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正一派怎样派辈分
正一派没有统一的,不像全真,因为全真的祖师是同一位。 自己道观里才有辈份,但也未必严格。根据各自的情况。
正一的法脉有很多,各派的字辈也不同,正一的除了茅山上清和西山净明都三山滴血字辈,三山滴血字辈的诚字是,正一道三山滴血五十字法派字辈(正一派) 守道明仁德, 全真复太和。 至诚宣玉典, 忠正演金科。
天德高无量,照明自古今,玄元闻见处,总合圣贤心。道德宏清静,法源广大成,东汉有章数,功果保忠祯,民国时期提倡新文化,正一道仍有茅山、灵宝、清微、净明等诸派之分,但仍以天师道为代表,习惯上,天师道也称为正一道。
扩展资料
道教是中国固有的一种宗教,距今已有1800余年的历史。它与中华本土文化紧密相连,深深扎根于中华沃土之中,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并对中华文化的各个层面产生了深远影响,道教的分宗分派,实始於宋、元;或有推之更早者、古有黄老道家,是东周先秦时代社会上的“学术”流派。
黄帝、老子,有浓厚的宗教色彩,但毕竟尚未形成为道教故只能说是道教的前身,也不能说是道教的一种道派、继黄老道之后兴起的是于吉的太平道及张道陵的五斗米道。
太平道在历史上只是昙花一现,汉末便已消亡。五斗米道形成了以宗教为联系纽带的教团组织,以后便成为正统道教。
其后虽有金丹、符籙、经法以及茅山、龙虎山、合皂山三山符籙等派系之分,但这只是从事的道术有所差异,还并不是道教教团组织的裂变。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道教派系
2.道教的正一派四大法坛
道教“醮坛”之制,最早是正一天师创立的,汉末(一说晋永嘉间:公元307—312)第四代天师张盛再返龙虎山,于祖天师炼丹处建“传箓坛”,每于三元之日传授法箓,是为“正一宗坛”,印用“阳平治都功”玉印。
东晋时南岳魏夫人(华存,圣号称“云霞玉女大法教主南岳魏元君开玄道济天尊)的弟子扬羲、许谧在茅山创建了“上清宗坛”,宗坛九层,印用“九老仙都君印”。葛玄一派,传出的《灵宝经》,到了陆修静给以增修,撰斋仪多种,使灵宝之教大兴,这一派于江西清江县阁皂山,葛玄成道处传“灵宝经箓”建“元始宗坛”,用“元始宗坛印”和宋徽宗赐给的“元始万神”铜印。
道教正一派有四大法坛,全真派为混元宗坛。万法宗坛 龙虎山正一宗坛:龙虎山在今江西省贵溪县西南上清镇,为张氏世居之地。
相传张道陵曾建草堂于此,居此炼丹者三十余年。后张氏赴蜀,得老君三降玉局,授正一盟威之道,传都功盟威经箓。
于是建教于鹄鸣,始传经箓,立二十四治。破山伐庙,扫荡邪魔。
及至西晋永嘉间(公元307—312年),其第四世孙张盛再返龙虎,建祠堂于张氏当日炼丹处,并在附近建立了传箓坛,每于三元之日传授法箓,是为正一宗坛之始。唐玄宗时因嘉许天师符箓,册封张陵为太师,于京城建授箓院,龙虎山置传箓坛。
武宗会昌中(841—846)赐帑于龙虎山立宫,额其传箓坛曰“真仙观”。这是龙虎山最早的道教宫观。
宋代,该观屡经修缮,端平二年 (1235) ,又兴建了“三清”、“真风”等六殿、二阁三馆、二堂及方丈并左右道院等数百楹。景定间建上清宫门楼,额曰“龙虎福地”并敕三十五代天师张可大为“观妙先生”,龙虎山掌教,提举三山符箓;兼御前诸道观教门公事,主领龙翔宫。
元代皇帝多次拨款修缮上清宫,并召见了第三十一代至三十四代天师,于龙虎山之恩迂,逾于历代,明清之世,一仍元代之旧,龙虎山天师道系迄为我国道教中心。上清宫是他们的宣教胜地。
元代开始,正一派总领三山符箓,改名为“万法宗坛”。明洪武元年 (公元1268年)朱元璋又拨款兴建了龙虎山的天师府,光大天师门楣,清康煦间曾另建天师府于北京正阳门外,雍正间再改建于地安门外。
天师府第逐与曲阜孔府媲于天地间矣。灵宝宗坛 阁皂山灵宝宗坛(元始宗坛):阁皂山,在今江西省清江县,以山形如合、山色如皂得名。
自汉以来,张陵、葛玄、丁令威皆有坛井在焉。故《寰宇记》谓为“神仙之宅”。
《洞天福地记》七十二福地之第三十六福地,太极左仙公葛玄得道处,东峰卧云庵有坛灶,仙公炼丹处。山中所传《灵宝经箓》即仙公遗教也。
宋以后,朝庭允许授箓者,唯广信之龙虎、金陵之茅山与此三者而已。徽宗朝给“元始万神”铜印,至今用之。
故道教中遵为“灵宝宗坛(元始宗坛)”,为有名的三山符箓之一。宗坛所在之处,原名灵仙馆;隋时毁于火,再建草堂;孙道士为殿台,乃名为观。
江西李氏改名玄都,再焚再葺,政和八年始赐名为“崇真宫”。崇宁三年 (1104)加赐“万寿”,淳佑六年(1246)又加为“大万寿崇真宫”。
根据山志所记,它应当是宋代道教宫观中的第一大观。明宣德以后,观中黄冠星散,宗坛不复旧观矣。
上清宗坛 茅山上清宗坛:茅山是江南名山,上清宗坛的所在地,三山符箓之一。《洞天福地记》中,它是十大洞天的第四洞天,“句曲山,周回一百五十里,名曰金坛华阳之洞天,在润州(今镇江)句容县属,紫阳真人治之。”
又为七十二福地之第一福地,“地肺山,在江宁府(今南京市)句容县界,昔陶隐居幽栖之处,真人谢允治之。” 它原名句曲山,古名已山,又名冈山,以山形曲折得名。
秦时曰华阳之天,山中群峰耸立,大者有大茅、中茅、小茅三峰。故又称茅山,三峰亦名茅峰。
它从来就是道教有名的道场,古代有名的神仙茅初成即在此山得道,西汉时茅盈兄弟来居本山,行医学道,遗爱在人,并留下了后来的茅山道派:大茅、二茅、清微等道派。东晋时候,南岳魏夫人 (魏华存) 的弟子杨羲、许谧在茅山建立了“上清宗坛”,道教中以经箓授受就是从他们开始的。
道教中有名的大师如:陆修静、臧矜、陶弘景、王远知、潘师正、司马承祯、李含光等人即都是他们的法裔,所以到了唐代,茅山道便发展成为了道教第一大宗,后来连龙虎山也都要共演上清符箓,于是茅山在道教中的声望更为脍炙人口了,因此茅山也成为道教中最负盛名的名山。净明宗坛 净明宗坛:在我国道教史上具有重要的影响,其“忠孝神仙”的教义宗旨融合儒道两家,具有鲜明的民族文化传统。
净明道渊源于晋代道教祖师许逊(元始天尊教灵宝天尊玉宸大道君;玉宸道君传授“日宫太阳真君孝道明王”和“月宫太阴皇君孝道明王”以”太上灵宝浄明法“,后孝道明王下降授之兰公,兰公授之谌姆,谌母传许逊,许真君传西山十二真君,后世高道辈出),南宋绍兴年间西山(在今江西南昌)玉隆万寿宫道士何真公祈请许逊降临解救战乱,因得许授“飞仙度人经净明忠孝大法”等,“净明大法”遂显行于世。元初道士刘玉清整教法教理,正式采用“净明”为教派名称。
主要经籍为《净明忠孝全书》,收于《正统道藏》。
3.殃榜怎么写
一、有男人女人不承丧。
二、辈分大、年龄长者承丧。注意,长子早逝的由长子孙承丧(必须是亲的,叔伯的不算,但过继的可以)。
三、过去女人过世批榜不落讳字,因为旧社会女人没名字,现在不同了,可以用讳、名字了。如称太君必须是公婆已过世了。
四、二十得、三十存、四十季、五十终、六十为享年(指死者年龄)
五、上款(生于)第一字与姓平齐,下款(殁于、痛于)要低于上款一格(指批丧榜)。
六、批榜要用冥称不用生称,如“显考”、“显妣”等,不能用“严父”、“慈母”等。
七、享年多少寿,不能写享寿多少年或享寿多少岁。
八、称呼要准,不能写故亡人(指批榜)。
九、不许乱加字,也不可少写字,如故息室和故息荆室。加荆字说明丈夫还在世,不加荆字丈夫已故去了。
十、祖父死可加“老”字,写老君,父死不能加,祖父在孙子死可加少君,儿子死不加“少”字。
十一、婆婆(婶婆)在世不能称太君,只称“院君”。
十二、孺人(孩子)不能随便用,必须是有功名之人家属。
十三、赘婿(男到女家的婿)以子同待,但必须落二府,如李府张赘君或以“馆”字代“赘”字,因学名赘婿为馆甥。
十四、批榜第一字必须是“故”字,“讳”字必须在姓下并向右跨一格,而中间空一格,“生”时与姓齐,“殁”时比生时低一格。
十五、同一户死二人必须各写各榜。
十六、写灵柩“灵”字写法,为(雨字头下)男三“弓”( )女“四王”( )。
十七、“丧”字,夫妻双亡写双口( ),死一人写一人一口( )男左女右。
四上辈分丧榜称呼:
故显高祖考(妣)Х府君(太君)-(老老太爷、太太)
故显曾祖考(妣)Х府君(太君)-(老太爷、太太)
故显祖考(妣)Х府君(太君)-(爷爷、奶奶)
故显考(妣)Х府君(太君)-(父亲、母亲)
转载请注明出处育才学习网 » 道教正一派壇榜怎么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