亮度高、单色性好等特点。 [会发光的生物] 身体会发光的生物称为发光生物。动物之中除了最有名的萤火虫之外,还有松球鱼、夜光蝶、海萤等;在植物方面则有夜光菌等发光生物。发光生物所发出的光和电灯的光不同,它们最大的特点是不会产生热。 [萤火虫与冷光] 萤火虫在夏日夜晚发出的光,和太阳光以及各种电灯光都不一样。 太阳依靠核聚变来发光,电灯依靠电流对灯丝的加热来发光,它们在发光时都伴随有热的产生,因此称为热光源。萤火虫发出的光,是由体内一系列特殊的化学反应引起的,由于它能全部将化学能转换成光能,不产生热量,所以称为冷光源。 萤火虫的特异功能是由它体内所含的萤光素、萤光酶和氧气相互作用的结果。萤光酶是一种蛋白质,是发光的催化剂,在它的作用下,萤光素便和氧气发生化学反应,形成氧化萤光素。在这个化学反应中,每氧化一个萤光素分子就发射出一个光子,因而反应所产生的能量全部以光的形式释放出来。 自然界能够发光的生物还有许多种。有一种甲壳动物,在它们由干燥变成潮湿的时候,能发出辉光。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日本兵感到较强的灯光危险性太大,就在干燥的甲壳动物上吐一点儿唾沫,它发出的光足够阅读一张地图。生物发光的强度虽然不大,但却给人们研究新光源以重要启示。 [光的直线传播定律] 几何光学中的一条基本实验定律,即在均匀介质中,光沿直线传播。在几何光学中用一条表示光的传播方向的几何线代表光,并称这条线为光线。光的直线传播定律也可以表述为:在均匀介质中,光线为一条直线。在日常生活中可经常观察到光的直线传播的现象。例如从门或窗的狭缝里射进较暗屋子里来的阳光,在有尘埃悬浮的情况下,清楚地显示出一条细而直的光带。可以用“小孔成像”的实验来验证光的直线传播定律。如图,在一块硬纸板上扎一个小针孔,在纸板的一侧放置一个光源(如点燃的蜡烛),另一侧放置一块毛玻璃或白纸屏,适当地调节屏的位置,在屏上可以看到一个倒立的光源的像。其形成的原因是:由光源发出的光向四周沿直线传播出去,它的任何一个发光点发出的光只有在沿着与小孔成一直线方向上的光线能通过小孔,其他的光线均被纸板挡住。每一条通过小孔的光线在屏上形成一个光点,这些光点分别对应光源上不同的发光点,这些光点的集合形成一个倒立的光源的像。应该指出,光的直线传播性,对于光的实际行为只具有近似的意义,以它作为基础的几何光学,只能应用于有限的范围和给出近似的结果。若所研究对象的几何尺寸远大于光的波长,则由几何光学可以获得与实际基本相符的结果。反之,若其几何尺寸可以跟光的波长相比,则由几何光学得到的结果将与实际情形有显著的差别。
6.光是怎样传播的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过程与方法:有依据地推测光的传播路径;设计验证光是直线传播的实验;通过实验中的现象分析推理得出光是直线传播的;利用光的传播规律解释为什么会有影子。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爱思考的习惯,以及善于思考的能力;知道推测要有依据;在实验中能认真观察、勤于思考,根据实验结果实事求是地进行分析、推理。
二、教学重、难点:
会用多种方法验证光的传播路径。
三、教学准备:
教师演示实验:课件,镭射笔 。
学生分组实验:手电筒、3块带孔塑料板、白屏。
自选活动材料:空心塑料管、吸管等。
7.五年级科学上光是怎样传播的教案
光是怎样传播的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光是直线传播的
过程与方法:
1、有依据地推测光的传播路径
2、设计验证光是直线传播的实验
3、通过实验中的现象分析推理得出光是直线传播的
4、利用光的传播规律解释为什么会有影子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学生爱思考的习惯,以及善于思考的能力
2、知道推测要有依据
3、在实验中能认真观察、勤于思考,根据实验结果实事求是地进行分析、推理 .
转载请注明出处育才学习网 » 光的行进教案策略怎么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