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游记(散文)怎么写
到“形散而神不散”,明确并把握中心,用心去感受体会。
散文中,“我”居重要地位,并非必须以第一人称去描写,而是要突出“自我”,张扬个性,表达出自己真实情感或者意见及主张。散文也是一种虚实结合,因实出虚的艺术,要以客观外物铺开心灵之路。
总之,处处有情,有性灵之美。一)精于立意 “凡文以意为主”。
散文的“意”是存在于深厚的生活土壤和浩瀚的生活海洋中的。要获得它,必须依靠我们对生活的深入观察、感受、理解。
因此,散文立意只要从生活实际出 发,凭着鲜明的感受,锋锐的观察能力,同人民同时代共同跳动的脉博,深厚的感情,丰富 的想象,深沉的思索,就会感到我们生活中洋溢着的诗意。这诗意,就是使我们心灵受到触 动的东西,使我们眼睛豁然开朗的东西,思想突然升华的东西,感情更为纯洁的东西,它就 诗的灵感。
我们要为自己的散文立意就要赶紧捕捉住它。因为这里面有心灵的颤动,思想的 闪光。
刘白羽说:“哪怕是微弱的闪耀也比没有闪耀要好,这才不是一般的照相,这才是文 学。” 譬如,一个作家去看茶花,品种繁多,美不胜收的茶花引起了他的思索:“茶花是美啊。
凡是生活中美的事物都是劳动创造的。是谁白天黑夜、积年累月,拿自己的汗水浇着花,象 抚育自己儿女一样抚育着花秧,终于培养出这样绝色的好花?应该感谢那为我们美化生活的 人。”
这就是思想的闪耀,作家十分宝贵它,就及时把这个意思记下来。后来,他听一位花 匠介绍一种茶花说:“这叫童子面,花期迟,刚打开骨朵,开起来颜色深红,倒是最好看的。”
并没有引起思索,但他是记住这种茶花的名称的。过了一会,恰巧一群小孩也来看茶花,这 事引起了作家的注意,他看见孩子们一个个仰着鲜红的小脸,甜蜜蜜地笑着,唧唧喳喳叫个 不休,心灵猛然一颤,不禁脱口说出:“童子面茶花开了。”
而花匠听了这话省悟后说:“真 的呢,再没有比这种童子面更好看的茶花了。”这话使得一个念头突然跳出他的脑海,他说:“我得到一幅画的构思。
如果用最浓最艳的朱红画一大朵含露乍开的童子面茶花,岂不正可 以象征着祖国的面貌?”于是,作家就把看茶花引起的感受、思索写成一篇文情并茂的散文 《茶花赋》。这个作家就杨朔。
而读者、评论者通过阅读就可以悟出作家写此文的立意:歌 颂如花的祖国,歌颂美化祖国的劳动人民。 (二)善于构思 构思是写作者对生活素材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加工、提炼 的过程。
写作者要在构思中为散文的思想内容寻找尽量完美的艺术形式,使思想性与艺术性 达到和谐的统一。因此,构思要解决立意、选材、创造意境、确定体裁、基本手法、布局谋 篇等问题。
这里着重讲讲确定体裁、寻找线索、创造意境三个问题。 第一、确定体裁。
散文的体裁灵活多样。我们有了一个好的意思(思想),并且选取了 表现这一意思(思想)的材料,那么就要考虑:是写成书信体,还是写成日记体?是写成随 笔,还是写成偶感?是写成游记,还是写成回忆录?是写成序或跋,还是写成读后感?确定 具体体裁的原则是内容决定形式,形式为内容服务。
譬如到苏州旅游之后,你感到要向父母 报告一下自己的游踪和观感,你就可以写成书信;你在游玩中遇到一些使你感动的人或事, 你就可以写随笔、漫录;你在游玩虎丘、狮子林、寒山寺、西园、留园等地之后,觉得寒山 寺的钟特别吸引人,并引起你的遐思,你就可以写成如《社稷坛抒情》那样诗意浓郁的抒情 文;你如果是旧地重游,吃到苏州某种土特产而忆起往事,则可以偏重于回忆,写成《小米 的回忆》那样的回忆式的散文……总之,要根据立意内容来确定表现形式--具体的体裁。 第二、寻找线索。
散文的材料应该是很“散”的,每一个材料都是一颗珍珠,但这些珍 珠互相之间有内在的联系,我们写作者要寻找一根线,用笔作针,将这些散乱的珍珠穿起来, 成为一串光彩夺目的珠圈、项链。那末,有哪些东西可以作为线索呢? 一是感情线索。
我们的感情在生活中发生变化,如由厌恶到喜爱,或从喜欢到厌恶,就 可以用这条感情的线索把一些似乎没有关联的材料联结起来。如杨朔写《荔枝蜜》就是利用 感情线索,才把儿时记忆、从化疗养、荔枝树林、苏轼诗词、喜尝蜂蜜、参观蜂场、赞扬蜜 蜂、农民劳动和夜晚梦蜂等事串连起来的。
二是事物线索。如曹靖华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到:今天仍然需要发扬延安时期“小米加步 枪”的艰苦奋斗精神,就搜罗记忆中有关小米的往事,用小米把发生在不同地点、不同时间、不同情况下的事件组合在一起。
许多托物咏志的散文也是以物为线索的,如茅盾的《白杨礼赞》。 三是人物线索。
如写某一个人物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的活动,可以用这个人物作为线 索串连起来,也可以用另一个人物把不同时间、不同地点、不同人物、不同内容的事物串连 起来。这个人物还可以是写作者本人——“我”。
四是思绪线索。如面对某一事物、景物沉思遐想,“鹜趋八极,心游万仞”,“观古今于 须臾,抚四海于一瞬”,“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
就能通过联想与想象,把有关的 材料组织在一起,表。
2. 怎样写好游记散文
要想写好游记类散文,需要注意以下方面。
1.“游记”不等同于“记游”。
日记是散漫的,文章则需要提炼。“记游”是闲庭信步,而“游记”则是百米赛跑。应选取旅途中的精华,使之变成既各自独立又由一个中心紧密联系起来的若干画面。否则,无异于以记游为目的的流水帐。我们学的《游褒禅山记》《钓台的春昼》都不止描写一个画面,一个内容,但他们都是由一个中心贯穿起来的。《游褒禅山记》写山,写游,都是为了谈“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之理;《钓台的春昼》写原由,写游桐君山,写游钓台,都是为了发“幽情”。
2.“游记”宜细不宜粗。
欲写游记之人,当有以双洞察秋毫的眼睛,敏于观察,勤于思考,详细描摹所游览之某个最多某两三个景象,或抒发感情,或升华认识,或阐发哲理。《游褒禅山记》仅写褒禅山,写褒禅山又仅写石碑,仅记游后洞,在此基础上宕开笔墨,阐发了若要“有得”,则须“求思之深而无不在”的道路,具体又分为两个方面:“志”、“力”、“物”与“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记游说理都很“细”,但却显得“深刻”,给人鲜明印象,成为千古名文。否则,“情景一失永难摹”的遗憾与欠缺,将将出现在你的身上。
3.“游记”离不开“情”与“理”。
“寓情山水”,早已是古人玩味山水的初衷,因而“寓情山水”也就成了游记类散文的灵魂所在。将自己欲抒写的情感融在其中,或含蓄,或直白,只在自己的性情而已;将自己对自然,对生活的感悟通过“游记”彰显出来,或一语中的,或娓娓道来,全赖自己体味的程度与驾驭语言的娴熟。没有“情”与“理”的游记,永远只能是一堆文字化了的山水,可能很美,但不可能有神,宛如死目美女,虽拈花而立,终与木偶无异。从审美的角度来说,很大程度上,此山水与彼山水并无本质的区别,之所以在作者的笔下有了独特的灵性,那是作者的灵性在山水名胜上的折射。“过于凄清”之处颇多,但在柳宗元的笔下,《小石潭记》里的“凄清”则似乎为凄清之最。何以如此?全在它是柳宗元被贬之后“小石潭”。
4.展开联想想象,多用手法,锤炼语言。
有丰厚底蕴的游记散文,往往在想象联想中产生独到见解,在多种手法的运用上使文章丰厚,在锤炼语言上有独到之处。《钓台的春昼》说古写今,写梦写实,引类对比,拟人比喻,用“瘦”用“痕”,给我们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当然,要在事物的描摹上取胜,语言功底的丰厚必不可少。没有相当的语言功底,描摹美景,提笔乏语;比肩感悟,徒叹奈何;转述传说,索然乏味;交待游踪,拖泥带水……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游记类散文写得如何,要看你 “墨水”的深浅。
3. 写一篇游记散文200字
新年的第五天,我们全家一起去富阳的碧云洞游玩。
碧云洞号称亚太地区单体最大的石灰岩洞。里面金碧辉煌十分美丽,一座座石灰岩上有一亮一亮的照射光像一只只明亮的眼睛在看着我们。
碧云洞里面我最喜欢的是“黄果树瀑布”这块石头,它在灯光的照射下金黄金黄的,中间有一条条条纹像一片黄色的瀑布。美丽壮观。还有泰国大象,定海神针,海底神龟,一处处景点美丽极了,使人越看越不想走了。
出洞的时候,我想:今天我走进了碧云洞,看到了仙境似的美景。碧云洞真美啊!我爱美丽的碧云洞。
4. 散文游记怎么写啊
如以下这篇;
也许是因为生长在天府之国的缘故,对巴蜀文化有一种与生俱来的感情。瞻仰巴蜀古迹,总是让我感慨良多。
就像都江堰不同于长城一样,巴蜀文化有其独特的风格和魅力。“蜀”的名称最早见于商代甲骨文,三千多年的日子灰飞烟灭,只在故地留下了点点滴滴的痕迹,它们提醒着人们古蜀国曾经的灿烂与辉煌。
一 杜甫草堂
“世上创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说到巴蜀文化,不能不提到成都浣花溪畔的杜甫草堂。一千多年前,诗圣杜甫流寓蜀地栖身于此。尽管当年“床头屋漏无干处”的小茅屋早已不复存在,但是今天走进几经修葺的杜甫草堂纪念馆,我们仍然能够感受到其作为中国文学史圣地之一的深厚底蕴,一种流淌于苍劲的古柏和青翠的新竹之间的诗意。
在草堂,杜甫度过了一段平静安定的日子,留下了包括《蜀相》、《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春夜喜雨》在内的二百四十多首著名诗篇。
漫步草堂,总是被其幽深的气息感染,古杉古柏里积淀着巴蜀文化的精髓。
二 三苏祠
“一家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诗赋传千古,峨眉共比高。”
蜀中文化名城眉山走出了苏洵、苏轼、苏辙三大文学家,那里古迹累累,人才济济,陆游的“孕奇蓄秀当此地,郁然千载诗书城”该是再好不过的评价了。三苏是巴蜀文化的骄傲,他们不朽的篇章使巴蜀文化更加璀璨,他们在中国文坛举足轻重的地位造就了巴蜀文化的绵延不绝。
三苏祠里有历史留下的沧桑气味,也有一种春去秋来的惆怅;有那个动荡王朝烙下的印迹,也有千百年来的岁月更替。
“一时之杰,百世所宗。”或许我们可以说,正因为有了三苏,才有了今天巴蜀文化的深刻。
三 三星堆
最难忘怀的还是三星堆,那段遥远的文化,凝聚着久远的巴蜀文化的细腻与精致。
它是四川地区自新石器时代晚期至商周早期的文化遗址,夯土而成的城墙、规模宏大的祭祀坑、林林总总的青铜器、班驳残存的丝制品……我总是找不到字眼来给它以恰当的形容,因为每当我走到它身边就会被带走。
回望历史长河,烟波浩淼。也许曾经争战激烈,也许曾经五风十雨,谁知道呢。历史在岁月里显得可望而不可及。我总是天真地认为,后来的刘备建蜀,得以与强大的魏、吴三足鼎立,靠的就是这样渊源流长的文化的润泽。
瞻仰古迹,就好象雾里望月。
那些曾有的星空早已不再,历史的谜团成为今天的我们破译不了的密码,让人觉得怅然,也添了几分神秘。三星堆、杜甫草堂、三苏祠……曾经的痕迹一个个地远我们而去,留下来的,成为古迹。透过其中斑驳的色彩,我们有幸窥到的是巴蜀文化恢弘绚烂的点滴。
如果说四川盆地是一个宝盆,那么,成都平原就是盆底的宝,带着历史遗留下的气息展现着一个遥远、美丽、充满想象的世界,给今天的我们。
5. 游记散文应该怎样写
1、游记中的线索 有人说,写文章如同串珠,没有一根线索将其中各个要素联结起来,这篇文章就会支离破碎,或者杂乱无章。
写游记更是这样,一定要有一条合理的线索贯穿其中。这条线索也可以说是写作的顺序。
游记中,最常用的写作顺序可能就是行踪了。即按照游览的先后次序来写。
比如一篇参观动物园的游记,就可以按照参观的顺序一一记述。此外,还有以景物的组织关系、方位关系等作为记游的线索的。
我们建议大家初学写游记时,一定要用一定的线索来组织文章,以求在一开始就养成条理清晰的写作习惯。 2、游记中的主体 主体指的事做这件事的人或集体。
既然是游,就一定有游的主体。在游记的写作中,如果缺少了人,就与说明文或写景散文差不多了。
对游记中主体的点明也有多种不同的方式,可以在一开始就点明,比如在一篇游记的开始,一位作者就这样写道:“今天,我们班的同学在班主任李老师的带领下参观了北京大学",点明游记的主体是"我们班的同学和李老师”;此外,游记的主体还可以在写作过程中自然出场,也可以在文章结尾指出。 3、游记中的写景 对景物的描写也是游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人是主体,景是客体。游记中的写景,应根据写作的需要,有选择、有重点地写。
游记中的景物描写最好能够配合文章的主题。如一位同学写一篇游览长城的文章,就分别着重对长城的古老壮观与周围干净整洁的景区环境进行了描写,将景物描写与文物保护与环境保护的主题紧密地结合了起来。
4、游记中的地点 在写游记时,一定要注意说明游览或参观的地点,比如海洋馆、大草原、科技馆等。 5、记游要分清主次 游记虽然是对游览过程的记录,但却不是面面俱到的记录。
我曾看到过一位大学生写的游记,从早上起床写起,然后写怎样吃早饭、怎样出门坐车、路上都见到了什么、发生了什么……一一写到,一直到最后怎样回到了家里。一篇游记,写了上万字。
却没有任何能让人留下深刻印象的地方。这样的写作不是游记,而是流水帐,是没有人愿意读下去的。
游记中,重要的行程、有特色的景观、对表现文章主体有重要作用的事物等,要重点描写,其它的则应该一笔带过,或者干脆略去不写。这样写出的文章,才会主次分明,主题突出,玲珑有致。
附例文: 游狼山 闻思月/文 我们南通是个依江傍海、景色宜人的花园式城市,狼山更是名闻遐迩。星期日早晨,我们一家三口前往游玩。
上午我们先去了啬园,午餐后就直奔狼山。 一路上爸爸告诉我们,狼山古称狼五山、紫琅山,相传有白狼踞其上,所以又叫白狼山。
据史籍记载:唐天宝年间,鉴真东渡日本,曾经过此山以避风浪。它位居全国佛教八小名山之首呢! 我们在车上远望狼山,只见一片翠绿,雄伟的宝塔屹立在山顶,十分壮观。
不一会儿,到了山脚下,我们没上缆车,沿着花岗岩铺成的台阶向上攀登。山上人来人往,喜气洋洋。
山路两旁古木参天,千姿百态,不禁令人暗暗称奇。狼山不高,父亲说才104.8米,面积18公顷,在多山的地方,根本就算不上什么山。
但在南通,却是大名鼎鼎。真是应了那句: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说笑间,不知不觉我们就登上了山顶。从山上向下俯视,马路四通八达,楼房一幢接一幢,江面上传着几艘豪华的大轮船,码头旁的大吊车犹如长颈鹿玩具,好一片壮观景象。
狼山因为落座在一马平川、沃野千里的江海平原之上,耸立在一望无垠的长江之滨,所以显得特别突兀高大。尤其是它山势陡峭,拔地而起,临江高耸,直插蓝天,气势更加非凡。
登上支云塔,仿佛觉得不是站在一座百米小山之上,而是置身于九霄云外了。辽阔的江海平原,从脚下一直伸展到无边的远方;滚滚的万里长江,犹如一条闪光的缎带,从遥远的天际蜿蜒而来,奔腾入海;那海,那长江入口处的大海,更是水天相连,烟波苍茫,好一派江天寥廓、沧海浩瀚的壮丽景象。
怪不得宋朝大诗人王安石来此,情不自禁地发出这样的赞叹:“遨游半是江湖里,始觉今朝眼界开”。想起萃景楼前两根石柱上的那副楹联:“长啸一声山鸣谷应,举头四顾海阔天空”。
我们的胸怀也顿觉无限宽广!这样的山,怎能不名闻遐迩呢? 狼山之名所以闻名,更因为它和历史文化名人联系在一起。如唐初四杰之一的骆宾王,近代革命先驱、教育家、实业家张謇,就葬在狼山。
又如法乳堂内的十八高僧巨幅瓷砖画像,出自南通籍画家范曾之手,同样令人敬仰。 傍晚,回程途中,妈妈感慨地说,一切为中华民族作出杰出贡献的人,人们是永远不会忘记他们的。
——说的是啊! 快乐的狼山游,真是难忘而甜美的记忆。 点评: 这篇游记的一个突出优点是善于挖掘和引用了大量人文资料,从自然山水写出了人文内涵,写出了狼山与其他旅游景点不同的个性、特点和意义。
其中的神话传况、名人故事、经史典籍、古人诗文、墓葬文物、景点楹联、地理数据等等,大大提升了文章的文化品位和阅读价值。作者记述游览见闻是有选择的,不是只顾自己的玩兴,什么开心就写什么(其实那天,他们在狼山脚下的水上乐园玩得很“疯”,文中就只字未提),可见写作态度很认真:又因为善于穿插。
6. 游记散文应该怎样写
1、游记中的线索 有人说,写文章如同串珠,没有一根线索将其中各个要素联结起来,这篇文章就会支离破碎,或者杂乱无章。
写游记更是这样,一定要有一条合理的线索贯穿其中。这条线索也可以说是写作的顺序。
游记中,最常用的写作顺序可能就是行踪了。即按照游览的先后次序来写。
比如一篇参观动物园的游记,就可以按照参观的顺序一一记述。此外,还有以景物的组织关系、方位关系等作为记游的线索的。
我们建议大家初学写游记时,一定要用一定的线索来组织文章,以求在一开始就养成条理清晰的写作习惯。 2、游记中的主体 主体指的事做这件事的人或集体。
既然是游,就一定有游的主体。在游记的写作中,如果缺少了人,就与说明文或写景散文差不多了。
对游记中主体的点明也有多种不同的方式,可以在一开始就点明,比如在一篇游记的开始,一位作者就这样写道:“今天,我们班的同学在班主任李老师的带领下参观了北京大学",点明游记的主体是"我们班的同学和李老师”;此外,游记的主体还可以在写作过程中自然出场,也可以在文章结尾指出。 3、游记中的写景 对景物的描写也是游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人是主体,景是客体。游记中的写景,应根据写作的需要,有选择、有重点地写。
游记中的景物描写最好能够配合文章的主题。如一位同学写一篇游览长城的文章,就分别着重对长城的古老壮观与周围干净整洁的景区环境进行了描写,将景物描写与文物保护与环境保护的主题紧密地结合了起来。
4、游记中的地点 在写游记时,一定要注意说明游览或参观的地点,比如海洋馆、大草原、科技馆等。 5、记游要分清主次 游记虽然是对游览过程的记录,但却不是面面俱到的记录。
我曾看到过一位大学生写的游记,从早上起床写起,然后写怎样吃早饭、怎样出门坐车、路上都见到了什么、发生了什么……一一写到,一直到最后怎样回到了家里。一篇游记,写了上万字。
却没有任何能让人留下深刻印象的地方。这样的写作不是游记,而是流水帐,是没有人愿意读下去的。
游记中,重要的行程、有特色的景观、对表现文章主体有重要作用的事物等,要重点描写,其它的则应该一笔带过,或者干脆略去不写。这样写出的文章,才会主次分明,主题突出,玲珑有致。
附例文: 游狼山 闻思月/文 我们南通是个依江傍海、景色宜人的花园式城市,狼山更是名闻遐迩。星期日早晨,我们一家三口前往游玩。
上午我们先去了啬园,午餐后就直奔狼山。 一路上爸爸告诉我们,狼山古称狼五山、紫琅山,相传有白狼踞其上,所以又叫白狼山。
据史籍记载:唐天宝年间,鉴真东渡日本,曾经过此山以避风浪。它位居全国佛教八小名山之首呢! 我们在车上远望狼山,只见一片翠绿,雄伟的宝塔屹立在山顶,十分壮观。
不一会儿,到了山脚下,我们没上缆车,沿着花岗岩铺成的台阶向上攀登。山上人来人往,喜气洋洋。
山路两旁古木参天,千姿百态,不禁令人暗暗称奇。狼山不高,父亲说才104.8米,面积18公顷,在多山的地方,根本就算不上什么山。
但在南通,却是大名鼎鼎。真是应了那句: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说笑间,不知不觉我们就登上了山顶。从山上向下俯视,马路四通八达,楼房一幢接一幢,江面上传着几艘豪华的大轮船,码头旁的大吊车犹如长颈鹿玩具,好一片壮观景象。
狼山因为落座在一马平川、沃野千里的江海平原之上,耸立在一望无垠的长江之滨,所以显得特别突兀高大。尤其是它山势陡峭,拔地而起,临江高耸,直插蓝天,气势更加非凡。
登上支云塔,仿佛觉得不是站在一座百米小山之上,而是置身于九霄云外了。辽阔的江海平原,从脚下一直伸展到无边的远方;滚滚的万里长江,犹如一条闪光的缎带,从遥远的天际蜿蜒而来,奔腾入海;那海,那长江入口处的大海,更是水天相连,烟波苍茫,好一派江天寥廓、沧海浩瀚的壮丽景象。
怪不得宋朝大诗人王安石来此,情不自禁地发出这样的赞叹:“遨游半是江湖里,始觉今朝眼界开”。想起萃景楼前两根石柱上的那副楹联:“长啸一声山鸣谷应,举头四顾海阔天空”。
我们的胸怀也顿觉无限宽广!这样的山,怎能不名闻遐迩呢? 狼山之名所以闻名,更因为它和历史文化名人联系在一起。如唐初四杰之一的骆宾王,近代革命先驱、教育家、实业家张謇,就葬在狼山。
又如法乳堂内的十八高僧巨幅瓷砖画像,出自南通籍画家范曾之手,同样令人敬仰。 傍晚,回程途中,妈妈感慨地说,一切为中华民族作出杰出贡献的人,人们是永远不会忘记他们的。
——说的是啊! 快乐的狼山游,真是难忘而甜美的记忆。 点评: 这篇游记的一个突出优点是善于挖掘和引用了大量人文资料,从自然山水写出了人文内涵,写出了狼山与其他旅游景点不同的个性、特点和意义。
其中的神话传况、名人故事、经史典籍、古人诗文、墓葬文物、景点楹联、地理数据等等,大大提升了文章的文化品位和阅读价值。作者记述游览见闻是有选择的,不是只顾自己的玩兴,什么开心就写什么(其实那天,他们在狼山脚下的水上乐园玩得很“疯”,文中就只字未提),可见写作态度很认真:又因为善于穿插。